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别惹麻烦,那可是犯法的,被举报就完了。”林子轩否决道。
在国内的时候,总以为在美国只要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找应招女郎都是犯法的。
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位俄裔的女孩子,模样不错,没什么拍戏经验。
林子轩和她讲清楚了,签了合同之后才开始拍摄,否则她要是拍完就到警察局报警,或者勒索剧组,那就有的头疼了。
在这里,林子轩最不愿意遇到的就是麻烦。
下午这场戏大家都很有兴趣,有事没事的都过来围观,在国内拍电视剧可遇不到这种场面,后来被姜文以影响情绪赶出去了,只留下几个主要人员。
“我说你们无聊不无聊啊,又不是来真的,有什么好看的。”姜文发脾气道。
那位俄裔女孩根本不懂中文,只是按照剧本表演,比较生硬,但不能强求。
姜文想尽快结束这场戏,不想被围观,早就做了准备,表演的时候爆发力十足,尤其是把一大把美金撒到女孩身上的时候,情绪表达的特别好。
把内心的纠结和痛苦都在脸上表现了出来。
作为男人,下面就该开始行动了,不能忍啊,事实上,剧本到这里就结束了,可冯小刚就是不说话,大家都想看着姜文接下来怎么演。
这种笑话平常可看不到。
俄裔女孩看着现场的情况,有点懵,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心里担心自己的安危,总觉得这帮人笑的有点阴险。
“我说你还真不喊停啊!”姜文回头看着冯小刚,一脸恼火道。
冯小刚躲在摄像机后面贼笑。
第一百二十四章 执念
剧组的整体氛围很好,唯一不和谐的恐怕就是姜文了。
姜文喜欢改剧本,他总想着能演的更好。
在国内的时候,他和冯小刚就为此争论过不少次,来了美国之后,他四处体验生活,在华人聚居区里观察美国华人日常的生活状态。
观察完了,他就琢磨着要改剧本,作为导演的冯小刚为了赶进度最不喜欢改剧本。
一旦改剧本,那准备好的布景和道具就要重新做,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资金。
姜文是部队子弟,冯小刚是军伍出身,两人的性格都比较直,不过姜文一向讲究以理服人,他会和你讲道理。
“你这不是捣乱么?”冯小刚不满道,“等你拍片子的时候我也去演个角色,也在你剧组里捣乱,看你受不受得了。”
姜文认真的看着冯小刚,看的冯小刚心里发毛。
“你想干嘛?”冯小刚担心道。
“我在想给你安排个什么角色,可你这形象让我很为难啊。”姜文一脸真诚地说道。
他和林子轩正在讨论那个有关青春期成长的故事,讨论的时间一般放在吃饭的时候,平时两人也没有空闲。
姜文会把自己记忆中的往事讲给林子轩听,林子轩负责整理出来,转化成故事情节。
姜文小时候在外地长大,等到上中学了才转到京城,他在中学的时候非常普通,无论是相貌还是成绩都是如此。
在那个时候也没有人在乎这些,学生不上课,四处乱跑,那是个充满暴力的年代,同时也有着不少美好的回忆。
部队大院里相对安静,没有外界那么多的纷扰,他们这帮不上学的学生整天就是想方设法的打发无聊的时间,发泄过剩的精力。
他们抽烟、唱歌、打架、招惹女学生。
那时候京城里流行一种“拍婆子”的游戏。
男生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同学,就藏在街道的拐角处,截住那位女同学,没话找话的聊天,要是那女同学愿意搭理他,那男生就认定这女生是他的女朋友了。
假如有其他男生接近这位女同学,两个男生之间不可避免的要打一场,输掉的主动退出。
为此,这帮人没少跟人打架,有时候还会弄得头破血流,这就是青春期的躁动。
“姜哥,你有没有拍婆子?”林子轩好奇道。
“没有,我那时候还不怎么懂事,就是跟着瞎起哄。”姜文颇为遗憾地说道。
林子轩比姜文小五岁,到他上中学那会社会上基本安定了下来,学生都要在学校上课。
正因为在中学的成绩不好,姜文第一年高考落榜,第二年去考的京城戏剧学院,这才走上了演员的路子,成为了华国的一线男演员。
说起来故事并不复杂,关键是如何能把简单的青春期故事进行包装,融入到整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中,只有这样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林子轩按照《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姜文的回忆整理出一份故事大纲,主要情节都有了,下面就是填充各种细节了。
反正以后姜文拍摄的时候还是会修改,写那么详细没用。
林子轩只是帮助姜文理顺他脑海里的思绪,说到底,这是一个属于姜文的故事。
他觉得以后不能再给这种有追求的导演写剧本了,太费劲了,这种人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追求精益求精,总是要把事情都弄清楚才会安心。
“你觉得这片子需要多少投资?”林子轩询问道。
“怎么着也得200万美金吧,不能比这部电视剧少了啊。”姜文理直气壮地说道。
林子轩非常无语,这句话彻底暴露了姜文菜鸟导演的本质,他对制作一部电影要花费多少钱完全没有概念。
《京城人在纽约》之所以投资那么高,是因为要全程在美国拍摄,你一个在国内租个大院子,找几个少年男女就能拍的片子怎么可能需要这么高的投资。
再说,就算是你要,估计也没有人愿意投资。
按照林子轩的估算,加上姜文乱改剧本的习惯,浪费的胶片,100万美金足够了。
这正是姜文想找林子轩做制片人的原因,他看重的是林子轩找钱的能力和省钱的能力。
一部二十一集的电视剧就能拉到150万美金,那找拍摄一部电影的资金还不是小菜一碟,他已经在想着回国后就筹备拍电影的事了。
对此林子轩哭笑不得,《京城人在纽约》能够拉到投资有多方面的因素,这算是上级部门交代的任务,加上提前卖出去贴片广告才能成功。
“那咱这片子也弄个贴片广告不就完了。”姜文自信地说道。
“问题是咱们觉得这个故事好没用,要让投资商和广告商也觉得好才行。”林子轩苦笑道,“这片子无论是故事、演员、导演都没有号召力,这怎么能被人看好。”
“这是你的事,我只管拍片子,小林,哥哥对你很放心。”姜文不负责任地说道。
对于这种近乎耍无赖的做法,林子轩也没办法。
他琢磨了一下,到银行贷款几乎不可能,风险太大,如果是张艺谋导演,姜文主演的片子,银行会有兴趣,姜文导演,一群不出名的少年主演的电影,银行能理会才怪。
在国内拉投资的希望不大,只能向香港或者国外寻找资金了。
“你还真打算给姜哥做制片啊?”慕姗姗惊讶道,“你们那故事能拉到资金么?”
“都是朋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林子轩感慨道,“姜哥是真心想拍这部片子,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执念,不达成不罢休,姜哥就处在这种状态,他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这样的人,总能做出点别人做不到事儿。”
“那你的执念是什么?”慕姗姗好奇道。
“我?”林子轩想了想,摇头道,“还真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感觉有点没追求啊。”
“这样就挺好,安稳。”慕姗姗满足道,“对了,晓玲要高考了,你该打电话回去了?”
“那丫头不安分着呢,我还真的挺担心。”林子轩郁闷道。
一想到林晓玲,林子轩就有点头疼,他离开的时候特意叮嘱了妹妹不要报考艺术类院校,只是林晓玲听不听就不知道了。
第一百二十五章 春风解冻
这时候国际长途很贵,剧组人员很多,林子轩规定每人每半个月可以向国内打一次电话回家,每一次不能超过十分钟,工作电话除外。
这是为了缓解大家的工作压力。
在异国他乡,每天从事高强度的拍摄工作,总会有内心压抑的时候,给家里打个电话,听听家人的声音,心里会好受很多。
虽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却很值得,林子轩坚持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他同样不例外,除了工作上的电话,他会半个月向家里报一次平安。
林子轩家里没有安装电话,只能打胡同口的公用电话,还要有人跑到四合院里喊人,一来一回就要两三分钟的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规定十分钟的通话时间了,有些家庭光是找人就要用掉五分钟。
想要找到林晓玲,只能选择礼拜天,只有这天高三学生才会休息。
林子轩在电话里鼓励了妹妹一番,再次重申不要报考艺术类院校。
“这一行太累了,你看我现在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顾不上休息,剧组里的演员也是这样,拍戏太辛苦,还是坐办公室舒服。”林子轩拿自己做例子教育妹妹。
“知道了,老哥,你好好休息吧。”林晓玲不情愿地说道。
结束通话,林子轩松了口气,这是他的真实想法。
影视圈看似光鲜亮丽,其实竞争非常残酷,就算是电影学院科班毕业最后能够出头的又有几个,这一行不仅要看天赋,还要看机遇。
“你这样不行,晓玲这个年龄正处在叛逆期,你越是不让她做什么,她越会做什么。”慕姗姗深有体会地说道,“我当初还想去部队文工团当文艺兵呢,那时候当兵多光荣啊,我名都报了,最后被我妈给拦下了。”
“亏得你没去,要不然咱俩就凑不到一块了,这件事我得记着,要感谢咱妈一辈子。”林子轩说笑道,“我也知道晓玲可能不听,不过总要试试才甘心。”
林晓玲不知道哥哥和嫂子的对话,她心里早就拿定了主意。
经过上次扮演宫女的教训,晓玲同学的明星梦破灭了,可她并没有放弃进入演艺圈。
她觉得当明星太没意思了,导演让你干嘛就干嘛,站在那里不能动,一点也不符合她对大明星的认知,所以她准备当导演。
她要报考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成为一名女导演。
在京城演艺圈,顶尖的演员大多出自戏剧学院,顶尖的导演则来自电影学院。
可以说,目前华国的第五代导演基本上都毕业于京城电影学院。
在国内,除了林晓玲的事情外,还有件事和林子轩密切相关,那就是文坛上一些作家对《活着》这部小说的批判。
因为这部小说,《百花》杂志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口头批评,却没什么严厉的处罚,也就是说说而已,提醒下次注意。
这和今年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关,现在大家都在关心经济发展,下海经商,对文化这一块的审查放松了不少。
影视行业同样如此,以前过不了审的,带有【创建和谐家园】剧情的本子,现在也不那么严格了。
就好像一夜之间春风解冻一样,这是影视行业政策放开的前兆。
总局已经在讨论和拟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影视行业的条例,也就是说,用不了多久私人就可以开影视公司了,虽然拍电影还需要审查,但筹集资金要容易的多。
当拍电影不再按照国家计划安排的时候,这给不少青年导演创造了机会。
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找到能欣赏这个故事的投资商,就能拉到资金,拍摄自己想要拍摄的电影,而不必再等着拍电影的指标。
对于演员来说,筹拍的影视剧多了,就不用担心没有戏演了,有了大笔资金的注入,演员的片酬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可以预见,整个华国的影视行业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家都有好日子。
只是这个过程不会那么快,不可能把整个市场一下子放开,而是会循序渐进的进行。
和上次的《顽主》一样,华国的传统作家对《活着》同样没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