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挽明》-第1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回陛下,当交付行人司选人送敕书去。”王体乾接过敕书后回答道。

      朱由检随口说道:“我不能加派人手,跟着去看看吗?”

      王体乾毫不犹豫的回答道:“陛下想要派谁去,臣自当奉命。”

      “给徐光启、王徵和西僧的敕书,就交给行人司去挑选人手吧。但是给福建巡抚朱一冯和福建总兵官俞咨皋的敕书,我想找几个人陪同行人司一同南下,了解下福建沿海的情况。”朱由检幽幽的说道。

      “陛下可有属意的人选,还是要微臣去锦衣卫中挑选几人?”王体乾平静的询问着。

      朱由检没有立刻回答王体乾的话,而是对着身边的王承恩问道:“原先我们府上的锦衣卫都去哪里了?”

      “陛下,连百户他们都已经安置在东安门内值勤了。陛下可是需要微臣去宣连百户过来吗?”王承恩欠了欠身子回答道。

      “何必让你跑,卢九德,你可认识连善祥连百户否?”朱由检转头对着站在角落中的卢九德问道。

      “臣认识。”

      “认识就好,去东安门跑一趟,把他带过来见我。”在朱由检的命令声中,卢九德立刻答应着离开了都知监。

      在等待的过程中,朱由检撇了一眼站在一边毕恭毕敬的王体乾,漫不经心的问道:“陛下过世之后,魏公公就日渐消沉,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啊?”

      王体乾恍惚了下,低着头平淡的说道:“微臣和魏公公一向只是同僚关系,私下并不怎么接触,实在是不知道魏公公身体哪里不适啊。”

      王体乾的话,让站在边上的王德化、王承恩两人为之侧目。“这宫内大多数人都知道,王体乾正是靠着魏忠贤才得了这个掌印太监的职位,当初天启陛下在世的时候,他可是整天围绕着魏忠贤转悠。”王德化、王承恩两人想到这里,不由对视了一眼,一起对王体乾鄙夷不已。

      “既然份属同僚,那你还是要去关心关心的。如果魏公公真有什么不适,你回头就告诉王承恩好了,我也好替先帝照顾一二。”

      朱由检虽然说得轻松,但是听在耳朵里的王体乾却一点都轻松不起来。能从一介小太监,一直爬到司礼监首领太监的位置上,虽然有魏忠贤的大力推荐,但是也证明了王体乾的智商最起码也是常人之上的。

      一个聪明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多疑,他们总是认为别人说的话语,除了表面意思之外,总还有个隐藏的意思。

      所以朱由检这么一说,王体乾马上就怀疑,这是不是朱由检让他打探魏忠贤的动静,让他交投名贴的意思。

      “臣领命。”王体乾悄悄抬头看了看毫无异样的朱由检后,终于还是咬咬牙答应了下来。

      其实王体乾是真冤枉朱由检了,他对王体乾说这话的目的,只是想让魏忠贤安安心,不要自乱阵脚,弄出不可收拾的后果出来。否则他也不得不顺了东林党人的心意,让魏忠贤下去陪先帝了。

      "

      "

      正文 第26章 印刷技术的改进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卢九德小跑的带着连善祥到来了。看着两人满头大汗的样子,朱由检指着自己面前的酸梅汤说道:“给他们两人来一碗,先去去暑热。”

      连善祥抬头看着坐在廊下阴影中的朱由检一眼,有些惶恐外加一丝欣喜的说道:“多谢陛下赏赐,微臣并不口渴。”

      “喝吧,今天这么炎热,我坐着不动都在流汗,何况是你们两个跑过来的。喝完之后,可是要好好做事了。”朱由检开着玩笑说道。

      “愿为陛下效死。”接过了王承恩手中的酸梅汤一饮而尽之后,连善祥放下碗后有些激动的说道。

      看着脸色通红,情绪高亢的连善祥,朱由检似乎想起了自己毕业后,第一次被老板看重,独立挑担子负责一个项目的时候,那时候自己也是这么激动的想要把项目做好,在老板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呢。

      看来古今人都差不多,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变成混日子的老油子的,朱由检暗暗想着。

      “除了卢九德和连百户之外,你们都往后站站,我要和他们两人单独交谈一会。”朱由检突然对周边的内侍说道。

      在众人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很快一群人退出了20步之外,留下了朱由检等三人。

      “都站起来说话吧,我可不想低着头和你们谈话,太累。”在朱由检的吩咐下,连善祥、卢九德站了起来,靠近了朱由检身边。

      “连善祥我想让你去南方一趟,你家中可走的开吗?”朱由检习惯性的,在要求下属出差之前询问了下。

      连善祥立刻回应道:“微臣家中无事,陛下有命的话,微臣即刻就可启程。”

      “不着急,这次去南方以行人司为主。你就是带一双眼睛和耳朵,替我看看南方的情况…”朱由检缓缓的说道。

      他要求连善祥抽调几名精干的士兵,最好能说南方话的。把一路所见所闻都记下来,然后最重要的是去福建了解下海防和海外贸易的状况,最后是看看这位海盗郑芝龙、海商许心素、福建总兵俞咨皋是个什么样的人。

      接着是考察福建地区的海外贸易情况,和海外流入的粮食、植物、动物的种类,并要求返程时带回这些物种的种子和食物,以及种植的方法,或是有种植经验的老农。

      最后朱由检对卢九德嘱咐道:“你去了福建打听下这市舶太监的风评如何,再去了解下这几年缴纳税额最多的几位商人,让他们来北京一趟。然后去见见市舶太监,让他通知那些出海的商人,让他们返回时看看可有番薯、甘薯、马铃薯、玉米…”

      朱由检想到一句,就嘱咐一句。断断续续和两人说了近半个时辰,说完了还让两人复述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

      听着两人大致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之后,朱由检便让王承恩过来,吩咐他支给两人300两银子,一是给那些出门的锦衣卫安家,一是作为路上的花费,和在购买海外流传的农作物的费用。

      当朱由检絮絮叨叨的嘱咐完,院子内的考试也终于结束了。朱由检抬头看了看就起了兴致,吩咐把最后迟到的那名太监的卷子拿来看看。

      “不错吗,鸡兔同笼是算出来了。这圆柱体算出了圆的面积,但是没算出体积,差了一些。”朱由检看着题目评价道。

      这两道算数题对于不怎么研究数学的读书人,都是比较难的题目,更何况是宫内的太监。

      后面的自述文则是字体秀丽,文章用字也非常精简,让朱由检觉得做他的语文老师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看了看站在下面的张省声,朱由检微笑着说道:“文字不错,不过数学还有待加强,进了都知监继续学习吧。王德化,把他调入都知监吧,刚好可以帮忙改改这些卷子。”

      王德化自然是应声答应了,张省声听了朱由检对自己的评价之后,虽然心情愉悦,但是也还是有点不服气。“论文字,他当年在内书堂就是数一数二的,他自认就算是进入司礼监也毫无问题。但是为什么朱由检偏偏要看重士人一向不重视的度数之学,难道这位陛下和先帝一般,喜欢奇技淫巧吗?”

      张省声直到朱由检离去之后,还在默默的想着,他所看到的朱由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由检走出院子之后,看了看左边的通道,回头问道:“那边就是经厂吗?”得到了王承恩肯定的回答后。

      他转身向着左边走去,口中说道:“正好,去看看那些工匠,有没有研制出油墨出来。”

      前几日朱由检要印制试卷的时候,发现宫内的印刷厂(经厂),居然还在使用雕版印刷术。

      这让他有些吃惊,毕竟宋代就有活字印刷术了,为什么到了明代,反而又退回雕版去了。对于雕版的耗时、耗材的缺点,他可是非常清楚的。

      经过对经厂管理太监、印刷工匠的仔细询问,朱由检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印刷用墨的问题。中国古代印刷使用的墨大都是水墨,这种墨对于光滑的金属活字附着力不足,而适合金属活字的合格油墨一直没有出现,也就造成了到了明代还在使用雕版技术。

      对于这种因为雕版的质量更好,就没必要去研制油墨的保守心态,朱由检完全是不满意的。但是在封建制度下,这却是最好的做事方法,毕竟因为使用了新事物而造成质量不合格,在这个时代可是要杀头的。

      朱由检好言劝慰了两个吓得发抖的太监和工匠,并让王承恩拨出款项,让他们研制可以用于金属活字印刷的油墨。

      当朱由检走进印刷作坊时,看到是一个竹木制作的大棚内,数十名工匠正在制作雕版的景象,看着这些【创建和谐家园】了上衣,满头苦干的工匠们,朱由检似乎又回到了上辈子的工地上。

      在这些人中间他突然感觉自在多了,看见一位穿着华丽服饰的贵人带着一群太监走进来,这些干活的工匠们都有些惊呆了。

      虽然他们常常进入皇城做工,但是这些人一辈子也没见过几次皇帝的样子,更别提大明皇帝会走进这逼仄杂乱的工坊。

      朱由检打量下四周的环境,发觉这工坊内最边上放着4只大缸,看起来是用来防火的,但是大缸边上又有几把木勺子,看起来还提供工匠饮水的功能。

      "

      "

      正文 第27章 大明工匠

      朱由检叫过了管理经厂的太监,随口吩咐道:“以后安排两个人,专门负责烧开水,夏日暑气炎热,喝生水容易生病…”

      朱由检吩咐了几句安全和夏季防暑的话后,就走进了研制油墨的屋子中去了。

      看着朱由检离去,这些经厂的工匠回去后倒是多了些许谈资。不过原本在他们眼中,和自己无关的大明皇帝,现在却让他们觉得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了。

      一名老工匠回去后,还对着家人感慨道:“我在经厂呆了一辈子,还是第一次听见有贵人担心我们喝生水会生病,大明有这样的皇帝,我们这些小民的日子,应该会比以前好过一些了吧。”

      原本那些工匠的街坊家人,都以为这些工匠都是白日发梦了,大明皇帝怎么会去工坊,还去关心他们这些工匠喝水的问题。

      不过随后的日子里,终于让这些服役了上百年的工匠家族们,终于发现世道变了。被大明的匠户制度束缚,而消极怠工的工匠们,终于在制度变革后激发了生产积极性,成为了崇祯皇帝最为坚定的支持者。

      走进屋内的朱由检,看到两位工匠正在一个炉子上熬制着什么,看到朱由检进来之后,两名工匠正想停下手中的活,对他行礼的时候。

      朱由检赶紧阻止道:“不用行礼,看着炉子。怎么样,这油墨配置的有些眉目了吗?”

      这一老一少两名工匠是两父子,他们一边小心的看着火候,一边回答道:“回陛下,这是3天来第57次配方,我们已经有了三种可以使用的油墨配方,但是还是比不过雕版使用的水墨。不过陛下所说的铅活字,赵大人已经带着老黄他们试制成功了。”

      老工匠拘谨的回答时,一名30出头的太监拿着一块板子走进了房间内。

      朱由检看着不大的屋子挤的满满的,于是干脆下令道:“王德化你跟来做什么,你回去给我盯着改卷子去,除了王承恩之外,你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别站在这里发呆。”

      在朱由检的轰赶下,房间内很快宽敞了起来。经厂的主事太监赵德尚,把手上的板子放在了桌子上。原来是一块排好版的铅活字印刷版。

      在赵德尚的演示下,一页油墨印刷的纸就出来了。朱由检接过这张纸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和他小时候学校里用油墨印刷的考试卷的质量差不多,和雕版印刷的效果没法比。

      “这个和雕版印刷的相比,花费如何?”朱由检关心的问道,作为一个项目经理,性价比才是最重要的。

      “微臣使用的是铅和锡两种金属混合制作的活字,只要制作出字模,就能随用随制。以四种不同的书籍,各印百本来计算,活字的成本是为雕版的二十分之一。若是书籍种类越多,成本就越低。”赵德尚计算着说道。

      这时两名研制油墨的工匠已经把混合好的新油墨冷却完毕了,两人再次印制了一页纸出来。这次的效果让朱由检也觉得有些惊讶了,几乎和雕版印刷的效果差不多了。

      “这种油墨是怎么配制出来的?”朱由检看着纸张反复的看着,的确效果很不错。

      “这是用亚麻籽油、松香、炭黑融合而成的,多亏了陛下提醒,多用几种不同的植物油试验,这才能成功。”老工匠老实的回答道。

      “哎,我不过是说说,真能把它做出来,是你们两的功劳。你们父子叫什么名字啊?”朱由检看着这三人眼睛中的血丝,知道为了自己一句话,这三人几乎都没怎么休息。

      “小人许成,小人的儿子叫许茂。”许成激动的有些结巴的回答道。

      “好,这墨就叫许墨好了,赵德尚把这墨的配方记下来,归档。王承恩,给他们每人发10两赏银,另外…”朱由检突然住口了。

      他原本想要提升这两位工匠的地位,但是在官本位的大明朝,就只能封个官职给两人。这对于工匠整体地位的提升毫无帮助,也不符合他想要激励工匠生产积极性的想法。

      大明的工匠制度的诟病,他这几天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把一群工匠当做奴隶来圈养,难怪人家干活没积极性了。不过随着大明经济的高度发展,各地轮换的班匠(一年服役几个月的工匠)制度差不多消亡了,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工役银就免除了这种劳役。

      但是所谓的住坐工匠,就是终身服役的这种工匠制度还是依旧存在的,经厂内的这些工匠就是皇宫内的住坐工匠。普通工匠月给米3斗盐若干以养家,上工时给饭食,高手大匠则是月给米1石盐若干。

      这么低的工资,难怪明末造火枪、大炮的次劣品始终占据多数了。朱由检知道,只有改善了工匠的地位和生活,他所想要的工业时代才能真正的到来。

      对付通古斯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工业时代惊人的生产力碾压他们,朱由检并不认为通古斯野人能挡的住,工业时代批量生产的近代化军队的碾压。

      所以,只是单纯的提升一两名工匠的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并无助于改变工匠这个群体的境遇。而看不到希望的奴隶,是不会有创造的热情的。

      这样的状况,朱由检在上辈子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历史中,就看到过无数的例子。一个49年之前几乎连火柴都需要进口的国家,短短数年之内就奠定了一个工业国的基础,那些被解放了的工人们的贡献是不可抹煞的。

      朱由检改口说道:“好好做,我会记住你们的,许成、许茂是吗?”

      朱由检的奖励和夸奖让两父子非常感动,一时都忘记了,曾经加诸于他们身上的那些匠户制度所带来的痛苦。

      离开经厂的时候,朱由检对跟随他出来的主事赵德尚说道:“你把厂内这些工匠的生活、生产情况具体写个东西给我,在说说你有什么改进的意见。此外,关于活字印刷的事情,除了油墨、活字之外,你再去多找些纸张来试验下,那种纸张更适合油墨印刷…”

      "

      "

      正文 第28章 混日子的锦衣卫

      朱由检让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陪着行人司去南方宣诏的决定,很快就在外朝的文官中掀起了风波。

      九月初六,户部尚书郭允厚上奏钱粮印用蓝印看不清,请求单独使用朱印,朱由检痛快的答应了。

      兵部主事钱元悫突然站出来上奏,他??嗦嗦的说了一堆文言文,朱由检只听懂了他是劝谏自己不要派太监和锦衣卫出京,他说这些人一旦离开了京城,就喜欢耀武扬威,欺压良民,搞得地方民不聊生之类的。

      朱由检一下子火气就被他撩拨上来了,他不过是派几个人出去探听下南方的情况,这些东林党人就开始跳出来了。朱由检竖起眉头正想呵斥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座位前方的几位内阁大臣们,都低着头沉默不语的样子。

      这让他顿时惊醒了起来,干掉阉党让东林党人独大,固然是找死。但是反过来让东林党人在朝中没有立足之地,那么阉党照样是另一个祸害。

      “恩,我知道了,你退下吧,还有其他事吗?没有就散朝吧。”朱由检原本紧绷的身体,突然放松了下来。

      已经准备好接受被皇帝训斥的钱元悫,却发现对方的反应一点都不像个少年人,并没有被他的话所激怒。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05: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