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苏代见状心中也不由得暗叹一声:“君王后之贤名,果然不虚。”
刚才苏代所用的,其实是纵横家们比较惯常使用的话术,想要先凭借着危言耸听和不屑让齐国君臣感到愤怒和恐惧,然后再继续借题发挥。
本来看上去这个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很显然——这位齐国的太后是唯一一个没有上当的人。
但苏代可不是这么容易就被打败的人,之前只不过是开胃甜点而已,主菜还没有上呢。
只见苏代脸色一正,开口道:“当今天下诸候国十余,雄者有七,即齐赵燕楚魏韩秦也。七国之中,又以秦国最为势强。秦据崤函之固,拥川蜀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ËÕ´ú˵µ½ÕâÀ¹ÊÒâµÄÍ£¶ÙÁËһϣ¬»·ÊÓÁËһȦ½ðöǵ
苏代这一番的话意思简单的说就是指出一点:“秦这个国家,想要的不是争霸天下,而是消灭其他所有国家,一统天下。”
很显然,这番话打动了不少人,苏代能够看到有些齐国大臣暗暗点头,而更多的齐国大臣虽然面无表情,但看上去也在思考着苏代的话。
于是苏代继续说道:“秦孝公时,商君入秦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秦王稷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苏代的这第二段话,说的是秦国自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以来的对外扩张,占领山东各国领土的历史。
说到这里,苏代突然抬高了声音。
“天下苦秦久矣!苦秦者,非只三晋之国,齐国亦不能免也!”
一句话犹如洪钟大吕般瞬间响彻整个金銮殿,于在场诸人的耳旁不停回荡。
此言一出,在场齐国君臣不由得脸色微变。
实在是苏代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的有道理。
受秦国之苦的,真的不只是和秦国接壤的三晋(赵魏韩)而已,齐国同样也深受其害。
不要以为齐国和秦国不接壤,齐国就和秦国之间没有任何恩怨了。
在齐国强盛的时候,曾经参与过好几次诸侯国合纵攻秦。
三十八年前(公元前298年),齐王建的爷爷齐湣王田地派出齐国名将匡章和魏国名将公孙喜,韩国名将暴鸢一起组成联军,用三年时间攻破了秦国的天下雄关函谷关,逼得当时尚在盛年的秦王稷不得不割地求和。
而自从秦国建立函谷关至今,也仅仅只有这么一次被攻破的记录!
而且那一次如果不是齐国时任相邦孟尝君田文听信韩庆之言和秦国议和,三国联军甚至有可能长驱直入,攻破咸阳,一举灭掉秦国!
对这件事,秦国上下无不引为奇耻大辱,时刻心念着要复仇齐国。
于是在函谷关被攻破的十二年后(公元前284年),当齐国灭宋引发众怒之时,秦国积极的响应了燕国的号召,参与到了反齐同盟中去,和赵、韩、魏、燕一起组成了五国同盟,共同进攻齐国。
最终在一代燕国名将乐毅的率领下,五国联军大败齐国主力,连续攻克齐国七十二大城,加上见风使舵临阵倒戈的楚国一起,战国六雄完成了一次对霸主齐国的肢解和瓜分。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段作为主角的辉煌时刻就此落幕。
如果不是之后齐国有着田单这么一名不世出的人杰,靠着即墨这一座孤城完成绝地反击的话,齐国这个国家早就和中山国、鲁国之类的国家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那一场五国灭齐的浩劫,只不过刚刚过去了二十四年而已,在场的齐国君臣,绝大部分都是那一场浩劫的亲历者。
在齐国人看来,五国灭齐,燕为首恶,但秦国,也同样是个该死的帮凶!
所以苏代这一句“天下苦秦久矣……齐国亦不能免也!”倒是真的让不少齐国大臣有着共鸣。
苏代见此刻气氛烘托的已经算是比较到位了,于是便不失时机的朝着殿上的齐王建以及君王后一拱手,道:
“今我赵国与那秦人决战于长平之地,若赵败,则山东六国再无可阻强秦者矣,如此则秦一统天下之势已成,齐国又何以幸免哉?故代今来此,愿以万金求齐国半年之粮,以缓我赵国燃眉之急,阻危难于齐国国境之外,如此赵国幸甚,齐国幸甚!”
苏代这是直接摆明来意了。他话里的意思非常明显,现在我赵国长平一输,那么东方六国就统统都完犊子了,你齐国也只有灭国的命运。
所以现在请你借(卖)粮给我,这样我赵国就能够帮你把秦国给挡住,那么就真正可以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
苏代说完这番话之后,就用目光注视着殿上的齐王建,等待着齐王建的答复。
……
部分言论摘自《过秦论》。
第20章 苏代使齐(三)
这里苏代所说的“万金”,当然不是一万两黄金,事实上黄金作为货币大规模流通,那得到千年之后的唐宋时代去了,这个时代的“金”实际上指的是铜制货币。
苏代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就是你齐国把粮食拿出来,我赵国用钱买,多少钱都不会少你的。
作为战国七雄之中的工商业大国,赵国这点自信心还是有的。
事实上,钱这个东西,反而是这一次整个议题之中最不重要的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齐国肯不肯拿出这些粮食给赵国,帮助赵国度过这燃眉之急。
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就好比是一场辩论会。苏代作为赵国一方的首席辩手,上来率先提出了“借粮给赵国,我觉得OK。”这么一个观点。
那么接下来当然不可能就直接由主评委(齐王建和君王后)做出决定,而是应该由反方辩手上场。
果然下一刻,一个清朗的声音立刻响起:“苏卿此言谬也!”
一名宽袍大袖的齐国大夫昂然出列,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齐国大司行田炎,只见田炎先是朝着上首的齐王建和君王后一拱手,随后侃侃而谈。
“苏卿之言,臣所不取也。臣闻当今之世,乃大争之世也。诸侯相互征伐,故有朝秦暮楚之谓也。或今日合纵,或明日连横,岂非诸国之常态也?孔子曰,人无远虑,则必有近忧。秦者,齐之远虑也,赵者,齐之近忧也。今秦赵相攻于长平,正乃我齐国之幸事也,宜观之而不可助之,故借粮一事,万不可行!”
这田炎就说了,这年头大家你打我我打你那都不算个事,谁打谁都是正常的。而如今秦国是我们齐国的“远虑”,赵国是我们齐国的“近忧”,所以你们两个去打生死好了,我们齐国只管坐山观虎斗,谁赢谁输我们齐国都高兴,最好是两败俱伤,所以借粮这种事情就赶紧拉倒吧。
田炎这个大司行的官职就相当于齐国的外交部长,是齐国重臣之一,而且他本身也是齐国田氏王族的一员,因此他的话无疑就代表着齐国一部分大臣的意思。
事实上田炎的这种想法,在这个时候的齐国应该属于主流意见,历史上的齐国也正是因为秉持着这种坐山观虎斗的想法,所以既没有出兵也没有借粮给赵国。
对于这种言论,苏代当然是有所准备的,但苏代还没有先开口,却有另外一个人抢先开口了。
“大司行之言,鄙人亦不取也。”
众人纷纷转头看去,却见说话的是另外一名齐国重臣,大司田周奋。
这位大司田周奋年纪约莫四十来岁,整个人方脸浓眉,长得一副老实人的模样,但双眼之中却是精光闪烁,锋芒其中。
当下周奋起身出列,对着齐王建和殿中齐国众臣就是一番高论。
“以臣之见,不如借粮以退秦兵,不借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赵败,明日必患及齐。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这个周奋的意思就是,对于齐国来说,赵国是挡在秦国东进面前的屏障,所以为了保护这个屏障,借粮是应该去做的。而且援救赵国逼退秦国这件事情,属于在诸侯之中大大长脸的事情,为了一点粮食就不去做这件事情,简直就是扯淡啊。
毫无疑问,周奋的这段话和田炎的话正好是针锋相对,这番话一出,田炎的脸色立刻就变得阴沉了不少。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派系,齐国的大臣们自然也不可能免俗。周奋和田炎,恰好就是一对齐国政坛之中有名的政敌。方才周奋话里的那最后一句“为国计者过矣”,就是暗指现在讨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了,你田炎还在这里瞎扯淡!
苏代看了一眼周奋,周奋正好也将目光投了过来,两人四目相对,均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一丝隐藏得极深的笑意。
这位相当于齐国农业部长的大司田周奋,其实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恩人,这个恩人,就是如今身在赵国邯郸的都平君田单!
周奋,就是田单为了这一次苏代出使齐国所提供的,最强大的助力。
可别小看这个周奋这个大司田的身份,在这个总体来说尚处于封建农业社会的年代,周奋这个农业部长的身份,可比田炎这个外交部长还要强一些呢。
而且别忘了,赵国在这个时候毕竟是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的两强之一,论起外交影响力来说也并不算弱,因此齐国的政坛上亲秦者固然大有人在,但是亲赵者也并非就完全无人。
有了大司田周奋这名齐国重臣在前面顶住之后,诸多亲赵派大臣也纷纷跳了出来,力挺借粮之事,于是双方你来我往,两派大臣在金銮殿之中吵成一团。
至于引发这次争吵的始作俑者苏代则是一直老神在在的坐在那里,就好像这件事情根本和自己无关一般。
毫无疑问,这样的争吵是根本不可能吵出任何结果的,所以当争吵持续到一定阶段之后,有一个人终于有些按捺不住了。
这个人,就是在场的秦国使臣佚庄。
要知道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首先是“远交”,也就是交好齐、楚、燕三国,接着才是“近攻”,就是攻击更加靠近秦国的韩、赵、魏这三个从晋国分离出来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三晋”),所以秦国使臣出现在齐国的金銮殿之中,当然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事实上这位秦国使臣佚庄来到齐国已经有好几年了,在这几年里,他在齐国政坛之中上下活动打点,或威逼或利诱,用尽了浑身解数,让不少齐国的大臣成为了亲秦派,甚至因此而影响到了齐国的最高统治者,所作所为不可谓不成功。
但是眼下这殿中亲秦派和亲赵派大臣吵成一团这种事情,显然就让佚庄这名秦国使者有些心慌了。
毕竟从声势来看双方都是相当的,而且两位最高决策者齐王建和君王后又一直沉默不言让人搞不清楚态度,万一吵着吵着齐王建和君王后改变了原先的立场,决定转而支持赵国怎么办?
如果局势真的发展到这个地步的话,那佚庄也就别回秦国了,因为到时候在咸阳等待着他的除了人头落地之外不会再有别的结局。
眼见这僵持之局一时半刻不会发生改变,秦国使臣佚庄心中一横,做出了决定。
¡¡¡¡¿´À´Ö»ÄܳöɱÊÖïµÁË£¡
于是佚庄悄然抬头,朝着一名跪坐在大殿前列,但却一直好像一个旁观者一样不言不语的齐国大臣使了一个眼色。
这位齐国大臣,便是如今的齐国大司理——后胜!
第21章 苏代使齐(四)
后胜,对于如今乃至未来数十年的齐国来说,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后胜的身份。
就在此时此刻,这座大殿之中最上首坐着的两个人,分别都和后胜有着极其深厚的关系。
齐国当今太后君王后,是后胜的亲姐姐。
齐国当今国君齐王建,是后胜的亲侄子。
后胜,其实就是齐国如今的国舅爷。
这个国舅爷可是相当的不一般,要知道这位齐王建其实是不太爱管事的那种。然后齐王建又相当的孝顺,对于自家老妈君王后的话那是言听计从,作为君王后最疼爱的弟弟,对于君王后拥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后胜自然也就对于齐国国家大事有了极大的影响力。
如今的后胜是齐国的大司理,这是一个相当于刑部尚书+大理寺寺卿的角色,和大司行、大司田一样同为相邦之下的“齐国五大官”之一。这个齐国五大官就相当于后世的六部尚书,所以说这后胜也属于不折不扣的齐国重臣了。
事实上由于后胜和君王后以及齐王建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名国舅爷的影响力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过了齐国的相邦。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胜理所当然的就被秦国使者佚庄看做了最值得拉拢的对象。
而且这后胜也不是那种清官,这位齐国的国舅爷最大的弱点就是贪财好色,追求享受。
后胜贪财到了什么地步呢?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里面是这么说的:“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这后胜为了钱就能够把齐国和其他五国都给卖了,自己最后也落了个被杀的下场,所谓人为财死,想来也就不过如此了。
于是佚庄作为秦使来到临淄之后,就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宴请后胜,每次宴会必有美女相陪,吃喝完毕之后还有重金相送,几年下来花在后胜身上的钱可以说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后胜也不是那种收钱不办事的人,得了好处之后的他经常在君王后和齐王建的面前替秦国说好话,今天说三句明天说两句,不停的刷秦国在齐国的好感度,而且又经常把佚庄介绍给其他的齐国大臣,为他们之间的关系牵线搭桥。
如此日积月累之下,齐国政坛之中亲秦派有如此声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刻佚庄见赵国使者苏代仅仅凭借着三言两语就让齐国的大臣们分成两派僵持不下,心中不免有些沉不住气,所以就朝着上面的后胜使了个眼色,意思就是“老哥,咱们都这么多年的交情了,饭局你也没少吃,女人你也没少睡,钱你也没少收,这时候怎么也该出来帮老弟说句话了吧?”
对于佚庄的这个眼色,后胜自然是心领神会。当下先是朝着佚庄微微点头,然后再转头看了一眼上首的齐王建和君王后。
君王后看上去仍然十分镇定,面色没有丝毫的变化,就好像面前这番菜市场买菜式的大吵架根本没有发生一般,倒是年轻的齐王建脸上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情。
后胜是很了解自己姐姐君王后性格的,由于已经还政给齐王建的缘故,一般这种国家大事君王后就算出席,也就是充当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主要是来给儿子压场的,很少会发表什么意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关键的人物其实就是年轻的齐国国君齐王建,只要这位齐王做出决定,那么君王后即便并不支持,也不会当众反对自己的儿子。
毕竟在君王后看来,这齐国毕竟是儿子的,想怎么折腾也是儿子的事情,自己一个老太婆也懒得去理会这些。
从这一点来说,君王后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其实和对待已经死去的丈夫齐襄王的态度是一样的,那就是即便不赞同,也绝不干涉他们在国家大事上的决定权。
所以大部分不明内情之人都以为今天齐国助赵或者助秦,关键在君王后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