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文艺生活_校对版by:薪越》-第7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戏说和正史结合着来吧,否则审查上不好过。”林子轩琢磨道,“这个皇帝的角色肯定要更正经一点,不能像台湾那部剧那么轻佻。”

        “那就是更接近正剧了,看来我还是适合演正常点的角色。”张国立自嘲道。

        怎么说呢,虽然说演技好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但对观众来说,他们觉得张国立这样的演员就应该演一个正面角色,葛优就应该演一个有点蔫坏的角色。

        如果他们扮演了相反的角色,观众就很难接受,这是演员的无奈。

      第一百三十七章 松绑了

        九月中旬,林子轩接到一个来自鄂省的电话,一位长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联系他想要出版《活着》这部小说。

        长河文艺出版社在华国颇有知名度,他们的出版理念是“大众文化,精英趣味,百姓情怀”,擅长出版畅销书籍。

        他们这次之所以看上《活着》,和张艺谋有很大的关系。

        张艺谋的下一部电影改编自《活着》,这在文艺圈里不是什么秘密,以张艺谋电影的影响力,在电影全国放映的时候出版这部小说,想不畅销都难。

        出版社估计最少能卖出去十万册以上,如果电影真的造成了全国轰动,几十万册也有可能,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如此一来,拿到《活着》的出版授权就相当重要。

        京城有不少家出版社,竞争会相当激烈,长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打听到林子轩从国外回来了,就打电话联系,希望能够当面洽谈出版事宜。

        只是,他们没想到京城这边的出版社根本没有动静。

        一个是《活着》这部小说题材太敏感,就算是《百花》杂志发表了,张亿某拍摄成了电影,也不能保证出版小说就没有风险。

        京城方面的出版社一向是谨慎行事,因为他们就在京城,上面要查他们很容易。

        还有一点和林子轩有关,上次有几家出版社想出版《顽主》,林子轩提出了要拿版税,这在华国还没有先例,没有出版社愿意开这个口子,这牵扯到出版社的利益。

        出版社出版小说都是付给作者稿酬,稿酬按照小说的字数计算。

        不出名的作者稿酬低,出名的作者稿酬相对高一些,也高的有限。

        以《活着》这部小说为例,只有十几万字,不算是长篇,按照林子轩在文坛的名气,最多给他一两千块钱,其他赚的钱都归出版社所有。

        那么这时候的作家靠什么为生呢?

        华国文坛有两大组织,一个是作协,一个是文联,作家只要加入这两个组织,参与其中的工作,就能拿工资养家糊口。

        作家同样有工作单位,比如各地的文化局或者报纸和杂志社等等。

        他们平时还能拿稿费,碰到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还能拿改编费,所以说,只要小有名气的作家在生活上都不成问题,甚至比普通人要好得多。

        只有那些不出名的文学青年才会较为落魄,不过这些人都是【创建和谐家园】。

        林子轩要拿版税无疑是从出版社身上割肉,尤其是这种可能畅销的小说。

        这就是京城方面的出版社不愿意和林子轩接触的原因,一旦有了先例,其他作家仿效起来,都要拿版税,那出版社今后的工作就不好做了。

        “你们可能不清楚,出版我的小说,我要拿版税。”电话里,林子轩善意的提醒道。

        他觉得鄂省的出版社可能不太了解这件事,他要先提出来,免得人家大老远的白跑一趟。

        果然,电话那边沉默下来,似乎在商量着什么。

        “这个可以谈,咱们见面再说好吧?”不一会,电话那边回应道。

        “行,我这礼拜都有时间,下礼拜要去杭城参加金莺节,你来之前告诉我一声,或者直接来电视艺术中心都成。”林子轩答应道。

        小说出版是好事,要是能拿版税就更好了,作家不拿版税其实和廉价劳动力没什么区别。

        长河文艺出版社那边进行磋商,在华国的出版行业,版税是个敏感的话题。

        港台地区和国外的出版行业,作家拿版税再正常不过,这是作家的权益,也只有华国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这种独特的出版模式。

        要不要打破这种局面,会不会遭到其他出版社的围攻,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新形势,这是长河文艺的社长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搞活了市场经济,大家都向钱看了,作家也有自己的生活需求,安贫乐道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即便没有林子轩,以后也会有其他作家提出版税的要求。

        他们对林子轩的小说做过市场调查。

        《顽主》那本小说篇幅短,地域性强,在北方可能畅销,到南方就不行了。

        《活着》虽然题材敏感,却是一本震撼人心的作品,配合着张艺谋的电影,在全国畅销没有问题,还有可能创造一个销售奇迹。

        既然京城的出版社因为种种顾虑没有出手,那他们长河文艺就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两天后,林子轩在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见到了长河文艺出版社的一位副总编,叫做黎虹波,是个面相斯文的中年人。

        双方交流的很愉快,只要在版税上没有争执,一切就好谈了,他们很快签订了出版协议。

        按照双方的协议,林子轩拿到百分之八的版税。

        这个版税不高不低,国外的畅销书作家一般能拿到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版税,极为著名的作家甚至能拿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版税。

        就以百分之八的版税计算,《活着》的定价按照五块钱销售,卖出去10万册,林子轩就能拿到四万块钱,扣除个人调节所得税,比单纯的拿稿酬赚的太多。

        小说的销量越好,他拿到的版税越多,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这一回,咱们是真的不用担心钱了。”林子轩拿着合同回家,对慕姗姗说道。

        这件事在文艺圈里太具有轰动性了,根本瞒不住。

        没过几天华国的作家们就基本上都知道了,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不管和林子轩熟或者不熟的作家,很多人都打电话过来询问事情的真实性。

        这对华国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写作致富的可能性。

        不少作家开始和出版社谈版税的问题,这牵涉到他们的经济利益。

        作家也是人,有家人要养,不是不吃不喝的圣人,该争取的利益一定要争取,以前没有人提出来,现在有人站出来了,还真的拿到了版税,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一场轰轰烈烈的版税风波在华国的文艺圈蔓延开来。

        有位华国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在一次作协聚会上就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应该谢谢林子轩,他给华国的作家松绑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 往事如烟

        林子轩为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无心之举,没想到却在文艺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因为这件事,不少作家和他建立了联系,大家在电话里聊了几句,说了些彼此仰慕的话,赞扬了他为作家群体所做的贡献。

        交情就是这么来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林子轩算是得到了作家群体的认可,融入到了华国的文艺圈里,尤其是先锋派作家,对他非常热情,把他当作先锋派作家的一员,邀请他参加文学聚会。

        先锋派作家的阵地就是《百花》杂志,林子轩被划归到先锋派极为正常。

        其实,版税的事情只是他们联系林子轩的一个诱因,说到底还是因为《活着》这部小说。

        不管传统作家和先锋派作家如何争论,都不能否认《活着》是一本优秀的小说,林子轩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肯定,这才是他能融入文艺圈的主要原因。

        以前人家都不把他当成文艺圈的人,他们觉得林子轩属于影视圈。

        事实上,林子轩一直游离在文艺圈之外,他既没有加入作协和文联,也没有参与作家间的聚会,连一个要好的作家朋友都没有。

        这就难怪被作家们排斥了。

        有了这次的版税风波,华国的作家们联合起来向出版社争取权益,林子轩就这么被作家们当成了自己人,成了榜样。

        相对应的,华国的各大出版社对林子轩是另一种态度,有点痛恨,也有点无奈。

        随着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成为主体,各大出版社也知道作家拿版税的日子迟早会到来,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一直回避谈论版税的问题。

        林子轩不小心打开了一个口子,出版产业的市场化就这么来临了。

        “不仅是出版产业,整个文化产业都要进行市场化,你只是恰逢其会而已。”慕致远评价道,“以后市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国家只是起到监管的作用,不会再强行干涉,这是大趋势。”

        慕致远现在做的正是把文化产业推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繁荣起来。

        以往那种国家做出整体规划,下达任务的模式行不通了,要放开手脚,让市场做出选择。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乱象,有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如何监管是个难题。

        在慕姗姗家吃过饭,林子轩和慕姗姗开车回家。

        “是不是觉得爸升官之后越来越官僚了。”慕姗姗郁闷道,“上次回来吃饭,他一直和我说政策的事,弄得像是上课一样。”

        “你就知足吧,多少人想从咱爸口里探听风声呢,这都是行业机密,抓住了早做布局,就能赚大钱。”林子轩说笑道。

        慕致远以前还好些,现在越来越喜欢说教了,这可能就是正职和副职的区别。

        慕姗姗作为女儿可以这么抱怨,林子轩则不能,何况这种政策性的东西的确很有用处,尤其对于商人来说,知道了真能发家致富。

        “那你知道了,说说咱们怎么发家致富?”慕姗姗饶有兴趣的问道。

        “既然文化产业要市场化,咱们就以影视产业来说,如果有了资金,就在京城郊区买片地,建一些仿古建筑,弄一个影视基地,提供各种拍摄器材和服装道具,以后剧组拍戏都到这儿来,咱们只要对外出租就行了。”林子轩举例道。

        “那投资太大了吧,不过挺有道理,这就是爸说的市场化和规模化。”慕姗姗点头道。

        “那当然,我这学以致用的能力还用说,可惜咱们没钱,也没时间弄这个,否则成为大富豪,踏上人生巅峰绝不是梦想。”林子轩调侃道。

        “行啦,知道你脑子活,这事就不用咱们操心了,感觉挺复杂的。”慕姗姗否决道,“还有,你以后千万别一嘴官腔,我可受不了。”

        “你就放宽心吧,我就不是当官的料,揣摩上面的意思太费神了。”林子轩保证道。

        俩人都不喜欢太复杂的生活,简简单单最好。

        九月十九日,礼拜六,林子轩和葛优一行人坐火车前往杭城。

        他们会在杭城呆上三天左右的时间,前两天会和各地电视台的负责人谈业务,最后一天颁奖,颁奖结束就回京城。

        这算是公费出差,吃住都能报销。

        来到杭城,花城电视台的陈常乐过来迎接林子轩,他在西湖边上给林子轩订好了宾馆。

        林子轩和陈常乐大半年没见,不过有了以前的交情,大家聊得来,倒是没有陌生感。

        这一次,《外来妹》极有可能拿到优秀故事片奖,让陈常乐很高兴,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这可是个不小的荣誉。

        至于最佳女主角,他同样没抱希望。

        晚上陈常乐请客,就在西湖边上的楼外楼,这里的西湖醋鱼是招牌菜,在座的除了葛优和陈小艺等人,还有两位花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

        众人一边吃饭,一边还能欣赏到夜色中的西湖。

        “林老弟,你吃大亏了,你那个本子拍成电影在香港上映,收了三千多万的票房,得到影评界的好评,有希望拿明年香港的金像奖。”吃喝的间隙,陈常乐惋惜道。

        林子轩一愣,才意识到陈常乐说的是《阿郎的故事》。

        他这半年都在美国,消息闭塞,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了,不过和他关系不大,倒不觉得有什么吃亏。

        陈常乐这么说无非是找个话题来聊,活跃席间的气氛。

        接下来,他说起了和林子轩在花城的往事,如何碰到香港的杜奇峰,如何写了剧本。

        如果这个剧本没有了下文,这段故事就没什么意思,现在这个剧本获得了成功,自然就具有了传奇色彩,能够被大肆渲染了。

        林子轩听着陈常乐略带夸张的讲述,想起了那段日子,有种往事如烟的感觉。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23 15: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