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毕竟是一档严肃的节目,不是娱乐秀,更不是他们秀恩爱的舞台,否则观众只记住了八卦,反而不记得慕姗姗主持的怎么样,以及这期节目到底讲了什么。
分清楚主次和轻重,才能制作出一档好节目。
慕姗姗看氛围不错,就对着节目的导播做了一个准备的手势,节目要正式开始录制了。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文化访谈》,我是主持人慕姗姗。”
录制节目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这和拍摄电视剧一样,不行了就会重来,不断的反复,观众看到的是剪辑后的版本,非常的流畅自然,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事先大家做过沟通,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连要开的玩笑也会提前说明。
比如慕姗姗会问姜文在纽约最值得怀念的是什么。
“当然是你做的饭菜。”姜文这么回答道,“在纽约的中餐馆里就找不到地道的中餐,还是你做的饭菜最好吃。”
在节目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这一段会加上几张图片,都是他们在纽约的日常生活,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饭的场景,看起来极为艰苦。
在准备好的稿子里,姜文负责谈扮演角色的感受,冯小刚谈拍摄的艰辛,林子轩的问题最少,只要说说剧组筹备的大概经过就行了。
两位社会学者则用他们专业的知识谈论出国潮的起因和影响。
《文化访谈》每一期的节目时长为一个小时,他们录了一天的时间。
由于是第一次做这类节目,节目组没什么经验,中间休息了好几次做临时调整,他们想拍摄更多的素材,后期制作的时候就能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他们录节目也不容易,这倒腾的太费劲了。”冯小刚感慨道。
面对摄像机的镜头,他一点都不紧张,甚至还有点表演的欲望。
“冯哥,就凭你这种放松的状态,做演员估计比做导演更有前途。”林子轩夸赞道。
“我也有过这想法,可惜老天爷没赏咱这碗饭吃,谁愿意找咱拍戏啊。”冯小刚说笑道,“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干导演吧,到时候也能在自己执导的片子里露露脸,过过戏瘾。”
“我找你拍戏。”旁边的姜文接茬道,“我在剧本里加了一个老师的角色,觉得你很合适,要么葛优也行,不过葛优肯定没时间。”
“我和葛优?合着你就觉得我们这模样的才行,这不会是个大反派吧?”冯小刚警惕道。
“怎么会?就是一很有特点的老师,要不回头我拿剧本给你看看。”姜文保证道,“我也给小林弄了个角色,是个四九城里很有地位和派头的混混。”
“你找我们演到底是为了角色啊,还是为了省钱,我们的片酬可不低。”冯小刚怀疑道。
“姜哥对钱就没有概念,应该是角色需要。”林子轩帮衬了一句。
“那我就放心了,我还没演过电影呢,这一回也算是进入电影圈了。”冯小刚高兴道。
就这样,三人在录制节目的间隙谈好了下一次的合作。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顿饭
录完节目,林子轩和慕姗姗请姜文和冯小刚到家里吃饭。
虽说这是早就约好的事情,而且能上华国电视台的节目没有谁真的会拒绝,不过这同样是一份人情,人来了就是给面子。
这时候,能请到家里吃饭的都是真正的好朋友。
冯小刚和葛优这种不用说,林子轩和慕姗姗结婚都是请他们去迎亲,这关系铁着呢。
他们以前和姜文不熟,毕竟混的不是一个圈子,这大半年算是熟悉了,以后还会有往来,不是说拍完《京城人在纽约》就散了。
交情嘛,就是这么一点点累积出来的。
出了华国电视台,四人坐上车,林子轩开车,先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这个菜市场不大,还没到下班的时间,人不多,清静,原本是让姜文和冯小刚在车里等着,这两人还是下了车。
四人走在菜市场里,没有引起围观。
慕姗姗有大半年没在电视上露面,渐渐消失在观众的记忆里。
她在美国这半年同样有了一些改变,不仅气质上更为成熟自信,还学会了穿衣打扮。
林子轩和冯小刚就是标准的路人,姜文算是最有名气的,可卖菜的大妈不怎么看电影,她们最喜欢的还是电视剧。
慕姗姗负责买菜,林子轩在后面拎着,陪着另外两人闲聊。
“这菜价涨的太厉害了,咱们刚出国那会只有这一半的价。”冯小刚感叹道。
“现在什么都涨,都市场经济了,随行就市,以后估计还要涨。”林子轩预测道。
“听说明年要调整工资了,也该涨工资了,要不然肉都吃不起了。”冯小刚抱怨道。
这话略微夸张,不过很能说明问题。
从9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要搞活经济,国家实行了价格浮动的政策,物价根据市场需求可以自行调整,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国家统一定价。
这么做能够极大的丰富百姓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
比如猪肉价格,从去年的两块五一斤涨到了三块二,就这样到了过年肯定还要涨。
物价上涨,工资还是老样子,这就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压力。
国家已经提出了明年要涨工资,而且据说涨幅很大,有各种传言,有人说要涨一倍,还有人说要调整原来的工资等级划分。
华国现在的工资是按照工龄来算,分成各个等级,工龄越长等级越高,工资也就越多。
在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可以加一级工资,提升为领导了也能加一级工资,每升一级就会增加五块钱的工资。
工资到底怎么涨,上面还没有具体的文件下来,大家是各自猜测,不过总算是有个盼头。
演艺圈的人倒不一定依靠工资生活,他们的主要收入是片酬和拍广告,但华国大部分百姓都指望着每月的工资过日子,工资的调整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
回到家里,慕姗姗在厨房忙碌,林子轩帮着收拾鱼肉,清洗蔬菜。
弄好之后,他到客厅招呼姜文和冯小刚,三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姜文似乎是真的想通了,这些天都在认真的修改剧本,收敛了锋芒。
这是他第一次做导演,他以前拍过不少戏,和很多导演都有联系,他向这些导演咨询,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其中有一条就是按照规矩来,否则得不偿失。
“这就对了,干咱们这一行就像小林说的,叫做带着枷锁跳舞。”冯小刚深以为然道,“你要是拍电影就是给自个看,自娱自乐,那无所谓,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不过你拍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那就要守着规矩,想方设法的在规矩允许的情况下把舞跳的精彩,这才能显出本事来。”
“你就没想着打破规矩么?”姜文不甘心地说道。
“我想啊,我怎么不想,我还想像老美那样来个电影分级呢,那样想拍什么电影都行,但那现实么?”冯小刚反问道。
“不试试怎么知道,我觉得总要有人试一试,张艺谋拍《活着》,京影厂的导演田状状正在拍一部片子,我前几天看了剧本,写的真好。”姜文夸赞道。
“大家都在试,小林写了《顽主》被人骂,写了《活着》接着被骂,这不就是尝试么?”冯小刚举例道,“可尝试也要有个限度,讲究方式方法,你想试试自己能蹦多高,结果蹦出地球了,在太空中被憋死了,值得么?”
林子轩在一旁看着这两人争吵,觉得很有意思。
这两人属于两种类型,姜文是想要一步到位的那种,性子急。
冯小刚就沉稳的多,他同样有想法,不过他会慢慢的尝试,争取不触碰底线,想在自由创作和规矩之间寻找平衡。
在拍摄《京城人在纽约》的时候,他就有过不少大胆的尝试。
林子轩很少参与他们的争论,这两种想法都没问题,重点不是说,而是做。
不仅要做,还要能做好,只有把事情做好了,才是真的有本事。
相比较而言,和冯小刚合作会轻松一些,两人都知道那些能碰,那些不能碰,这就很好沟通,姜文太有想法,太固执,会比较难交流。
饭菜做好,端上桌子。
他们停止争论,开始吃饭,四人说说笑笑,聊一些闲话,除了姜文和冯小刚时不时地拿话互相挤兑外,这顿晚饭吃的还算愉快。
饭后林子轩把两人送回家,回来的时候慕姗姗已经收拾好了,正靠在沙发上闭目休息。
录制了一天节目,肯定很辛苦,还好效果不错,大家都很配合。
这是《文化访谈》的第一期节目,能不能打响知名度就看这一回了,慕姗姗的压力不小。
“回来啦,他们俩没事吧,这俩人就不能碰一块,和在纽约一样,还是一个劲的吵,谁也说服不了谁。”听到外边的声响,慕姗姗睁开眼,招呼道。
“没事,就是耍嘴皮子呢。”林子轩回应道。
林子轩来到慕姗姗身后,把手放到她的肩头,不轻不重的揉捏着,慕姗姗顿时觉得浑身舒坦,不由得发出低低的【创建和谐家园】声。
第一百四十六章 老同志
十一月中旬,林子轩的任命文件下来了,他现在是艺术中心制作部门的副主任了。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有行政部门、制作部门和后勤部门,虽然只有一百多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职位一个不缺。
这就是国有单位,干不干事先不说,领导班子一定要齐备。
艺术中心的制作部门最为重要,总共有七十多人,下面细分为各个小组,有导演组、创作组、幕后组等等。
在一般的单位,副职都是虚职,没有实权,就是为正职跑跑腿,背背黑锅什么的。
单位一旦出了事,出来承担责任的基本上都是副职。
然而,在艺术中心,由于情况特殊,加上李虹的力挺,林子轩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他负责中心电视剧的制作,能够决定拍摄什么样的电视剧。
这一年快要过去了,正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
林子轩较为忙碌,他要总结这一年拍摄电视剧的得失,还要安排明年要拍摄的剧集。
根据财务那边的数据,艺术中心今年的盈利不错,拍摄的几部电视剧都卖了出去,税后有接近500万的收入,加上国家每年的拨款,明年能拿出600万的拍摄资金。
李虹认为下一年至少要拍摄200集以上的剧集,要有两部长篇电视剧。
长篇电视剧更受观众的欢迎,也是拿奖的主力。
林子轩不怎么赞成这种单纯追求数量的制片方式,电视剧还是属于艺术创作,应该以质量为主,慢一点不要紧,要精益求精。
不过他也清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家都要追求经济效益,这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会是个难题,否则将会出现一批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集。
林子轩摇了摇头,暂时不去想这个问题,其他制作单位他管不着,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弄好就行了,艺术中心已经定下的有两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自从《女人不是月亮》播出后,带动了农村题材剧集的热播,恐怕明年这类电视剧就会扎堆出现,屏幕上到处是农村的家长里短。
还有他答应了张国立的古装剧,先投资150万拍摄30集试试看。
在这个年代,华国电视剧的制作费用一般是2万到3万一集,像是《京城人在纽约》这种高成本制作的电视剧只是特例。
古装电视剧由于外景、服装和道具的关系,花销会更大一些,5万一集应该足够了。
如果第一部受到欢迎,可以和《我爱我家》一样打造成一个系列剧集。
除此之外,还要拍摄几部短篇电视剧,林子轩打算拍摄《过把瘾》。
陈小艺有次和他提过,问他有没有适合江姗的角色。
在戏剧学院的三朵金花中,陈小艺出名最早,还没毕业就尝到了走红的滋味,徐帆凭借着《大撒把》这部电影成功进入了电影圈,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