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战国赵为王》-第2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外交活动之后,赵丹和他麾下的五名大臣,再一次齐聚龙台之中。

        但是这一次的气氛,比起上一次赵丹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却又有了明显的不同。

        上一次会议的气氛,多少带着几分压抑,毕竟秦军大兵压境,赵国外忧内患,不由得这些赵国大佬们不担心。

        但现在不同了。

        如今齐国借粮和楚国出兵两个好消息已经传开了,赵国虽然在长平一线上暂时仍旧处于守势和秦军相持,但是却已经因为外交上的合纵成功,一举从劣势变为了优势。

        除此之外,在大殿之中说话有底气的,也变了一个派别。

        虞信宽袍大袖,跪坐挺身,整个人神采奕奕,侃侃而谈:“楚军二十万大军今已合围宛城,不日便可攻克。若破宛城,则丹阳、邓城亦是旦夕可下,如此秦军南阳郡陷落,南郡亦危矣,秦王稷必不能坐视,长平一线我军必将迎来转机。”

        虞信的声音洪亮无比,传遍了整座大殿。

        这位赵国上卿当然有理由说得这么大声,因为楚国的出兵就是虞信出使下才促成的,他当然有这个显摆的资本。

        靠本事立下的功劳,我凭什么不能显摆?不但要显摆,而且还要显摆得大大声声的,让大王、让整个赵国、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是我虞信立下的功劳!

        也不仅仅是虞信,就连坐在虞信身边的蔺相如也是一脸的笑容。

        作为布衣派的领袖,蔺相如前一阵子所承受的压力是无比巨大的,廉颇在长平一线的失利给足了公族派疯狂攻讦的口实,一度让布衣派在赵国朝堂上抬不起头来。

        但随着虞信和赵胜分别出使魏楚两国归来,这一切就都完全不同了。

        公族派领袖赵胜信心满满的出发,然后落得个狼狈而回的下场,魏国那边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波折就否定了赵胜的请求,让赵胜和公族派颜面大失。

        反观布衣派这边的虞信,出使楚国之后却是马到成功,一下子就搬来了二十万楚国大军,这无疑是在公族派原本就已经被撕裂的伤口上,狠狠的撒了一把盐。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的时候还有一个成功者站在你身边和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可怕的是这个成功者还是你的政敌……

        此刻的公族派一方就好像是一个考试考了六十分、勉强及格的小孩,刚刚灰溜溜回到家中,满心惶恐站在满面怒气手持藤条的家长面前,却听到窗户中传来邻居小孩的大声炫耀:“爸爸,我这一次考了九十八分哦!”

        这种“别人家的小孩”,真真是最讨厌不过的了!

        此时此刻,赵国相邦赵胜郁闷无比的坐在那里,看着春风得意的虞信,心里那可真不是一个滋味。

        随着虞信和使团的归国,当时楚国朝议之上发生的事情早就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别说是赵国高层了,现在就连邯郸城之中一大半人都知道了壮士毛遂是如何仗剑上殿,说服楚王的故事。

        让赵胜想要吐血的是,这个毛遂原本可是赵胜自己的门客啊,现在却帮了虞信立下了此等大功,这算什么事啊。

        虽然说毛遂是赵丹从赵胜手里要过去的,但是赵胜并没有因此而对赵丹有任何不满。

        道理很简单,赵丹虽然的确是用毛遂帮了虞信一把,但是别忘了赵丹可也同样在赵胜出使的时候特地叮嘱了赵胜一番,等于同样也给赵胜出了主意,并没有偏帮虞信一个人。

        虞信重用赵丹派来的毛遂,在毛遂的帮助下圆满无比的完成了任务。赵胜没有听从赵丹的叮嘱,出使任务失败。

        从这个角度一想的话,如果当初赵胜听了赵丹的话,会不会就有很大希望成功呢?

        所以现在看到虞信这个样子,赵胜的心里简直后悔得要滴血了:“若是吾当日能听大王之言,又怎会令这虞信如此得志,如此作态,简直气煞吾也!”

        但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吃的,所以无论赵胜的心里如何的后悔,他也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意气风发的虞信在那里指点江山,花式装逼。

        最上首的赵丹将虞信和赵胜两人各自不同的表情收在眼里,心中也不免有些好笑,但更多的却是无语。

        毕竟赵丹作为穿越者,是非常清楚长平之战所带来影响的,这对于赵国来说,绝对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现在三国联手,固然是已经占了上风,可如果赵胜不自作主张听从赵丹嘱咐的话,那么现在就是四国攻秦了,那样的话这一战才真真是十拿九稳。

        所以赵丹的心里多少对于赵胜的失败还是有些不满的,这么重要的事情都给弄砸了,简直就是坑寡人啊!

        赵胜的失败也给赵丹敲响了警钟,虽然说这位平原君向来有贤名,而且对于赵丹也是忠心耿耿,但很显然赵胜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让赵胜再继续呆在这个赵国相邦之位上,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想到这里,赵丹忍不住看了一眼另外一边的蔺相如,心中也有些可惜。

        蔺相如虽然论能力来说是足够顶替赵胜当这个相邦了,但是作为穿越者的赵丹却知道,蔺相如的人生马上就要走到尽头,不出意外的话恐怕是活不过今年了……

        才过去了不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蔺相如整个人就已经变得更加的苍老而憔悴,简直好像老了十岁一样,就连跪坐在那里的时候身体都在微微颤抖,任谁看了都知道他已经是时日不多了。

        赵胜心里是有一个相邦好人选的,那便是面前这个出使楚国成功归来的虞信,虞信擅长的是国家战略谋划,大局观很出色,但细节有所欠缺,所以就很适合相邦这种总领全局的职位。

        如果蔺相如能够多活几年,赵丹完全可以让蔺相如取代赵胜的相邦之位,然后再慢慢的培养自己的心腹虞信,为虞信的上位打下基础。

        可惜,时不我待啊!蔺相如既然马上就要死了,那么赵胜这个相邦就不能动了。

        虞信虽然可以算是赵丹心中钦定的未来赵相人选,但是毕竟虞信现在资历浅、人脉也不多,必须要给虞信几年的时间去磨砺和培养势力,等虞信有了自己的人马之后再出任相邦,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相权交接,不至于让赵国产生内部动荡。

        赵胜替代田单出任相邦的时候没有引发波澜,那是因为赵胜本来就已经掌握了一半的相权,所以才能够顺利过度,可现在虞信就没有赵胜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了。

        在这样外有强敌的关键时刻,赵国的内部必须稳住,任何一丝动荡都是赵丹所不能够容许的。

        想来想去,赵丹只能够无奈的放弃了撤掉赵胜相位的打算。

        但是好在这也并不是今天赵丹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等到虞信在那里显摆得差不多了,赵胜的脸色也是越来越黑马上就要和锅底同色了,身为大王的赵丹终于适时的咳嗽了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

        “诸位,且回归正题,来说说这燕魏两国之事吧。”

      第52章 第二次会议(二)

        外交问题,对于现在的赵国来说,始终都是头等大事。

        开国先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在斗争的过程中,要注意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对于这句话,赵丹深以为然。

        身为赵国七雄的老二,贸贸然跳出去和秦国这个老大哥刚正面,然后像历史上长平之战的结果那样搞一个两败俱伤?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单挑打不过你不要紧,我叫人,群殴呗。一个打不过,五个我还打不过?

        二十多年前,齐湣王田地吞并了宋国,使得当时的齐国声势一时无二,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牛逼吧?然后齐国就遭遇了五国伐齐,被其他六国一番群殴,要不是有田单,连国都灭了。

        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秦国当老大了。但是秦国这个老大就能够对付老二赵国带领几个兄弟们的群殴吗?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的秦国和当年的齐国相比,其实也就是半斤八两、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国家。强是强,但还没有到碾压的地步。

        如今的赵国在国力方面无疑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赵丹认为,想要干翻秦国,那么这个“团结大多数(其他五国),打击一小撮(秦国)”的原则,是有必要长久坚持下去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今还没有加入反秦联盟的魏国和燕国外交动向,就很值得关注了。

        当然了,赵丹事先也已经分别做出了安排,如今招来几位大臣,主要是因为这两国(主要是燕国)的情况又出现了变化。

        两天前,来自燕国的快马带回来作为赵国使者出使燕国的庞煖亲笔写就的密信,在信中庞煖简单的描述了自己的出使经过,从庞煖的描述来看,燕王对于庞煖这个赵国的使者,显然并不是太感冒。

        让赵丹警惕的是在庞煖的信中所提到的一句话:“臣一路行来,虽燕人刻意遮掩,但臣却发现燕国路旁农田中妇孺虽多,丁壮却少。今秋收将至,此事似有蹊跷,还请大王明察。”

        当赵丹把这封信拿出来,让在场的诸位大臣传阅的时候,在场的诸位赵国大臣全部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不约而同的皱起了眉头。

        照例来说,秋收这种时候,应该是一家几口男女老少全体总动员上阵的时节,燕国的农田里却只有女人和小孩,最重要的中青年劳动力却非常的稀少,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

        再加上燕国人对于这一幕遮遮掩掩,不希望被赵国的使者庞媛发现,这里面的意味就非常的值得捉摸了。

        在这个时代,什么情况下能够让一个国家大量的调动青壮劳动力?一般就两种,一种是国家要修建大工程,另外一种就是这个国家要发动战争。

        燕国虽然也有燕长城这样国家级别的大工程,但是燕长城早在燕昭王、燕惠王时代就已经完工,这些年来燕国基本上就是小修小补,而且秋收过后马上就是不适合开工的冬天,在这时候征发农夫劳力修长城显然是很傻的行为,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

        既然如此,那么燕国的动向显然就只有一个行为能够解释,那就是——战争!

        平原君赵胜重重的哼了一声,道:“那燕国与我赵国乃姻亲之国,难道那燕王欲于此刻和我赵国开战不成?”

        平阳君赵豹皱了皱眉头,看了赵丹一眼,有些小心地说道:“吾曾听闻因燕后无子,燕王似对燕后有所不喜。加之数年前田相曾率师伐燕,燕秦近年由此而过往甚密,不可不防。”

        平阳君说的这个“田相伐燕”,指得就是前几年赵丹生母赵威后还在临朝摄政的时候,时任赵国相邦田单曾经率领过赵国北方五郡边军讨伐燕国的事情。

        那件事情虽然最终以燕王迎娶赵国大公主(也就是如今燕后)为筹码与赵国求和而告终,但也因此让已经交好了数十年、在五国伐齐时达到蜜月期顶峰的燕赵关系出现了裂痕。

        从那之后燕国开始改变外交策略,逐渐疏远赵国,向赵国的最大对手秦国靠拢。

        虞信也道:“如今我赵国与齐国交好,想来燕国必对此不满,但两月过后便是冬季,那燕国地处苦寒,想来燕王便有开战之心,也需等到明春才是。”

        燕国如今的疆域,主要就是后世的京津唐以及辽东半岛,这一带和中原的太行山以及更南边的江汉平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在这个时候属于不折不扣的冰天雪地苦寒边疆。

        这就是为何虞信觉得中原诸国可以打,但是燕国应该不会动的理由。

        在现在这个华夏大地还没有大规模种植并采用棉花来缝制衣物的年代,冬天打仗的话因为寒冷而产生的减员是十分可怕的。

        睡一觉起来冻掉一只手或者一只脚,走着走着耳朵突然掉了,这可不是什么笑话,而是冰冷且残酷的事实,否则的话燕国的人口也不会一直是战国七雄之中垫底的那个了。

        但蔺相如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只见这名赵国上卿先是一阵咳嗽,然后有些吃力地说道:“此燕王,乃伙同公孙操弑君自立者也,其人反复无常,狂妄自大,非以常理可度之。以吾之见,燕国不可不防!”

        如今在位的这个燕王,其实并不是上一任国君燕惠王的后代,而是燕惠王的兄弟。

        在十二年前,这位燕王联合燕国将军公孙操一起发动政变,杀掉了当时的国君燕惠王而上位,由此引发了赵国的不满,赵相田单攻燕便是由此而来。

      ¡¡¡¡¶ÔÓÚÕâôһ¸ö´Ûλ֮ͽ£¬ÝþÏàÈçÏÔÈ»Êdzֻ³ÒÉ̬¶ÈµÄ¡£

        在一番讨论过后,赵丹最终拍板,做出了决定:“令代郡、雁门郡边兵哨探提高警惕,以防燕国突然发兵我赵国,并使北方五郡做好动员准备,若是燕人来袭,便有北方五郡的边兵迎战之!”

        赵国的北方五郡,指的是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这五个郡。北方五郡之中居住着大量被赵国征服的游牧民族(如楼烦、林胡),同时也是赵国的养马基地和骑兵大本营。

        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这北方五郡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虽然说赵丹之前已经抽调了五万骑兵精锐南下支援长平战场,但是以北方五郡如今大约四十万左右的人口,倾五郡之力集结出一支五六万的军队问题还是不算太大的。

        事实上这支部队也就是赵国眼下所能够集结起来的最后一点兵力了,除此之外赵国的绝大部分军队都已经云集长平一线,正在和秦国大军处于对峙之中。

        虞信想了想,又道:“大王,齐燕乃宿仇之国也,若燕国与我赵国开战,大王不妨遣使往齐国一行,若齐国愿出兵助我赵国抵御燕国大军,则我赵国可无忧矣。”

        这句话瞬间点醒了赵丹。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的那次五国伐齐就是燕国相邦乐毅作为主帅,灭齐之战中燕国所占领的地盘也是最多,齐国的损失大部分都要记在燕国的头上。

        因此复国之后的齐人从来都是把燕国看作是五国伐齐的元凶,无论是高层还是民间对燕国的仇恨情绪都非常严重,此时不把齐国拉下水更待何时?

        再说了,赵丹为了找齐国借粮,可是连和氏璧这样的稀世重宝都送了出去,才算是和齐王建以及后胜这对昏君佞臣搭上了线。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所建立起来的这条线,用了一次之后就放着不用,岂不是可惜?

        于是赵丹道:“虞卿此言,善!既如此,寡人便以行人苏代负责此事,若燕国胆敢发兵我赵国,则令苏代再出使齐国!”

        这次会议关于燕国方面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至于魏国方面,由于平原君赵胜的出使失败,赵国君臣们一时半刻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

        不过由于此刻的局势是比较乐观的,所以赵国君臣们很快达成共识,只要魏国能够保持中立,那对于赵国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

        于是在燕魏两国的话题结束之后,赵国君臣们又讨论了一些粮草后勤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然后这次会议就宣告结束了。

        但沉浸在乐观情绪之中的赵国君臣们并不知道的是,一场赵国的【创建和谐家园】烦即将到来,而这一场麻烦的源头,正是来自被他们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魏国首都——大梁城。

      第53章 龙阳君说魏王

        大梁城。

        在春秋之时,这座城市还只不过是卫国南部的一个小城邑,叫做仪邑。后来郑国从卫国手中夺取了仪邑,接着又过了很多年,春秋时楚国北上直抵黄河,将仪邑从郑国手中夺走。

        公元前391年,韩赵魏组成的三晋联军大举伐楚,在仪邑、榆关一带大败楚军,仪邑自此归魏国所有。

        26年后的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魏国国都由安邑迁至仪邑,并将仪邑改名为大梁,由此战国大地多了一座新兴大都市,魏国也多了一个梁国的称呼。

        这座战国大都市位于华北大中原三角洲尖端,周围有济水、颖水、丹水、睢水等天然水道,还分布有圃田泽、蓬泽、牧泽等天然湖泽,再加之迁都以来历代魏国君王大举兴建各种水利工程,因此航运极为发达,魏国船只从大梁城出发可以直抵韩、楚、卫、齐、鲁、宋等国,堪称“中原水乡”。

        生活在这样的水乡湖泽之中,泛舟垂钓无疑就是一件非常风雅的事情,作为魏国当代国君的魏王圉就很喜欢用钓鱼来作为自己的休闲娱乐活动。

      ¡¡¡¡ÔÚ´óÁºµÄ¹¬³ÇÖ®ÖУ¬ÓÐÒ»Ìõ×ã¹»ÐÐÓδ¬µÄºÓË®Á÷¹ý£¬ÕâÌõºÓµÄÃû×Ö½Ð×öãêË®¡£ÕâÒ»ÌìÔ糿£¬ÎºÍõàö±ãÓë×Ô¼ºµÄÄгèÁúÑô¾ý¸ß»ù·ºÖÛãêˮ֮ÉÏ£¬´¹µö×÷ÀÖ¡£Ö»¼ûãêË®±Ì²¨ÓÆÓÆ£¬Á½°¶¹¬µîʱÒþʱÏÖ£¬ÓÖÓÐÄÇæ±×ÏæÌºìµÄÏÊ»¨µã׺ÆäÖУ¬Õæ¸öÊÇÈ˼äÊ¢¾°¡£

        魏王圉和龙阳君高基并肩而立,两人的手中都拿着钓竿,鱼线自竿中垂下河面,静静的等待着鱼儿的上钩。

        过不多时,只见高基手中的钓竿突然微微往下一沉,一阵波纹开始从水下的钓钩处散开,在河面上荡漾起来。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13: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