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宜阳太守向寿携宜阳所有主事官员拜见武安君。”向寿率先开口。
“拜见武安君!”向寿身后传来一阵或激动或崇敬或恭维的声音。
“向太守客气了,诸位客气了。”白起拱了拱手以示感谢。
“武安君远道而来,下官略备了些薄酒为武安君洗尘接风,还请武安君移步城内。”
“多谢太守一番美意,只是在下军务繁忙,就不打搅诸位了。”
白起摆了摆手,接着说道,“如今王上心忧战事,为人臣子当为王上分忧。因此在下片刻不敢耽误,急率大军前来。宜阳靠近前线,不知如今战事如何?”
向寿也不客气,当即回道,“回禀武安君,自胡阳兵败后,赵、魏、韩三国乘胜追击,以少量兵力诈开伊阙城门。如今伊阙已尽在三国掌握之中。据斥候回复,如今赵、魏、韩共计有兵力二十万,其中四万韩军驻守伊阙,十万赵军、六万魏军分别在北门、南门外扎营,如今营寨已好却无新的动向,看样子是在等我军主动进攻。”
“嗯”,白起满意地点了点头,问道,“野王方向有没有新的消息?胡阳兵败的消息属实与否?”
“野王方面韩国又调集了大军,现在野王、成皋、新郑一线韩军人数不下十五万。据说为了加强这块区域的防守,韩国与赵国、魏国边境的城池守备相当空虚,目前多是青壮守城!”
顿了顿,向寿接着说道,“胡阳十万大军确实已经全军覆没。据可靠消息,我军之所以败得如此迅速原因有三,其一胡阳贪功冒进;其二韩国秘密组建了一支重骑兵,在野王一战中给我军造成了近两万人的损伤;其三赵军秘密潜行偷袭我军,我军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唯恐被包围全歼,不得已突围,反而落入埋伏。”
“廉颇的这手妙招我倒是有所耳闻”,白起叹了口气。
接二连三的打击难免让胡阳动摇了信心,一个主将一旦有了畏惧之心,再想胜利就难了。算了,人都已经死了,再说什么都晚了。
听说胡阳最后喊着杀敌而死,这样也算没愧对大秦的赫赫威名。想必韩、赵、魏三国现在乐翻天了吧!不过不急,自己就用这二十万敌军的头颅来祭奠死去的秦国亡魂吧。
白起暗自缅怀了战死的秦军,面色不变地问道“韩国组建了重骑兵?这倒有些意思。情报里有没有说有多少人?”
“据说只有三千人,考虑到野王一战的损失,现在最少也是两千多人。”向寿想了想,报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
“嗯!就这些了吧?”
“是的,目前得到的消息就这么多。下官无能,如今韩国对消息封锁的十分严密,想要获取着实不易。”
“太守哪里话,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白起勉励了一番,言道:“今夜大军就驻守城外,粮饷一事就有劳太守操心了。”
“不敢不敢,此乃下官职责所在。武安君但有吩咐,下官必全力以赴完成。”
“如此甚好!待得胜之时,我亲自为太守请功!”
一夜无话。
次日,巳时刚过,歇息了一晚的秦军重新开拔了。与此同时,联军的斥候在当夜探得白起大军抵达宜阳的消息后,马歇人不歇,连续更换五匹马后,终于将这一紧急军情传递给大军。
伊阙城,太守府。
韩、赵、魏三军统帅汇聚一堂。白起十万大军抵达华阳的战报就摆在众人面前,战报还说,有十万秦军已经从咸阳紧急出发驰援。按照行程,短则七日,少则十日也会抵达伊阙城下。到时,足足有二十万秦军兵围伊阙,最关键的是,他们的统帅叫白起。
“依我之见,不如趁白起援军未到,先发制人。若能灭其一部,后续的守城就好多了。”廉颇率先建议道。
对于白起,廉颇有着浓浓的战意。这是同时身为名将的骄傲,这是棋逢对手的欣喜。
虽然秦军的战斗力强点,但绝非不可战胜。更何况,白起如今是孤军一支,而自己却是有伊阙作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
以九万赵国铁骑对十万秦国劲旅,自己的赢面至少有五成,这还是不计算友军(韩军、魏军)的支援。毕竟,来去如风的赵军比行军缓慢的秦军占了最大的便宜,那就是速度。
只是可惜,赵王的命令是有限度地支援韩军。绝不会允许自己为了救援韩国而和秦国拼个你死我活,损伤惨重。
因此,在廉颇的计划里,以魏军、韩军为诱饵,依靠赵国铁骑强大的冲击力,在很短的时间围歼一部秦军还是很有希望的。既展示了赵军的战斗力,震慑了秦军,又能不违背赵王的命令。
“我同意廉将军的看法,白起大军远道而来,我们正可以逸待劳。如果放弃这么好的机会,等白起援军一到,想赢就更难了。”晋鄙赞同道。
“我也是这个意思。那一切就按廉将军的意思,等秦军一到,我们就给他个下马威。让白起知道,我们三晋不是好惹的。”连续大胜的暴鸢也是意气风发地说道。
太子然心里也是如此认为,毕竟赵、魏、韩三军刚刚全歼了十万秦军,如果仅仅因为白起的名声就龟缩不出,实在大伤士气。只是,白起用兵诡诈,不得不妨。
想到这里,太子然开口了,“白起用兵如神,大家还是小心为上。虽说白起大军今日方从宜阳出发,但观起所指挥的战事,不乏有连夜奔袭之举。因此大家还是当心今夜秦军突袭城外大营。”
众人连道称是,一番讨论过后,就各自回营准备战事。
第三十九章 兵临城下(下)
韩国,新郑。
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让每个新郑百姓喜气洋洋。先是进犯的十万秦军被全歼于野王,接着是三国联军趁胜推进,攻占了伊阙。
要知道,那可是伊阙啊!二十年前多少韩国家庭因为伊阙之战而分崩离析。如今伊阙重回韩国,屈辱算是洗刷了一半,另一半屈辱还需一场胜利来洗刷。韩国必须让秦国知道,伊阙的耻辱不会再次上演!十万秦军的覆灭只是韩国反击的开始,不是结束!
韩王宫里,年老多病的韩王欣慰地望着底下的众臣。
虽然韩国在经历了短暂的兴盛后逐渐衰败,尤其是在自己手上丢失了千里之地。但没想到临到终老,自己还有机会洗刷这一生最大的屈辱——伊阙之战。这样,等自己百年之后,多多少少可以有些颜面见列祖列宗交代。
自己这个太子实在了不起啊!先是挫败赵、魏十五万大军,接着联合赵、魏全歼了秦军十万大军,如今又夺回了本属于韩国的伊阙重镇。一连串的大胜大振了韩国的声威,整个朝堂的风气也为之一变。以前自己一有战事第一个想到的,听到的就是求和,就是求援,从没指望韩国自己可以拯救自己。可在夺得这么多的胜利后,韩国已经有信心面对他国的挑战,尤其是与赵、魏结盟,韩国上下的自信心极度膨胀!这才是自己年轻时候心目中的韩国啊!
有奋发进取之心,无颓废萎靡之气,这样的国家才有希望。自己的身子越来越不比从前,想来时日不多。原本韩王还担心自己一旦驾崩,会有主少国疑的情况。但韩王如今却放心了,一系列的大胜树立了太子然的声威,太子然羽翼已丰。
“众爱卿,伊阙的战报大家都看到了。对于如今的战局,大家有何建议,不妨说说。”
“回禀王上,如今秦国武安君白起十万大军已由宜阳开赴伊阙,想必不日即会抵达。咸阳方面,秦王听闻胡阳全军在野王覆没,震怒非常,已派十万大军支援白起,要求务必攻下伊阙。如此一来,野王一线当无战事,接下来的战役将围绕伊阙展开。以臣来看,不如派数万援军支援伊阙以保伊阙不失。”丞相张平率先出口。
“臣亦赞同丞相之见,如今我韩、赵、魏三国在伊阙驻军不过十八万人,白起援军一到,秦军数量上将占据优势。赵、魏两军毕竟是客军,难免会保存实力。因此,臣以为我大韩至少还要派出两万大军,一来支援太子固守伊阙,二来显示我大韩对伊阙的重视。毕竟如今在伊阙,我们大韩的军队最少。”一个大臣言道。
“臣附议。除增派援军,相应的守城器械也需多运送一些,以弥补秦军攻城所造成的损失。”
“是啊!伊阙的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军粮也许多运送一些以备后患。赵、魏两军的粮草已经告罄,这些加起来都是很大的负担。”
“以众爱卿之言,不知运送多少粮草为宜?”韩王出口问道。
当下有廪吏回禀道:“以二十万大军一月所需粮草来算,当运送十万石。”
“眼下伊阙尚有存粮四十万石,那就先运十万石粮草吧!”
眼见大殿群臣纷纷赞同,韩王大手一挥,当即命令两万韩军护送五万百姓押送粮草、军械开拔支援伊阙。
下朝之后,韩王直奔王宫花园,那里,早有一人等候多时。
¡¡¡¡¡°Äã¾ÍÊÇ·¶î¡·¶ÏÈÉú°É£¿¡±º«ÍõºÃÆæµØ´òÁ¿×ÅÃæÇ°Ö®ÈË¡£
“回禀王上,正是微臣。”
“然儿向寡人提起过你,一直夸赞先生有安邦定国之大才。如今先生身居国尉一职,倒有些屈才了。”
“承蒙太子殿下抬爱,微臣未有尺寸之功,骤居高位,已是惶恐不安。”
“先生说笑了”,韩王摆了摆手,言道:“我韩、赵、魏三国与秦国对峙于伊阙,时日愈久愈是不利。不知先生愿为我大韩分忧否?”
台下的范睢自然不敢轻慢,当即回道,“固所愿,王上有何吩咐,微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先生请看,这是然儿的书帛。”
昨夜范睢就接到了太子然的信件,知道这是太子殿下向韩王引荐自己,欲让自己携重金前往秦国行离间之计。范睢自然不敢有丝毫不恭之情,当下又仔细看了遍信件。
“太子大才,微臣愧不敢当。”
“先生说笑了,信中然儿也说了,此计虽妙,但却缺少一能言善辩之士。遍观韩国,唯先生可胜任矣。寡人亦知先生背负大仇,先生若能帮寡人成事,我韩国必为先生报此大仇。荣华富贵,先生任取。”
范睢也知道这个计策的凶险之处,稍有不慎,轻则困守塞外,重则死无完尸。只是富贵险中求,既然已经选择上了韩国这条船,就要帮太子然渡过眼前的难关。只要计划成功,韩国眼前的难关就全都解决了,而自己也可以早日报仇雪耻。
¡¡¡¡Òò´Ë£¬·¶î¡Ò²²»ÓÌÔ¥£¬µ±¼´ËµµÀ£¬¡°µ«Æ¾ÍõÉϲîDz¡£¡±
“好!好!好!”韩王一脸三声叫了三声好,说道,“如此,寡人就赐你黄金万两,锦绣千匹,美女百名,先生可全权代表寡人决定一切事宜。待先生功成回归之时,寡人授先生上卿之位,如何?”
¡¡¡¡¡°½÷ÌýÍõÉÏ·Ô¸À¡£¡±·¶î¡¹§¾´µØ»Ø´ðµÀ¡£
韩王的赏赐比自己预料的还要多一些,如此自己此行的成功会高很多。
伊阙城。
斥候不断地将白起大军的最新动向汇报给联军主帅。如果白起按照秦王的命令,急匆匆赶赴伊阙,联军不介意给白起一个教训。只是斥候的汇报均说白起行军谨慎,找不到偷袭的机会,联军这才作罢。
秦军中军,白起望着远处不时露面的赵军斥候,心里厌恶地挥了挥手。很快,秦军大队分出数拨斥候前去驱赶。这样的情形发生了无数次,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赵军胡服骑射,不仅学习了胡人的穿着,也学会了胡人的狡诈。
每一次赵军斥候都是不远不近地跟着秦军,一旦秦军派出骑兵清剿,他们立马撤退,秦军一旦回到队伍,他们又聚了回来。几次三番,白起也没有好的办法,干脆不予理会。只要赵军斥候和秦军大队不靠得太近,且由他去。
赵军的伎俩白起一清二楚,不就是想迟滞秦军前进嘛。只要不堵在自己大军前面,这样的小把戏,自己才不会派遣小股的军队进他们的埋伏。白起要的就是碾压的效果,赵军可以骚扰自己,但却阻止不了自己前进。
当天夜里,白起也得到了己方斥候的情报:赵、魏两军的营寨防守严密,无可趁之机。白起也就放弃了夜袭伊阙的计划。看来,联军也没有大意到这种程度,这次对决,有些意思。
次日,白起的大军一如既往地开拔、行军。仿佛知道了这样的骚扰没有意义,赵军撤走了大多数的斥候,只留下少量的斥候盯住秦军的动向。
未时三刻,白起的十万大军到达了伊阙。如三晋联军所预料到的,白起选择了在伊阙以西安营扎寨。营寨距离伊阙西门二十里,既能躲开伊阙城头韩军的侦查,又能靠近洛水方便取水,一举两得。
再过一个时辰,天色就要变黑。秦军自然不会傻到刚一到就强攻伊阙,因此,在两方的默契之下,秦军兵围伊阙的第一夜就这样过去。
第四十章 联军的试探(上)
¡¡¡¡·ç£¬ÁÝÙýµÄº®·çÔÚÒÁãÚÕâÆ¬ÍÁµØÉÏËÁŰ¡£
冰天雪地里传来阵阵的呐喊声,声音吓跑了为数不多的鸟雀。苍茫的大地,辽阔的天空,雄伟的城池,以及渺小的人类。这是今日伊阙的【创建和谐家园】。
刚用过早饭,韩、赵、魏三国联军就整装待发。全歼十万秦军的战绩让每个联军士兵信心满满,面前的十万秦军未必不是自己的下一道大餐。
昨天傍晚,白起大军到达伊阙后,联军召开了一次紧急的碰头会,探讨眼下的局势。原先主动退却、示敌以弱的计策证明是不行的。白起行军时联军沿途的骚扰没起到丝毫作用,自白起大军到后闭寨不出,连斥候也全部收归城内,一副无意进攻的样子。这样的举动让联军束手无策。
秦军数百年来抗击义渠,抗击山东诸国,他们锻炼出来的最可怕的能力不是进攻,而是防守。就连白起的几场大胜,也都是依托稳固的防守,在敌人露出破绽之后,一战而胜!
如今三国联军占据人数上的优势,士气也正旺,反观秦军长途跋涉而来,新遇大败,士气必然不高。白起如今的选择看起来就是严守营寨,消磨联军斗志、士气。在联军士气衰减,秦军援军到达后,白起想必才会反击。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联军的战略也稍微调整了下。原先的固守已经失去了作用,而且赵军俱是铁骑,防守不是他们的风格,进攻才是他们的本性。既然你不敢攻过来,那我就打过去吧!
战!战!战!
太子然望着不远处的秦军大寨,内心也是热血沸腾。没有经历过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很难体会这样的感觉。旌旗密布,战鼓雷雷,整齐的方阵,冰冷的长戈。兵力一旦达到一万人,看上去就是人山人海。而自己的身后,有十三万这样的大军!
联军最大的依仗就是赵军,此时的赵军还没有经历长平大战的失败。他们有着不输于秦人的骄傲,也有着不输于秦人的无畏。
长平之战之初,如果不是赵军副将赵茄的轻敌冒进,导致赵军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如果不是赵国上下对战役缺乏准确的认识,整整三年的僵持拖垮了战争潜力远不如秦国的赵国,成败尚未可知。
即使如此,四十万赵军也让六十万秦军伤亡过半,秦国元气大伤,无力趁势攻打邯郸。
呜呜的号角在秦营吹响,面对联军的集结,秦军也不示弱,中军的大旗不断指挥各营投入防守。
联军中负责主攻的是韩、魏两军。韩军器械精良,无疑是打头阵的最佳选择,而且本土作战,不担忧战意!魏军新换主将,意欲重拾强军风范,且在韩国帮助下建了一支重装步兵,如今正好检验战力!
为韩、魏两军掠阵的是赵军,八万赵国铁骑足以遮断战场!若是有秦军敢出营,第一个就要担心被战力强大的赵军围歼。
此战联军的目的在于试探,若能打破秦营一角,赵军则趁势而入。若是陷入僵持,则疲弱秦军,为后续的伊阙防守打基础。
白起眺望着不远处的联军,暗自点头。自己死守待援的计策这么快就被识破了,联军里也有聪明人嘛。
其实自己完全可以在宜阳等待援军,但这样的话一定会引起秦王不满。要知道攻打楚国时自己手里不过是只有五万大军,照样将三十多万楚军打得丢盔弃甲,攻占了楚都。这次手里有十万大军,如果不赶到伊阙,岂不是会让秦王怀疑自己抗命。
只是,楚国不是现在的韩、赵、魏可比拟的。楚国上层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已经民不聊生,楚军战意不足。而现在的韩、赵、魏刚获大胜,士气正高,且无龃龉,这才是自己最忌惮的。尤其是赵国十万铁骑,让自己难免束手束脚。
但谁规定只有进攻,只有大胜才能打击对方士气。白起偏偏就反其道而行之,依靠自己积累起来的赫赫威名让联军忌惮,趁势推进到伊阙。如此一来,秦王满意,自己也满意。
近距离窥探联军,评估战力,找寻弱点。若联军有所破绽,自己可利用一二;若联军防守滴水不漏,那自己就固守待援。联军不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嘛,我们大秦十万将士就在你们眼皮子底下。有本事来打我啊!咬我啊!啊!说错了,是打我。
联军就陷入了不得不打的艰难境地,因为不打的话,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士气就会松懈。等自己的十万援军抵达,秦国将彻底掌握主动权。即使自己不主动攻打伊阙,三晋也不敢松懈。到时候如鲠在喉,三晋进退不得。仅仅是粮草也足以拖垮三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