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战国大司马》-第2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当然,这是因为彼此的关系近,倘若换做旁人,相信惠盎就不会那么推心置腹了。

      据彼此的交流,蒙仲感觉惠盎学的很杂,仿佛涉及道、名、法、儒、墨几家的学术,不过最精纯的,不是道家、也不是名家,却是儒家与法家。

      不得不说这让蒙仲感到很是意外。

      毕竟从亲疏来说,惠盎也应该集道、名两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或法家。

      对此惠盎解释道:“道家治国,治的是太平盛世,且道家首要在于治己,你亦是道家【创建和谐家园】,想必能理解愚兄的意思。”

      蒙仲微微点了点头。

      他当然明白,道家的治国思想,即「无为无不为」,这是建立在“治人”基础上,即要求君主与臣子都具备一定要求的道德准则,君主与臣民的道德绝无越高,道家的治国思想就越发能体现,但反过来说,道家的治国思想就很难实现,就比如当前的乱世,国与国之间为了兼并土地而频繁发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就很难被君主所接受,即便被接受也难被奉为治国的策略。

      说白了,道家思想不适合用来作为王权统治臣民的工具。

      而适合作为统治工具的,即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它源自于周礼,其本身就是为了贵族统治庶民,只不过它提倡“仁义”,主张上位者善待下位者,而下位者则必须迎合、拥护上位者,其本质还是为了君权统治。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就已经充分阐述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本质。

      至于法家,虽然法家曾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君权统治。

      且法家法家必须得到君主的支持,才能施展自己的治国抱负。

      曾经,秦太子嬴驷犯了罪,商君卫鞅言“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决定重惩太子以表现法的威严,尽管后来经过旁人劝说才改为惩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可结果呢,那名太子,也就是后来继位的秦惠文王,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卫鞅,使卫鞅这位曾经执政秦国的重臣,惶惶而逃,却没有一名秦人胆敢收留。

      这就是法家【创建和谐家园】失去了君主支持的下场。

      不过相比较而言,法家思想还是有治国具体可行理论的,不像儒家,从孔子时期到孟子时期,除了“仁义”、“礼德”的规范口号,基本上没有什么治国的策略孟子亦是,中原国家都已经在开始实行“名田制”了,儒家那边还在提倡过时几百年的“井田制”,严重跟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惠盎的主张是「以法治国、以儒治人」,总的来说是比较偏向于温和的治国策略。

      而其余道家、墨家、名家的思想,惠盎认为不适合用在当前的世俗,所以被他放弃了,毕竟道家与墨家的思想实在是太理想化,而名家的思想又如天马行空一般,大多只能用来做学问增加见识,却无法使国家变得强大。

      在交流过学术后,蒙仲亦向惠盎询问了他心中的疑惑:“阿兄,我斗胆问一句,大王讨伐滕国,是为了给齐国施压么”

      惠盎听了后有些意外,不过倒也不隐瞒,点点头说道:“大王确有这个打算。”

      蒙仲闻言心中释然,又问道:“既然如此,宋国与赵国、秦国,想必私下已有盟约”

      惠盎闻言一愣,看着蒙仲好奇问道:“是夫子告诉你的”

      蒙仲摇摇头说道:“夫子并没有告诉我,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听闻此言,惠盎感觉更加惊奇,便问道:“你怎么猜到的”

      蒙仲便解释道:“齐国乃强国,而我宋国乃中等之国,以中等之国犯强国忌讳,想必有所仗持。当今诸国,唯秦、齐最强,既然我宋国欲犯齐国,想必是从秦国那边得到了什么承诺,否则,此举不符合我宋国的利益。至于赵国,倘若三晋团结一致,纵使秦国对我宋国许下承诺,想来宋王也不敢贸然冒犯秦国,显然三晋中有一国暗中与秦,与我宋国有私下协议”

      听着蒙仲的解释,惠盎捋着胡须暗暗称奇。

      他相信蒙仲作为庄子【创建和谐家园】的品德,既然此子说是自己猜到的,那就是自己猜到的,断然不会存在虚假。

      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身处景亳,却能猜到秦、赵、宋几国私底下的盟约,这份才智,让惠盎感到颇为吃惊,忍不住要暗自称赞一句:不愧是庄子的【创建和谐家园】

      想了想,惠盎正色叮嘱蒙仲道:“这些话,出我口,入你耳,不可透露给旁人。”说罢,他见蒙仲点点头,便继续说道:“赵国与我宋国的盟约,早就形成,并非是当前王驱逐皇喜宋剔成君的第三年,赵国的君主「赵语」去世,即世人所称的「赵肃侯」。赵肃侯生前与魏、楚、秦、燕、齐等诸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是一位雄主,他去世后,魏国的君主「魏罃」便联合楚、秦、燕、齐四国,试图攻灭赵国。当时的赵国新君「赵雍」初继位,派来使者与大王交涉,促成了「赵宋之盟」。期间,赵雍派人说服越国进攻楚国,又贿赂娄烦攻打燕国与中山,又拉拢韩国,使之出现「赵韩宋」三国对敌「魏秦齐」三国的局面,便最终取得胜利,挫败了魏国试图联合四国讨伐赵国的阴谋所以说,赵宋之盟,早早便已形成。”

      “韩国”蒙仲面露吃惊之色,忍不住问道:“韩国怎么会跟赵、宋两国结盟韩国不是齐国那边的么”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惠盎捋着胡须解释道:“那时,我的族叔惠子在魏国担任相位,他促成了「齐魏互王」,齐魏两国结成同盟,联合击败了赵国,韩国唯恐被魏国所吞并,便与赵国结盟,抗拒齐魏。那时我宋国的君主乃皇喜,其依附于齐国,是故被赵、韩所攻击后来秦国气势汹汹攻打魏国,魏国便与韩国和解,联合齐国抗拒秦国。”

      “原来如此。”

      蒙仲恍然大悟,旋即他又问道:“那秦国是几时与赵、宋两国结盟”

      惠盎摇了摇头解释道:“秦国与赵国有盟,但与我宋国却无盟约,只不过,三方私底下有些默契罢了秦国的目标是使魏韩两国臣服,赵国的目的是促使齐秦两国交锋,而我宋国,或者说大王的心意,则是借机吞并卫国以及一部分齐土。”说到这里,他见蒙仲脸上露出迷惑之色,便开导道:“阿仲,所谓国与国之间的盟约,不过是一份随时可以扯烂的简牍罢了,真正能促成同盟的,唯有利益。秦国不希望齐国与他争雄,赵国希望秦齐两国鹬蚌相持,而我国君主,则希望蚕食齐国,换而言之,秦、赵、宋三国私下皆针对齐国,有没有盟约,其实并不重要。”

      顿了顿,惠盎又说道:“前两年,我宋国攻滕国,确实如你所言,是为了给齐国施压,但事实上,是赵国希望我们这么做,因为赵国准备铲灭中山。”

      “中山中山国”蒙仲好奇问道。

      “对”惠盎点点头说道:“中山国位于赵国腹地,以往频繁受齐国指使攻打赵国,是故,赵王雍欲一举铲灭中山国,免得再受到齐国的掣肘。为防止齐国阻扰此事,赵国便要求我宋国对齐国施压,故而我宋国这才发兵攻打滕国,摆出威逼齐国的架势。”

      “这”蒙仲皱了皱眉说道:“这不是被赵国所利用了么”

      “是啊。”惠盎惆怅地叹了口气,旋即开导蒙仲道:“但凡事不可只着眼于当下,赵国欲攻伐中山,要我宋国牵制齐国,看似仿佛我宋国被其利用,但你想,赵国铲灭中山之后,赵宋两国便可形成对齐国的夹攻之势,介时,我宋国随同赵国攻打齐国,亦能从中获利还有燕国,齐国当年在燕国境内大肆屠杀抢掠,燕王深以为恨,到时候赵、宋、燕三国联手攻打齐国,纵使齐国是强国,又岂挡得住赵、宋、燕三国的夹攻介时,齐国唯有求援于楚国,或求援于韩魏两国,但无论是楚国,还是韩魏两国,皆有秦国为我们牵制,因为秦国也不想齐国与他两足鼎立,你想,齐国焉有不覆亡之理”

      听了惠盎这一番话,蒙仲心中震惊不已。

      他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宋国伐滕」这件事的背后,竟然还深藏着这样的秘密。

      第042章 宋王偃一

      天亮之后,惠盎先吩咐府上准备早饭,旋即他与蒙仲在内院的偏厅里用了饭。

      昨日下午还不觉得,但昨晚跟着惠盎来到府内内院,蒙仲这才意识到这座府邸究竟有多深,有多大,可想而知,这位阿兄在宋王偃心中的分量。

      “阿仲,这两日你就住在为兄府上,待过几日,为兄给你安排一下。”

      在用饭时,惠盎笑着对蒙仲说道。

      蒙仲闻言愣了一下,旋即才明白惠盎是什么意思,便婉言推辞道:“阿兄,我今日就回军中了。”

      “诶你不是”

      惠盎有些转不过弯来。

      他的本意是为这位弟弟安排照顾一下,毕竟这也是庄夫子的意思。

      庄夫子在那封简牍上写得很明白了:这是我庄周的【创建和谐家园】,你惠盎自己看着办吧。

      以惠盎的智睿,再加上他在宋王偃身边为官二十年,怎么可能连这点暗示都看不出来明显这是庄夫子那位长辈希望他惠盎照顾一下蒙仲这个弟辈的人么。

      见惠盎面露诧异之色,蒙仲也明白这位兄长想必是误会了,遂笑着解释道:“我此番服役从军,是为了想看看我兄长蒙伯生前所经历的战场,想看一看滕虎究竟长什么模样,并非是为了出仕倘若我接受了阿兄的美意,回去后恐怕真要被

      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30

      d夫子逐出师门了。”

      说着,他解释了一下他兄长蒙伯被滕虎所杀这件事。

      “节哀顺变。”

      惠盎面色带着几许黯然宽慰了一句,心中恍然大悟。

      记得此前他还纳闷,纳闷那位庄夫子怎么会叫【创建和谐家园】前来彭城,还特地写信让他照顾一下,没想到其中竟有这样的内情。

      同时惠盎也意识到,庄夫子的本心,可能只是想让他【创建和谐家园】蒙仲亲身经历“失道者之争”的残酷,也就是所谓的磨砺。

      而庄夫子暗示的“照顾”,应该是希望他妥善地保护这个阿弟吧。

      可是考虑到战场上刀剑无眼,惠盎还是忍不住劝说道:“阿仲,沙场上凶险未知,你乃夫子【创建和谐家园】,又继承了我族叔惠子的知识,为兄实在不忍你你要为你亲兄长报仇,为兄可以帮你。”

      蒙仲摇了摇头,婉言回绝了。

      毕竟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死滕虎,而是了结心中对滕虎的怨恨,他相信见到滕虎之后,他的内心会告诉他结果。

      他二人正说着,忽然有府上的家仆进来禀报道:“主人,大王请主人入宫。”

      “唔,我知晓了。”

      与跟蒙仲说话时的和蔼和亲不同,惠盎微微点了点头,不失威仪地说道。

      看到这一幕,蒙仲心中不禁感慨:若非是凭着庄子、惠子的关系,以他蒙氏子弟的身份想要见到惠盎,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在蒙仲暗自感慨时,却见惠盎看了他一眼,略一思忖后忽然问道:“阿仲,想不想见见我宋国的君主”

      蒙仲听了奇怪地问道:“君主请阿兄商议大事,我跟着去不合适吧”

      “也并非是什么大事。”惠盎摇了摇头,淡淡说道:“无非就是商量对待齐国的方式罢了齐国的君臣也并非愚昧之辈,又岂会瞧不出赵、宋两国的意图正如你所言,我宋国攻伐滕国,其实已对齐国造成了威胁,但迄今为止,齐国只在背地里支持滕国,并未公然与我宋国撕破脸皮,甚至还多番派来使者试图拉拢我国。”

      在经过惠盎的讲述后,蒙仲才知道,原来宋国现如今是「秦赵」势力与「齐」势力的一个关键点,即宋国既能帮助秦赵两国威胁齐国,也能反过来帮助齐国威胁赵国。

      而倘若齐国能说服宋国倒戈,那么,齐国就能毫无顾虑地阻止「赵伐中山」这件事,让中山国始终成为赵国如鲠在喉的那根鱼刺。

      这也是宋国打了滕国两年多,齐国都没有直接派兵讨伐宋国,只是在背地里偷偷支援滕国的原因。

      这让蒙仲感到有些不解:他宋国难道不是一个中等国家么

      而对此,惠盎笑着解释道:“我宋国不强,但也不弱。”

      事实上,宋国还真的不弱,要知道在二十年前,在初继位的赵王雍的运作下,就曾形成「赵韩宋」三国对峙「秦魏齐」三国的局面,让秦魏齐三国不敢妄动,最终作罢了「瓜分赵国」的心思,由此可见,宋国其实不像蒙仲以为的那么弱,纵使比不上秦、齐,却也要比卫国、鲁国、燕国强得多。

      在惠盎的怂恿下,蒙仲遂跟着这位阿兄,一同坐上了前往王宫的马车。

      说到底,他对那位宋王偃也存在着好奇,想亲眼去看看那位他宋国的君主。

      彭城城内的王宫,不得不说很是雄伟壮丽,惠盎带着蒙仲在宫门处下了马车,一同迈步朝宫内走去。

      此时就能体现出惠盎在彭城、在宋王偃身边的地位,按理来说,似蒙仲这个完全陌生的面孔进入王宫,最起码也得盘问一下,但由于惠盎在旁,那些守宫门的卫士愣是对蒙仲视若无睹,仅仅只是让蒙仲交出了腰上的佩剑而已,连搜身都省略了。

      由此可见,惠盎的确深得宋王偃的信任。

      进了宫门后,惠盎带着蒙仲在一队卫士的指引下,徐徐走向宫内深处。

      期间,蒙仲四下观望,瞧见宫内琼楼殿阁不计其数,脸上遂露出几许古怪的表情。

      仿佛是猜到了他的心思,惠盎笑着解释道:“这些殿阁,并非大王命人建造,而是「辟公」。”

      他口中的辟公,即宋国曾经的君主宋辟公,昏昧荒淫,在位期间多次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遂被宋王偃的兄长剔成君夺了君位。

      蒙仲这才释然。

      不多时,惠盎与蒙仲二人便来到了宫内的一座校场。

      只见这座校场,以青砖铺地,整齐有序,周围错落有致地竖立着两种旗帜,一种是以杏色为底、白色为字的“宋”旗,另一种则是以白色为底、金色为字的“宋”旗。

      又有一队队孔武有力的卫士持戟而立,整整齐齐,让蒙仲误以为自己来到了王师的军营,而并非身处王宫。

      见蒙仲面露诧异之色,惠盎又笑着解释道:“大王自幼便崇尚勇武,纵使如今已临近五旬”

      刚说到这里,他也不知是瞧见了什么,忽然声音戛然而止,脸上亦皱起了眉头。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蒙仲便看到校场立着一名手持弓箭的男子,只见这名男子身穿杏、金两色的衣袍,正挽着袖子拉弓瞄准前方。

      想来便是他宋国的君主,宋王偃。

      而在宋王偃的面前大概十几丈处,有几名卫士举着一根长竹竿,竹竿上还吊着一物,具体是什么,蒙仲隔着远没有看清,见惠盎皱着眉头快步走上前去,他连忙跟了过去。

      就在这时,只听嗖地一声弓弦响动,远处那几名卫士所举的长竹竿上,那不知是何物的东西忽然炸开,好似有什么液体随之溅开。

      “哈哈哈哈。”手持玉弓的宋王偃见此哈哈大笑,而站在他身后的一群人,亦随之恭维、称赞。

      “大王”

      惠盎沉着脸走了过去。

      听到声音,宋王偃回头瞧了一眼,见是惠盎,便一边将手中的玉弓递给身边的侍从,一边指着远处笑问道:“惠盎啊,快过来,你可见到方才一幕哈寡人勇武否”

      惠盎还未开口,宋王偃身边就有一名目测四五十上下的男人笑着称赞道:“宋王勇猛不减当年啊。”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9 01: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