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虽说,古墨鉴赏不是高德全的强项。但是文物收藏,不是纵向发展,而是横向联系的。只要经验积累够了,触类旁通也是正常的事情。
不然,刚才高德全鉴定一箱古墨的时候,也不会说得头头是道了。可是现在,他居然说,捏拿不准这块墨锭,难免让人觉得奇怪。
想到一个可能,俞飞白若有所思,迟疑道:“德叔,这东西是……是不是不对?”
毕竟,古玩收藏行当之中,有些话不好直说,尽量的表达委婉,免得让人听了不好受。估计高德全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担心王观接受不了,干脆绕起圈子来。
“不对?”王观皱起了眉头,问题在于,墨锭上的紫色宝光,好像火焰一样升腾耀眼,他不可能看错的,怎么可能是假的?
王观相信自己的特殊能力,如果高德全说这是假东西,那肯定是他看走了眼。
“不是不对,这东西肯定是老的。”
然而,高德全的水平,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真才实学,马上摇头反驳了俞飞白,然后依然皱着眉头,没有把握道:“可是,这东西老到什么时候,我真的很难确定。”
“呵呵,东西是真的就好。”
俞飞白笑道:“至于年代嘛,又不是让德叔你精确到几年,说个大概的年份就可以了。墨块上不是有漆衣断纹吗?看纹线的密集程度,应该可以判断出来吧。”
“飞白,这块墨没有漆衣。”
高德全吐了口气,郑重其事道:“而且,墨锭上的纹路,不是断纹,而是墨锭成型时候就形成的。你看仔细看,这些纹理,到底像什么?”
王观与俞飞白认真打量,纷纷摇头。没有一个确定的参照物,他们真想不出来,纹理到底像什么东西。
看他们说不出所以然来,高德全也不在意,手掌托着墨,慢声诵道:“古代,有一种墨,被人称赞为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其色如漆!号称天下第一品,那是什么墨,你们知道吗?”
“天下第一品。”俞飞白闻声,眼睛发亮,惊喜叫道:“难道这个,就是老头子时常挂在嘴边的李廷珪墨?”
“所以我才说,很难确定啊。”
高德全叹声道:“我国用墨的历史很长久,有人估计至少要四五千年了。早期的墨都是天然石墨,书写后极易脱落。人工制墨大约始于西周。大规模制墨则是在汉代以后。到唐朝时制墨技术已臻于完善。”
第37章 真假难辨的宝贝
“唐代的时候,有个人叫奚鼐,是当时的制墨名家。他制作的易水墨,闻名天下。而后祖孙三代延绵经营,且技术不断改进,更是深受世人赞誉。”
高德全娓娓而谈道:“不过后来,由于唐末战乱,奚家举家迁至安徽歙州。当时的奚家有一个叫奚廷珪的人,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墨。这种新墨胶不变质、墨不变形,质量大大超过了祖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后来,这种墨得到了南唐李后主李煜的高度赞扬,并对奚鼐家族恩赐了自己的国姓。从此以后,奚廷珪就改姓而为李廷珪了,他的墨,也就被人称为李廷珪墨,或者李墨。”
高德全估算道:“再之后,过了几十上百年,歙州改名为徽州。而李廷珪,也就被后人誉为徽墨的奠基人。”
与此同时,俞飞白也兴致勃勃道:“传说,李廷珪制墨,用料非常讲究,要松烟、珍珠、玉屑、龙脑,和以生漆、鹿角胶、犀角、麝香等等名贵物品,捣十万次之后,才制作成型。”
“所以,这样的墨,坚硬如石,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甚至于可以当刀来使,削木裁纸。”
¡¡¡¡Óá·É°×·Ç³£ºÃÆæ£¬¿´×ŸߵÂÈ«ÊÖÀïµÄÄ«¶§£¬´À´ÀÓû¶¯¡£
¡¡¡¡¡°Èç¹û£¬Õâ¿éÄ«¶§ÕæÊÇÀîÄ«£¬µÄÈ·¿ÉÒÔ×öµ½Õâ¸öµØ²½¡£¡±
高德全沉吟道:“史书上有记载,南唐的一个名臣徐铉,幼年的时候,得到了一块李墨。然后和他弟弟一同读书使用,一天研墨写五千个字,却整整用了十年之久。”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北宋一个大官不小心把一块李墨掉到池塘里了。可能是这大官太有钱,觉得下水捞墨太费事,干脆不理会。等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又掉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东西到池塘里面,立即派人打捞,并把李墨也捞了出来。”
“然而,经过一年时间的池水浸泡,那块李墨却仍然坚硬如初,表里如一,光泽如新。这个时候,那个大官才意识到李墨的珍贵,视为珍宝而妥加收藏起来。”
说到这里,高德全叹声道:“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人感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由此可见李廷珪墨的稀罕可贵。”
“德叔,说了那么多,那这块墨锭,到底是真是假。”俞飞白急不可耐道。
“人家王观还没说话呢,你着急什么。”
高德全恨铁不成钢道:“又忘记了,凡事要冷静。”
王观躺着也中枪,只好摸摸鼻子干笑起来。他不是不急,主要是已经知道东西的真伪,自然显得从容不迫。
“我不是说过了么,东西太珍贵了,捏拿不准啊。”
训了句,高德全皱眉道:“你们知不知道,真品的李廷珪墨,有多么的可贵。当时奚家迁徙到歙州(徽州),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黄山老松树,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可是,再多的松树也经不住几百的砍伐。”
“所以,在李廷珪之后,经过一百多年,黄山老松树差不多绝迹了。那些制墨名家只好又重新改变了制墨的工艺。再加上李家的子孙后代,很多人步入仕途,无人再承祖业。从此以后,李墨失传,越用越少,才会那么珍贵。”
高德全苦笑道:“一直到了清代,据说乾隆皇帝得了一块李墨,由于心爱一直没舍得用,所以留下来了。现在,这块墨,就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这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的一枚真品李廷珪墨。”
“可是现在,这里又突然冒出来一块,你说叫我怎么叫草率确定。”
高德全又叹气起来,手指轻抚墨锭,脸上泛出丝丝红潮。如果这块墨真是李墨,那么第一个鉴别之人,肯定会在收藏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叔,是真是假,难道就没有确切的办法鉴别么?”王观也忍不住问道。毕竟,别人没他的能力,总不能他说东西是真的就是真的,要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出来才行。
¡¡¡¡¡°É«ÔóÎÆÀí£¬°üÀ¨ó´ÁúͼÓëÄ£ºýîÔÓ¡£¬°üÀ¨ºóÃæµÄÎÄ×Ö£¬¿´ÆðÀ´¶¼Ã»ÓÐʲôÎÊÌâ¡£¡±
高德全评点道:“特别是文字,显德六年,仲秋,圭。显德六年,那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这年号是从后周太祖郭威一直沿用下来的,直到柴荣儿子恭帝柴宗训继位,还继续沿用下去。也就是说,后周三代皇帝,一共七年,一直在使用显德这个年号。直到后来,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江山,才改元为建隆。”
听到这里,王观敏锐察觉其中有问题,惊讶道:“德叔,既然李廷珪是南唐人,那这块墨锭,怎么会用后周的年号?”
“对呀。”俞飞白反应过来,点头道:“这是一个明显的破绽,所以德叔你才会怀疑,这块墨不是李廷珪墨。”
“不是破绽。”
高德全轻笑道:“以后,你们两个,要多读些书才行。早在显德五年的时候,南唐就被后周打得俯首称臣,尽献江北之地,以求划江为界。”
“那时,南唐在位的还不是大名鼎鼎的李后主李煜,是他的父亲李璟。被后周打败之后,不仅称臣去年号,为北周的避锋芒,甚至迁都到洪州,从此南唐国力大损,埋下了亡国之祸。”
“也就是说,显德六年的时候,南唐已经没有年号了,用的是北周的年号。一直到宋太祖夺位,改元建隆,南唐也要跟着使用同样的年号。这也是为什么,史学家称李煜为李后主的原因,因为严格来说,他并不算是皇帝,而是北周北宋的臣子。”
高德全笑道:“所以说,显德六年并没有什么问题。仲秋更不用说了,应该是墨锭制作的时间。至于这个圭,就有意思了。”
“如果,不了解李墨的话,看到这个圭字,一般人肯定会觉得,这是最大的破绽。或者干脆觉得这墨不是李廷珪墨,而是其他人的作品。”
“然而,据人考评,李廷珪墨上,留下的款识。不仅有李廷珪三字全名,也有廷珪两字,或者单独一个珪字。当然,也包括了这个圭!”
高德全解释道:“古代嘛,珪与圭,可能是相通的两个字。也就是所谓的通假字,绝对不是什么错字。”
“那就是说,这东西是真的。”俞飞白惊喜道。
“难说……”
第38章 要去向高人请教
“如果可以肯定,我何必这么犹豫不决。”
高德全苦恼道:“我毕竟不是鉴墨的专家,只能判断这东西的年份够老,至于是李廷珪墨的珍品,还是后人仿制的,我就鉴别不出来了。”
毕竟,东西是对的还好,若是错了,就算不会给他造成什么实质的损失。但是看走了眼,在心理上却是不小的打击。
况且,这东西太稀罕了,全世界就现存了一块,现在又冒出一块来,就算是王观自己,也有些怀疑,会不会是某个制墨名家仿造的李廷珪墨。
名家仿前人的东西,那是常有的事情。有的高手,能够仿得登峰造极,假以乱真的地步。甚至有时候,仿的比真的还要值钱。比如说,张大千仿石涛的画就是这样。
不过,李廷珪的墨却不同,李墨的名气太大了,天下第一墨,徽墨的奠基人,开山鼻祖,已经成为传奇。后人无论怎么仿,制作的墨再出色,也达不到他的高度了。
尽管,王观可以在墨锭身上,看到一层灿烂的紫金宝光,但是没有具体的参照,他也不敢肯定,这块墨锭,有没有一千年的历史。
王观依稀记得,北宋是在公元960年建国的,而显德是后周的年号,肯定要比北宋早,距今已经超过一千年了。
一千年的时间,如果是普通的东西,恐怕已经化成尘埃。但是现在这块墨锭,依然光泽鲜明,坚硬如玉,纹理细腻,难免让人心有疑虑。
“明代的墨,已经十分稀罕少见了,更加不用说,这块北宋之前的李廷珪墨,千年下来,只存了一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德全叹气道:“谁也不敢百分之百的肯定,这块也是真品。”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俞飞白问道。
“有。”
高德全点头,又摇头道:“不过,那就最直接,也是最野蛮的办法。”
“德叔的意思是,把这墨研磨使用。”王观听明白了,下意识的皱眉。
“那怎么行。”
俞飞白叫道:“这东西要是真的,简单就是稀罕珍宝,价值连城。别说用了,就是磨了一点儿,也让人心痛。”
“说得没错。”高德全说道:“传说中的李墨,能够削木裁纸。不过,那是要把墨锭磨出边锋之后,才可以做到。”
“唉……那就一点办法也没了。”俞飞白长长叹气。
王观也有些无奈,心里感觉这东西九成九是真品李墨,可惜墨锭又不会开口说话,别人怀疑也没有办法辩解。也就是说,这样的宝物,只有自己独赏了。
“咦,对呀。”
这时,王观忽然醒悟过来,这样的好东西,他可舍不得卖。所以东西是真是假,也就无所谓了,自己心里清楚不就行了嘛。
王观想通了,立即笑道:“德叔,你不要烦了。反正我也不想转让,就算这东西是假的,我也把它当成真的收藏。”
“嗯……”
高德全惊讶抬头,好半晌才摇头吁气道:“真是糊涂了,还没有你看得清楚。所以才说看走眼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其实,我有九成把握,肯定这东西是李墨。不过由于东西太新太好,总是放不下那一成担心。”
“德叔,你不是常说,有些物件看似假,其实是真的。”俞飞白乐观道:“我相信这东西是真品李墨。哎呀,王观,你的运气要逆天了,居然又拣了一个大漏。”
“没错。”高德全脸上也有一丝羡慕之色,含笑道:“王观,恭喜你了。看这墨锭的分量神韵,就算没有千年历史,恐怕也有五六百年的岁月沉淀。哪怕不是李廷珪墨,也是明代,或者明代以上的墨。”
“这样的佳品好墨,就算突破不了乾隆御题西湖十景彩墨的四百多万天价,但是也差不到哪里去。”俞飞白笑道:“要是让一些藏墨的行家,知道你有这样的好东西,肯定蜂拥而来。”
“一切都是运气,巧合。”
王观笑道:“我决定了,这块墨锭,就是我的第一个藏,谁来也不卖。”
“如果是钱老要买呢。”
俞飞白忽然说道:“你卖,还是送?”
“这个……”
王观一怔,有些迟疑了。
毕竟,这可不是影青小碗,存世量很多,送了,还可以再淘一个。然而,李廷珪墨世间罕见,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那块,就剩下自己手中的这一块了。
这样堪称孤品的宝物,王观还没有大方到说送就送的地步。
“飞白,你把钱老当成什么人了。”
这时,高德全有些不满,也不想王观为难,开口打断了俞飞白的问话,淡声道:“可惜钱老前两天受邀,去参加一个宝物交流会了。不然,就可以拿墨去,请钱老鉴赏了。他老人家的眼力,要比我高明多了。应该能够鉴别,这东西的来历。”
俞飞白说说而已,并没有较真的意思,反而一听到宝物交流会,立刻来了精神,追问道:“德叔,快说说看,这个宝物交流会,究竟是怎么回事。”
“收藏可不能闭门造车,交流学习是古玩收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高德全说道:“所以,这个宝物交流会,是我们各地一些知根知底的藏家,每年不定期举行的聚会。大家在聚会中,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俞飞白非常感兴趣,然后埋怨道:“我怎么不知道这事,德叔你不早告诉我。”
“告诉你,你又能怎么样。”高德全笑道:“都说了,这是宝物交流会,你又没有宝物,自然没有参加的资格。真去了,恐怕连大门都进不了。”
“我可以借啊。”俞飞白嘀咕道,就算他本身没有宝物,但是以他的能力,借一两件宝贝肯定不成问题。
“好了,去年举行聚会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带你去了也是丢人现眼。”
高德全摆了摆手,转身对王观说道:“对了,王观,交流会上,有许多收藏【创建和谐家园】行家,说不定可以精确鉴定,你这块墨锭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