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小泉水塘学会了点游泳的技巧后,就会在大水塘里卖弄,潜水的一潜潜到对岸去,踩水的把双手举到头顶,直挺挺的踩到对岸去。
累了就双手双脚尽量张开,仰躺在水面上,等身体慢慢的要沉下去,稍微动下手脚,又浮起来了,那个得意劲,特别是踩水到对岸,看到别人惊羡的目光就喜形于色。
这段时间水田基本都被翻耕了个遍,也栽上了秧苗,秧苗见风长转眼就抽苗了,白天太阳毒辣毒辣的晒得田里的水发烫,一到晚上水凉下来,田里的泥鳅黄鳝全跑出来歇凉了。
村里人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家家户户都拿出火笼子(用铁丝编得一个笼子,类似牛嘴封样子),找出有松明的松树木,劈成碎片。
一到天黑,大的小的就把松明木片(有松树油的松木)放在火笼子里点亮,火笼子上面几根铁丝绑着一根木棍当把手,一个火球一样的火把就成了。
腰上系着个鱼篓,右手握着个鱼交剪(长长的铁剪刀,只是刀口是双层的,而且是锯齿的,用来夹鱼夹泥鳅很好用),去到水田里“照鱼”去,就是用火把照到泥鳅黄鳝,就用鱼交剪夹住放鱼篓里。
这个夹鱼里面还是有点技巧的,三狗开始很难夹到,白白让泥鳅跑了不少,跟着看着老爸示范了几次,他慢慢学会了。
火笼子照看到泥鳅,先不要急,鱼交剪张开,不能张开太多,朝泥鳅的头部夹下去,泥鳅一受惊吓,会往前一窜,鱼交剪刚好夹到泥鳅的中前部位置。
这个时候要赶紧放到鱼篓的口子上,不然时间久了泥鳅会滑溜走了,黄鳝长长的,好夹多了,也不像泥鳅那么快钻进泥土里,夹住它会卷成一团,基本不会失手。技术好的一晚上能夹几斤泥鳅黄鳝呢,作为改善伙食是很好的东西。
田里的泥鳅很多,所以一到天黑,先是有一团火在田畈里亮起来,接着一团又一团的渔火,满田畈都是,很热闹。
小孩子性子急等不住,一到晚饭后就早早准备好照鱼的工具,眼巴巴得等着大人行动,半大的孩子就结伙早早点起火笼子一群一群的出发了。
有的小孩子年纪太小不能下田,就跟着大人走在田埂上,大呼小叫的,烦得大人呵斥不已,因为太大声会把泥鳅吓走了。
大人也经常叮嘱半大的小孩,下田里千万要注意,不能把人家的稻禾给踩了,在稻禾的缝隙里走,万一踩歪了等回头用手扶正,下面用泥巴护好。
三狗家有两个火笼子,一般是父亲一个带着弟弟四狗妹妹春花去,一个是属于三狗的,三狗喜欢一个人或是和一样大的玩伴们去,不愿意带着弟弟妹妹去,嫌他们吵闹。
今晚天一黑,弟弟妹妹就等不及了,特别看到田畈上有火亮了起来,早早催着父亲先去照鱼了。
今晚天色不错,月色皎洁;三狗也刚好从泉水塘洗澡完后后脚到家,顺便扒拉几口饭后,准备着照鱼的工具出门,想去叫唤隔壁的王明诚一起去,这几天郑守城也来明诚家里玩,正好一起去照鱼。
到了明诚家门口,发现明诚的妹妹明月在那等着,三狗问:明诚和守城去照鱼了吗?
明月:早去了,我正等着你,跟你一起去找他们去呢。
三狗楞了一下,犹豫着不知道怎么回答。
明月就急冲冲的走了过来,说,走啊,楞着干嘛。
三狗只好低头跟着后面,一起向田畈走去。
走着走着,三狗觉得不对劲,怎么村头都过了,还要继续走,开始以为明月知道明诚他们在哪里照鱼等着呢,所以没吭声一直跟着明月走,现在发现不对劲了,都快出了他们村的田畈了,要到别的村的地界去了,就快步跟上问明月:
明诚他们今晚在哪照鱼啊,这都快出了我们村的地了。
明月不以为然的口气:你不用管了,跟我走就是了。
明月和三狗几个一块长大的孩子,小三狗一岁,今年十六了,小时候明月一点也不淑女,跟男孩一样,和三狗他们一起疯玩着,到了十来岁了,越长越俊俏了,好像突然发现自己是女儿家了,就很少出来玩了,整天陪着她母亲学做女红(女子手工,如针线活等)。
即使偶尔的大家在一起,明月的大小姐脾气越来越大了,经常不容争辩的指挥明诚和三狗他们做这做那的,说来也怪,同龄孩子里三狗谁也不服,就巴巴得听明月话,叫向东不敢向西。
尽管明诚是明月哥哥,虽然只大一岁,小三狗几天,所以对妹妹的颐指气使很不满,但还是因为宠爱她,一般也是言听计从的。
都已经到了下一个村的地界里了,感觉明月还是不停的样子,三狗实在是憋不住了,停了下来,问,明月,你这是干什么啊?明诚他们是不会来这里照鱼的,我们回去吧,远了晚了你们爸妈会担心的。
我才不回去了,我要你陪着我一起远走高飞,离开这个鬼地方。明月很干脆的说。
这对于三狗来说不啻于一声惊雷,吓一大跳,慌忙的词不达意的说:
你说……你说什么?要去哪里?
明月终于停了下来,转过身子,借着三狗手里的火笼子的亮光,看着三狗的眼睛坚定得说:
你还不知道吗?还是装傻啊?我爹妈马上就要把许配给那个死郑守城的,我才不愿意跟他呢,我要跟你过,我们一起走,走得远远的,走到他们找不到的地方去。我不信了,我自己就不能做主了?
三狗顿时好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一时半会都蒙着,反应过来后,多种感觉重重的压过来,压得他难以承受,十七岁的肩膀,实在是难以承受如此的重量……
4. 出路在读书
虽然小时候两人一起玩到大,看似青梅竹马的,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开玩笑问他们俩,三狗明月你们天天在一起,长大了,三狗要娶谁做老婆啊?
小三狗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娶明月啊,惹得大人一阵哄笑,又问明月,你长大后要嫁给谁啊?明月也当仁不让,我要嫁给三狗哥,大人们更是笑得东倒西歪的。
可是这些终究是玩笑话,信不得的,更重要是门不当户不对的,三狗家是明月家的佃农,租他们家田地种呢,每年要交租的,一个佃农的儿子居然想要娶东家的女儿,简直是笑话。
随着年龄的慢慢的增大,三狗慢慢的体会到了当年大人们被笑到东倒西歪的原因了,虽然明月长得越来越俊俏,俊俏的越来越令人心疼,但是三狗再也不会主动去找明月了。
就是去找明诚碰见明月,三狗也是赶紧低下头,跟做错事的孩子一样,默默的从身边过去,明月气得急瞪眼也没有用。
三狗知道自己没这个命,应该要断了这个念头,可是不知道怎么,越想断这种念头,就越想明月,想得快发疯了。
但是三狗在表面上还是露不出半点端倪的,还是那个沉默寡言的佃农的儿子,拼命的干活,拼命的读书。
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不让自己有空想这事,这倒让三狗读书厉害得出了名,在十村八里的都知道罗城瓦村有个叫罗三狗的孩子读书厉害,在私塾里先生很喜欢他。
看三狗这孩子实诚勤奋,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创建和谐家园】规千字文到四书五经,背得很溜,一手毛笔字也写得漂亮,工工整整朴实大方,哪个先生都很喜欢。
尽管自己读书很厉害,但是村里孩子一般也就是读个私塾开个蒙就顶到天了,很多孩子父母都不会花钱让他们去读书,不如去田地里更能赚到点吃的,读书太浪费了。
可三狗父亲不这般认识,他借钱也要让三狗去镇上读新式小学、到县城里读中学,这可是村里的大事,一个佃农的孩子,能识字写字已经很不错了,还借钱去城里读书,简直是天大的新闻,很多人都看不懂三狗他爹这样的做法。
三狗妈也为难的对三狗爹说,他爹,你看三狗他要是去城里读书,不但家里缺了一个劳力,还得往里填一大笔钱进去,咱们家这样的家底,读不起啊。而且三狗的年龄,也到了找媳妇的时候了,不赶紧攒钱盖间新房子,人家姑娘怎么能看得上我们家呢?
三狗爹不以为然:你懂什么,咱们家为什么这么穷?就是因为我们吃了没文化的亏,只能在泥巴里找吃的,三狗也刚好有这个读书的料,老罗家盼了多少年,才盼到一个能读书的,不能在我的手里给废了。
房子暂时不盖了,盖房子的钱给他读书去,房子顶个屁用啊,“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三狗爹居然能知道这个,估计是在哪里听到的戏文,还真歪打正着用得恰到好处了)。
到时候三狗真的能读出来,盖个房子娶个媳妇还不是件轻松事,再说了,可能整个老罗家都指望着他给拽上岸呢,我们罗家沉了太多年了太多代人了,也该到了上岸的时候了。
三狗妈虽然不懂那么多的大道理,但她认这个男人,她男人平时几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跟一条老黄牛一样整年的不声不吭的在地里劳作着,仅靠一个劳力,硬生生得扛着这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从不说一声苦不说一声累。
平时三狗妈的性格很泼辣,风里来风里去的,嘴巴子很麻利也很会做人,得罪人的话死也橇不出一个字,帮人的话那时一大堆一大堆的,说得人心花怒放的,也经常帮这个帮那个的,嘴巴麻利手脚干活也麻利,村里人很喜欢这个外来的媳妇。
在家里三狗妈也是大事小事一把抓,遇上什么事都是她说了算,也处理得很好,所以三狗爹和三狗爷爷奶奶也乐得放手把大权全交给三狗妈,里里外外的做得滴水不漏,人都说老闷狗(三狗爹)这老狗捡到宝了。
可家里事千千万万件,磕磕碰碰的,哪有夫妻不争嘴的?三狗爹虽然平时很少说话,但一开口,三狗妈再怎么样,都是听她男人的。
有时候三狗妈一边唠叨唠叨着,把三狗爹说烦了,就把茶杯往桌子一放,站起来只是轻轻瞪三狗妈一眼,三狗妈马上就止住嘴不说了,或是转个话题,照顾老人孩子去了。
一般这个时候,三狗爹会拿着旱烟竿和烟袋子,转出门去,在外面逛几圈,抽几筒旱烟就回家,回家里跟没发生事一样,三狗妈见了就说一声,回了,三狗爹嗯一声,这事就算是完了,再也不能提争嘴的那事了。
三狗妈虽然掌着家里的大权,但也只是些小事情,碰上大事,都极爱护自家男人的面子,都要说等回家三狗爹怎么说,再回复人家。
所以这个三狗读书的事情,三狗妈只对三狗爹说过一回,三狗爹破天荒的解释了很多,或许这已经预示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了,之前几乎听不到三狗爹针对一件事说这么多。
就这样,三狗和明诚以及隔壁地方十一都(嵩峰)的郑守城就一起考到了县城里的中学去念书了,县城离村里有五十里地,不可能天天回家了,于是周一到周四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周五下午放学后就三人约齐一起走路回家。
这五十里地,得要走上二个时辰(四个小时)多,尽管学校周五下午提前在三点多就放学,但他们走到家,也是要到天黑了。
有时候运气好,半路搭到什么拉货的大车,那就会早一点到家,拉人的车能从县城到乡里,但是要收钱,虽然只是一个小洋(差不多0.1个大洋),三狗也舍不得花这个钱,明诚守城他们花得起,但他们怕给三狗付钱伤了他,就陪着他走路回家。
三狗觉得老是这样不好,不愿意拖累他们,家里不忙的时候就说周末不回家了,让明诚帮忙捎带点东西来回就可以了,衣服可以自己在学校自己洗换,主要是带点咸菜酸菜辣椒酱豆腐乳什么的,大米开学时候就和父亲俩一起挑了两担到学校,换了饭票子,够一学期的吃了。
学校食堂有菜,但那要花钱买,三狗一般是打了米饭回宿舍,就着咸菜三下两下就解决了,有时候母亲心疼正长身子的儿子,就会带上一罐咸肉或咸鱼,可以大大改善下伙食。
不过明诚和守城一般会打点好菜来和三狗一起合着吃,三狗也不客气,自己带了咸肉咸鱼时候也会拿出来一起分享,这咸菜辣菜太下饭了,几个孩子又都是长身体时候,经常吃完了觉得不够,又去打一碗米饭来。
其实明诚外婆家就在县城的东街那边,三狗和守城陪着明诚去过几回,明诚外公外婆对他们都很好,嘘寒嘘暖的,也留下来吃饭吃零食的;但再好,也毕竟是别人的外公外婆家,不能老去的,后来都找点别的理由搪塞不跟着去了。
时间飞快,这三年一过,到现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暑假时候,三人都是十七岁的大小伙子了,都已经念了一年的高中了,那时候的中学是初中高中都是两年的。
几年的县城读书,给三狗开了很大的眼界,以前总认为能通过努力读书,跳出泥田,可以找个体面的工作。
现在更多的是想考到外地去念大学,特别是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有好几所有名的大学。当然,以前的大学都要先读大学预科的,到了三狗中学时期,国家废止了预科制。
这里注明一下: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京改名为北平,1937年日【创建和谐家园】又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1949年后,北平改为北京市。
可一想到高昂的大学学费,三狗就蔫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只能在高中毕业后先找个工作做着再说。
尽管三狗在学校很努力学习,成绩也很好,几乎不问窗外事,几乎不去逛街也没钱逛,所以对县城还是挺陌生的。
大部分的课余生活,除了洗洗吃喝拉撒外,三狗就是抱着书本啃,本以为这样可以不会去想明月,但少年的心事如同春草一样,除了疯长外,就是不能自拔。
尽管三狗知道明诚他爹已经把明月许配给守城了,守城家在村对面五六里地的隔壁乡里,也是个大户人家,两家还有点远亲的关系,走得近了走得多了,知根知底的,又门当户对的,守城人也不错,一表人才有情有义的,双方家长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
至于明月怎么想,三狗就没办法知道了,也没有资格去知道,就算知道了,那又能如何呢?已经不重要。回家时候偶尔看见明月,就远远的躲开,尽管是那么的不舍得。
三狗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的,只是没想到会是好哥们守城,不过转过头来,想想也是,没有更比守城合适的了。自己就彻底得断了这条心吧,所以,更是把心事深深的、深深的埋在心底里。
5. 做屋归屋
还在去年年末时候,守城家就开始准备这门亲事了,农村里儿子要结婚,大部分先要盖间新房,上梁、归屋(乔迁)时候,寒假时明诚也叫上三狗一起去帮忙干活,吃睡都在守城家里,三人一起跟着石木匠干活。
守城家有钱,盖的是一间三直的大瓦房,选址很好,在现在守城家大院不远处山底下,正对出不远处有一条河,背山面河好风水。
村里人盖房子,先是平整地面,再在四周挖一米多深的壕沟,用大石头在壕沟里做承重墙的地基,底下一米垒石头墙,石头平整面朝外,不规则朝里,两面垒,中间放小石头和砂浆(粘合土)。
石头墙一米以上夯土墙,两边大木板卡起来成一个模子,三狗他们去挖土挑着往中间倒进泥土,石匠师傅上去用木头杵子杵紧夯实,再继续把木板模子向上搭起来,继续夯土,人手不够时候也会叫上三狗他们这样的后生也上去杵。
有时候新鲜的土墙都会微微摇晃,三狗他们在上面小腿肚子也跟着打颤,生怕塌人也跟着掉下去,但基本是没事。
最后左右两面墙夯成三角顶,在上面中间放大梁(一般是两头削成差不多大的大树干),两边请些人把大梁吊上去安放,大梁上好后,要请客吃饭,给石匠木匠师傅红包。
除了大梁外,还要每隔开一米左右架小梁,也就是小一点木头梁子,架好后,在每根小梁上竖着钉上椽子,根据瓦的宽度用铁钉钉住。
最后在椽子上盖上瓦,瓦是底下一层朝上,瓦的凹面朝上,块与块依次叠压,行与行紧挨,在仰瓦铺设的基础上,两行缝上再瓦凹面朝下扣压一排。
瓦与瓦一般叠压二分之一至五分之三,层层相压,如鱼鳞般层层叠叠,雨水自然就顺着瓦鳞一直向下流走;为了颜色统一美观,减少瓦的吸水量,盖瓦前多将瓦用掺黑烟子的白灰水浸过。
没钱的东家,房子盖到这里算是收工了,可以搬进去住了,有钱的东家,可以再用白灰(白石灰掺细沙子,舍得的东家会用纯熟石灰和水)把内墙刷白,再有钱的可以把外墙也刷白。
全部做好后,开始归屋(乔迁),头天晚上准备好搬家的家具。在十二点前邀请亲朋好友,家主拿着米桶(装八分满米),家人拿着水桶(装三分满),碗筷:双数较好,放在水桶中,火炉(内有点上的炭火),木桶(装有柴、米、油、盐),畚箕(装有泥土)和新扫帚一对,上面需绑上红布条,先把以上物品放进厨房,其它的东西才可搬进屋子。
第二天一早,要请石匠木匠道士先生一起来,进行“竖屋”的仪式,摆上祭拜的酒桌,菜、肉、汤、饭、酒,点红烛、香柱,道士开始唱经,请灶神爷、土地公等。
先是“上梁”,即是摆放厅堂中梁,安放的时间由风水先生根据屋主的生辰八字排出时间,精确到分钟;大梁安放的端正与否,关系到屋主的命运前程。
因此,上梁显得很重要,上梁前要祭拜天地阴阳和鲁班先师,祭请时候,木匠拿着斧头爬上大梁,大梁上绑着一只大金冠公鸡,木匠开始喝彩,底下的大家跟着和……
木匠大喊:福喜噢!
大家齐声和:噢!
木匠大声说唱:
天地吉祥,日出西阳;先请阴阳,再请鲁班;请到阴阳,选得日时大吉;请到鲁班,造起万年瓦堂。前面造起都督府,后面造起宰相府;左边造起金银铺,右边造起臀谷仓。
福喜噢!
大家齐声和:噢!
木匠大声说唱:
中梁中梁,出在何方;出在九龙山上,东家带我一看,上有千叶覆盖,下有九龙盘根;东家请我砍下,架在桌码之上;小师傅扒树皮,【创建和谐家园】傅量尺寸;前面做起狮子口,后面做起四角方。
福喜噢!
大家齐声和:噢!
木匠大声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