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2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如果被他记起来的话,那个躲在桌底下的孩子就麻烦了,没让先生念得舒服没过好瘾,后果很严重;先生会气得去拿着戒尺,来打那个桌子底下的孩子。

      那孩子一看,更是不敢站出来了,就在桌底下东躲【创建和谐家园】的,先生拿着戒尺,东追西赶的,把整一个严肃的课堂,搅得鸡飞狗跳的。

      ……

      三狗明诚明月他们就在这样既好玩,又心惊肉跳的环境下,读完了几年的私塾。

      好在三狗这私塾念得很好,从百家姓三字经,到千字文【创建和谐家园】规,从论语大学孟子中庸的四书,到春秋礼记尚书诗经等五经,不敢说倒背如流,但问啥答啥是没问题的。

      因此,三狗深得先生的喜爱,恨不得倾囊相教,学业上越发严格,稍有差错就要施刑,三狗的手掌心经常被先生的戒尺打得通红。

      生活中,先生却对三狗另眼相待,有时候高兴起来,非要拉着三狗陪他吃饭,甚至是要一起喝两杯,被先生夫人一把给抢走了酒杯,人家一个小娃娃的,喝醉了怎么办?

      喝酒不成,那就要三狗晚上陪着他一起睡觉,先生和夫人终生不育无子无嗣,家里只有一张床,这怎么睡啊,最后一般是三狗找个借口,逃回家去……

      读了几年私塾,有的孩子就不再读了,而三狗和明诚明月三人还是坚持要接着读,只能去读新式的小学了。

      当年民国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改革了清末的学制,把原来的初等小学(初小)5年改成4年,高等小学(高小)4年改成3年,中学5年改成4年(类似初中高中各两年)。

      同时也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甚至是女子大学,比如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

      三狗他们的私塾底子好,稍微学了下初小的知识,很快就跳级到高小,整个小学差不多读了三年多。

      当时,罗城里只有一二个小学堂,离三狗他们最近的是在对面六七里路的一个学堂,在嵩峰山脚下,学费倒是不贵,一个学期只有一二个大洋,如果学习成绩很好,还可以免去一半的学费。

      说起嵩峰山,三狗印象很深刻,记得大概是十一二岁左右的一个晚上,跟着母亲和村里一群人去上山。

      在那个时候,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是老佛生,意思是观音菩萨的得道生日;那一天,无数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的去寺庙里进香朝拜。

      嵩峰山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山上有座寺庙,听说那里的菩萨很灵,所以每年到了六月十九,庙里香火旺盛,人头攒动。

      因为山太高了,爬山都要爬几个小时,所有周边有点路途的人,都在前一天六月十八的晚上,结伴拿着香火打着火把去爬山,到山上可能是半夜了,歇息个半夜,第二天一大清早,就可以烧上最早几批香火了,然后下山,赶回家吃午饭或晚饭。

      三狗他们小时候年年看着母亲跟着一群人,打着火爬山,觉得很羡慕,到了十一二岁时候,母亲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参加这个行程。

      41. 嵩峰山上嵩峰寺

      晚饭后,三狗明诚明月三人洗澡换了干净衣服,跟着母亲一起加入了进香的大队人马,那一路的人群,间隔一段距离就有个火把,感觉很新鲜。

      明月毕竟小了一岁,老老实实的跟着母亲走,而三狗和明诚则是像小老鼠一样,在人群里穿来穿去的,和其他的同龄孩子一起嬉笑打闹。

      很快都被各自的母亲叫去拉着走了,一来是夜路,怕孩子掉到路边的田坑、水沟里,二来这种进香朝拜的行为是很庄重的,不能在路上大声喧哗,打闹更是不敬了。

      走了七八里后,开始爬山,这嵩峰山,感觉是长在底下几座大山身上一样,先是要爬底下的大山,夜里打着火把爬山又是另一种感觉,和一大群人在夜里肃穆地爬山,更是另一种感觉。

      孩子毕竟是孩子,走了几个小时的夜路,爬了一会儿山,还久久不能登顶,就觉得没意思起来了,加上睡意袭来,年幼的明月困得上下眼皮打架,眼睛都睁不开了,脚下拌蒜,走着走着就摔一跟头。

      明月妈背不动她,还好有好心的男香客来帮忙,他们有些挑着箩筐,箩筐里放着香火纸钱的。

      本村的一个男香客把香火纸钱挪到一个箩筐里,空出一个箩筐放明月,这样,明月就在摇摇晃晃的箩筐里睡的香甜无比。

      爬一段山路后,挑着箩筐的香客换肩,把明月这头的箩筐换到背后去,可一不小心没抓住箩筐上绳子,一滑,整个箩筐滑落了下去,装着明月的箩筐,打着转飞奔着滚下山去,当时差点把明月妈吓得昏阕过去,大声喊到救命啊救命啊。

      万幸的是,这段山路是之字形的,箩筐没滚多远就滚到了下一条山路上,这山路也走满了人,听到了上面的救命声,还有大家急喊到接着箩筐接着箩筐,路上几个人合力拽住了这个的箩筐。

      明月妈连滚带爬的跑了下来,抓过箩筐就伸手进去摸人,太好了,人还在里面,再仔仔细细的摸,很好,手脚都还在,可这人怎么就不吭声呢?

      急着一把就把明月给抱了出来,在火把的照耀下,明月还打着细小的鼾声,正睡得香甜呢;明月妈才脚一软连抱着明月一【创建和谐家园】坐在地上,破涕为笑。

      之后,明月虽然还是放在箩筐里给人挑着,但明月妈极不放心,一路上一只手抓住那个箩筐绳子不放,直到山顶。

      三狗妈帮忙着照顾着已经头重脚轻的三狗和明诚,把装着香火的包裹背在肩上,双手一边一个拉着两个孩子,一路磕磕碰碰的挪到了山顶。

      到了山顶,豁然开阔,月朗星稀,山风习习,一下子就把两孩子吹得全醒过来了,回头看看脚底下连绵的群山,不由得四眼相对瞠目咋舌。

      再抬头望望天,好低矮的天空啊,感觉手一伸,便可把星星就摘了下来,但还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啊。

      寺庙修建在山顶的背风处,庙里的帮手(义工)早几天就从山下挑了好多席子被子上来,连着铺在大殿里,大家困了,就可以躺下来休息一下,毕竟这还是半夜。

      开始三狗他们以为这是在六月上伏,睡觉那需要盖被子啊,可没一会儿,就发现冷得要死,这山风吹得好冷啊,赶紧钻进了被窝里,不管耳边不停的脚步声和说话声,不一会儿就熟睡过去了。

      ……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蒙蒙亮,这下轮到了三狗妈慌张异常了,原来三狗不见了,庙里、山顶摸了个遍,就是没有,发动熟人四处找人,还是找不到。

      三狗妈急得都要哭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对着庙里天井的一口井,喊着三狗名字,跑到外面,四周到处是悬崖峭壁的,真是不敢想象。

      最后都快闹得人群骚动起来,才听到地铺上有个人喊道:“是不是这个孩子啊?是不是这个孩子?”。

      三狗妈冲了过去,一眼就看见了三狗,像条小狗一样,正蜷缩着,都快钻进人家的胯下了,估计打了被子睡的冷了,不停往大人身上蹭,结果给蹭到了人家胯下的被窝里。

      三狗妈在找孩子时候,人家那人还没睡醒,后来给大伙吵醒来后了,才发现这胯下有东西,拉开被子一看,原来是个小孩,睡得正香……

      三狗妈才算是把一颗心放进肚子里去,和明月妈一块拉起几个孩子,到水井那里打水,进行简单的洗涮,然后拉着他们一起到佛祖面前跪下,一起磕了好几个头。

      这一路上,真的是佛祖保佑啊,孩子们才平平安安毫发无损。

      三狗本来睡得正香,被母亲拉起来,极不情愿的跟着去洗脸,可没想到那井水实在是冷,激得浑身一阵啰嗦。

      好奇怪啊,在这么高的山顶上,连庙都建在一个大石头上面,是怎么凿出一个井出来的,更疑惑的是这向下的石头洞里,居然还有不停往上涌的冷水,供应这么多的香客洗涮食用都没问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听一位老爷爷说起这个井,神乎其神的说,这个井啊,是与几百里外的鄱阳湖相通的,说很久以前,庙里有个和尚打水,一不小心水瓢掉到井里,过了半个月,这瓢子在鄱阳湖浮出了水面。

      原来如此,不过后来回家路上,三狗一直在想,那个水瓢上肯定是写了庙的名字的,不然,人家在鄱阳湖捡到了,怎么也不知道这瓢子是从哪儿来的啊?

      还有就是,这里离鄱阳湖要那么远,那个和尚,应该不会为了找一个瓢子,一路寻着,走上好多天走到鄱阳湖去,把瓢子给追找回来。

      肯定是人家在鄱阳湖捡到了这个注明了庙名的瓢子,托人捎带回来的,到了庙里,这一问上,日子一合,才算出中间有半个月时间。

      这种传说,大人们只不过听听而已,小孩子就不同,会很相信的,而且一直在琢磨着那个事,等琢磨出个明白,才会罢休。

      42. 嵩峰山下念小学

      拜了佛,吃斋饭,菜一般是些白菜豆腐、南瓜豆角、冬瓜茄子的家常素菜,都是义工们辛辛苦苦从山底下背运上来的。

      孩子们都在父母的告诫下,盛多少就吃多少,不能浪费,不能洒到地上,不然不仅仅是不敬佛祖,也不敬这些辛苦的义工们。

      饭后几个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出庙门转悠,印入三狗第一眼的就是,好大的一棵银杏树啊,大到什么程度,树的腰身感觉有村里吃围席的大圆桌子那么大。

      昨天晚上怎么没看到,估计是黑蒙蒙的没怎么注意,现在看到,庙门外还有一棵超级大的松树,两边各有一棵大银杏树,包括原先看见的那一棵。

      松树是从底下山谷里长上来的,枝繁叶茂的,被山风吹得呼呼作响;银杏树则是长在山顶上的,很粗大却不高,好像感觉自己如果长太高了,会被强劲的山风给吹断掉一样,就自个儿横着长身体了。

      这三棵大树在庙门处,像极了三根香火,随着古庙屹立了几百年,晨钟暮鼓山风激荡,看繁花落去,听百鸟声鸣;赏一方天际,闻一林清净。

      庙门对出方向,听说是浙江的江山县地带,转过头看庙的身后,就是罗城,站在这里看这个盆地,好像一个大沙盘,四周的高山围着,底下是一片田地,还有些小丘陵。

      在母亲的指点下,三狗他们极目所处,只能看到自己村一丁点的模样,在翘鸡险的山下,隐约看到好像有几处房子,其他的大部分被前面一片丘陵给挡住了;看不到自家的房子,未免有点遗憾。

      .......

      三狗明诚明月三人几乎每天结伴走上六七里地路去上小学,夏天还好,天亮得早,抓点吃的在手上,边走边吃,可以赶到早课不迟到;下午放学后走将近一个小时路回家,还能上山放羊和砍柴。

      到了冬天,就有点苦不堪言了,天不亮就得起床,黑乎乎的赶路,有时候会打个火把,有时候走得急,就摸黑走路了,好在这条路已经走的很熟悉了。

      要是碰上个冬雨,从暖烘烘的被窝里,费好大的决心钻出来,冻得直打哆嗦,一只手藏在口袋里,一只手打着油布伞,一步一滑的走在泥泞冰冷的泥巴路上。

      三狗家这个时候弟弟妹妹已经到了读私塾的时间了,家里供三个人读书,实在是很辛苦,入不敷出。

      三狗爹更是被家庭负担压弯了腰,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还让大儿子去读什么小学?他也只是低头笑笑,不回答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狗的一双布鞋平时舍不得穿,夏天时候还好,把布鞋揣在怀里,到了学校,在小水沟里洗个脚,穿上布鞋进校门。

      可在这冬天泥泞的路上,三狗更舍不得穿他的布鞋了,尽管光脚踩在冬雨下刺骨的冰泥里,那感觉,跟刀子割肉一样,不过一会儿后,脚就感觉不太出来了,冻麻了。

      泥巴路走不快,明月一个女孩子更是慢,眼看这样的速度就要迟到了,明诚就索性背起妹妹走,不管鞋不鞋了,他们还好,书包里多带了一双鞋到学校去换的。

      背得累了,三狗就接手过来接着背,这一发力全身就热起来了,脚也热起来不冷了,明月叫了几次说把自己的鞋子给三狗穿,给了也穿不了啊,大小不对,明诚要把自己备用的鞋子给三狗,三狗坚决不要。

      路上走得急,脚不再冷,只是到了学校门前的小水沟洗脚有点困难,要打破一层厚厚的冰,才能够得到下面的水,那冰水,真的是冰啊,也顾不上那么多,赶紧洗洗,穿上布鞋进学校,再晚就要迟到了。

      后来明诚妈多做了几双鞋子,偷偷塞给了三狗妈几双,这样,三狗就不用再赤脚走冬泥路了;但狗还是改不了吃屎,这是明月说的。

      因为就算带了双备用的鞋在书包里,三狗还是要打赤脚走,真是,明诚明月就气得,也脱掉鞋子袜子,也要光脚走路,逼得三狗穿起鞋子一起走。

      鞋子问题解决了,还有个吃饭的问题,这么远的路,午饭赶回家吃是不现实的,很多离学校远的孩子,就每天带着饭和菜来学校,放在食堂大锅里蒸,到点了领了自己的吃。

      大家的饭盒,就五花八门的了,家境好的,带着轻巧的铝制饭盒,羡煞旁人;一般家庭的,带个大碗缸、瓦罐什么的。

      走远路的不方便带瓷器,怕被摔破了,就带木头做成的小桶子,类似一个有把手有木盖子的小饭甄(蒸饭的木桶),只不过底板是实心的,不像饭甄镂空的底板。

      带的更多的是大竹筒,这个好用,竹筒里装上米粉和菜或是其他的吃食,盖上竹筒盖子,拿绳子一扣,不会洒出来。

      竹筒两边搭个绳子,可以挎在肩膀上,很轻便;竹筒上刻个名字,直接放学校大蒸锅里蒸,拿出来马上就可以吃,还有股竹子的清香味。

      三狗爹给三狗也做了个,后来明月和明诚看见,还是觉得这竹筒好,三狗爹就加多做了几个送他们。

      后来,因为这个吃饭的原因,大家和学校当地的郑守城熟悉了起来,守城和三狗他们是同时入读的,那时候读小学人不多,每年级就一个班。

      刚开始,大家都不熟悉,守城是本地人,每天午饭回家吃,自然就和三狗他们这样带饭的孩子们玩的少。

      后来明诚回家偶尔说起学校里人,说到守城,一核对,还是个远房亲戚,原来守城还是明诚姑婆(姑奶奶、爷爷妹妹)的孙子,算上是同一辈的兄弟。

      在明诚爹和守城爹时候,还时不时得走过亲戚,到了明诚这一代,就走动的少了,明诚好像很小的时候去过守城家,以前也听说过那里有家亲戚的,可那时候太小了,现在早记不太起来了。

      没想到,在家随口一说,一核对,还真是跟那个叫郑守城的小子是亲戚,于是乎,明诚他们就跟守城慢慢开始熟络起来。

      43. 小学岁月

      以前没玩,现在一玩起来,发现守城和三狗明诚那是一个口味的,臭味相投啊,在学校里经常捣蛋,好在学习都很不错,老师就比较宽容了。

      后来,守城就常常叫上明诚明月三狗他们一起去家里吃午饭,守城家里的也很喜欢他们,但毕竟是别人家,不能老去吃饭,后来三狗他们就经常找个理由啥的推掉了守城的热情邀请。

      可守城不干了,要他爹也做了个大竹筒,也拎着饭菜到学校里,午饭跟着三狗他们一起吃,玩主要是跟明诚三狗一起玩,明月毕竟是女孩子,感觉大了,一般是和其他的女生扎堆。

      到了明月读高小时候,就到女子班里去了;那个时候,初小读1-3年级,高小是4-6年级;初小是男女同班,到了高小,男女就分班了。

      那时候的初小,学的是《新国文》(现在称《启蒙国文》),有六本;《中华修身教科书》(现在称《修身国文》),有八本;而明月分班后念的是《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现在称《女子国文》),有六本。

      和三狗他们一样,守城也是读过私塾的,所以在初小里的《新国文》,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新国文》前面两本,都是些识字和生活常识,对于三狗他们,太浅显了;比如:好童子,能作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如学校,又能勤读。

      到了第三本,开始有些小故事和道理;比如《勿贪多》那篇: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到四五本时候,开始涉及到国家历史地理及人体等基本知识,这些会引起大家一点兴趣,总的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最后一本第六本时候,会讲到一些自然科学,甚至是外国的汽车轮船等,虽然有点好玩,但对于孩子来说,也就是一会儿的事,毕竟他们在私塾念的字很多了,知道很多东西了。

      相对而言,除了国文外,还有算术,这个是以前没有正规学过的,所以,三狗他们对这个很新鲜,不过也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了,对于低年级的算术也是很快就掌握了;而且当时的算术考试,经常只有几道题,只要算得对,总是一百分的。

      当时学校也很宽松,只要国文和算术都能考到90分以上,就可以跳级,念过私塾国文底子好的三狗他们,国文和算术很轻松得考九十多分,每一学期都能跳一次班,有点时候还能跳几级,就这样,很快就可以读高小了。

      其实,按他们的年龄也该读高小了,整天跟一班小屁孩在初小里一起念书,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不过学校也有学校的规定,你得先过了考试再说。

      到了高小,明月转去女子班读,国文专读《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女子国文》),其他所增加的历史地理等,大家是一样的。

      高小的《女子国文》开始慢慢有点难了,比如有《慎微》、《和睦》、《自立》、《礼貌》、《交友》等,既注重私德,也重视公德;其他还有古人如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亲太妊、妻子太姒三位的美德。

      除了国内的人物,也有国外的知名女性,如《海伦》、《盲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等;还有一些涉及家政女红的,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婴儿之保育》、《教子》、《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等。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2: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