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明诚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用纸包扎好的一条银元,大概至少有十个大洋左右,对三狗说:
“三狗,刚才你也听到我跟明月说的话了,这些个钱,是我爹叫我娘拿给我,叫我转交给你,这个把月的生活费和下年的学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
“我不要”,三狗终于开口说话了,他真的不能要这个钱,一个有手有脚的大男人,还怕养不活自己?还要女人家的钱,简直是侮辱,气得三狗很干脆的说不要。
“我要,不要白不要”,都不知道这明月什么时候收起了刀子,伸手一把拿过明诚手里的钱,直接塞给三狗手里。
三狗哪里肯要这个钱,跟烫手的东西一样,不敢接。
“别动”,明月一声喝到;
“我告诉你,这不是直接给你你的钱,是暂时借给你的,以后要还的,别到时候欠债不还成老赖”
三狗只好乖乖的站好不动,嘴巴哝哝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明月略微迟疑一下,拿出自己的一块日常自用的汗巾,把钱包上,递给三狗,对他说:“别走的不见人了,记住,这是你欠我的钱,无论如何,你得要当面还我的”
三狗默默接过钱,正准备把钱放后,突然,明月抓起三狗的左手,在手臂上狠狠得咬了一口,痛的三狗直咧嘴。
明月放下三狗的手,眼含着泪花,仔仔细细的死看了三狗几眼,像是要把三狗的容貌【创建和谐家园】下来,装在自己的脑袋里。
然后,毅然决然的转身,头也不回的上马,往家里方向放马奔驰,明诚匆匆看了三狗一眼,也跳上一匹马跟上了明月,其他几个族弟有两个人同乘一匹马回走了。
突然,坐在马上的明月,突然回头冲着三狗站的地方喊道:
“三狗,你给我记住了,一个月后,你一定要回来找我,我等着你”。
三狗张了张嘴巴,始终没有发出一个声音……
……
不远处的山岗上,有一个人,牵着一匹马,久久的注视这一切,树荫的黑暗笼罩着他的脸孔,良久,不动……
最后,他咬碎钢牙,狠狠的翻身上马,调转马头,飞快的朝家里方向飞驰而去,脆响的马蹄声中,隐约夹杂着守城绝望的嘶吼……
……
38. 只身离家
照鱼的火笼子里的柴火早就烧没了,没有火,走不了夜路,还好是在炎热的夏夜,三狗把火笼子藏在一个草丛里,找了个墙角眯了半宿,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就起身走了。
这漫无目的的,不过方向还是县城,也许,只有走远点了,离家远点,才会觉得后背上被人盯着的眼神会少些。
一路的心事,随着一路的飞尘,而变得一路的迷茫;三狗像个做错了事不敢回家的孩子一样,焦虑的漫无目的的走在马路边上,想回家嘛,又不敢回,走嘛,又不知道该去哪里。
满腹的心事顶饱了肚子,三狗走了一上午,都忘了自己有没有吃早饭,应该是没有。
熟悉的县城已在前面的不远处,斑驳的城墙屹立了千年,饮尽风霜雪雨,写满了皱纹,也深藏着无数的故事,在风中偷偷的诉说着。
如醉的诗歌和迷人的远方,都没有打动三狗,现在打动三狗是东门边上飘来的菜香味,肚子咕咕响的受不了,人毕竟不是钢铁石头,终究还是会饿的。
三狗舍不得下馆子,迫不及待地走进一家炒粉店,点了一盘炒粉,风卷残云般吃完,终于肚子不再闹意见了。
好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炒粉了,三狗想再来一碗,可是想想,还是不要了,不能大手大脚花钱的,毕竟这不是自己的钱。
付钱时候,三狗把手在身上擦了擦,小心地把明月的汗巾掀开,折好放在自己的里袋,然后撕开包着大洋的纸皮,拿出最顶上的一个大洋,小心给到店老板。
一个小小的炒粉店,很少会收到这么大面额的钱,店老板用疑惑的眼神看看了三狗,但还是收下了这块银元。
店老板拿起银元,向上抛起,让银元掉落在厚木桌子上,又用拇指和食指两手指夹在银元中心,用口唇向银元边际吹了吹,放在耳边听。
在以前,都是以银锭(元宝)、碎银、制钱(外圆内方的铜钱)来作为钱币,银元是后来那些做大生意的富商,雇有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自铸银元,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所以,早些年间,银元也叫银饼。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每一个墨银,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是七钱二分,上面有一只“鹰”,所以又称为“鹰洋”,因是外洋运来的,也称为“番饼”,民间称做“洋钿”。
后来大清国在光绪年间也开始大量铸造银元,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
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当政,又铸造了一种银元,上面有很大一个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后来民间将这种银元称为“袁大头”,简称“大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定都南京后,也铸造银元,上面是孙中山的头像,比“袁大头”略小,民间称为“孙小头”;但这些都统称为“大洋”。
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毫”,南方称为小洋、毫子、银角子等;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铜角子。
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那时市价没有多大上落,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三十枚左右。
当时的物价,一个铜元,可买糖十粒八粒,买大饼油条各一个,汤圆一碗的二个铜元,炒粉没有肉的是三个铜元,有肉的是四个铜元;一个大洋可买一百五十余只鸡蛋。
差不多是一个铜元类似现在的一块钱,一个银毫大概是现在的十多块钱,一个银元大概是一百三十块钱左右。
其实有些地方,铜板以下还有一种辅币,一个铜板值十文钱,以前人骂人说是“一文不值”,按现在的物价,也就是说不值一毛钱。
银元是九八纯银铸成的,仅百分之二是其他金属,所以硬度比百分之百的纯银会硬一点。
当时银元也有假的,是掺入铜质或铅质制成的,大多人都懂得辨别的方法,只要拿一块钱敲另一块钱的边缘,真的锵锵有声,假的会发出卜卜的哑声。
还有一种方法是,以两手指夹在银元中心,用口唇向银元边际一吹,真的银元会发出很轻微而悠长的“殷”一般的银笛声,含铜质极少的假银元就没有。
小店钱额出入少,如遇到一块大洋,伙计首先把这一块钱向厚木的柜面上一掷,声音清脆的就收了下去,声音有一些木木的,就要请客人换一块。
确定是真的银元后,老板才收了起来,找了一些小洋和铜板给三狗,三狗把找来的零钱放在另外的一个口袋里。
今天的天气也挺有意思的,上午都是阴阴的,有点想下雨的意思,可就这吃饭的一会儿,太阳又出来了,而且毫无预备的,直接就是毒辣的正午阳光。
三狗打着赤脚,上午在泥路上走好像没感觉,现在吃完饭,出了饭店门,一脚走在这县城里的石板路,顿时被烫得跳了起来,赶紧退回去,挨着墙脚下走。
找了个最近的鞋铺,买了双相对便宜的布鞋,但也是花出了好些钱,未免不由得心疼起来,以前很少会花这么多的钱,可现在没得办法,这钱省不了。
跟店家借了点水洗了下脚,穿上鞋子,舒服多了。今年2月份,国家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等,学校里还特地开了个大会说这事;大街上赤脚走路属于不卫生的现象,还是要注意下自己的形象。
这大正午的,路上的石板被晒得像是在冒烟,好像有透明的烟气在上面飘渺着。还好穿了鞋子,不然根本走不了路。
街上几乎没有行人,空荡荡的,唯有路边树上的知了,在高声地叫着,听得都有点耳鸣,就不知道知了自己有没有耳朵,难道这不把自己吵死了吗?
39. 古怪的先生(一)
想着以前,到了大夏天的,三狗和明诚明月结伴去黏知了,先用细长竹竿到处去撩蜘蛛网,钻厕所、猪牛栏间、破落房屋,因蜘蛛网总布满这些脏地方。
撩了蜘蛛丝揉作一团后,用唾液揉胶,再将粘手的胶团裹在细长竹竿顶端,瞄准树上的知了,一戳下去,就黏住了知了,任凭这知了翻腾,就是挣不脱。
快速拿下竹竿子,抓住知了,三狗把透明的翅膀给撕断了,知了就飞不起来了,丢给明月,明月吓的跳将起来,躲到一边去,总觉的那知了的爪子,抓得人手上,瘆得慌。
明诚把知了放在准备好的袋子里装着,抓多了,拿回去,放在火上,烤熟了吃,只有中间背上的肉可以吃,其他地方不能吃的。
那个知了肉,烤的喷香,明月经不起三狗他们的诱惑,闭着眼睛吃了点,觉得很好吃,只是每个知了就那么丁点肉,不够吃。
大人们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都是些小孩子,觉得好玩,又能落下点吃的……
那些平日里拉帮结派招摇过市跑来跑去的土狗们,这个时候也不见了;只有看见有几条窝在街边阴凉处,拉着长长的红舌头,在努力地喘着气,用懒洋洋的眼神瞄了下三狗,理都不想理,顾自趴下头,翻个身,滚到另一边还算有点凉的地面上去。
三狗穿过了整个了无生气的县城,穿过西关街,来到西门外,那一片水田上,刚栽下不久的秧苗,被晒得蔫蔫的,无精打采的耷拉在水面上。
穿过这片农田,便可来到西山学校,这学校建在原来的西山道观处,三面靠山,前面环水,有一条溪河流过,道士是最会看风水的,那给自己的道观选址,更不用说了,肯定是好风水所在。
三狗已经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了,二年的初中和一年的高中,再读一年高中就毕业了,那个时代的中学是初高中各两年的。
说起读书,自然就不得不提起明月和守城,小时候的私塾,三狗和明诚明月三人一起开蒙,私塾是在王家另一个大院里,印象深刻的是院子里有一株牡丹。
江南地带少有牡丹,而这方圆上百里所知道的,只有这一株牡丹,更是奇了。
相传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有一次宫廷变故,一个逃难至此的太子,为感激当地百姓的护佑,把爱妃从宫中带出的名贵花木种子赐予了当地一户人家。
三狗他们觉得有点不太可能,都逃难了,那还顾得上带着名贵花木种子?不过老百姓是难以知道那些皇室贵族他们奇特的想法的,毕竟是两个世界的人。
说不定人家就有这样的雅癖呢,不过在这穷山僻壤的地方,会有皇太子亲历过,着实让当地人骄傲不已。
传说归传说,牡丹确是真实存在的,每年的清明时节,正是那株牡丹花开的时候,三狗他们经常见到,就见怪不怪了,总觉得这牡丹没有戏文里说得那么好看啊,只是比芙蓉花大一点而已。
比牡丹花印象更深刻的,就是私塾的先生了,这王老先生,也就六十来岁人,瘦弯着腰,常年穿着个长袍,爱生如子,只是性情有点古怪。
地方上家里很穷的孩子读不起书,他不但不收学费,还亲自跑到人家家里去,连拉带拽的把孩子拉来念书。
反倒是那些捣蛋油滑的富人子弟,给高价也不收,手里拿着四指宽的戒尺,站在门口,跳着脚,也要把人打将离走。
不过这个时候,县城里和大的镇子里,已经有新式小学堂了,一些富人家的子弟就送到了那里去读书,反正已经没有了科举考试,用不上那些四书五经的。
但是,一些贫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只好在私塾里读几年,认识几个字也算不错了。
因此,几无收入,先生家很清贫,他无所谓,粗茶淡饭就是一顿,但先生夫人毕竟是要持家过日子的,这一天天入不敷出的,也挺难的,有时候难免会对先生有所怨言的。
不过村里百姓只要碰家里有鱼有肉的,都会偷偷得塞给先生夫人家一点,有的孩子整天盯着自家鸡窝,只有母鸡一下蛋,就赶紧摸出来给到先生家里,给到先生夫人手里还是温的。
先生家里有几亩田地,基本是不会让先生下田地的,村里的那些庄稼汉子们,你一手我脚的,很快就给收拾的规规整整的。
说起吃东西,尽管家里逢年过节有好酒好菜的,先生吃饭也只是夹自己面前的一碗菜,哪怕那一碗是咸菜,他也看不见别的好菜,从不去夹,直至扒拉完碗里的饭吃饱为止。
先生夫人知道他这个怪毛病,就时不时地换下菜碗,隔一会在面前换一碗菜,有时候过于频繁了,会招致先生一顿大骂:“吃个饭就吃个饭,哪有这样麻烦的,走走走,你吃你的,莫管我”。
村里人也知道先生这个毛病,有时候请先生客时候,会不停得给先生布菜,夹一些好菜给先生碗里,先生不懂得婉言推辞,只知道来之不拒,毫不客气,给多少就吃多少。
东家看到客人这么吃,肯定很高兴,就更加不停的加菜给他,吃到最后实在吃不下了,又看到东家还不停的布菜,先生就会很不高兴,站起来把碗筷一丢,喊道:“你们是要撑死我啊,吃饱了,不吃了……不吃了……”
先生不图钱财不图名誉,从不在乎别人会怎样看他;好像甚至不图孩子多学点啥,感觉他教书纯粹是自己喜爱,那感觉,是真的喜爱,太喜爱了。
比如,上课时,先生自己先念一段文章,再让孩子们跟着念,先生经常会忘了停下来,自己越念越嗨,直念得摇头晃脑的,一口气把一篇文章全念完了,才意犹未尽的停下来……
停下来后,干什么呢?好像也忘了刚才为什么要念这篇文章?记不起来了,就问孩子们,然后又开始接着念,记得断句和停顿,让孩子们跟上。
可念着念着,念得好句子时候又开始嗨了,又忘了要停下来让孩子们跟着念,一口气的停不下来了,孩子们大眼瞪小眼的,又不敢打断先生,只能耐心等着他念完。
40. 古怪的先生(二)
后来孩子们都习惯了,就先让先生多念几遍,过完瘾后,大家才开始跟着读。这个还好,更好玩是,先生念到自认为妙绝的句子时候,经常会自作主张的自己加上评语,这个评语是会念出来的。
比如学《四书》的《大学》时候,先生念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好!”,本来好好的一个文章,突然会多出一个“好”字出来,而且这个“好”,声音很大,这是先生自己即兴标注的评语。
再接下去:“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很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妙…太妙了”,除非你对这篇文章比较熟悉,不然还真会以为这文章里有这些喊好叫妙的字眼。
这个也还好,还有一个最好玩的是,先生越念得很嗨很投入时候,孩子们越紧张,为啥,因为,先生会手舞足蹈起来,有时候会念着念着,对着某一个孩子的后背重重的来一大巴掌,喊到:“好!”“太好了!”
那个可怜的孩子,悴不急防的挨了一大巴掌的,轻则咳嗽不止,重则被打得翻一个跟头,掉地上去,你还得不能哭,得赶紧挣扎着爬起来做好,别让先生看到。
有一次明诚躲不过,挨了一重招,被扇在地上难受的一下子爬不起来,恰好被转过身的先生看到了,非常的生气,说明诚在课堂上捣蛋,至于是不是刚才自己把他打倒的,先生竟然一无所知,真是怪了。
这把明诚委屈得,直掉眼泪,而其他的孩子则幸灾乐祸的大笑不止,有的笑在地上爬不起来,先生更是气得暴跳如雷,扯着明诚的耳朵,拉出私塾大门,赶将出去,这还不解恨,还要明诚把爹妈叫来。
还好有三狗和明月的作证,以及其他邻居孩子调油加醋的描述,明诚爹妈被逗得哭笑不得,才免除了对明诚的家规惩罚。
不过先生那里,还是得要去,带上礼物和明诚,上门虔诚地赔礼道歉,先生才会饶了明诚。
等走出先生家门后,先生夫人赶紧得,拿着送来的礼物,紧脚慢脚的追上明诚爹妈,把礼物还了,不停得道歉,你们莫怪莫怪了,先生就是那样的人,请多多理解……
因此,只要先生在课堂上念书渐入佳境时候,孩子们都得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紧张万分地直盯着先生空出的那只手,只要先生兴奋的一举手,正要打将下来,最近的那个孩子,赶紧溜到桌子底下去。
这个时候,先生一般会打空,或者手打在桌子椅子上,把自己的手打的生疼,大都时候,先生也不停下来,只是把手不停得往身上蹭磨(真疼啊),嘴巴也不停下来,继续直到念完为止,等念完了,他也就忘了这事。
并不是每次都能这样的,如果等先生念到文章的最后,可能也是最【创建和谐家园】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让先生打到人,文章马上结束了,先生会感觉这下子好像少了点什么?
如果被他记起来的话,那个躲在桌底下的孩子就麻烦了,没让先生念得舒服没过好瘾,后果很严重;先生会气得去拿着戒尺,来打那个桌子底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