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迫击炮是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通过抛物线式的炮弹落体,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迫击炮诞生于日俄战争时期,后来经英法改造,虽然简易但在山地作战中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至今都是是各国步兵的常备武器之一。
迫击炮有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杀伤力大、操作简便、轻便灵活等特点,所以,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
但是由于军工的落后,国军装备的不多,只有师团级才能装备到82迫击炮,到了抗战开始后,才在甲种师的营连级装备了60迫击炮(每营有机炮连,装备4挺重机枪和2门迫击炮)。
左教官简单介绍了迫击炮,接下来重点讲解了迫击炮的几种瞄准方法,书本内课堂上,教官也有讲,很详细的方法,不过在实地,还是不一样的,大家边实操边学习。
一炮手是瞄准手,携带瞄准镜和炮身,二炮手携带炮架及装填炮弹和配合一炮手瞄准,三炮手携座板及传递炮弹。
迫击炮是曲射炮,根据射表计算射击诸元,定左右方位,有角度盘,每个刻度代表多少米,每门炮出厂时都有设定的。
摆定和微调好左右方位,再根据目标距离,调整炮口到这个距离分划上,加上气温、药温、风向、风速、高差等因素,就算是瞄准了。
这里还有个目标距离测定,有几种临时的土方法,就是跳眼法测距,面向目标,伸出右手大拇指于两眼之间,闭上左眼,用右眼通过拇指的一侧对准目标。
然后用左眼通过同一侧观察,记住左眼视线对准的的物体,估算出该物体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然后乘以十倍,便是目标的距离。
其他的方法有用臂长尺测、自体测距、军用望远镜测量、目测距离等,也有根据视力、目标清晰程度和实践经验来判定日间和夜间的距离。
至于对于隔山打的情况,就在山头设个观察位,用光学器材(方向盘、炮队镜)把观、炮、目的相对位置测出来,解算成射击诸元,通知炮阵地。
这些活,类似超视距的大炮瞄准一样了,属于炮兵们干的了;但步兵能掌握了,则是更好了,可以呼叫炮兵,进行炮火支援;不过这个在那个时代,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对于步兵来说,是很理想化的事情。
确定射击诸元后,试射炮弹,待炮弹落地后再根据炮弹和目标之间的方向和距离偏差,做出射击诸元的修定,再射击,一般3次调整基本上准确无误。
对于国军来说,迫击炮属于高端武器,弹药不是很充足,需要省着用,所以要求炮手很精确的计算距离。
而日军的炮手,则很厉害,为啥,和人家步【创建和谐家园】一样,是在训练时候,用弹药喂出来的,打了很多次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而国军的炮兵,舍不得弹药,平时训练打的很少,上阵后自然就没有人家厉害了,在和敌人对打迫击炮时候,会落于下风。
这些话是老黑等左教官走了后,才偷偷告诉大家的,以后如和日军交手了,要非常小心日军的迫击炮,特别是机【创建和谐家园】。
156. 掷弹筒和步兵炮
日军除了迫击炮厉害外,还有个更头疼的东西,就是掷弹筒,来自89师的唐成亮就很清楚,因为89师和日军在几年前打过长城抗战。
亮子听老兵说,那鬼子的掷弹筒打过来的炸弹和雨点一样,照着轻重机枪阵地,不停得落下,不到一会,重机枪基本被打哑了,轻机枪只得打几枪就换个地方,才能活下来。
老黑也从长城抗战活下来的,自然是很清楚日军的作战方式,所以,尽管国军的部队里很少装备掷弹筒,也还是要大家了解和学习这种“古怪”的武器。
老黑带了杆掷弹筒来,是仿制日军大正十年式的,长的像半截枪管一样东西,有专门的发射弹,类似日军的手雷。
掷弹筒类似小型的迫击炮,发射时先拉动击发杆,然后将弹药从筒口装入,握住发射筒,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击发底部发射炸药将榴弹射出。
由于靠调整掷弹筒的角度,来确定发射距离瞄准目标,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掷弹手,才能准确地击中目标。
掷弹筒射角大,弹道弯曲,虽然射程不远,但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隐蔽性很强。
有这么多的优点,老黑说,只要会用或是用过了,都觉得很好用,对于步兵来说,不用冒险站起来投掷手榴弹,简直是一个投弹利器。
但是仿制大正十年的掷弹筒,射程太短了,只有一百多米,不到二百米,用它还是在距离上有危险。
二百米不到的地方,敌人的步机枪都可以火力覆盖了,甚至【创建和谐家园】驳壳枪都可以攻击了,贸然运动过去,还是很危险的。
后来日军改成【创建和谐家园】式的,口径不变还是50毫米,会长一点重一点,也就是四五斤的东西,对于步兵来说无所谓。
但它的射程好了很多,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在500米开外,基本除了机枪,手步枪的威力就少很多了,相对来说对于发射者,是很安全的。
注:国军在之后的1938年也照着大正十年仿制了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但射程也只有250米,虽然比大正十年式要远100米,但是远不及【创建和谐家园】式的500米射程。
即使这样,国军还是生产了很多这种制作简单、造价低廉的掷弹筒,来装备部队,虽然干不过89式的,但是仍然弥补了国军在火炮上面的严重不足,深受国军基层士兵的喜爱。
直到后来的枪榴弹出现,掷弹筒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二战时期东亚战场上特有的武器,被人关注不多。
……
因此掷弹筒从原理上来说,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
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
训练得当的话,在实战中的200米内的命中率,可高达在80%到90%,这比扔手榴弹还要精准,而且还在几百米外攻击的。
老黑玩了几手给大家看,基本上二三发就可以搞掉一个轻重机枪的火力点,一旦机枪火力被摧毁,马上就可以组织自己的轻重机枪压制对方火力,随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
如在防御作战中,可用掷弹筒和机枪火力协同,先以机枪火力压制敌人的冲锋,然后在对方手榴弹的距离之外用掷弹筒对敌人进行杀伤。
敌军如果起身会遭到机枪火力的杀伤,俯身隐蔽又被掷弹筒杀伤。掷弹筒榴弹破片的杀伤半径可以达到8-10米,比手榴弹好用多了。
掷弹筒对步兵和没有坚固掩体保护的机枪火力点,有非常大的杀伤力,但对于永备或半永备工事的地堡碉堡,则作用不大。
那如何搞掉地堡碉堡?老黑问大家。对于步兵来说,只能说运动接近后用炸药来炸了,但在运动过程中伤亡很大,很难通过四五百米的死亡距离。
“用大炮直接轰呗。”大彪说。
“有这么好的待遇,那谁都愿意做步兵了,可问题是,我们的大炮少之又少,大都是花钱买来的,炮弹打一发少一发,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动用大炮的。”老黑无奈表示。
“大炮不多,小炮还有点,如果遇上紧急和重要的据点时候,是可以动用小炮来支援步兵的。”
小炮有哪些?主要是75山炮和70步兵炮,那玩意得要师级以上单位才能用到,有很多杂牌部队,到军一级估计也没有几门。
但人家日军就很阔绰,有四到六门九二式的70步兵炮装备到大队级别(差不多营级),还不包括每个常备师团的野炮联队,装备近百门的75-150的山炮、加农炮、榴弹炮等。
日军还有坦克战车,这些东西对步兵,都是致命的超级武器,战车营的曹泽远很清楚,虽然他是战车营的步兵,配合战车作战,但也深知坦克战车的摧毁力量,对于步兵来说简直是噩梦。
其实坦克和永备工事也有克星,就是大炮抵近直瞄射击,大炮金贵,山炮步兵炮也行,再不行37战防炮也可。
可问题是连37mm的战防炮,国军也装备很少,这种炮也就在嫡系中嫡系部队才装备了少量的,其他的普通部队连影子都没有。
老黑带着大家参观军校里唯一一门37炮,是刚刚从德国进口过来的,pak战防炮,体型小巧,炮管长1.66米,炮宽1.65米,炮高1.17米,行军重量只有450千克,4名士兵也能推着它到处跑。
37炮射速13发/分钟,炮口初速762米/秒,有效射程300-600米;对付坦克时,发射穿甲弹,100米距离上能穿透34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500米距离的穿甲能力为29毫米,对付日军坦克绰绰有余。
日军在华装甲最厚的坦克也只有25毫米,常见89式坦克装甲厚度仅为17毫米, 94、95式轻型坦克的装甲厚度仅6-12毫米,防枪弹可以,防炮几乎没用。
可人家除了资源不够,舍不得做那么厚的钢板,还有一点是欺负我们中国,没有什么火炮。
可见,一个国家的战争,最主要依靠的还是工业、军工业,国家落后,特别是军工业的落后,就是要挨打。
如果军工业发达,像日本一样,自己能造飞机大炮坦克,就不需要用士兵去填那些个血窟窿了,或者,敌人就不敢轻易上门来了。
参加过长城抗战血战下来的老黑,不由得感概万千,当然这些话,是不会对这群学生说的,也不能对外面说。
只得惋惜的看着这批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正常是会和日军作战的,到时候,会有几个能生还?
……
157. 步炮协同
在学习期间,三狗收到牛牯秀才的来信,信中说,他们的补充一旅终于不再叫补充的了,升级了,升为师了。
前几个月叫过“新11师”,后来又改成“暂51师”,现在叫51师,有一个正式的番号了,算是属于正规部队了,最近一直在汉中整训。
原来补充一旅的旅长王耀祖升为师长,部队添了一个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输送营,步兵还是三个团。
原先是1、2、3团改为301、302、306团,三狗原先是2团,现在却是51师306团,不知道为啥?这种变动,三狗他们底层的肯定是不得而知了。
团长也成了邱伟达了,原来的2团7连连长胡豪,现在升为306团3营副营长了,现在三狗他们的番号是51师306团3营7连4排。
原来的4排副排长牛牯,现在升为正排长了,原来4排只有一个班,现在有3个班了,都是广丰人,都是这帮原来的挑夫兄弟,回老家招的亲戚。
一班长由打铁侬来做,二班长是狗腿,三班长是秀才;三人和牛牯都参加过部队内部的军士训练班。
牛牯是少尉,三个班长是上士,其他的兄弟们都是中士、下士,最少都有上等兵了,比如角蚤。
信中说了,三狗如果毕业了,要回原部队先做半年的少尉见习官的,牛牯就要三狗来自己排里做,少尉见习官兼副排长,所以,副排长这个缺,一直没跟上级要。
别人也不想来,这都是广丰人的窝,平时说的都是方言,外人进去听都听不懂,所以,暂时副排长就先空在那里。
……
兵器的课上到了步兵炮,基本是学得差不多了,人家左教官也回炮科了,那边也是一堆的事情。
至于步炮协同战术,老黑会讲,因为部队缺少大炮,也就是最多讲讲步兵和山炮步兵炮的协同作战。
更多的是和迫击炮、掷弹筒的配合,这就比较灵活了,先是要保护炮和炮手的安全,步机枪掩护他们。
等炮兵们把敌人的火力点打哑了,自己的机枪马上就得要压制敌人的火力,跟着炮弹200米开外的步兵们马上开始冲锋(200米是个炮火安全距离)。
这是标准的步兵操典里的课程,也是理想状态下的作战方式,但战场上没有这么教科书式的攻防,很多种情况变化,需要快速反应和应对。
如果没有迫击炮和掷弹筒,这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是很正常的,没有这些炮,难道就不进攻了吗?不行,命令下来了,还是得要进攻。
那就使用自己随身带的炮,手榴弹,只能是先机枪压制火力,压制不住或在对射,那步兵就不能正面运动了。
步兵三人一组,交替掩护交替前进,迂回、匍匐前进,进致到三四十米区域时候,开始扔手榴弹,形成弹幕,上刺刀,冲锋。
占领敌人第一线阵地后,马上预防敌人反扑,加固阵地,掩护后续部队进攻第二道防线,机枪阵地前移,压制敌人第二、第三道的火力。
……
老黑带着大家在自己挖的工事前,来来【创建和谐家园】的操练着,每一遍都会增加一点突变的情况进去,让大家来处理。
防守方也是,在自己的火力点被敌人炮火端了怎么办?被敌人的机枪压制了怎么办?敌人运动到阵地前沿三十多米怎么办?敌人开始冲锋怎么办?第一道阵地被占领了怎么办?甚至是撤退,都是有章可循的。
一般情况下,火力人员装备强于进攻的敌人,则可派出兵力迂回侧击,或是火力压制,进行反冲锋,或是把敌人引入第一道阵地里进行伏击等。
火力人员装备不如敌人,就不能硬碰硬的打了,不然兵员损耗的很厉害,就要有灵活的战术,一般是多使用手榴弹打击阵地前沿三四十米的敌人,多派出人员和敌人拼刺刀。
因为在拼刺刀时候,敌人的重火力发挥不出优势,不能打了,双方在局部的时间和局部的空间,实力是对等的,甚至是守方占优的,毕竟对自己挖的工事很熟悉。
如果敌人的火力很大,对比很悬殊,那防守方只有一条路,坑道战术顶住敌人的重火力,再利用近战拼刺,夜间侵袭等方法,避开敌人的重火力。
如果命令是死守,在没有撤退命令到来之前,是不能擅自撤退的,按军法规定,主官是要枪决的,所以只能死守不走,听天由命了,要么全部战死,要么熬到援军到来,要么熬到撤退命令到来。
在战场上,军令不可违抗,宁愿战死也不能当做逃兵被督战队打死,那样死了,连抚恤金都没有,家人还要蒙羞。
至于撤退,也不是一窝蜂的逃走,那是溃逃,部队建制一旦打乱,就形成不了战斗力,单个士兵的力量,基本是可以忽略的。
形成不了战斗力的下场,就是被屠宰的结果,那时候人都还不如畜牲,畜牲还跑的快,败兵的疲惫、受伤、背负装备等,跑的慢,就算跑的再快,也跑不过追兵的子弹。
所以,撤退时候,必须是交替掩护的,掩护部队必须缠着敌人的追击部队,不让敌人去追击大部队。
掩护部队计算着时间,计算着主力部队,计算着自己的战斗实力,最好是熬到晚上,这样自己的撤退有夜色的隐蔽,可以稍许摆脱敌人的追击纠缠。
另外主力部队还要和掩护部队,约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师,过了时间,再到下一个地点,如果碰上敌人超越追击,就需要布置几道掩护线。
小部队比较灵活,可以迂回穿插着进攻或是撤退,到了营团级别时候,撤退得就要事先安排好,交替掩护进退。
如果斥候(侦察)探出敌军延伸过长,追击的兵力不足时候,甚至可以来个对追兵的伏击,或是来个回马枪,杀一杀敌人的嚣张,使之不敢追的过急。
……
三狗他们在军校里学的指挥,学到顶是团一级的了,再往上,得要等有了前线实战经验,差不多升职到团级干部时候,才会被选去考读陆军大学,学习师以上的多兵种指挥。
这就是当时军中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说法:“黄马褂(黄埔军校)、绿长袍(陆军大学)”,要想飞黄腾达就须走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