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挽明》-第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朱由检不无不可的把手中的书递给了魏忠贤,魏忠贤翻看了几页后,就闭着眼睛想了想,然后说道:“这是南直隶扬州府推官王徵和西僧合著的一本书,王徵以此进献给朝廷,先帝甚爱之。”

      “西僧?”朱由检有些茫然了。然后魏忠贤费心解释了一遍,才让朱由检明白了过来。

      原来就是西方传教士,这些人为了能让大明人能接受他们,就换上了僧侣的服装,自称西僧。为了让大明皇帝能接受他们,这些传教士还提出了修历法的建议。

      朱由检闭上眼睛做了几次深呼吸,他终于找到该怎么对付那些,食古不化的东林党人和江南缙绅了。

      这时王体乾终于匆匆的赶了回来,他手上拿着几页纸说道:“去年底福建巡抚朱钦相请求招抚海盗,年初时泉州巡海道蔡善继招抚郑芝龙等上岸,但是因为当时巡抚朱钦相染病,迟迟不能安置上岸的海盗,等到一月后想要分插他们时,郑芝龙等又叛逃于海上,五月郑芝龙等大掠中左所。这就是全部旧档了。”

      “把海盗招募上岸,让他们种田打鱼。这要脑洞多大才想的出来,大明的海禁之策还真是害人不浅。”朱由检有些无语的想到。

      “但是一时之间,他也不能完全放开海禁。没有海防而着急开海,这是给西方海盗探路呢。现在的大明,可吃不消再来一次倭寇之乱了。”

      朱由检站起身来走动了两步,然后就下了决心:“王体乾替我写几份诏令,一是起复徐天启,令其回京主持大明新历法的修订;二是调任南直隶扬州府推官王徵进京协助修历,并诏所有西僧入京,以西洋历法验证旧历之不足。”

      朱由检边思索边说道,王体乾亲自在一边书写着。很快,朱由检再次说道:“郑芝龙降而复叛,起因在于当初主事官员处置失当。我即以招抚之,便不应当食言。其若愿降,则可任命为福建游击,其下各人各给官职。此外宣告四海海盗,至即日起愿意归降我大明的,往事不究。率两百料以下船只归来者,为试百户;两百料船只以上者,为百户;5艘船只以下者为副千户;10艘船只以下者为千户;30艘船只以下者为参将;30艘船只以上者为游击。然则,若是即日起,尚有海盗敢害我中国之民,劫掠我中国商船者,概不受降。”

      "

      "

      正文 第二十三章 朝会上的新规则

      朱由检低着头来回走动着说完之后,却发现王体乾愣愣的站在边上,并没有按着他的意思写下去。

      他有些不悦的问道:“王公公你楞在那里干嘛?是没听清楚我刚刚的话吗?”

      王体乾一个激灵,马上醒悟了过来,他马上跪在地上劝说道:“陛下,这后一道旨意实在是太过于宽厚了,我大明的官职不可如此轻纵啊。且陛下昭告天下之后,要是有奸民作祟,先做海盗后投诚,这不是有违陛下的仁厚之心吗?且外朝阁老们必不肯为陛下草拟此诏,而六部给事中也必然会封驳此敕…”

      看着王体乾跪在地上言辞恳切的的劝说着,朱由检这才发现自己对皇权的地位有些高估了。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维持皇权至高无上的制度。

      但是几百年来文官势力的膨胀,已经把大明的皇权给限制住了。简单的来说大明的文官对付皇权的办法就是,用祖宗制度来压制皇帝个人出格的想法,再以也许我不能阻止你去做什么,但我可以不让你做成功什么事,用无尽的水磨手段,消灭掉皇帝心中的雄心壮志。

      这要是在平常的年代,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皇帝和官僚管理的越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的影响就越少,这个社会就会运行的非常稳定,也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但是处在这个千年以来的小冰河期,天灾不断,内忧外患也从未停止的时代,大明政府的无所作为,就是对人民最大的不负责任。

      朱由检权衡再三,突然转头对着一言不发的魏忠贤询问道:“魏公公,你也和王公公一样的看法吗?”

      魏忠贤似乎早有所料,不慌不忙的说道:“陛下可以先把敕书中,招抚海盗来投的后半段先去掉。待海盗归降之后,再由本部官长保举陛下所许之官,则必外朝言官就不会反对了。”

      “魏忠贤的意思,就是把他的要求变成海盗归附的潜规则了。那样的话,这份敕书的影响力就小多了,且任何潜规则,最后都会变成藏污纳垢的所在。”朱由检默默的考虑了许久,却发觉最后还是魏忠贤的方法最具可操作性。

      朱由检现在手上可没有可用的人手,要是他坚持己见,导致外朝文官给他来个消极怠工,那他可就真要两眼一抹黑了。

      听到朱由检做出让步之后,王体乾松了口气。对他来说,在这新旧交接的非常时期,能引起外朝争议的事越少越好。

      然而事情并不是以王体乾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朱由检第一次发出的两道敕书,外朝文官对于后一道敕书,招抚一个降而复叛的海上盗贼毫不在意。

      但是对于朱由检招募徐光启、王徵、西方传教士等,修订历法一事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黄立极、施?来、张瑞图、李国普是天启七年的内阁成员,他们对于朝中有人支持中国传统历法、有人支持【创建和谐家园】历法、只有少数人支持徐光启等人修订西历的局面有些拿不定主意。

      于是在九月初四的朝会中,内阁阁臣正式向朱由检提出了这三种意见,请求朱由检再做考虑。

      朱由检正皱起眉头的时候,突然下方一个官员出列说道:“臣以为,陛下召回徐大人修订历书并无不妥,自元代郭守敬修订历书以来,数百年中就再无修订过,历书之误差至少也有数十次之多。因此臣以为修订历书,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

      这位官员的公开支持修订历书的态度,很让朱由检欣慰。他悄悄问站在边上的魏忠贤,“这人是谁啊?”

      魏忠贤低下头,贴着朱由检的耳边小声说道:“这位是户部员外郎王守履。”

      “王守履?他就是王守履。”朱由检小声嘟囔了一句,依旧坐直了身体。

      看着下方吵了半个多钟头之后,朱由检觉得已经看够了这些人无意义的争吵。这些人根本不提数据,只是拿祖制和中外之别来压人,最后还有人翻出了郭居静事件,来证明这些西方传教士的居心叵测。

      朱由检的脸色越来越冷,最后大喝一声:“够了,看看你们像什么样子。朝会乃是议事之所,不是市场买卖。今日要论证的,是要不要修订历法,不是问你们修订历法的人品德有没有问题。风宪官何在?”

      “臣董中行、戴相在此。”二名站在丹墀下方的官员走了出来。

      “把刚刚那些非就事论事的官员名字都记下来,从今日起,朝会上不讨论政务,反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官员。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记过,第三次处分。可记下了?”朱由检借题发挥的说道。

      对于大明朝会中,这种一讨论事情就开始歪楼的风气,朱由检早就想整顿了,只不过一直没找到借口而已,今天接着这个机会,干脆就提了出来。

      朱由检自登基以来,在朝会上从没发表过自己的意见。这让朝中的文官们渐渐放松了警惕,也因此今天在朝会上争论过火了些。

      但是他们没料到,朱由检根本没有针对那个官员做出处罚,而是直接指定了一条新规定,这种玩法和以往的大明皇帝完全不同。

      作为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从来讲的都是出口成宪,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罚和奖励官员和臣民,以显示天威难测之意。

      给百官制定一条规定,然后把处罚的权力交给二名监察御史,这可是破天荒的事。监察御史虽然本身就有纠察百官的职责,但是他们只能向皇帝弹劾官员,最后的处罚决定权依旧还是在皇帝手上。

      朱由检并没有就此结束,他扫视了一眼台阶下已经寂静无声的百官,再次开口说道:“现在有谁还反对修订历书的,站出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朱由检刚刚的发怒,让这些官员们还没习惯,虽然还有一两名官员固执己见的反对,但是又说不出个道理了。毕竟不能攻击做事的人,完全不是这些嘴炮专家的套路。

      而最习惯于引经据典辩论的几位东林党人,此刻却意外的站在了修订历书的一方。既然反对声压制了下去,朱由检就快刀斩乱麻的通过了两道敕书的颁发。

      "

      "

      正文 第二十四章 考试

      在这些日子的朝会中,朱由检通过仔细的观察,总算对天启留给自己的内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首辅黄立极为人低调,做事颇有章法。8月22日天启驾崩之后,便是他首先提出,遵照天启遗诏,立自己为帝,三次奉笺向自己劝进,“崇祯“年号也是他所拟定。

      次辅施?来就像是个后世的大学教授一般的高级知识分子,国学功底深厚,性格随和。张瑞图才智过人,反应敏捷,是一个想为大明做点事的人,为人颇有城府。李国普不仅才学出色,且为人正直,很得百官的支持。

      但是这些人都有个最大的缺陷,他们的仕官经历中都没有担任过亲民官。没有经历过州县,直接从翰林院选拔人员入阁,是大明内阁制中一项不成文的潜规则。

      究其根本,就在于大明内阁最早是作为永乐皇帝的秘书出现的,南征北战的永乐皇帝,为了能保证自己在外出征时对朝政的掌控,就设置了这个类似于皇帝秘书处的制度。

      但是随着明朝中后期文官势力的不断扩大,内阁也就从皇帝的秘书变成了没有正名的宰相了。

      但是先天发育不良的大明内阁制,也就延续了挑选皇帝秘书的规则来挑选大明王朝的执政阁臣了。这样选出的内阁也就缺乏了对大明基层事务的了解,内阁成员们对于地方官上报的奏折,就无法分辨出是不是当地的真实情况。无法确认真实的大明,自然内阁制定的国策,往往就脱离了大明的实际状况了。”

      朝会解散之后,朱由检并没有依照往例返回乾清宫中,而是绕道出了宫城北面的玄武门。

      玄武门隔着玉带桥就是一座小山丘,“这便是日后崇祯上吊的万岁山了吗?”朱由检停下脚步抬头看去,小山上郁郁葱葱,树木繁茂,根本找不到那株出了名的歪脖子老槐树。

      “陛下是想要找什么吗?不如告诉微臣,让微臣上山去找好了。”看到朱由检怔怔的对着万岁山【创建和谐家园】,王承恩上前了一小步,在他身后请示道。

      “不,不必了。”朱由检回过头,意味深长的看了王承恩一眼,这万岁山上的歪脖子树,他总是要去见见的,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今天正是都知监招募新成员考试的日子,朱由检来到宫外正是想去看看考试的情况。他不再理会万岁山,而是过桥向着东北方向的都知监走去了。

      都知监就在万岁山东面不远处,地方虽然不小。但是都知监作为皇帝出行,在前方清理道路的一个衙门,自然不被宫中看重。

      也因此偌大的院子内,只有一排残破的房屋。看得出来,为了准备今日的考试,王德化对这里还是费心清理过一番的。不过先天不足,也只能是看起来整洁了一些罢了。

      都知监所在的房屋不够大,王德化干脆就把考场放置在了院子内。由于只拼凑了300多套桌椅,因此考试也分批进行。

      看到朱由检亲自跑到了都知监来,监考的王德化赶紧起身,准备让众人迎接。但是朱由检对他挥了挥手,示意不许惊动这些考试的宫女、太监们。

      王德化立刻悄悄的绕过了考生,走到了朱由检身边。他正想跪下行礼的时候,朱由检阻止了他,“不用行礼了,别惊动了这些考试的考生。这是第几场了啊?总共有多少人报名?有多少人没来考试的?”

      朱由检连续的提问,让王德化脑子有些短路了。楞了一会,才小心翼翼的说道:“报名的有987人,实际来考试的是876人,这是第二场考试,马上就是最后一场考试了。”

      朱由检满意的看着这些场内的考生,这些人只要有三分之一能合格,就是他清理整个内宫管理机构的好帮手。这个时代能读书写字,又能计算的就是人才。

      以考场内这些人的数量来计算,基本相当于北方地区一个府的读书人了。

      朱由检对着身边的王德化吩咐道:“这些人不管考试合格不合格,都要把名字记录下来,那些不合格的人要让他们继续学习,作为都知监的后备人才。明白了吗?”

      王德化立刻连声答应着,他虽然不知道朱由检想要重建都知监做什么,但是他明白朱由检如此大动干戈,绝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杂事的普通衙门。

      王德化原本还为朱由检不替换二十四衙门的首领太监,反而让他筹备组织重建都知监感到有些闷闷不乐。不过在看到了招募都知监成员的大手笔之后,他又为自己没有得到,明确的都知监掌印太监的任命,感到有些惶惶不安。

      当场内第三批人员进入准备考试的时候,突然从院门处传来了一些杂音。

      “怎么回事?卢九德,你去门口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朱由检有些不快的,对站立在一侧伺候的小太监说道。

      卢九德赶紧答应了一声,就向着门口跑去了。在院门外,两名守门的太监拦住了一名中年太监,口中大声训斥着不让他入内。

      那名中年太监陪着笑脸,就算是被守门的太监推搡着,也坚持不肯离去。

      张省声思索了几日,终究还是心动了,想要看看这位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到底想要做些什么。

      但是临到考试这天,他却被上司指派去打扫昭和殿去了。他离开的时候,正好看到小张太监正对着他偷笑,他自然明白这是小张太监暗地里做的手脚。

      一番耽搁之后,当张省声做完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到都知监的时候,却被守门的太监告知,他已经迟到了太久,不能入内考试了。

      既然已经决定要参加这场考试,性格坚韧的张省声自然不肯就这么轻易的离去。更何况这场考试的规格之严厉,更是激起了他不容错过的决心。

      “你们在这里拉拉扯扯的做什么?不知道陛下就在院内吗?”卢九德看到这幕场景,顿时喝骂道。

      "

      "

      正文 第25章 猜测

      两位守门太监立刻停手,惶恐的对着卢九德解释道:“小公公不知啊,这位无赖超过了考试时间快两个时辰了,还想着要进去。我等奉命守门,怎肯担这个干系。赶他,他还不走。这才不小心惊扰了陛下。”

      “还请小公公行个方便,张某只是完成日常工作,所以才不小心迟到的。”张省声抱拳向卢九德行礼说道。

      “完成日常?陛下有言在先,凡是报名者,今日一概准假考试,直殿监何人如此大胆,居然敢罔顾皇命。”卢九德顿时气愤的喝道。

      张省声小声的解释道:“也许是我没说清楚今日考试的事,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误会,不知道小公公能否准许我进入考场考试去。”

      卢九德犹豫了下,不过他也认出来了,这位中年太监正是第一个报名,替他解了围的人。

      “也罢,咱家就去给你通报一声,看看你的运气吧。”卢九德决定给张省声一个机会。

      “多谢小公公,小公公的恩惠,张某没齿不忘。”张省声赶紧连声道谢着。“不必多言,你在此候着吧。”卢九德说了一句就转身进了院子。

      “连考试的日子都说不清,要他何用。再说了,已经有两场考试的人离去了,焉之他不是套取了考题才来的。陛下,还是让他回去吧。”王德化心里已经把都知监当做了自己的囊中之物,顿时对这位迟到的考生感到不舒服了。

      朱由检对迟到并不在意,对现在的他来说,能多一个人才都是好的,不过王德化的话也提醒了他,这有可能泄露了题目。

      所以他只是思考了一会,就说道:“考试反正也才刚开始,让他参加也无妨。至于题目吗?我给他现场出两个好了。”

      朱由检开了口,王德化也无能为力。他随即让人拿笔墨来,让朱由检现场出题目。

      经过了这些天的恢复,朱由检的毛笔字倒是勉强可以见人了。他思考了一会,就出了一个鸡兔同笼,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这么两个数学问题。

      当他写完题目的时候,发觉一个中年太监正跪拜在自己的身前,看来这就是那个迟到的考生了。

      朱由检和颜悦色的说道:“起来吧,拿着卷子去座位上好好答题,至于作文题目还是依旧。”

      “多谢陛下恩典。”张省声郑重的对朱由检拜了拜,然后低着头从他手中接走了卷子,退向了考场。

      张省声动作简洁而落落大方,到并不像是一个底层仆役出身的太监。不过朱由检也只是一愣,皇宫这么多内侍,要说没有几个有故事的人,那才是奇怪的事。朱由检才不会在意过去,他只看重这些人的未来,是否能成为他的助力。

      朱由检正站在廊下看着考场内众人考试时,王体乾拿着两份敕书匆匆赶了过来。

      “陛下,臣以书就敕书,请陛下确认。”王体乾快步走到朱由检面前,递上了自己书写的敕书。

      朱由检略略看了一遍,就把敕书递了回去,口中说道:“恩不错,回去用印吧。王体乾,这敕书是交由谁去送的啊?”

      “回陛下,当交付行人司选人送敕书去。”王体乾接过敕书后回答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0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