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3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除了国内的人物,也有国外的知名女性,如《海伦》、《盲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等;还有一些涉及家政女红的,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等。

      三狗他们高小男班国文主要是念《中华修身教科书》(《修身国文》),学的主要是道德修养,从自己的生活做起,守时守规则,慈爱亲恩敬师爱同学,孝道敬老敬客睦邻,诚实坦白改过,恕过礼让合群,勤学惜阴毅力自立,自由平等守法爱国等。

      三狗印象深刻的是《爱众》:李广为将颇廉。仕汉四十余年。所得赏赐。辄分与其下。故家无余财。终不言生产事。军中匮乏时。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餐。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乐为之用。

      除了国文、修身、算术,还有历史、地理课等,都统称为“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每册八分钱。

      虽然到了小学,同学多了,但三狗的成绩还是很优异,除了底子好,也跟自己的勤奋有很大关系。

      不像别的同学家大部分是家境比较好的,三狗知道家里负担自己读书是很吃力辛苦的,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和付出,所以三狗很用功。

      在来回学校的路上背书是常有的事情,回家上山砍柴也是在琢磨着课本里的问题,简直魔怔了。

      当年的小学升中学是很难的,一所学校每年考不上几个,小学毕业考成绩出来后,三狗不例外的又是第一,不过明诚和守城也不差,均名列前茅,三人都被县城里的西山中学录取了。

      当时规定每年报考西山学校者前三十名免费入学,这次三狗刚好是第二十七名,可以免交学费,不过学杂费、食宿得自己负责,那也好很多了,可以省去学费十来个大洋,一个学期下来也只需几个大洋了。

      明诚和守城已经是三十名开外了,不过他们无所谓,家里能负担得起,能考上也是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很多人就是有钱,没考上还是不能去读呢。

      不过后来去学校读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这前三十名是这么分的,前二十名的县里官家子弟保送、富家子弟买分、学校教职工孩子入读的名额,后十名才是给县里真才实学考出来的学生。

      郑守城是守土有责的“城”,王明诚是言之有信的“诚”,罗志成(三狗)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成”;当时这三人号称“罗城三成”,按现代说法,那可是这一地区的才俊青年希望之星呐。

      其实按明月的成绩,也是可以被录取的,但那时的中学分男校和女校,县城里没有开办女子中学,要读就要到省城里去了,太远了。

      所以明月就没再读中学了,留在家里跟着母亲学做女红,还有是跟着念些古诗词,都是以前外公教母亲的。

      44. 西山中学再聚首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三狗爹决定让三狗去县城里读中学,这事在小山村里简直是个大新闻了,本来三狗能考上已经是个新闻了。

      村里人都认为,这也太浪费钱了,而且还不一定养得起,放着一个小劳动力不干活,还往里贴钱养他,简直不是农家人的正常做法。

      三狗爹没有理会这些闲人闲语,亲自和三狗挑着米、背着被褥走几十里路到西山中学去报到,这么远的路,是不可能每天回家的。

      所以,要住在学校,得要带上被褥,至于米,是给到学校食堂,换成饭票子,每天打饭吃的。

      一路上,看着渐渐长高的儿子,可还是瘦弱的肩膀挑着重担,汗流浃背把后背衣服都汗湿了,脸上的汗和着马路上的灰尘,一道道黑的;尽管劳累,也在咬牙坚持。

      看得三狗爹既欣慰又心酸,孩子有出息,能读书,又懂事,当爹的哪个不高兴啊?可这孩子又是投胎到这个贫寒的家庭里,真的是苦了他这么多年,还真没有好好的过上几天舒服日子,当爹的不由得既惭愧又心酸。

      也好,小时候多吃苦,长大后才不会忘本;少时吃苦老来享福,总比少时享福老来吃苦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道理三狗爹在戏文里、在老人家嘴里听到,觉得很有见地。

      泥腿子进城,那时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三狗觉得到处都是新鲜物事,城楼那么高,街道那么宽,两边的房子那么密,人群是那么的多…..看得目不暇接的。

      把三狗送到学校,办理了入学手续,找到宿舍,把床铺了,把米挑到食堂过秤了后,三狗爹就要赶着时间回家了,学校里没有家长住的地方,在城里虽有住宿的旅馆,可三狗爹哪舍得花那个钱,就匆匆往回赶了。

      看着三狗送他出了校门,就叫他回去,不用送了,回头望了望孩子,嘴角动了动,想交代几句,想想该说的都在家里已经说过了,就算了,不多说了,多看了孩子一眼后,就扭头走了。

      三狗看着父亲望着他,以为父亲要跟他说点什么的,就停下来,眼望着父亲,可没想到父亲只是望了眼他,就扭头不言而走了。

      这一顿之下,三狗想抬脚追上父亲,又觉得没有必要,追上了也不知道要说点啥,想喊一声路上小心点,可也只是嘴角动了动而已,没有发出声音。

      眼望着父亲已经有些佝偻的背影,三狗也是一阵的羞愧和心疼,羞愧的是自己都已经是十四岁的大小伙了,不能为家里干活给父亲分摊点事情,反而还要拿家里的钱要家里养着。

      心疼的是,要是自己读书成绩一般,就不会来这里读书了,就可以帮忙父亲了,不至于让父亲那么的劳累。

      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唯有在这里发愤读书,才能对得起父亲的劳累、父亲的佝偻;想到这里,三狗才缓缓回到学校。

      ……

      明诚没有和三狗一起去学校,而是提前近半个月就到城里了,住在东街的外婆家里,可把外公外婆高兴坏了,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了,拉着明诚去几个舅舅家做客,连左邻右舍也请明诚吃饭。

      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能考上中学,而且这西山学校还是县城里最好的中学,外甥子高中西山学校,这外公外婆脸上当然有光了。

      外公整天拉着明诚考这个古文,问那个诗词,面对号称当地大儒的外公,明诚还能堪堪应付过去,小小年纪,已经很是不错了,外公自然高兴。

      外婆则没有那么多考试,整天叫厨房想着法子做新菜大菜,吃饭时候不停地给明诚夹菜,浓浓的爱意,尽在那一夹的菜里面;或许还有对女儿的一份愧欠在里面。

      都快开学了,外婆还没有半点让明诚走的意思,说让明诚就住在外婆家里,每天放学就回来,从西门外的西山学校到东街不算很远,再不行就买台脚踏车给明诚学着骑。

      外婆家里有钱,开布料和裁缝店的,不但给明诚做了好几套新衣服,连书包笔盒等都准备好了。虽然在外婆家很舒服,但明诚还是想和三狗守城一起住校,就再三婉拒了外婆的盛情好意。

      看着孩子这么坚持,外婆就没再要求了,叫人准备好住校的被褥蚊帐什么的,给了些钱去换饭票和菜票。

      外婆一再叮嘱:“想吃什么就来外婆家吃,有时候放假就没必要回老家了,直接住外婆家,外婆给你单独留了个房间”。

      ……

      另外一个镇子的守城,那可是风光异常啊,去县城读书的那一天,族人们大放炮仗、敲锣打鼓,欢送荣耀宗族的守城出行。

      守城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面,族里的长老亲自为之挽缰,一路牵马送到水口,好几个有头面的人物说了些场面话,守城才得以战战兢兢的上路。

      ……

      学校的宿舍很简陋,类似大通铺,每人差不多一米宽的床板,自己铺上被褥,挂上蚊帐,在这三面环山前面绕水的校区,九月的天,那是蚊子正肆虐的时候,没有蚊帐,一个晚上就叮得你满身包。

      所有的新生都睡在一个大房间里,三狗明诚守城再一次的相聚,高兴坏了,以前只是经常在一起玩,现在连晚上都睡一起了,能不高兴吗。

      ……

      走在去西山学校门前的路上,三狗回忆着三年前刚入学的情景,不由得有丝笑意挂在嘴角上;过了学校门口的石头桥后,就到了校门口,校门口挂着一副对联:“入此门来,莫作升官发财思想;出此门去,要有修己安人工夫”,横幅:“为国求贤”。

      第一次看见这副对联,三狗觉得写得真好啊,苦读数载,如果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那人的格局也真的是太小了;寒窗多年,不应该只是这么点小小追求的。

      不管最终能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还是要有的,并且要一直坚持下去,哪怕是到终老之际仍未实现,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多年后,三狗在首都南京,偶然看到考试院门口,也同样挂着这样的对联,原来是西山学校照搬了考试院的对联。

      至于照搬不照搬的,已经不重要了,至理名言天下共享,英雄都不问出处,何况是文章名言,能达济天下,就不在乎是谁说了。

      45. 既疯癫又值得敬爱的老师(一)

      正如生于斯葬于斯的唐末诗人王贞白一样,在庐山白鹿洞写下的诗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这句“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直流传下来,三狗最早是在《增广贤文》里读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后来先生说这是我们本县人王贞白在九百多年写就的。

      因此,三狗对此更为关注,才能随口背诵出这些诗句,这也就是本地人会这样,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句,但不知道是谁写出的,这也不重要了。

      估计最早写出来的人,也没有一定要让后人记得是谁写的,而是更希望写出的这句话能流传开来,那才是文章名句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个王贞白也是有文人骨气,中进士后做官,因不满当朝的【创建和谐家园】,盛年之际毅然辞官归里,就在西山学校这个地方,开设“山斋书舍”,潜心教学,为家乡子弟传道解惑。

      后来,王贞白病卒于故里,葬于西门外城壕畔,朝廷敕赠封号,并建了“道公祠”。年代久远战祸连连,如今已经不见这些了。

      为作纪念,后人在王贞白讲学的地方,开设了“丰溪书院”,一直演变到现在的“西山学校”。

      也许不在此地的人不会去关注这些典故,但三狗所在的学校,估计也是要教育学生时刻牢记“惜时如金”的训导,就专门把这些历史典故讲给学生们听。

      …….

      三狗像是条件反射一样,顺着路来到了学校门口,却发现校门紧闭着,学校里空无一人,只有烈日下树荫里的蝉声一片。

      踌躇了一会,三狗知道是不可能进去得了的,才不得已转身离开,原本是想住进学校宿舍里,没事时候还可以看看书,过一个来月很快就到开学了,那个时候才回家,准备下继续读书。

      那个时候,中学的学生课务很繁忙,学业负担很重。课程有国文、算数、外国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公民、卫生、伦理、图画、音乐、体操、军训等。

      三狗他们小时候有读过私塾的基础,在国文上相对轻松一点;算数在小学觉得很容易,没想到了中学,难度突然增大,刚开始都有点措手不及。

      外国语以英语为主,这是新科目,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谁勤奋谁的成绩就会好点;历史和地理都分本国的和外国的,本国的历史和地理相对容易多了,只是外国的历史地理觉得少知道很多,不过这个只要努力点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考试要求不是很高。

      物理化学属于科学类的,对于三狗他们来说,刚开始简直是一头雾水,好在学校对此不是很重视,课时不多,考试要求也不高。

      动物、植物、公民、卫生、伦理、图画、音乐等这些都是些辅课,内容也简单,稍微用点功就没有问题。

      倒是体操和军训,学校安排的课时很多,体操和现在的体育差不多,军训是排排队列,走走正步,最多是跑步,爬山跑。

      顾名思义,西山学校后面的山肯定是叫西山,不过同时也叫花果山、竹行(hang)山,山上有长长的细竹竿子,当地百姓采下来做竹行(晾衣杆),所以叫竹行山。

      花果山的说法是山上有花有果,可大部分的山都有花有果啊,估计是哪个文人雅士给取名的;至于和西游记里的花果山有什么联系,就不知道了,三狗他们也没有听说过。

      军训时最大的定量是,从学校一路跑到花果山的山顶,有教官在上面点名签字的,花果山虽然不是很高,也就200多米高而已,但不停歇得跑上去,可是很吃力的。

      这让很多人苦不堪言,太累了,不过来自农村的三狗他们,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三狗他们从小就在山上摸爬打滚的,而且相对农村里繁重的农活,这点东西不觉得是苦,反而以苦为乐,因为他们可以轻松的拿到前几名。

      还有一点,三狗从东门走到西门,就是想在学校里,还可以找那几个既可敬又可爱的老师学习,比如国文刘孝谦老师、历史老师徐行之、算数老师齐思敬、外国语老师庄淑娴等人,他们平时也都住在校内的。

      特别是刘孝谦老师,一个非常可爱又怪异的老头子,前朝遗老,留着一溜灰白胡子,经常身穿大马褂,头戴瓜皮帽,有时候帽子后还系着一条假发辫,大老远一看,还以为是清朝人。

      可别小看这个老头,在本地可出名了,不单单是古诗词厉害,还写得一笔非常高超的毛笔字,专攻柳体,那笔法爽利挺秀,骨力遒劲,力透纸背。

      本地很多文人雅士以拥有一副刘孝谦的字为荣,但偏偏这个老头很任性,给人写字,完全看心情,心情好,要多少就写多少,心情不好,【创建和谐家园】老子来求字,半个字都不会给。

      巧的是,本来心情还不错的,一旦有人跟他求字,这老头的心情就不好了,就不写了,就这样,他的字则是洛阳纸贵,奇货可居。

      当地的卖字画铺子,还专门请人仿他的字造假卖;有一次,刘老头子无意逛到时,竟一件一件的仔细看,他在县城里谁不认识啊,特别是在书画圈子里,店老板紧张的站在旁边搓着手,旁边看热闹的不闲事大,就问:“刘老,这是你写的吗?”

      他头不抬,微微一笑,说:“比我写得好”,众人大笑。过一会儿,他又改口了,说:“这些是我写的”。后来有人问起为什么,他说:“人家字写得不错,要不是因为手头没什么钱,也不会做这种事情,能挂我的名字多赚点钱,也还是不错的”。

      有了解这刘老头的人,知道他喜欢吃臭味道的东西,比如当地的霉酱头、臭腐乳、臭鸡蛋等啥的,就带了些上门。

      先不打开,只是让里面的臭味散发出来,刘老头子一闻到这个味,就情不自禁的想要吃,可人家又没有明说这是送给他的,把老头子急得跟猴一样,浑身不自在。

      这时,来人只顾跟他聊字画什么的,这刘老头子哪有心思聊这些啊,急不可耐的说:“你要我写什么字,只管讲”,写完后,等不及客人出门,就开始吃那些臭东西;就这样,被客人“骗”去了些字画去。

      46. 既疯癫又值得敬爱的老师(二)

      除了讲学和写字外,这刘老头子对生活几乎一概无知,有一次,他从学校出来叫了个黄包车去书画店。

      当时老师的工资算是很不错的,都比别的同级别工种要高,每月大概有30大洋左右,资历高的老师,像刘老先生这样的,听说高达40多个大洋一月,算是高薪阶层了,养一大家子是没问题的。

      从书画店出来回家时,也叫了一辆黄包车,坐上车后,示意车夫向西面走。车夫按照他的话,向西走了很长一段路后,心存疑惑,问道:“老先生,你究竟要到哪里去?”

      “回我家啊”,这话说得车夫一头雾水,可这个老先生,又不会指路,连自家的路都不知道怎么走,出于无奈,车夫只好仍旧把他拉回书画店,让他另想办法。

      原来这个车夫是乡下上来的新手,他不认识刘老先生,当然就不知道他家在哪里了,以前,只要刘老先生一坐上车,手一指,车夫就知道他要回家了,直接拉到学校里了事。

      回到了书画店,一时半会没有黄包车,刘老先生就索性继续在店里看书看字画;天色已晚,还不回家,可把家人急得,最后找到书画店,才总算找着人,给领回家了。

      ……

      和刘老先生一样迷癫的,还有位教历史的老先生,叫徐行之徐老先生,也留了个长胡子,很爱惜自己的美髯长须,每天睡觉时候,都要拿一个特制的布袋子套上胡须。

      某日,刘孝谦先生龟毛地问他:“你睡觉时候,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徐行之先生想了半天,还是不知道。

      第二天,徐行之气乎乎地找到刘孝谦,埋怨道:“就怪你,害得我昨晚一夜都没睡好”,人家问怎么了?

      他说,就是因为你昨天的一问,我都不知道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面好,还是里面好,总觉得放在哪里都不对劲,以致整夜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这个典故在学校里成为一时笑谈,不过没隔多久,这个“仇”就让徐老先生报回来了。那是有一天,他们俩相约一起去馆子里吃饭,可到付账时候,这二老竟都没有带钱。

      商量一会,决定留下一个做“人质”,一个回去拿钱;就让能自己找回家的徐先生回去拿钱,结果回去拿钱的徐老头子,因为收到一本新书,看得津津有味的,都看痴了,居然把这事给忘了。

      后来,还是听说刘老头子是被家人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的,付账出门后,气得刘老头子一路骂回家,骂到徐老先生家里时候,徐老先生还让他莫吵莫吵,改天再玩,正迷着看书呢。

      刘老先生有一段时间突然对中医非常感兴趣,研读了数十本医学书后,便声称自己精通医学,看到一个人就要给人搭脉开方,听到有人生病就异常兴奋,自告奋勇去看病。

      可普通人谁敢让一个半搭子来看病啊,可能没病都会被看成有病,有病被看成大病了;刘老头子找不到一个病人来证明自己的医术有多高明,实在是了无生趣。

      有一次刚好碰到徐老先生有点微恙,刘老头子马上跑到他家去,有模有样的搭脉,要来纸张规规矩矩的写了个方子,让徐家人去取药。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4: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