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挽明》-第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而派遣的锦衣卫名为王府守卫,但实则上是监视藩王的皇帝耳目。对于这些藩王来说,把仇恨发泄在锦衣卫身上,就像是表达了对京城那位高高在上的天子的不满。

      “同为太祖血脉,你当了皇帝也就算了。还要圈禁我们一辈子,连我们的子孙也看不到有解脱的一天。这样的大明,还不如早点完蛋好了。”这就是一些被圈禁的藩王的心声,对他们来说豪华奢侈的王府,不过是一个金丝鸟笼罢了。

      正因为如此,在这些王府担任监视工作的锦衣卫就遭殃了。态度差点的不过是克扣饷银,性格变态的往往找到机会就责罚这些锦衣卫,而皇帝一般是不会为了这些小事责罚自己的亲族的,最多也就是斥骂一通。

      所以当信亲王开府之后,千户王杰就挑了一个老实巴交,百户中每月上供倒数第一的连善祥,还有一位刚刚袭职的16岁试百户,领着300校尉来到了信亲王府守卫。

      "

      "

      正文 第六章 信王府的改变

      在信亲王府呆了几天之后,连善祥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位信亲王虽然不拿正眼看待他们这些锦衣卫,但也没有特意找他们的麻烦。

      不过当今天王府总管王承恩突然找上他,要他带着试百户赵晨芳一起去见殿下,有事要吩咐他们去做。连善祥顿时心里有些打鼓,作为皇帝的亲军和亲王走的过近可不是什么好事。更别说现在外面风传陛下身体不适,这种时候和信亲王接近,那就是在拿脑袋冒险了。只想平平安安在京城混下去,和自己家人呆在一起的连善祥,可一点都不想转入到某些人的野心中去。

      可还没容连善祥想出拒绝的方法,不识世事的赵晨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拿起绣春刀就想跟着王承恩进入内府。连善祥脑子都没转,就拉住了他解下了他的绣春刀。

      站在门口的王承恩赞许的看了一眼,这个愁眉苦脸的中年百户,就说道:“快跟上,别让殿下久等。未得许可,进入内府不许持刃。不知道吗?赵试百户。”

      赵晨芳讪讪的把刀放在了桌子上,并悄悄的向连善祥拱了拱手,以表示谢意。连善祥面无表情的看着这倒霉孩子,让他跟着自己。并吩咐他,进入内府之后,眼睛不要乱瞄,见了殿下不要乱说话等等。

      朱由检看着一老一少两人,有些怀疑起自己的决定了。“这两人,一个像是工地上的老油条,一个则是刚出校门的中学生,怎么看都不像是精明强干的锦衣卫密探啊。”

      当朱由检的目光在两位锦衣卫脸上来回打量的时候,连善祥不由菊花一紧,难道这位信亲王是喜欢走旱道的。不过他瞄了眼身边眉清目秀的赵晨芳后,心里安稳了许多。“就算殿下好男风,多半也会选赵晨芳,而不是自己了。”

      连善祥的心还没放到底,就听到信亲王说道:“王公公你带着这位赵百户先下去守着,我有话和连百户说。”

      王承恩答应后带着赵晨芳离去了,连善祥的心顿时突突的跳了起来,“这信亲王的口味也实在太特别了,连我这样的都生冷不忌吗。难道他是受?”

      “连百户,我想让你查一个人,你愿意…”“我愿意。”偷偷瞄了一眼朱由检的容貌,连善祥觉得自己可以忍受,总比被恼羞成怒的信亲王打死好。

      “什么你愿意,我都还没说完呢?”朱由检有些茫然的说道。“不是殿下让我插,哦查人吗?”醒悟过来的连善祥,顿时改口道。“好危险,差点理解错了”连善祥额头开始冒汗的想着,但他又不敢抬手去擦。

      朱由检把自己想要锦衣卫去做的事说了一遍,连善祥听说只是让自己跟踪记录陈先生的生活,并不是抓人拷问什么,顿时松了一口气。如果只是调查陈先生的日常生活,那自己就能办了。要是抓捕拷问的话,没有驾贴自己担的风险就大了。

      “你明白就好,每天早上把你记录的陈先生的日常,交给王承恩就行。记住了,宁可让他在眼皮下失踪,也觉不能让他发现有人在调查他,知道了吗?”朱由检唯恐这位锦衣卫领会错误,大摇大摆的去调查陈中纪。

      朱由检看着连善祥有思考了一会,说道:“你下去安排人手吧,到王承恩那里领取5两银子的经费。”

      这么简单的事还能拿钱,这让连善祥有些开心了起来。“找两个街上的青皮办这件事,也就是一辆银子的事,再给上赵晨芳一两封口,我还能落下三两。”

      看着连善祥两人离去的背影,朱由检沉默了一会就跟着王承恩说道:“我们回去吧,我有些乏了,想要休息一会。”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由检开始慢慢熟悉了这座王府的环境,也熟悉了自己身边的三位女性的性格。

      周玉凤性格稳重,爱好读书,一向把封建纲常伦理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袁照容性情温和,对所有人都很友善,在府中人缘最好。田秀英则是典型的文艺少女,出生苏州的她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但是在京城王府的宫墙内,这种活泼的天性正在慢慢消失。对田秀英来说,也许在这宫墙之内能依赖的,只能是在音乐上和她相通的朱由检了。

      作为一名明朝藩王的日常,朱由检其实每天没什么可干的事,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起来被人伺候着洗漱用膳,接下去就是赏赏花,看看后花园水池内的金鱼什么的。

      接着是和他的正妻周玉凤用餐,然后下午午休一会。接着去和田秀英谈谈音乐,或是和袁照容谈谈书画什么的。接着晚上是和3位妻子一起用餐,然后看看歌舞什么的,然后一天就宣告结束了。还有一个特例就是,每隔上一天陈中纪就会为他上半天经书的课程。

      这种悠闲到发慌的日子,苏长清只过了三天就已经过不下去了。作为一名常年在工地上奔跑的土建施工员,好好睡上几天是他曾经的梦想。但是让他像只猪一样,吃完就睡,睡完就吃,然后找几个配种,这种生活绝对不是他想要的。

      虽然苏长青自认,未必能把这个已经腐烂到根部的大明帝国救活。但是随着和周玉凤等三位女性的接触之后,他现在确实想要拯救的却是自己身边的人。

      接受了成为朱由检的事实之后,他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王府内的众人发现,信亲王的生活习惯突然改变了。

      原先的信亲王起居虽然很有规律,但是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房读书。而最近的信亲王早上起的更早了,但却是在后花园跑步。为了方便运动,朱由检还特意让周玉凤替自己,缝制了一套舒适的跑步服装。

      每天做完运动之后,朱由检便会和张世杰聊聊关于京城的事,或是询问英国公府邸过来的这些家丁,关于他们游历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

      中饭之后,则是小睡一会,起床后听王承恩念连善祥提交的跟踪报告。之后则是召见连善祥,询问报告中不清楚的地方,然后询问京城的故事。有时也随机抽调几名锦衣卫校尉或是士兵,询问家庭情况和他们知道的市井故事。

      遇到那些家中困难或是家人有病的校尉或士兵,朱由检便让王承恩按照需要赠送一些钱,或是请大夫为他们看病。

      对于这些守卫王府的校尉、士兵、还有英国公的家丁们,在朱由检的亲自过问下,都获得了差别不大的食物。朱由检还禁止府内的内侍随意使唤这些军人,实在有需要就先向王承恩报告,然后由王承恩通知连善祥,再由连善祥自己安排人手办事。且每件事都必须有备案记录。

      不到一周光景,信王府内原先得过且过混日子的锦衣卫校尉和京营调拨来的士兵,突然变的有生气起来了。而原先王府内内府和外府内侍自由行走,并随意指使守卫干活,或是取笑守卫的现象绝迹了。

      张世杰和几位英国公家丁的头领,看着不到七天时间,信亲王府上下就焕然一新的秩序都很吃惊。这些被调拨来的锦衣卫和京营士兵,从躲着信亲王到主动上前行礼,并敢于驳斥一些不遵守规定的内侍,简直是换若两人。

      张世杰身边资格最老的一位家丁头领,私下对张世杰说道:“这些士兵现在若是操练上几个月,未必会比自己手下的家丁差。信亲王真有先代英国公之风,若能为将则为良将,可惜生在帝王家了。”

      对比起张世杰等外人的赞赏,信亲王身边的内侍却有些难过了。原本按照传统,王府的内府事务都是由王后周玉凤主持,虽然周玉凤性格稳重,但是毕竟出身低微,刚刚成亲没多久就管理偌大的王府,其实是力不从心的。

      且再加上她本身就是女性,又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她管理的方式就一个礼字。什么是礼,就是下不能犯上,贱不能逾贵。这样的管理方式,对这些内侍的首领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只要两人之间分了等级,高等级者就能命令低等级者去做任何事,而不管低等级者原本的职责是做什么。

      是以在外采购的人员【创建和谐家园】办事经费,以求孝敬管事者,借以保住肥缺。而地位低下无钱贿赂管事者,则是永远干着干不完的活。虽然这也是现在权贵内宅和朝廷之中的普遍现象,而周玉凤毕竟还是小女孩比较心软,府内底层的役者倒也还算过的下去。

      不过对朱由检来说,这种把干事的人被当做牛马来奴役,实在太过分了一些。一位低级侍女生病了,连请大夫看病都不行。一是没有钱,二是按照内外有别的规则,侍女不能出府,而普通平民不能随意进出王府,而能进王府的太医院医生,是不会给这种低级仆役看病的。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请求认识的小太监,托付外出的采办人员抓几副药。若是病的重了,还会被抬到一间最偏僻的小院,让她自生自灭。

      朱由检也是在府中走动的时候,看到一名20岁左右的内官,拿着几包东西匆匆向府内的东南院子跑去,有些好奇就叫住了他。

      询问了几句之后,这位名叫卢九德的低级内官,就战战兢兢的把事情经过说了出来。王府规矩对卢九德这些低级内官来说,是无法逾越的天条,但在朱由检这样身份的人来说,却只是一句话的事。

      让卢九德叫来了京城中的医生之后,这位名叫林香儿的小宫女终于从死亡的威胁中救了出来。随后朱由检仔细的询问了王承恩之后,才明白了这些王府的规定有多么细致和变态。

      朱由检当然知道,修改这些规定自己是想都别想了,大多数规定都来自明太祖、永乐皇帝两人的手笔,自己想要改动就该被送中都软禁去了。

      不过他也并不打算就这么袖手旁观,什么都不做。作为一名合格的项目施工员,寻找合同上的漏洞也是基本素质之一。在朱由检的命令下,王府外院专门设置了一个病号院,有人生病就进入此院请外面的医生看病,并在此调理身体。

      "

      "

      正文 第七章 查账

      于此同时,朱由检也顺便把王府的府内人员做了重新调整,简单来说就是分权析责。由于他现在还不算正式开府,所以府内人员也比较简单。

      王承恩作为王府总管太监负责一切,然后是管理账目的,管理仓库的,管理厨房的,管理采购的,管理衣服裁剪和洗刷的等等。虽然王府原先就有这些职位,但是在朱由检的调整下,却多了一个预算、成本核算、决算的环节。

      原先负责厨房材料采购的高起潜,在朱由检查看了账簿之后,就发现了这厮上任不到3个月,已经【创建和谐家园】了80两银子。这让只收了高起潜30两银子贿赂的王承恩,差点气歪了鼻子。

      原本以为是神不知鬼不觉的的高起潜,五体投地涕泪俱下的请求信王饶命。王承恩虽然恼火这厮自己吃了大头,但怕高起潜走投无路把自己咬出来,还是在边上帮他求了情。

      不过一向和王承恩不对付的,王府副总管王德化则在边上进言道:“高起潜辜负了殿下的信任,应该予以重责,而举荐他的人也应该负起连带责任。”

      王德化这么一说,王承恩也不得不跪下来给自己请罪了,因为推荐高起潜的人正是他。

      朱由检漫不经心的翻着账簿,眼角的余光还偷偷瞄了眼坐在身边的周玉凤。发觉被欺骗的周玉凤脸色通红,眼睛正死死盯着下面头都不敢抬起的高起潜。

      朱由检倒是发觉这时的周玉凤很有生气、很可爱,他也不想让之前管家的周玉凤难堪。

      朱由检清了清嗓子后,才似笑非笑的说道:“高起潜你这账簿倒是记的蛮不错的,是你自己记的,还是别人帮你记的?”

      “是小臣自己亲手所写,没有别人了。”高起潜的额头贴在地面上,已经叩出了血迹,对于信亲王的问话,他咬着牙一个人扛了下来。听到了高起潜的回话,跪在地上的王承恩倒是松了口气。

      “账目记的还不错,字也很工整。我询问过厨房,他们说你经手采购之后,瓜果菜蔬倒是更新鲜了。我也查了查你的前任,你采购的价格也只增加了半成。这么看来,这80两银子倒有40两是你省下来的。俗话说的好,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你替王府采购节约了银子,我本该奖励你,现在吗,我就算你奖励和惩罚相抵消了。不过这80两银子你要退赔了,你同意吗?高起潜。”朱由检温和如水的说道。

      原本以为要受皮肉之苦的高起潜,听了朱由检的话,顿时大喜,连声说愿意退赔。

      周玉凤听到朱由检这么轻易放过高起潜,马上转过头看着朱由检,想要说些什么。但是朱由检对她摇摇头,示意她别出声。

      一边的副总管王德化虽然遗憾让王承恩逃过一劫,但是他马上意识到,现在是抓住厨房采购这个肥缺的好机会。

      “殿下,高起潜【创建和谐家园】公款,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厨房采购的职位了,请殿下下令,换人管理厨房采购的任务。”

      王承恩、高起潜对于王德化的落井下石到不意外,因为换做是他们也会这么干。”

      朱由检打了一个哈欠,丢下账簿说道:“不必了,就让高起潜继续干下去吧,下次再犯就两罪并罚。好了,你们都下去吧,剩下的事就让王承恩负责处理了。”

      3名太监离开了银安殿一段距离后,王承恩突然扭头看了一眼王德化,对他哼了一声,就带着高起潜离开了。王德化看着走在前方的王承恩,和后面弯着腰像条狗似的高起潜,不由摇头叹息。他知道王承恩这是恨上自己了,不过他不在乎。他只是可惜,这么好一个打击王承恩的机会,居然被信亲王轻轻放过了。

      银安殿内,周玉凤终于忍不住说道:“殿下为何要轻轻放过。这等贪渎的内官,如果不严加惩罚,岂不是纵容为恶,今后谁还会遵纪守法。殿下平日不是最恨朝廷上那些贪官污吏吗?殿下不是常说大明就是被这帮蛀虫给挖空了根基的吗?”

      朱由检摸摸鼻子想着,“对于高起潜这种人,就算几百年后一样会存在。后世做采购的还有不拿红包的吗?作为干建筑的出身的他,当然知道灰色利益链是杜绝不了的。

      几百年后号称社会主义的共和国都没能杜绝的事,现在在这个封建社会玩反,那不是让他做唐吉坷德吗?朱由检自认他是没有这种勇气的。”

      “正所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我们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死么,总要给个机会让他回头改过的么。再说了,把高起潜弄下去,换上来的一定会廉洁吗?我看不一定。我觉得继续用高起潜还是蛮合适的,起码被抓过一次的老鼠,总是会老实一些。”朱由检??嗦嗦的给周玉凤解释了一大堆,终于说服了她。

      看着周玉凤的平静下来的样子,朱由检其实还有句话没说出来,“在大明王朝,最大的贪官污吏不就是我们这些姓朱的吗?百姓一年所得,还不及我们一餐饭。老虎不能打,苍蝇打了又有何益呢?”

      在这个调整王府内管事权力的过程中,朱由检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大明王朝的识字率真是不高,信王府内数百太监的识字率大约在30左右,侍女只得15,锦衣卫官兵20,而京营的士兵不足10。

      他从王承恩那里了解到,虽然皇宫内有教太监读书的学校,但是选拔学生的条件非常严格,品貌端正、聪明伶俐之外,年纪也必须是10以下的儿童。

      大明皇城24衙门,太监多达1万7千余人,但是能挑选去上课的,每一期也就7、8百人而已。也只有这些进过内学堂的太监们,才有成为太监首领的机会,至于魏忠贤这种奇葩,在整个明朝历史上也是寥寥无几的。

      至于锦衣卫的官兵,总算是待遇强过一般的京营士兵,因此有些人还是读得起书的。至于京营的士兵不是机缘巧合之下,根本没机会读书。因为明代的军户制度,就是军屯种粮养活自己,而国家只是在节日里赏赐一些衣物或金钱。

      这种制度在明朝初期还算执行的不错,士兵们种的粮食足够自己吃用,而边疆地带也平安无事,省掉了从东南或湖广运输粮食的巨额耗费。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就不行了,一方面是因为文官的权力已经完全压倒了武官的地位,那些地方上的缙绅开始仗着文官的势力,侵占军队开好的熟地。

      第二个方面就是,卫所军官的世袭制度,完全腐化堕落了,这些军官直接把卫所的军户变成了给自己种田的奴隶。不仅如此,他们还克扣国家发给士兵的粮饷和赏赐。

      在这种情况下,累死累活干了一年,却连民间的佃户都不如,还要承担繁重的军役,要知道明代的军户是要自己出钱购买武器甲具的。但是实质上到了后期,这也成了军官敛财的方式。

      是以有明一朝,卫所军户的逃兵就没断过。像是偏远地带的卫所士兵,只要不是遇到灾荒,还能活下去。

      但像在京城附近的京营,不但要忍受军官的盘剥,还要时不时的被派往各个权贵府邸劳役,或是承担修建宫殿和皇陵的工役,可谓苦不胜受。

      这种情况下,京营的普通士兵自然是负担不起读书的费用了。其实就算是朱由检自己,现在都还算是一个半文盲。因为明代使用的繁体字,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的竖排版,让朱由检要看上半天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样下去不行啊。”朱由检默默的对自己说道。“一只愚昧的军队,是无法战胜满清这种通古斯野人的。”

      在朱由检连日来和士兵的交流中,他发现作为守卫京师的武装力量,京营已经完全失去了作战的组织、能力和意志。而锦衣卫这种情报机构,最多也就是维护下城市治安和打探消息,至于所谓的列阵而战,那已经不是锦衣卫可以掌握的技能了。

      至于张世杰带领的几十名家丁,个人勇武是有了,但是对于战争的理解,大约也就是百人以下街头混混斗殴的水准。而张世杰本人大约是读过几本兵书的,但是对于军队的理解也就是纸上谈兵的水准。

      就朱由检看来,让这些人去打仗,和送死差不多。毕竟前世作为工地施工员,朱由检也是有过组织工地工人和村民斗殴行动的经验的。

      在朱由检看来,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人区别就在于,没读过书的人,凡事都需要自己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怎么做事。而读过书的人,可以从书本上了解前人的经验,以应对突发事件。

      当然在信亲王府教授这些人怎么列队,怎么组织行动,朱由检是不会做的,这是谋逆的举动。不过教教这些士兵们学习文化,倒是可以做的。

      在朱由检的分派之下,王承恩等人教授府内太监、侍女认字,几名识字的锦衣卫教这些锦衣卫校尉、京营士兵认字。朱由检对他们的要求是,每天认识十个字就行。

      此外还挑出了50名内侍、侍女和50名士兵,都是聪明伶俐的人,每日下午朱由检亲自教他们小学数学,还有一些粗浅的几何。对朱由检来说,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教材,所以他只能想起什么就教什么。

      张世杰知道朱由检亲自给太监、侍女、士兵上课后,只觉得这位信亲王实在有些胡闹了。原本他对朱由检的一些期望又落下去了,他有些怀疑这位信亲王不会是第二个正德皇帝吧。

      不过张世杰再怎么腹诽,他也不想出面劝阻。一来信亲王整天在府内给太监、士兵们上课,比上街闲逛好;二来他对信亲王所讲述的课程,还是蛮感兴趣。

      作为将门世家,大明王朝最为显赫的英国公一脉,自然有所谓的家学。即是先祖按照经验流传下来的统兵,练兵之法。但是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兵法书都鲜有和数学联系在一起的。毕竟冷兵器时代,双方作战围绕的中心是计谋、阵型、纪律、勇气还有后勤。

      但是到了热兵器时代,后勤和火力输出已经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从万历四十六年起,大明和后金的战争每一次都是失败于这两点原因。而萨尔浒之战后,失去了精锐老兵的明军,则是连纪律和勇气都消失了。

      大明的皇帝指望一只,不敢和后金军野战的军队收复辽东,这简直是痴人说梦。而朝堂上的文官精英们,却把大明和后金的战争当做发国难财的机会。

      文官系统不断的逼迫未经训练,没有装备完成的内地卫所军队去收复辽东。然后他们以这个名义向农民增加三饷,征收三饷的时候文官可以捞一笔。接着又和辽西将门勾结起来,捞取军饷的回扣和建设关锦防线的回扣。

      如此下去,忠于皇帝和大明的军队,在辽西将门的袖手旁观下,一次又一次的去送死。到了最后,只要聪明一些的军官,都不会再听朝廷的命令,而是拥兵自保了。

      "

      "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5 15: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