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安适,悠然。
早上,慕姗姗六点半起床做早饭,七点钟俩人吃饭,收拾妥当后,林子轩开车先把慕姗姗送到华国电视台,然后去接李虹。
慕姗姗暂时负责《华人在纽约》这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以及新节目的筹备工作。
这部纪录片由于得到美国华文电视台的配合,搜集到不少珍贵的资料片,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深入的挖掘华人在纽约的生活。
慕姗姗寻访了不少老人,听他们讲述当年【创建和谐家园】的故事,以及对故土的思念。
落叶归根,是华国百姓的传统观念,越是老人越是思乡。
关于她的新节目,台里已经批了下来,就叫做《文化访谈》,暂定为半月一期,如果观众反响好的话,还有足够新鲜的话题来讨论,再改为一周一期。
这类节目面对的观众群体较小,刚开始不可能和《方大综艺》那么受欢迎,只有坚持下来,形成节目独特的风格才能获得成功。
这很考验主持人的功底。
经过在纽约的学习和思考,慕姗姗做好了准备,《方大综艺》只是让华国百姓认识了她,这一次才是展现她实力的时候,这是她一个人的舞台。
林子轩把慕姗姗在华国电视台门口放下,接着去接李虹。
在车上,李虹向他介绍了那几位老同志的来历和性格,那位会成为艺术中心制作主任的老同志叫做张建功,五十多岁,来自京城市委宣传部。
其他几位老同志大多来自京城各文化部门,基本上都到了退休的年纪。
现在国家提倡给年轻干部让路,这些老同志就调离原单位,到新单位发挥余热,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年轻人做榜样。
林子轩把这些细节一一记下。
工作不仅仅是工作,还要处理各种人事关系,这些老干部需要的是尊重,不是来闹事的,有了李虹的提点,他相信能处理好双方的关系。
到了艺术中心,林子轩走进院子。
如今这间大院里人来人往,繁忙了许多,不少都是生面孔,别人认识他,和他打招呼,他却不认识这些人,都是这半年加入进来的新人。
¡¡¡¡Ò»Ê±¼ä£¬ÁÖ×ÓÐùÓÐÖÖʱ¹âÜóÜ۵ĸоõ£¬ÎÒÒ²Êǵ¥Î»ÀïµÄÀÏÈËÁË¡£
或许,用不了多久艺术中心就要搬到一个更大的地方,这里显得拥挤起来。
来到办公室,冯小刚正在桌子上写材料,剧组成员回来之后,都要写一份在纽约拍摄的材料,这倒不是为了审查,而是单位正常的工作流程。
这和出差之后写工作报告一样,就是走个形式。
“小林,晚上尤子请客,老地方。”冯小刚抬头说道。
“老地方?尤哥都发财了,怎么还是老地方?”林子轩吐槽道。
“呵呵,你又不是不知道尤子的性子,他能主动请客就不错了,要不晚上咱点俩贵的菜,让他心疼心疼。”冯小刚玩笑道。
“算了吧,吃顿饭别吃出事儿来,否则全国人民饶不了咱们。”林子轩调侃道。
所谓的老地方就是他们经常喝酒吃饭的小饭馆,是地道的老京城风味,价钱实惠,老板是熟人,吃着放心,不拘束。
两人开了几句玩笑,聊起了工作。
《京城人在纽约》接下来是后期制作,估计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没林子轩什么事,冯小刚还要继续忙碌。
制作完成后要让华国电视台的领导和总局验收,少不了进行修改。
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备受期待,总局希望能起到宣传作用,华国电视台期望能增加广告收入,艺术中心也想着能小赚一笔。
冯小刚则是渴望获得成功,为以后拍摄更多的影视剧争取机会。
林子轩对这部剧有信心,题材新颖,故事精彩,演员给力,成功是必然的。
¡¡¡¡·ëС¸ÕÓеãìþìý£¬¶ÔËûÀ´Ëµ£¬Ã»ÓлñµÃ¹ÛÖÚµÄÈÏ¿É֮ǰ£¬ËûµÄÐͼ»áÐü×Å¡£
“下个月金莺奖,咱们《编辑部的故事》呼声很高,这回尤子有机会拿男主角奖啊。”聊完工作,冯小刚转移话题道。
十月中旬,华国电视节目金莺奖就会举行,《编辑部的故事》成为大热门。
“那晚上可不能放过尤哥,要多灌他两杯。”林子轩提议道。
冯小刚笑着表示同意,他也是这么想的。
林子轩随后去见了李虹提到的那几位老同志,摆正姿态,做足保证,愿意在各位老前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电视剧的创作,为繁荣华国的文化事业努力奋斗。
尊重是相互的,有时候,妥协才能好好的工作。
到了下午,林子轩给慕姗姗打了电话,说了晚上有饭局的事儿。
慕姗姗叮嘱他少喝酒,她晚上会和母亲一起回去吃饭,大概要到八点多才会回家。
挂了电话,林子轩开始整理在纽约拍摄电视剧的材料,主要是算出艺术中心最终有没有赚钱,在那儿还能加入广告等等。
不知不觉到了下班时间,他和冯小刚走出艺术中心,李虹会开车去接慕姗姗。
在小饭馆里,葛优已经点好了酒菜,正等着他们呢,根本不给两人闹事的机会,这才是真的睿智,早就防着两人使坏呢。
葛优很高兴,不仅为了要出演《活着》这部电影,还因为下个月的金莺奖。
他扮演的李冬宝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媒体上也是一片赞誉之声,基本上是众望所归,没什么悬念,这将是他获得的第一个男主角奖项。
不用灌酒,他自己就喝高了。
主要是心里真高兴,趁着酒劲,葛优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平时他是个挺安静的人。
90年冬天的平安夜,他们就在这家小饭馆里喝酒,一边喝酒一边发着牢骚。
那时候他们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现在他们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松弛有度
葛优和林子轩聊了不少看《活着》的心得体会,这是在他们清醒的时候。
那一晚他们喝的有点多,林子轩回去还被慕姗姗埋怨了一顿,酒这种东西适量最好,可以助兴,过量了就容易出事,贪杯不是个好习惯。
葛优家的老爷子是电影表演艺术家,可以说是艺术世家出身。
不过他小时候怕生,不喜欢登台表演,这个习惯到现在一直还在,人一多就很安静,躲在一边不说话,除非是特别熟的人,才能聊得开。
这就是他不愿意上春晚的原因,面对台下的观众,还是直播,怵得慌。
只是,葛优后来还是走上了表演这条道路,有了家庭的熏陶,加上这么多年的龙套生涯,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表演方式。
拍摄《顽主》的时候,米佳山就说过葛优表演的特别松弛,特别自然。
松弛有度,这是演员的基本功。
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用力过猛会给人浮夸的感觉,比如台湾的爱情电视剧里有个咆哮帝,就是用力过猛的最好诠释。
力度不够会让观众觉得没有爆发力,太软,不出彩。
松弛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状态,观众看着舒服,觉得演员自然,不做作。
葛优虽然没有正经的学过表演,但在塑造人物上有自己的见解,由于本身的外形不太好,他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现手法。
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和他平时爱琢磨有关。
遇到一个角色,他就会琢磨这个人物的心理状态,遇到事该是个什么反应,说什么话,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口头禅和小动作。
在演员这个行当,这就是做功课,只有功课做得好,表演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松弛有度。
这一次,他觉得心里没底。
《活着》这个故事太沉重了,福贵和他以前扮演的角色反差太大。
葛优以往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偷鸡摸狗、不正混的痞子,要么是不靠谱的文艺青年,这是他第一次扮演性格这么复杂的人物,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刚开始看《活着》,他觉得有把握,那是因为他看的还不深,没钻进去。
随着和张艺谋的交流,也看过还在创作中的电影剧本,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想的浅了,没有把握住这个人物的精髓来。
福贵原本是一个乐观的人,但生活的苦难让他一次次遭受打击,他乐观不起来。
到了最后,老年的福贵孤身一人,和一头牛一起生活,他在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仍然直面生活,他觉得没有比活着本身更重要的事了。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这里面有好几个层次。
福贵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大富大贵,这是最浅层的乐观,赌博输光家产,被抓壮丁,回来后母亲死了,这是第一层悲观。
妻子并未离他而去,还有了两个孩子,这让福贵继续乐观起来,以为好日子就要开始了,然而,接下来孩子和妻子接连死了,这是第二层悲观。
孩子虽然死了,但有了外孙,福贵又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后来外孙也死了。
这是更深层的悲观,在这之后,孑然一身的福贵无悲无喜,只想着活下去就好。
从乐观到悲观的反复,每深入一层,这种乐观和悲观就加剧一分。
想要把这一层层的生活状态层次分明的表演出来,非常的不容易,要让观众看到每一层的乐观和悲观都不相同。
这不是单纯的欢乐和悲伤,而是要把人物每一次的笑和哭都要演出不一样的意境来。
相比较而言,福贵最后的状态最难演绎,那种无悲无喜,大彻大悟,或者说是混沌的生活状态,或许才是生活的真谛。
“尤子,你要是把这个角色演好了,以后就能把‘喜剧演员’前面俩字去掉,你就是个演员了。”冯小刚如此说道。
葛优知道机会难得,不仅是参加这种大制作的机会,还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机会。
只要能把这个人物琢磨透了,演出彩了,他就能在华国演员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个年代,演艺圈的演员对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都很敬仰,也想成为艺术家,就算是姜文这种华国一线男演员,还不敢自称为艺术家。
这时候的艺术家还是个含金量十足的头衔。
葛优也想着朝艺术家里头混,这次参加《活着》的演出就是走进“艺术家”的第一步。
林子轩不懂表演,只能帮着葛优做人物分析,只是小说和电影不一样。
他和张艺谋见过面,聊过剧本。
张艺谋为了片子能顺利的通过审查,以及观众能够接受,对小说做了大量的改编,并不会把福贵身边的亲人都意外死掉,而是留下了福贵的妻子和外孙等人。
这相当于给福贵留下了希望,消弱了小说原本的悲剧色彩。
在林子轩看来,现在的电影剧本和小说已经是两个东西了,张艺谋只是采用了这个故事的架构,加入了讽刺和荒诞的元素,变成了一个他自己的东西。
林子轩不好评价两者的好坏,只能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载体,以后或许还会改编成电视剧或者舞台剧,故事情节都会有出入,只要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就是好作品。
葛优认真的记下林子轩的人物分析,他会吸收各方的意见,和自身的表演相融合。
和葛优聊完,林子轩还要安排妹妹的事情。
既然林晓玲要报考京城电影学院的导演系,那就不能正常的复读了,而是要以自学为主,同时多看电影方面的书籍和一些国外的经典电影。
林子轩这次从美国带回来不少电影书籍和录像带,都是给妹妹准备的。
此外,电影学院对导演更为注重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