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第1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村里还是有几棵真正的柚子树,可人家都是种在自家院子里的,不给偷,树干上还栓着狗。

      有极个别的老太,整天守在柚子树下,天天点着数,要是哪天发现树上少了个柚子,都要跳起脚来骂街的,一骂都要骂上个半天才停歇;孩子们经过他们家门都要绕着走,不然都会被怀疑成偷柚子的嫌犯。

      入秋后,三狗他们每天看着黄橙橙的柚子压弯了枝头,那口水,不停地吞着,那心火,熊熊燃烧着;可以一看见那凶悍的老太,不由得缩回了脚。

      按现在的说法,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等三狗把黄橙橙的柚子从腋下衣服里掏出来时候,明月总是目瞪口呆的。

      明月一边急不可待的吞着口水,一边好奇十足的缠着三狗,一定要让三狗说出是怎么摘来的。

      这个时候,三狗总是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慢条斯理得剥着柚子皮,柚子特有的清甜味一下子就弥漫满整个房间,几个孩子沉浸在幸福的口腔美味里。

      7. “偷”的区别

      乡下村里,小孩子家家的偷拿点房屋外面的东西,都不会叫“偷”,大人们也比较宽容,大都是会喊道:“莫拿太多啰,太多吃不完浪费;小心点啊,别糟蹋了庄稼。”

      碰上脾气不好嘴巴臭的,也最多是骂骂咧咧几句,把人骂走了就算了,很少会像抓贼一样要抓住孩子;也很少会去告孩子家长,因为一告,那就不得了,孩子就要遭殃了。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偷了人家的东西,那还了得,基本上每个父母会把自己孩子打得哇哇叫的。

      作为父母,最怕孩子偷拿东西习惯了,长大后成为惯偷,偷到班房(监狱)里去,那这个孩子就白养了,还不如趁现在能教的住,狠狠的管教。

      一个出于教育的考虑,一个是出于家长面子的考虑,一般就抓住孩子打,打得孩子鬼哭狼嚎的,当然,不会像打仇人那样狠打,主要是打【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肉多,一下子打不伤人。

      孩子小,大人就抓住扒了【创建和谐家园】上裤子,用巴掌打,打得山响,孩子哭得也山响,直到孩子求饶保证下次不敢了,才住手。

      大一点的孩子,照样扒了【创建和谐家园】上的裤子,拿鸡毛掸子、蒲扇柄子、竹尾梢子等顺手又不伤筋动骨的东西,对着【创建和谐家园】开抽,也是要打得孩子求爷爷告奶奶认错的才住手。

      如果在外面,实在是没有这些“刑具”伺候的话,就脱下布鞋子,用鞋底来抽孩子的【创建和谐家园】,那抽的孩子,跟杀猪一样叫;三狗和村里孩子一样,小时候没被少抽过。

      当然,吃五谷米养百种人,大人也有偷东西的,村里有个男的,自己的孩子都满地跑打酱油了,他还是喜欢去偷人家地里的蔬果。

      这家伙经常肩挑一个锄头,一头挂着个簸箕,慢田野的到处乱转,不是自家田地,也去,下午傍晚先瞄好哪家地里有什么好东西,就记着。

      第二天凌晨天刚亮,就拿着锄头挑着簸箕出去,到昨天瞄好的地方,顺手摘了人家地里的蔬果,等村里人醒来出门时候,他已经回到家了。

      还有一个女家(女人),也经常手挽个“两头茅”(一种竹编的大菜篮子),到田野里拽猪草,也是老摘人家的蔬果,放在篮子底下,上面盖着猪草,提回家。

      这些小动作,其实村里人大部分都知道,也有当场逮住的,只是都是一辈子相见的村人,不好破他/她的面子,私下还了东西就算了,不会揪着不放的;也正因为有人看见抓到过,所以这些事才会传出来。

      进屋里偷东西,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就严重了,那才是真正的贼了,村里人也有,干这种活的一般是中青年男子。

      不过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些贼很少偷本村人,因为这个一旦被抓住了,在村里一辈子都抬不起头了。

      也听说有人去别地偷东西,被抓到打个半死的,乡下村里人,哪有什么法律观念的,只要抓住贼,谁都可以上去打几下出气,因为大部分人自己丢过或被偷过东西,哪个不恨这些个偷东西的贼。

      墟场(集市)上就经常抓到贼,失主也不报官,因为大家都知道报官没个球用,以前报过,抓去了关几天又出来了,身上毫毛都没断一根,出来继续做贼。

      现在抓住了贼,宁愿不报官,自己来处理,直接把贼绑在大路边的树干上,任路人打骂,那贼把头低得死死的,生怕让本村的人看见。

      头还低着啊?就把他头拿绳子绑住,往上拉着系在树丫上;更有甚者,还拿墨水往贼脸上涂写,写个“贼”字什么的。

      【创建和谐家园】,都敢做贼了,还怕什么被人知道你是谁,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你是谁;有的不解气的,就在路边不停问路人,认不认识这人?认不认识?有谁知道?是哪村的?

      其实很多就是认识的,也不会告诉人家的,保住人家一张面子;但也有平时不对付(有矛盾)的,就会转头偷偷跟人说了,这个人他是谁,是哪个村的。

      如果知道这个贼是谁后,失主就开始大力宣扬,见到个路人,就大声说这是某某地方的某某某,甚至把贼的名字地址写在纸上,贴在贼身上,给大家看,碰上不识字的,就讲解给人听。

      有好事者,还生怕别人不知道,在旁边打着个大锣,当当当的破铜锣声音,吸引着路人前来观看。

      每当这个时候,墟市上跟看大马戏似的,围上几圈人;一些家长现场就教育起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啥也不能做贼,看看这些个贼,把祖宗十八代的脸都丢光了。

      这样的惩治,比报官好多了,基本上这个贼以后就在这个地头上消失了,不消失不行啊,一上街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贼。

      一进店铺的,所有人都盯着他,防着他偷东西;除了背后的指指点点,有的当面直接奚落开骂的,犹如过街老鼠一样。

      也有傻乎乎的傻贼,会在自己村里入室偷东西的;都是些穷人家,家里哪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富人家里倒是有点,但不管什么人家,被偷了都是很不舒服的,敝屣自珍啊。

      要是被自己村里人抓到,运气不好挨一顿揍,要是平时本来就不待见有矛盾的,会把人扭送到官府去,当然这是极为少数的。

      大部分的运气都还不错,因为人家不想破贼的面子,特别要是这个贼是未婚青年,这名声破了,以后连媳妇都娶不到。

      有句古话:“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乡下人就是要大家都看见贼挨打。所以,不管城里还是乡下,所有人都生怕自己孩子长大了成了贼,那真的一家人都抬不起头来,走在路上,都被人戳脊骨梁。

      当然,这些个是极为少数的人才会干,正常家教出来的人,宁愿讨饭活着,也不愿去做盗贼,就算被逼做,也要背井离乡隐名埋姓做。

      并不是所有的风气都这么差的,也有好口碑的事情,比如村里教私塾的王老先生,就是个拾金不昧的硬直老汉子。

      这个王老先生,甚至是有点古板,不但拾金不昧,而且手都不去沾,看到地上有失物,都不会去拾。

      但这个王老夫子啊,又怕地上的失物被别人给捡走了,失主岂不是很难过,自己又不能去捡起来(估计生怕别人误认为是他偷拿的),就只能站在失物边上傻等失主。

      这老头还特认真,看见如果失物是贵重东西,就要拿个东西遮着,等失主上来领取时候,还要人家报出里面是什么东西?数目是多少?

      对上了,就是你的了,拿走;没对上,对不起,你【创建和谐家园】是个冒领的货,还要扯着你没玩没了的,人都怕了他,甚至是真正的失主来领取,都有点紧张,生怕说错了,被老头拽住一顿臭骂。

      这事也挺巧,别人在路上难得看见一回失物,这老头子就总是看见;有一次,老夫子看见路上有失物,就捡个荷叶遮了起来,大声喊,叫人来领;可喊了半天,就是没有人来。

      可怜的老头子,在毒辣的大太阳底下,站了好久,人都快晕倒了,还坚持不走,别人看见,过意不去,就好心说:“老先生,你先歇会儿,我替你守着。”

      可这迂夫子不但不领情,还怀疑人家想趁他不在,拿了失物走了,坚决不从。大伙看这样也不行啊,把村里唯一的一个教书先生给晒病了,孩子们到哪去念书?

      于是给老头撑伞的撑伞,端水的端水,家在附近的,甚至都搬了个椅子过来,给老先生坐着,好一番繁忙的。

      时间久了,大家就开始埋怨起这个失主,这失主难道是个大马哈吗?全村人都知道了这事,这么久了,还不知道自己丢了东西吗?难道是路过村里的外地人?

      最后实在没办法,派了个人去把老族长给请了出来,老族长当着众人的面,打开失物,对着写了一个纸条子,详细的写了失物的名称、特征、数目等。

      然后,老族长把条子交付于王老先生手上,当做认领凭证,最后把失物带【创建和谐家园】里的祠堂里,保管在加了锁的大柜子里,这事才算暂时了结。

      ……

      沉浸在回忆中的三狗,被守城家抛馒头的喧闹声打断,看着漫天的馒头雨飞下来时候,无数只手伸向天空,馒头飞溅的掉落地上。

      大家都弯下腰撅着【创建和谐家园】在地上捡,恨不得多生一只手,有的小馒头被一脚踩进松软的泥土里,小孩子急忙抠出来,在衣服上擦擦,就直接塞嘴里吃了。

      看得三狗失声而笑,好像看镜子一样,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那年福英家归屋抛馒头时候,自己也正是这么大的小屁孩,玩了命似的抢馒头,在无数大人高高的手臂森林下,只能专注于掉在地上的馒头,要求眼疾手快身子灵活。

      明月是不敢上前去进入到人堆里抢的,只得远远的站着望着,因为她相信,最后她的那个三狗肯定会捧着一大捧馒头来给她的。

      结果没有错,三狗两个口袋塞满了小笼包一样大的小馒头,左手边口袋里全是干净的馒头,那是留给明月的,右手边口袋是有点脏的馒头,甚至是陷入泥巴地里抠出来的,那是拿回家洗干净给弟弟妹妹一起吃的。

      可现在,守城家新房,也就是以后明月的新房,远在家里的明月已经不需要他去帮忙抢馒头了,也不需要他的东西了,地上翻滚的都是他们的馒头,多得吃不完。

      如果可以

      我愿被这轻小的馒头砸死

      如果可以

      我愿被馒头砸进泥土

      但愿可以

      埋进泥土而无人知晓

      但愿可以

      让人践踏泥土一样

      践踏

      我的身体

      践踏

      我的命运

      8. 吃归屋酒

      “三狗,愣在那里做什么?走,喝酒去。”

      守城热情得过来搂住三狗的肩头说:

      三狗回过神来,赶紧对守城不自然的一笑,就随着一起去入席。

      归屋(乔迁)是要摆围席的;归屋后,得要先把新屋客厅以及所有房间灯都点亮,表示红红火火过日子,这个灯一般是亲友送的大红蜡烛。

      厅堂上供着菩萨和祖宗牌位,也要先用香拜过,插三支香;灶台上供着灶神爷,插一支香就可;屋后的猪栏羊栏等,也插上一支香。

      把新屋厨房的水缸用水装满,意思是美美满满;烧好一壶滚沸的开水,代表财源滚滚,前来贺喜的人,用这个新鲜滚烫的水来泡茶招待,意为发财又清洁(健康无病)。

      厅堂的饭桌上正中位置放一盆有五谷和六样果大菜盘子。(五谷为稻谷、高粱、小麦、荞麦、粟;六样果为:桂圆干、荔枝干、花生、红枣、莲子、红鸡蛋),意头为:五谷丰登,发子旺孙。

      归新屋这一天,不能打骂孩子,家里人都要讲吉利话,不能吵嘴。如果天还未亮想睡觉,不能躺下就睡去,要躺下15分钟左右,起来走一走再睡回去。

      归屋礼仪完毕以后,就开始吃归屋酒,增加新屋的人气和阳气;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会来贺喜,有送贺礼的,有送礼金的,守城的几个族叔在门口摆下桌子,一个专门收贺礼礼金,报给另一个写下来。

      一般这样的喜事大事,都会事先请熟悉流程的村里或族里前辈来帮忙,预好大概多少人会来,在村里借好大圆桌子和长短凳子、盘子筷子调羹勺子酒杯碗等物品。

      木制的桌子凳子背后都有毛笔写的主人名字,瓷器的锅碗瓢勺等也都有在不显眼的地方凿上主人名字,一般是一个字,尽量不和别人家重复,以免借给别人办喜事还的时候搞混了。

      除了借物件,做事的人也要事先请好,比如厨师(村人【创建和谐家园】的)、厨房帮手(洗菜切菜)、酒堂(类似跑堂、端菜传菜的人)、杂务(有采购、搬运、请人吃饭的)等。

      根据礼品礼金的数量,会安排人在饭点前,去每家请多少个人去吃哪一顿饭,都有明确的指示。三狗和明诚算是守城的朋友来帮忙的,所以这段时间都一直在跟着石木匠师傅和小工吃饭,今天酒席自然也是要吃的。

      只不过今天石木匠师傅是单独一桌的,有专人陪酒。大厅主席位(正中间一个围桌)请了村里最受尊敬的老前辈来坐,还有是至亲(如爷爷、叔伯、舅舅等),由守城他爹来陪酒。三狗明诚和守城就和村里一帮差不多岁数的后生侬(小伙子)坐在角落的一桌。

      一桌一般是10-12人,有不在乎别人眼色的大人,会多带个小孩来,当然是不占座位的,站在大人旁边吃。小孩子饱的快,吃了几道菜就饱,就走开出去玩了。东家一般都当做没看见,也不会说什么。

      围桌上在客人入席前,就已经摆放好凉菜瓜果花生瓜子等几碟,客人入席后会开始自助发瓜果花生瓜子,客气的东家会有纸烟派发,一般一桌一包两包的,自己自助派发。

      还有酒水,一般一桌是一两瓶白酒,酒是农家自己吊出来(蒸馏酿制)的,有纯高粱、稻谷的,也有高粱稻谷混合的,都是高度纯白酒,沁香扑鼻辛辣绵厚,酒力浑厚。

      有些男的会故意坐在女人家多的桌子上,到发烟时候,拆开桌子上的纸烟,假意发给桌上的女人们,女人们基本是不抽烟的,这样,一两包烟都归这个男的了。

      有的女人看不顺眼,就故意接上发来的烟,说,我不抽,等会给我们家男人抽,其他的女人会意,也一起领了几根烟,这样,这个男的如意算盘就打空了。

      还有喝酒,女人们肯定是喝不了太多酒的,于是这桌子的酒就归这个男的了,有的女人看的不爽,就会拿走一瓶就还给东家,说,我们这里喝酒的少,收起一瓶,不要浪费了。

      当然这些现象也只是在当年很穷的年代,现在肯定少很多了;当年有的酒席,还要看桌子上有多少人,按人头数上肉,一人一大块猪肉,没有多了;很多人还舍不得吃,包好带回家呢。

      守城家有钱,大家可以放开肚子吃;这酒席每人都有一套碗筷、酒杯、调羹(勺子),大家做好,能喝酒的就倒上酒;这才叫有规格的“调羹酒”,有调羹(勺子),意味着要吃有汤水的热菜好菜,有酒才叫席,无酒不成席。

      接下来是流水席,一道道热菜开始上,有钱的客气的东家,都会宰猪买鱼的,所以上的都是大油大荤的硬菜,比如大块红烧肉、大碗猪脚、红烧鱼块等,穿插着几个普通菜。

      主食一般是白糖糯米饭、肉汤米粉、面条等,都是用大脸盆盛出来的,做喜事最怕别人不够吃,那东家脸面会很是无光的。

      一般不喝酒的妇女儿童会和喝酒的男人们分开坐,不喝酒的很多等菜上完了基本也饱的吃不下了,就打个招呼离席走了。而好酒的男人们在这个时候是一年里难得好时光,大家拼酒的拼酒,吆三的吆三(划酒令)。

      守城几个叔就跟村里的好友吆得不亦乐乎,宝来(代表0,握拳表示)、一定高、两家好、三星照、四季发、五魁首、六六顺、七巧、八福寿、九快马、十全啊……

      两人开局一般都要先一起喊“两家好”,接下来开始斗智斗勇了,比如嘴里喊出的是五魁首,自己的手指头伸出要少于五个,可能是二个,如果对方喊的是别的,而刚好手指也伸出三个,那么喊五魁首的人就赢了。

      输的人要吃罚酒,错了的人也要吃罚酒,比如你喊四季发,手指头伸出了五个,两人相加无论如何都成不了四季发的四个手指头,就是喊错了或是伸错了手指,在旁边一圈“裁判”雪亮的目光下,自然是逃不脱的,也是要受罚的,没得话说,自己喝罚酒。

      也有耍赖皮的人,死活不认,和仲裁者们闹的脸红目赤的,又不能抓住他灌酒,只得作罢,不过这样子,不但影响了大家的酒兴和东家的彩头,而且以后喝酒时,大家就不太愿意和他吆三斗酒了。

      也有特别好酒的人,家里穷舍不得拿那么多的粮食来酿酒,没什么酒喝,所以逮住一次喝酒的机会,就要好好的过足瘾;吆三的时候就故意输掉很多,反正能喝上酒,输一下也无所谓了。

      一些吆三的高手能控制输赢的局面,比如每次一般是一局六次的比赛,这些个高手和晚辈则来个4:2赢了,和前辈、东家的客人等,就来个2:4输了,和同辈的,经常会打成3:3平,然后在众人的吆喝下,再来一局,最后才使出真本领,可能会把人刷个6:0,得意而归。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7: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