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143. 筑城学的重要性
学校在暑假期间,也开学上课;每天早操还是以前的老内容,大家整理内务后,在宿舍前【创建和谐家园】,高唱着黄埔校歌、军歌,一起出操。
早操基本上是跑步、单双杠、木马、跳远、手榴弹、铁球等。早饭后,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学习生活。
现在二年级生,分“学科”和“术科”两种学习内容和方式在学,“学科”是讲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一般都是安排在上午。
“术科”的学习是在学校操场及野外进行的,一般是在下午,上午利于脑力活动,下午头脑有点混沌,就进行身体训练;基本上以每天三操两讲的节奏进行。
每个兵种,都有自己的《典范令》,三狗他们的步兵《典范令》包括: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阵中要务、步兵夜间教育等。
教材由军政部延续保定军校教材,加上德国操典,结合日本步兵教范,统一编印的。
步兵操典主要是内务、纪律、队列等条令,这个三狗他们在前面三个月都学习了,不过也一直伴随着军人生涯的始末。
射击教范也学了一大部分,步枪的拆装和射击、手榴弹的投掷;接下来将要学到的是【创建和谐家园】、机关枪的拆装、使用、射击方法,还有迫击炮、掷弹筒等学习。
野外勤务主要是在野外作战训练的后勤要务,三狗他们被老黑拉出去训练时候,都有学到过一些,现在是要专门系统的去学。
阵中要务、夜间教育等,鉴于日军过于强大但人数不多,中国军队弱小但人数居多,应对的办法。
就是重视夜战和近战白刃战,避开敌人优势火力,接近敌人后,拼人数;即以劣势武器对优势武器的战法。
除了基本的《典范令》,步科“学科”以战术、筑城、地形、兵器、交通五大课程为主;辅以军制、装备学等。
另外还要学习本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戚继光练兵实纪》、《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等兵书;校长特别推崇《戚继光练兵实纪》、《增补曾胡治兵语录》这两本兵书。
校长本人也经常在校园里转悠,逮住一个学生,就考各种知识,这两本兵书的内容经常会问到;因此大家都熟读、牢记此中的内容,也以便以后有机会能用得上。
其他的文化课,也是要学习数理化的,还有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学科,政治课程有总理遗教、党义党史、建国大纲、列强侵华史、政治经济、国际国内时事、日本史学等。
外语开设英、法、日、德、俄等,各中队学习一语种;三狗他们步兵科的中队,以及骑兵科大都学日语,炮兵科一般是学德语,工兵科一般是学俄语,交通科一般是学英法语言。
……
“术科”的学习是在室外进行,有轻、重武器和迫击炮的使用和配合保护,野外行军宿营、联络勤务、班排连营教练、攻防追撤战术。
学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工兵科的测绘开路架桥渡河、通信联络,骑兵科的马术、针对骑兵的战术,炮兵科的炮操、观测、旗语、驭法、炮镜、射击诸元的使用等。
其中的炮兵观测包括目测或手测距离与角度,如何运用三角方程去计算,如何查对数表等,这些对于步兵也很重要,对类似轻型火炮迫击炮机关炮的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的还要学踩脚踏车(自行车)、驾驶摩托车、汽车等;游泳是不可取少的,学校还叫了第九期的董桂森来做游泳教官,他曾以横渡长江而闻名全校。
针对日军的空军优势,也要学习防空的基本知识;还有针对日军配备的毒气部队,学校增设了防毒训练,每个人都配发了防毒面具。
……
前面有提过,步科“学科”以战术、筑城、地形、兵器、交通五大课程为主;三狗他们的主教官老黑,还是把大家拉到那个大家亲手做的防御阵地去学习和训练。
当时做的时候,就开始了筑城的学习,“筑城”,简单来说,就是设置防御工事,在古代是指构筑城池、城堡等。
筑城分为永备筑城和野战筑城;永备筑城指构筑永久性的防御工事,现在张志中将军拉着87、88师就是在苏浙一带构建永备筑城,或是叫永备国防工事。
野战筑城,指在战役、战斗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构筑的临时性的筑城;也就是三狗他们自己建的这个防御阵地的工事。
因为没有钢骨水泥等材料,没办法构筑防御敌方重炮的坚固工事,只能就地取材,用木材、沙石、泥土、沙包等来作为材料,对于防御普通小炮、轻重机枪,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这里面工事的抗力,除了筑城障碍物的强度,也跟各种工事、障碍物的正确配置,充分利用地形和实施巧妙的伪装,都有关系。
最后还是要强调人的作用,指挥官的智谋和巧妙、战士的英勇果敢,都会增加一个工事的实力,按现在说法是软实力的体现。
而我们的国家,现在缺少大量的钢骨水泥,生产的不多,所有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做那么多的永备工事。
还有,战场的选定,是飘忽不定的,很随机的,我们没有办法预测下一次的每个战场具体会出现在哪里,因此防御工事很多都是临时挖的。
临时挖的工事,在抵御大炮上肯定会差一点,但阵地,最后的占领者,最终是人,飞机和大炮只是打击,做不了占领者。
所以,我们阵地最后面对的还是敌人,只要我们的工事挖的够深设计得够巧妙,就越能保护我们不受大炮的侵袭。
老黑说了一大堆他自己认为的废话,最后还是手把手教大家开始修正、改造大家不久前挖好的阵地。
比如多少层沙袋和木材和泥巴的结合体,才能抵得住日本三八式150榴弹炮的攻击,多深的坑道,才能抵挡得住日军200毫米以上的舰炮,和几百公斤的航弹。
……
144. 领先时代的坑道防御战术
说到这里,老黑忍不住补了句重炮,特别是舰炮和航弹的恐怖威力,就是说,我们这么多人花了这么久时间挖出来的防御工事,不够人家一两个炮弹打的。
就说150榴弹炮,这种级别的火炮,杀伤不是靠破片来射杀人了,而是主要是靠冲击波来达到杀伤目的。
这种榴弹炮落点为中心,会把泥土炸开一口水塘那么大,50米范围内的人,没有保护,基本会都被直接震死,落点10米内的尸体会成为碎片,就别指望找到了。
老黑是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来的,对日本的军工和日军的火力,那是相当的了解,在当时算得上少有明白日军炮弹威力的一名中国军人了。
尽管老黑一有机会,就向军方高层不断得呼吁,要重视日军强大的远程火力,重视发展中国的远程火力和超级大炮,可那帮坐井观天的老军阀们从不听这样的声音,人微言轻的老黑又能有什么用。
再说,就算高层重视,当时的中国也无能为力,军工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全方位的落后,造不出高强度且有高韧度的炮钢,只能进口国外的大炮,连带着配套的炮弹,炮弹打完了,零件坏了,大炮就歇气了。
还有牵引工具的落后,也制约的大炮的发展,买了重炮(比如德制克虏伯重炮),没有发达的汽车和公路,大部分只能拆卸了用骡马来驼,大口径的大炮一个炮座上千多公斤,骡马都驼不了,怎么快速运输?
再者,大口径大炮最大的配套是制空,大炮移动慢,最怕飞机的空袭,没有制空保障,大口径大炮最后只能是成为敌人战机的靶子。
远程大炮谁都想要,可要不起啊,所以,远程大炮在当时永远都是军方的一个梦,一个想起来就发疼的梦。
何况在底层的大部分中国军人听都没听说过这些大炮弹的威力,都不以为然,甚至是觉得是危言耸听,还是按照老一套打法,结果在之后的抗战里吃了血亏。
没办法,军工不行,火力不够,只能拿人数来填补了,只能依仗着人多,临时抱佛脚也行,多挖工事,或许能多活下几个,老黑只能这么悲哀的想到。
注:后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采取了国军降兵的方法和点子,发展改良了坑道战术,才能扛得住联合国军的轮番重炮。
可是,老黑的领先时代几十年的坑道防炮战术,也没有得到高层的重视,那个时代的军方高层,他们仕途高升的路,大都是靠士兵不怕死的精神,冲垮敌人成功铺就的,所以,本身就对这种看似懦弱的躲避战术,嗤之以鼻。
老黑就像一个和风车决斗的堂吉诃德一样,悲愤的坚持着自己理论,上层不听,就做教官,教给军校的学生们,学生能听得进去就听几个,总比没有人知道好,总会有一点帮助的。
三狗是个例外,因为严格来说,他还是个新兵,对部队各种认识包括火力方面的,都是一张白纸。
也正是一张白纸,没有以前涂写上的破旧经验,才会常专心的跟着老黑学习,吸收老黑的曲型坑道防御理论,在之后的淞沪战场派上用场。
当时,三狗带领着兄弟们,日夜不停的抢挖工事,把一座小山包的底部都快挖空了,才救了自己和大部分兄弟们的性命。
不过,在那个死伤几十万人的大战场里,三狗他们几十人的死活,对全局毫无影响,他们的防炮经验也没人关注。
他们能经受多次炮击,几十人大部分能奇迹得活下来,上级只归结于,他们的狗屎运够好而已,本来几十个小兵死活就无所谓,谁会去想那么多。
……
于是,老黑带着大家又开始了土拨鼠的生涯,工事从地面转移到地下,从堑壕壁横着挖进去,转弯,再往下挖,和挖煤一样,一边挖一边用木材做坑道的两边和顶部的固定。
挖出的泥土运出去加固堆高堑壕的高度,大部分泥土用沙袋装上,摆在主阵地最外面的沙袋,还种上了花草植物,还有藤蔓,作为隐蔽伪装阵地。
一条坑道人手施展不开,就几条坑道同时开挖,人员实行三班倒,挖一段时间休息一会,另一队替上接着挖。
并不是在训练里有大把时间可以磨磨蹭蹭,而是要提高训练的真实性,时间的紧迫性,真的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早一点挖好,就早一点活命的机会。
这个坑道不是为了挖而挖,为了加固而加固,除了防重炮、防空防航弹,还要考虑到防雨、防水、防潮、防火、防毒气等。
坑道几米厚的顶上工事要铺上防水雨布,没有那么多的雨布,可以铺上稻草干草,再铺上泥土,种上植物花草,基本能防着大雨的冲刷,这是防雨。
坑道内部要挖出出水沟,把水引到低处,用做涵洞的方法,做下水道,把水排出整个防御阵地,并且要做上闸门,防止水流倒灌,这是防水;厕所可以安排在下水处。
坑道内部要做一些通风口,让空气对流,地面上要铺上沙石、稻草干草,再在上面铺上泥土和沙子,起到干燥的作用,可以防潮。
坑道的拐弯处,有闸门或帘子,内部直通厨房的,有打出的水井,每一段坑道有储水沟或是蓄水池,一是保证有活水供应,而是可以防火,关上闸门或帘子,可以防毒。
弹药库要建在离人员远的地方,防止被重炮攻击引爆,但也要在堑壕内交通方便的地方,便于运送弹药到每一个作战位置上。
一些常备的比如子弹、手榴弹,就装在箱子里,安置在堑壕壁边的,箱子还可以做垫脚的工具。
卫生队和医务所设在最后方位置,便于转运重伤员到后方的野战医院去,但在每个堑壕的固定位置上,都配有临时的医药箱,利用弹药箱做也可以,画个红十字代表下。
箱子里放一些常备的绑带、药棉、止血药等,止疼、消炎的药很金贵,配备不多,一般是在卫生员或医官身上带着点,以备不需。
当然每个战士身上都会带一个急救包,有纱布绷带什么的,就地自己救护,有时候用完了,还缺,可以拿已牺牲战友的急救包用。
……
145. 坑道作战战术
在挖工事时候,如果时间很紧迫,可以用点炸药来定点局部的爆破,没有炸药,可以用手榴弹的火药来自制土炸药。
这些的配比和数量以及定点爆破,工兵很熟悉,老黑找了上次那个工兵科的学员来讲解怎么使用。
为了能防住日军150以上的重炮,老黑找了炮科的教官,研究了弹着点的破坏力,得出一组数据,设定了坑道顶部的厚度,坑道口的防护厚度。
非常重要的是,每条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的出入口,不然会被攻入堑壕的敌人给搞死的,就算打不进来,人家把洞口给炸掉封住口,够你吃上一壶的,所以,即使不用狡兔三窟,也得要二窟。
还有坑道战术不是为了防守而防守,被动的死守,你那么点招数,总有一天会被敌人了解清楚,敌人也不是傻子,也会研究对策的,所以,要不想死,就得要主动防御。
老黑要求大家在一开始挖工事时候就要想好,自己有多少本钱,多少人多少火力,对面的敌人是什么货色,手里有什么好货(火力),上级有什么命令要求等。
然后这个防御阵地必须符合这次战斗战术的要求,比如在构筑的同时就要考虑到主动防御的准备。
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发扬火力;进行远中近和高中低相结合的火力交叉、互相支援的多层火网、便利出击等,辅以阵地前的多种类障碍物的设置,构成了一个以坑道为基础、堑壕为支撑的阵地防御体系。
根据自身的火力构筑各种形成交叉支援的火力点,根据观察孔及通讯员带来的消息,指挥员快速计算和发出指令,利用交通壕运送兵力和弹药,发挥短时间内的优势火力,挫败敌人进攻。
在敌人炮火覆盖时候,阵地上只留几个观察哨,其他人尽量全部进入坑道隐蔽,避免傻乎乎把人员都放在阵地上,人员密集既发挥不出最佳火力优势,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在敌人的炮火延伸的瞬间,这个时候不能犹豫不能耽误时间,得马上冲出坑道掩蔽所,进入各自的战斗位置。
因为敌人炮火一延伸,步兵攻击马上就会攻击,很多时候,敌人会运动到阵地前沿位置,只等炮火一延伸,四五百米的距离,一二分钟就会冲到堑壕里来。
没有把敌人压制在五十米以外的距离,都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这个距离,敌人已经可以使用掷弹筒,甚至是手榴弹攻击了。
加上后方的轻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一个冲锋,十来秒的时间,也就是可能刚换完一个弹夹的时间,敌人就可以冲进堑壕里了。
敌人一旦进入堑壕,那自己那么辛苦挖的工事,等于就白费了,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下,进入五五平分的堑壕战了。
不过有所准备的话,堑壕战也不可怕,也可以打赢的,毕竟冲入堑壕的敌人人数不多,这个时候自己千万不能紧张,其实敌人更紧张,因为他进入我们的老巢里,他四周都是危险。
这个时候,可以马上组织第二道第三道的纵深防御阵地的火力,对敌人后续部队的压制,再集中机动兵力,通过熟悉的交通壕,乘其立足未稳,消灭或击退进入堑壕的敌人。
所以,纵深、纵深、纵深;老黑一再强调纵深,纵深阵地、纵深人员、纵深火力,阵地不能只是一条单线的。
最少是要在后面再构筑一条,如果兵力火力允许,可以构筑三条以上,相互平行,利用交通壕实现交叉连同。
如果兵力再允许,可以在主阵地的四周,再预设或构筑辅助阵地,可以进行阵地之间的配合和保护。
而且老黑提出一个让大家大开脑洞的空间纵深,就是在阵地下面的纵深,类似堑壕下面的地道,等于把一个阵地都挖空了,和蚂蚁窝一样。
这样,就算是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大家从地底下出来,一个反冲锋,就可以把悴然不防的敌人给消灭或赶跑。
而纵深人员的意思,不能一次性就把所有战斗人员拿出来,而是要有预备队和补充队,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或在危险的最后时刻,才可以把所有部队拉出来使用。
纵深火力也差不多意思,不管是个人的还是整个队伍的,对弹药的使用,要有一个很清晰的预算,自己打了多少,还剩多少,一定要记清楚。
不能一上去,就噼里啪啦的,把弹药全部乱打一通,打光了,到了真正决战的最后关头,你喝西北风去吧。
队伍的弹药还剩多少,还能坚持多久,作为一个指挥员,是最基本的素质所备,所以,对于防御战,弹药能省则省,实在不能省,再想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