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2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从一点来看,要抄袭别人的打法还是不容易的,尤其还是一代名将孙立人将军的战术。

      第六十九章 礼物

        晨光初现,雾气矇眬。

        月亮在缅甸的上空走尽了它最后的旅程,东方的天色已渐渐发白,也许是因为渡口一带接近宾河,水汽在昼夜温差的作用下在这清晨形成了一片大雾,将附近的丛林、村庄、公路等全都裹得严严实实的。

        王麻子趴在用杂草精心伪装过的战壕里,用望远镜望了望几里外的宾河渡口,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样的大雾天就正适合工兵团引诱日军追击,原因是日军能听到坦克声却很难居高临下的射杀引诱部队。

        作为工兵团团长,王麻子当然希望自己的部下伤亡越小越好,他知道日军手里的三八大盖虽然射速慢但枪法却是没话说,他可不想引诱部队还没完成任务就被日军射杀在路上。

        看了看时间差不多了,王麻子就朝隐藏在身后的部队一挥手,两辆坦克和三辆装甲车就带着一个连的部队在大雾中缓缓朝日军防线逼去。

        担任诱饵的是一营二连的部队。

        之所以会派二连去引诱日军,那是因为二连在进攻克永冈机场时死伤惨重,直到平满纳补充进了新兵才满员,但这满员的一个连有一大半的都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

        可以想像,派这样的一支部队去作诱饵那根本就不用装了,那些新兵本身就有英军那种畏首畏尾的样子。

        坦克马达声初时还隆隆作响,但随着它渐渐远去声音也随之越来越小,接着就连坦克的身影也消失在了大雾中,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张弛不由紧了紧手中的步枪,他并不喜欢这种天气,大雾中能见度就只有短短的几十米,这让他很不舒服。

        后来想起来,张弛觉得这应该是他手中拿着的是狙击枪或是自己逐渐代入到狙击手这个角色里的原因。

        一名狙击手永远都会希望有很好的能见度能在更远的距离上面对敌人。

        这是为什么就不用多解释了,狙击枪的特点就是远距狙杀,距离近时它上面的瞄准镜甚至都是一个累赘。

        “哥……”张弛听到几米外小牛的叫声,声音有点发颤,他显然是被这种紧张的气氛给吓着了。

        这不怪他,这种两眼一摸黑啥都看不清的状态本身就会增加心理上的压力,何况小牛还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

        “别说话!”大牛压低声音回应道:“没事儿,跟着我就成!”

        听着这话张弛不禁有点想笑,同样没上过战场的大牛这时心里只怕也紧张的要命,但却为了安慰弟弟而强撑着。

        这双胞胎前后出来的时间不过相差几分钟,为啥区别就那么大哩?

        这时突然传来“砰”的一声枪响打破了雾汽中的宁静,紧接着又是一片密集的枪声,偶尔还能听到日军“哇啦哇啦”的乱叫声。

        没过一会儿,就见雾汽中出现几个人影,王麻子赶忙命令:“别开枪,别开枪,自己人!”

        其实这在战前王麻子就交待过了,最先撤回来的很有可能是派出去引诱日军的二连,但王麻子还是不放心……部队里有许多的新兵,万一哪个紧张过头扣动了扳机,就很有可能带动全军射击,那时不但无法达到歼灭日军的战略目的,反而会把自己的一个连打倒在阵地前。

        好在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只不过二连逃跑的样子有点狼狈,撒腿狂奔不说还完全没了秩序……有些新兵甚至在跑回战壕时牙齿还在格格的上下打架。

        最后撤回来的是二连连长和几个老兵,他一回来就向王麻子报告道:“团座,鬼子追上来了,留给他们的礼物也准备好了!”

        所谓的礼物,指的就是两辆坦克、三辆装甲车及几车装满了汽油的汽车……坦克和装甲车用于引诱似乎有点可惜,但有句话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何况这“孩子”还是英国人的“孩子”。

        当然,这些礼物都里头都装上了定时炸弹。

        “干得好!”王麻子小声应着,接着下令道:“全体都有,做好战斗准备!”

        日军当然不知道雾汽中已有上千名中国军人在磨刀霍霍做好准备了,他们依旧一边放枪一边追击,在追到坦克时还发出一阵欢呼。

        “总算有些战利品了!”张弛听到日本人在雾汽中大声叫唤:“嘿,派几个会开坦克的过来,我们缴获了两辆坦克!”

        “英国人为什么把这些坦克丢在这?”有日本兵发出疑问。

        “也许是在雾汽里搞不清楚方向了吧!”

        “或者是发生了什么故障!”

        日军在找着各种理由,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掉入了陷阱。

        “这里还有几车汽油!”

        “奇怪,英国人怎么会带着汽油进攻我们的阵地?”

        “【创建和谐家园】!”接着就听一名日军骂道:“这是英国人设下的陷阱,马上撤退!”

        但这时撤退已经太迟了,随着“轰轰”一连串的巨响,那些坦克、装甲车和汽车全都爆出一阵火光,尤其是那些装满了汽油的汽车,一爆开就是一团巨大的火焰,它散发出的冲击波和热量甚至都把附近的雾汽都蒸发驱散了。

        于是很快日军就暴露在战士们的眼前,那一刻张弛不由愣住了,追上来的日军少说也有七、八百人,也就是说两个高地上的日军几乎就是倾巢出动……他之前有想过日军会来追击,但没想到日军会出动这么多人。

        应该说这得归功于英军,因为正是之前英军几次对宾河渡口发起的进攻,才使日军意识到英军的进攻根本就不值一提,甚至英军的逃跑速度是快得出奇,日军怎么追也追不上,连想缴获点装备都做不到。

        这一次,日军就想乘着雾气打上一场歼灭战,于是除了少数几个人守营之外,其余的基本都追上来了。

        而此时日军这七、八百人,早已被刚才那一通乱炸给打得晕头转向的:他们有的在找掩护,有的被汽油给点燃了带着浑身的火乱跑乱叫,只有一小部份举着枪朝四周警戒。

        “打!”这时候王麻子就下了命令。

      第七十章 伏击

        枪声很快就响了起来,在战士们的速射动作下,子弹就像雨点似的朝阵地前的日军倾泻而去。

        当下日军就被打懵了,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么猛烈的火力,不管是在面对苏联人、中国人甚至是英国人的时候……当然,面对英国人时他们之所以没有遇到过这么猛烈的火力,完全是因为英国人不战而逃。

        而战争这玩意又很有意思,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就说这时中日双方手中的步枪:三八大盖的特点是稳、准,再加上日军训练有素,于是其虽然射速慢,但杀伤力却不容小觑;恩菲尔德的特点无疑就是射速快、火力猛,缺点就是精度、射程方面不如三八大盖,再加上工兵团的训练不足,于是在命中率上就更是无法与日军相提并论。

        如果双方都藏身在丛林里或是战壕里互相对射,那恩尔菲尔德射速快的优点可以说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就算打出一片子弹也打死不了几个目标。相反,三八大盖精度高的优点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然而,此时的日军却是完全暴露在战士们面前,日军基本没有掩护不说,还被刚才的一阵爆炸给炸得七零八落的……这就正是恩菲尔德发挥其火力优点的时候,只一片弹雨过去日军就被打得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残余的日军想退回两个高地组织防御,但这显然是徒劳。

        王麻子是从主力作战部队退下来的,他当然会预想到这一点,于是早就在两翼分别安排了四辆坦克八辆装甲车,在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它们就直插日军的退路……随着坦克炮发出一声声的怒吼,其上轻重机枪一阵猛烈的扫射,当下就用火力将日军的退路给封锁了。

        同时,这些坦克和装甲车的火力也担任着阻断日军援军的任务。

        这一点对它们来说也不困难,因为日军援军只有从宾河渡口沿着公路这一个方向增援,而且这个增援方向还是在左右两个高地之间的狭谷地带……这要怎么做就不用多说了,坦克炮及重机枪照着那狭谷地带一阵乱打,有多少援军上来都是个死。

        于是只在霎那间,这支被引诱出来的八百名日军就陷入了中国军人的包围圈,他们能做的似乎只有趴在地上承受着一批批朝他们倾泻的弹雨。

        然而日军却又一次做出了让张弛感到意外的举动……他们挺起了刺刀在仅有的几把机枪的掩护下嚎叫着朝中国军人的阵地发起冲锋。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防御还发起反冲锋?

        这个决策表面看起来很不理智,但其实却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因为很明显,两翼坦克和装甲车的火力阻断了他们的退路,想退回去或是等待援军都成为不可能,那么就只有一个选择,冲向正面火力相对较弱的敌人……虽然这相对较弱的火力也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强,但总比面对坦克和装甲车的火力要好。

        当然,日军还是有可能再次遭到坦克和装甲车的火力打击,但这些重武器却是投鼠忌器……此时远征军的防线呈半月形,装甲部队位于两翼,日军朝正中的防线一冲锋,装甲部队若朝日军扫射的话,就很有可能会打到远征军自己。

        更重要的还是,如果日军能够冲上前来与远征军绞杀在一起,那么坦克和装甲车就可以说是完全失去作用了,那时就是日军发挥其拼刺优势的时候了。

        而且,这冲锋的确是发挥了一些作用。

        看着那些挺着刺刀嚎叫着冲上来的日军,工兵团中的一些新兵立时就被吓住了。

        这不能怪他们,他们没有与日军作战的经验,一看到日军冲锋就以为日军肯定是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发起冲锋,否则谁会那么傻不要命的往前冲啊!

        一想到这,新兵们就双腿发软情不自禁的想逃,小牛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他还真逃了,但还没等他跑远就被大牛一把拉了回来死死的压在了地上。

        还好大牛动作迅速,否则的话,下一秒张弛就不得不把枪口对准逃跑的小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个人逃跑如果不管不顾的话,很快就会影响到其它新兵甚至是全军的士气。

        大牛朝张弛这边望了望,看到张弛眼里的杀气就不由打了个寒颤,接着就使劲的摇晃着小牛破口大骂:“你不要命了?!不知道逃跑也会没命的吗?跟着我就没事,听到没?!”

        事实证明日军的冲锋是徒劳,小牛的害怕也是没必要的。

        日军虽然凶残,但困在陷阱的他们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接二连三的遭到惨重的打击和杀伤,再加上工兵团手中恩菲尔德射速快准备也十分充分,日军最终也没能如愿的冲进工兵团的防线。

        随着日军一队跟着一队的倒下,阵地前很快就被尸体给堆满了,枪声也渐渐弱了下来,因为已经没有几个可供射击的目标了。

        “弟兄们!冲啊!”王麻子大喊一声。

        “冲啊!”战士们端着步枪就朝不远的两处高地冲去。

        这是一早就计划好的,工兵团必须乘着日军两个高地兵力空虚的时候一举发起反攻拿下挡在面前的两个高地,否则,若是等日军从反斜面往高地上派去援军,那时想拿下两个高地就困难了。

        正所谓兵贵神速,现在就看是日军援军先到达高地还是远征军先冲上高地,所以工兵团甚至连打扫战场的时间都没有,一路踩着日军的尸体往上冲。

        这其中有不少还没有死透的日军挣扎着想要反抗,但战士们都毫不留情的朝他们射出一发子弹或是往他们胸口扎上一刀。偶尔还会有几枚手榴弹在战士们的队伍中爆开,那是受伤的日军临死前拉燃的,但是那根本就阻止不了工兵团冲锋的脚步,战士们只知道往前冲,往前冲……

      第七十一章 高地

        虽然日军在高地上的兵力正如张弛等人所料的空虚,但战事却并不是想像中的一帆风顺。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日军构筑阵地十分巧妙,他们灵活的利用了山顶棱线构筑阵地……这其实也是居高临下作战的一种优势。山顶棱线指的就是山顶与山脚视线的分界处,简单的说,就是位于山顶一处较特殊的位置,在那里鬼子只要稍一伸头就能看到山脚下的情况,一缩头就不见了踪影。

        这种地形的好处,就是鬼子一伸脑袋用最快的速度放上一枪,打完枪后马上又缩回脑袋转移阵地,而我军战士却是防不胜防,明明看到鬼子探出脑袋打枪,等我们举枪瞄准时他又把脑袋缩回去了。

        更让战士们气不打一处的是……手里明明拥有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但却用不上。

        这倒不是说坦克炮仰角不够之类的,仰角不够要解决起来其实并不难,只需要把坦克开上一个斜面让坦克头部高高翘起对着山顶也就可以了。

        但问题就是……鬼子山顶阵地是位于山的棱线部位,这个部位炮弹是很难命中的,这不只是因为山顶阵地面积小,更是因为棱线处就像是的刀锋处,稍微瞄高一些炮弹就会从目标头顶飞过。

        机枪倒是有些用,十余挺重机枪照着目标一阵乱打,只打得尘土乱飞,但这飞扬了尘土却正好成为日军的掩护,他们依旧一次又一次的探出脑袋朝我军射击,偶尔还抛出几枚手榴弹。

        另一方面,就是日军的军事素质。

        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如果不是军事素质好的话,山顶阵地上的日军只怕早就因为山脚下日军的大败而吓逃了……按美军的说法,那就是一支部队如果伤亡超过了百分之五十,那么这支部队基本就会因为没有作战意志而失去战斗力。

        但是现在的日军,他们却在主力部队几乎被作歼,山顶阵地上仅仅只有二、三十人的情况下继续坚守,而且还能打得这么有条不紊,探出头来一枪一枪的将远征军战士打倒在地……这就不得不让人有些佩服了。

        但是日军最终还是没能阻挡住工兵团前进的脚步,原因是张弛手里的狙击枪在这时发挥了作用。

        “砰!”,随着肩头传来的后座力,一发子弹就从张弛的步枪里射出。

        瞄准镜中,张弛清楚的看到一名日军的脑袋像是西瓜一样爆开,飙出的鲜血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刺眼。

        在最后一刻,那名日军的眼里闪出一丝意外,也许他到死也不明白张弛怎么能在他刚刚把脑袋探出时就射出一发子弹。

        这其实不奇怪,张弛并没有那么快的反应速度,他只是事先瞄准这个部位然后静静地等着,等着他冒出头时扣动扳机。

        “砰!”又是一发子弹飞射而出,又是一名日军被打倒在地。

        这其中的决窍其实很简单,就是张弛能大慨的推算出日军冒出脑袋的时间间隔和距离。

        时间,就是日军打完一发子弹后重新上膛的时间。

        因为朝高地冲锋的中国军人很多,这使得日军不敢浪费哪怕是一点点时间,于是只能用最快的速度重复冒头、开枪、缩头、解锁闭锁枪机,然后再冒头射击。因为日军操作十分熟练,动作也十分娴熟,所以冒出头的时间间隔都差不多。

        掌握了时间规律,那距离其实就是日军在这段时间内在战壕里奔跑的长度。

        “砰!”又是一发子弹将一名日军打倒在地。

        日本人的脑袋,有时就是一根筋,在这种一根筋的思维下他们的行为和动作很容易不自觉的形成一种规律,就像他们这种利用山顶阵地冒出头射击的战术,直到这时还是不知道改变。

        在第四名日军被张弛打倒在战壕里的时候,日军终于意识到了什么。

        但其实,就算他们意识到错误在哪里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延长探出脑袋的时间,使射击频率没有规律。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0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