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3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还是年轻好啊,目睛(眼睛)像雪闪(闪电),牙齿像交剪(剪刀);吃石头都能给化掉。”

      三狗才想起刚才吃得急,还没有好好谢谢人家,连忙致谢,多甚多甚!(多谢多谢!)

      “客气个啥啊,一个烂贱的番薯”,老李头不以为然。

      歇了会,起来接着走,老李头问三狗,是不是第一次走这里,三狗说是,老李头的话又上来了,说,再紧走一段,到前面的天桂岩那里,再歇个脚,你要是还能爬,我可以帮你看着担子,你可以去看看天桂岩。

      关于天桂岩,三狗在学校也听说过,小县城地方不大,有个小景点,大家都传乎着,老李头也说这个,当年吕洞宾来天桂岩修炼,他的坐骑,一头鹿跑出去偷吃庄稼,被吕仙斩断一腿化成岩石永守洞口,天桂岩岩壁上有一断腿石鹿还在那里。

      白鹤畈与吕洞宾有关,这天桂岩也跟他有关,看来这传说估计是从哪个地方一起批发出来的,三狗心里暗暗笑到。

      不过真正的吕岩(号洞宾,唐代进士),任九江县令时候,来过广丰天桂岩这里,听说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写了些诗句留了下来。

      不过既然到了此地,三狗还是只身上去看了下天桂岩的洞口,没有下去洞腹内,里面是个大溶洞,黑乎乎的很大,听说可以站几千人没有问题,眼看这话说得没毛病,洞口看起来不大,但一进去里面确实是很大。

      除了岩洞的大肚子外,听说里面还有很多小肠子般的小洞,四通八达,一般几个人都不敢往深里走,怕被困住转不出来。

      三狗站在洞口,洞内的凉气丝丝的往外冒着,加上绿树阴阴,三狗感觉精神气爽,也感觉着听说曾经来过这里的怀素、周敦颐、杨万里、韩世忠、张叔夜、朱熹、沈葆桢等知名人物的身影和踪迹,包括他们身上的文气,千年不散啊。

      ……

      过了天桂岩,就一路下坡,很快就到了前头的柳家坞,大伙正等着他们俩呢,乌牛牯招呼着大家进了一家路边摊吃饭。

      吃得也是些家常饭菜,三狗连吃了好几大碗,吃的肚子装不下才放下,好在没人注意他的饭量,或是大家的饭量都很大,就觉得三狗很正常了。

      肚子里油水少,饭菜也是粗茶淡饭的,当然就会吃很多了,而且下午还要赶路,不吃饱点,饿了跟不上队伍,会拖累大家的。

      吃饱喝足后,大伙儿的精神头又上来了,休息了会继续挑上担子赶路,一路上荤素笑话不断,三狗也禁不住得笑了起来。

      这些个粗汉子,嘴巴虽然粗俗一点,但心地都还不错,不会像有些城里人那样阴阴的瘆你句话,让你半天楞在那说不出话来。

      大家都直来直去的,省的了很多揣度的心思,关系也简单了很多,不喜欢就不喜欢,甚至是马上开口便骂,喜欢就喜欢,恨不得抱你亲你。

      走了一个多小时,听说前面就快到灵鹫寺了,可这都是一马平川的啊,哪里有山寺的踪影啊?三狗纳闷着,不过也不急了,或许等会转个山脚就看到了,如果大家要歇脚,就去寺庙里拜拜,最近自己确实太霉了,听说灵鹫寺是方圆几十里最灵验的寺庙。

      没一会儿,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听见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的,会不会是寺庙做法事?走近了,大家赶紧靠着路边走,原来是求雨。

      今年(1934年)又是大旱,这都到八月了,稻子秧苗栽下去,还没有下一场雨,路边的田里都快没水了,很多秧苗快被晒蔫了,再不下雨,估计会全部晒死了,老百姓的一年收成怕是又要落空了。

      55. 牛牯和小翠(一)

      地主才不管你的收成呢,也是要来收租的,其实地主也没有办法,因为上头的政府要跟地主收税赋,最后苦的还是雇农和自耕农的底层百姓。

      三狗再想,不知道家里的田怎么样了,秧苗也栽了不久啊,不知道家里有没有下雨,要是没下雨,那也得惨了,想想也真是难受。

      这求雨的队伍,有点像戏台子里演戏一样,扎着小白龙祈雨,沿途鞭炮锣鼓,求雨队伍中还有装扮成白娘子、小青的演员,边走边演“水漫金山”,也有一些扮成各种水怪。

      也请了道士演戏作法,在道士的安排下,一些人肩挑水桶,沿途沥水,还有头戴雨笠,身披蓑衣,大声喊道,雨来了,雨来了。

      看来这估计是几个村同时进行的,求雨队伍多达几百人,灰尘弥漫直上云霄,热闹异常,直奔灵鹫寺去,真是用心良苦。

      其实也没有办法,要是有其他的办法,老百姓也不会惊动这么大,这也是要耗钱的,每户头上抽钱一起搞的,靠天吃饭,没得法子啊。

      灵鹫寺真的不是在山上,而是建在山脚下路边上,挺大的寺庙,三狗对这座全县最早的寺庙早有耳闻,一千多年前唐代建成。

      很可惜,三狗他们遇上了求雨的队伍,不能停下里歇息或进庙拜佛,因为人多事杂,怕自己的货物被碰了甚至会不见的。

      虽然提货时,货主没有要他们的押金,挑夫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押金。大家全凭信誉行事,有的货主如有空,或是货物贵重,自己会跟货走,或是叫一二个伙计也挑着担跟着走。

      但这些也就是摆摆样子,真要黑人家的货,即使货主跟着也没有用;只不过,大家一起可以互相有个照应,或遇到土匪,有损失,挑夫们有个证明。

      乌牛牯在这一行业干了好多年了,跟两边的货主都很熟,大家也认他,牛牯在道上也认识些土匪,遇到了给点烟茶钱,也能过关,所以,很多货主很信任牛牯,给货时一般不用押金。

      否则,你挑夫一个人很难拿到货,除非自己买下来,有时候就是交押金,人家也不敢给你来挑,你一个人,又不熟,谁知道你会挑到哪里去?

      三狗想进灵鹫寺拜佛外,还有个私心,就是想瞻仰下张叔夜的衣冠冢,这个张叔夜,外地人肯定不熟悉,估计本地人也没有多少人知道。

      这个张叔夜,可是个民族英雄,北宋名将,靖康之难中率军守汴梁城,失败后随宋钦宗被金国掳走,途中快过北宋国界时候,自缢而死,至死不去敌国。

      三狗因此而想起了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人家张叔夜的死才重于泰山啊。

      而自己,为了一点小事,今早要是死了,肯定是轻于鸿毛,真是羞愧万分。以后要学人家张叔夜,为了民族大义而死,而不是为了自己一点小利而死。

      过了灵鹫寺,太阳已经慢慢开始西斜了,牛牯看了看天色,招呼大家,说,兄弟们,再赶上二个时辰的路,就到江山凤林渡口了,大家就可以交货休息,领了钱,大家还可以好好吃喝玩乐一把。

      萝卜轻声的嘀咕着:“你还不是想早点见到小翠,估计念着小翠的,都脚跟朝前了”。

      “你不是也有个相好的在凤林吗?还说人家牛牯,你那个相好叫什么名字?”打铁侬抢白着大萝卜说着;打铁侬力气大,还有点手脚功夫,他谁也不服,就服牛牯,所以就替牛牯说话。

      萝卜不想跟这样的壮汉过手,一边离打铁侬远一点一边回道:“我哪有什么相好的,只是在一起玩玩”。

      “你个【创建和谐家园】,你就玩玩,人家姑娘怎么办?你说,你在凤林的相好是不是又换了一个?”,大薯很不爽的骂到。

      按理说,人家大薯又高又壮的,肯定是受姑娘喜欢的,可偏偏是,大薯就是找不着姑娘,而细皮白脸的萝卜,就不知道在哪里交的桃花运,见一个就得手一个,见一个就得手一个,这把大薯气得,牙痒痒的。

      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啊,可就是不爱板薯,改天改名为白菜算了。大薯自己不知道,他哪里有人家萝卜嘴巴甜,哪有人家萝卜舍得对女人花钱。

      听老李头讲,乌牛牯的老相好小翠,本来是个凤林水面上的打渔人家小女子,当年碰上了牛牯,两人一见钟情,就互定了终身。

      可没想到小翠长得漂亮,被凤林渔政的一个头儿看上了,这头儿已经有了家室,想偷偷纳小翠做妾,小翠哪里肯从,来来去去好几回都给拒绝了。

      结果人家头儿一气之下,就把小翠家的渔船给扣了;吃饭的家伙没了,小翠的父母都劝小翠从了算了,没想到小翠是个犟货,宁愿饿死也不从。

      最后没得办法,一家人只好从水面上岸来找食,这一无本钱二无经验,找吃的何从谈起,最后沦落到个全家讨饭为生。

      这个牛牯,偏偏在这个时候没有出现,牛牯确实在那段时间走另外一条线路了,等牛牯回到凤林时候,哪里一下子找得到小翠。

      牛牯问遍所有认识小翠家的人,还去跟那个渔政的头打了一架,差一点把那个肥老头给揍成残疾,那老头怕事情闹大丢了官,也知道自己有错在先,就忍声吞气吃了哑巴亏,不敢去报官。

      牛牯发动挑担的兄弟们,帮忙找人,最后终于在一个地方找到了小翠,是在青楼(妓院)里。

      原来这小翠一家,快到冬天了,只是讨饭,连个过冬的家都没有着落,在这个地方,冬天是要下大雪的,没有个有火的家,就等着全家冻死了。

      实在没得法子,小翠把自己给卖了,卖给青楼,得了一笔钱,终于给父母租了一处破旧房子,再破旧,那也是可以生火的房子啊,也比露宿街头好多了,总之,在寒冬里能留下一条命。

      56. 牛牯和小翠(二)

      在青楼里,小翠再犟,那也没有办法了,拿了人家的钱,就得办人家的事;这真不是人过的生活,要不是还念着那个天收的牛牯,小翠早就找个地方自尽得了。

      可现在这个样子,见了牛牯,那又能怎样?身子不干净了,牛牯肯定是不会要她的了;那还不如不见了。

      想想,还是不能死,老爹老妈等着她的米下锅呢,自己去死简单,可自己这一死不是一条命,而是三条命了,爹妈也得跟着饿死冻死了。

      爹妈以前一直不育,怕要孤独终老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在五十来岁时候,想抱养了一个孩子,给以后自己养老送终。

      可这天不绝人之路,老两口一日清早,就在自家船头岸边上看见一个菜篮子,里面一床薄被子裹着个女娃子,什么信物都没有留下。

      这个女娃子,就是小翠,老两口给孩子取名小翠,希望孩子像翠鸟一样既长得好看,又能轻松找食,最主要的是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一辈子过上富足自由的生活。

      老两口就这样一直带着小翠长大,就算老了,打不太动渔了,也坚持生活船上,生活在捡到小翠的那个岸边,不为别的,就是要等着小翠的亲生父母出现。

      这一等啊,就是十几年,可小翠的亲生父母始终都没有出现,也没有人来领小翠走。

      估计也是哪家可怜人家养不活,只好送这里来,送到大户人家,一个女娃子,估计人家还不要,就算要了,估计也是养大做了奴婢的。

      送给普通人家,大家生活都很紧张,一个女娃,又不是男娃可以传宗接代的,多一张口吃饭的,估计普通人家也不会要。

      这家人肯定了解小翠父母的情况,终生不育的老两口,定会对一个孩子精心培育的,不管是女娃男娃,都会视同己出的。

      于是,十来年后,不知道是爹妈的宠爱,还是天天泡在水里,小翠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姑娘,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小翠父母捡到了一个宝。

      其实在小翠懂事的十来岁时候,爹妈已经把这一切全告诉了小翠,说,你现在长得越来越标致了,万一你的亲生父母来寻你了,我们也不留你,你想去哪就去哪,就当是你陪了我们二老这么多年,也是值得的。

      养育恩大过亲生恩,小翠自然知道这层道理,再说,从感情上也离不开养育自己的再生父母了。

      于是小翠当即表示,爹妈你们俩放心,自己亲生父母再荣华富贵,我也不离开你们二老,我还要给你们俩养老送终的呢,怎么会离开你们呢,别想多了。

      至于亲生父母,也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抛弃了她,或许是有不可言说的难处吧,不然,谁家愿意把一个辛苦十月怀胎的孩子送人啊,孩子再贱,那也是爹妈自己身上的肉啊。

      好在小翠虽然脾气犟点,但对老爹老妈却是很好,跟着老爹风里来雨里去的打渔,生活虽然艰难点,但还算能养活一家子人。

      自从遇上了挑担子的牛牯,小翠终于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东西,这个天收的汉子,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招,让自己日夜牵挂着。

      牛牯跟小翠商量好了,等多赚点钱,就在凤林盖间瓦房子,把小翠的老爹老妈接上岸,好好的服侍他们颐养天年,自己再生个大胖小子的,这一个家,就算是有着落了。

      可计划没有变化来的快,就在牛牯跑六石岩那条最难走也是最赚钱的路的时候,悴然发生了前面的事情。

      …….

      老天有眼,还是让牛牯找到了小翠,可这个时候,小翠却不见牛牯了,任凭牛牯大闹青楼,说要拆了这里,一把火烧了这里,也不见。

      最后牛牯找了多家货主,用人格担保,借下巨债,拿着白花花的银洋,到青楼去赎出小翠,小翠还是铁了心的不见。

      急得牛牯拿出刀子要【创建和谐家园】在小翠房间门前,小翠才迫于无奈打开房门,放牛牯进去,说:“以前的小翠已经死了,我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小翠了,你真的不要再这样作贱自己”。

      牛牯也是个犟牛子,说,我这辈子就认死你了,不管你怎么了,我还是要找你的,以前的事我全都了解了,都不是你的错,要错,也就是我没钱的错,是我穷的错。

      现在,我借了钱,你自由了,我们可以回家了,我们可以慢慢还钱,总有一天,我们会把钱还清的,那样,我们就没事了。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要你来,我们一起来,小翠,你是个明白人,我说的,你懂吗?

      既然话都说到这里了,小翠也明白了牛牯是真心的,是值得托付终身的,心底里也暗暗敬佩牛牯是条汉子,是条有担当的汉子,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唉!这辈子虽然命苦,但有了这个男人,那也是值得,哪怕是在一起没几天,也要去珍惜,哪怕前途是刀山火海,也要跟着一起跳,死了,那也是值得的。

      就这样小翠跟着牛牯,回到了爹妈住的地方,虽然破败不堪,但好歹也是个家。一家人开开心心把家整理干净,牛牯把该补的地方补了,该刷的地方刷了。

      然后叫上一帮兄弟们,上街打酒买肉,挑回家里,做了几大桌子菜,大家也真心替牛牯高兴,个个喝得一醉方休,共同庆祝牛牯小翠新婚大喜。

      结婚后,牛牯就开始发了疯拼了命的赚钱,什么货都敢接,货主东家们都给牛牯最好的运费,兄弟们也肯卖命干,经常是三天的路途,咬着牙二天就跑下来。

      道上的那些江湖兄弟(土匪强盗的),也个个佩服牛牯是条汉子,只要是报上牛牯的名字,什么货都给放行。

      要是有哪个新来的不懂江湖规矩的,抢了牛牯的货,三天内,货物必须原封不动的给拿回来,不然,就别想这地头上混了,而且,你活人也别想走出这个地头。

      牛牯平时对自己节省苛刻的要命,恨不得一文钱掰开两半用,但对兄弟们那是,好的不得了,想吃什么了,去买。

      需要什么东西,只要能办得到的,想尽各种方法都要办到;有兄弟急需用度的缺钱花的,口袋里不管有多少钱,马上掏空了给出去,眉头也不皱一下。

      摊上这样的头儿,兄弟们也是个个省得要命,有啥困难,能不开口的,尽量不开口,只要开口的,基本上是实在想不出办法的、要老命的事情,不然,为一点小事开口,会被兄弟们鄙视透了的。

      就这样,大家一起吃苦了紧巴了几年,就彻底的把牛牯家的外债全还清了,小翠的肚皮也争气,给牛牯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跟一头小牛犊一样,活蹦乱跳的。

      每次牛牯回家都把要小牛牯举到头顶上,看小牛牯的小牛牛(***),很多次小牛牯都会把尿冲得牛牯一头一脸的,但牛牯还是乐此不疲的玩这样的游戏。

      57. 知恩难报

      这次大家一路紧赶,终于在月上树梢头时候,如愿赶到了凤林;其实如果按正常走,七十里路,大概三四个时辰(7-8个小时),在太阳落山前就能赶到。

      但是,因为路上厘卡太多,三狗跟着老李头他们,大路时常不能走,一会去爬山,一会穿过溪流,一会进入村庄走小巷,有的甚至要穿过人家屋里的厅堂……

      仅仅是为了躲避这些厘卡,这些厘卡有的交厘金不算多,一百斤东西也就几个铜角子或一个银角子,但是一路上厘卡有好多个,全交厘金了,那这趟算是白挑了,甚至还自己得要往里贴钱。

      这也就才有了挑夫这个行业,其他的运输方式难以避开一路数重厘卡的盘剥,运费的成本增加很多,而这些挑夫们大部分是本地人,对绕路走很熟悉,避开厘卡相对简单一点,所以很多货主会选择让挑夫来运货。

      老看着挑夫们逃卡,自己赚不到厘金也不行啊,厘局会在每条线路上安排巡卡,也就是游动的厘卡,几个人穿着制服,在路上东溜西走的,看见挑夫队就上去检查。

      好在一条线路也就一二个巡卡,牛牯跟他们关系都不错,碰见了就给包纸烟或塞点小钱,巡卡就当作没看见,不查直接走了。

      不过这种情况在大热天里不常见,太热了,谁愿意在大太阳底下赚点小油水啊,还不如呆在厘卡里歇凉睡觉。所以这次三狗还没有遇见到,只是听大家说起。

      七十多里路,一天内走完,还挑着重担,这是三狗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到了最后十里路,三狗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去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11: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