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战国大司马》-第1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名家

      即教他挚友惠施的论著

      第022章 名家

      名家,即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由于注重“名”与“实”之间的关联,故而在后世称为名家,但在早期时,名家却被当世称为「辩者」。

      名家的思想,源自礼官,当时世人对于“名”非常看重,孔子亦曾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家的代表,当前较为著名有「邓析」与「惠子」。

      邓析亦是郑国大夫,与当时的国相「子产」都支持“刑文公开”,同时,他还主张「不法先王、不是礼仪」,即表示先王制定的法令并非不能更改的圣物。

      是故,当国相子产使郑国出现改革时,邓析亦是其中的参与人物。s:前文作者记错了,子产铸刑鼎改革的是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期,而不是郑庄公时期,两者相差一百多年,现已修改。

      但在制定新法的过程中,邓析与子产出现了分歧。

      国相子产推行改革的时期,郑国由于经历了一系列公室夺位的内乱,国力已大不如前,更要命的是,此时国家的政权,已被合称「七穆」的七家卿室家族所把持。

      之所以称「七穆」,是指这七家卿室都是郑穆公的子孙,即公室的分支,而郑国国君的权力,此时已被大大压缩。

      七穆中最强盛的,即郑穆公的公子「子罕」的后人「罕氏」,以及同为郑穆公之子的「子驷」的后人「驷氏」,而子产的父亲,则同样郑穆公的儿子「公子国」,属「国氏」一支。

      后来,七穆中其他几支家族遭到排挤而衰弱,在国家政坛上就只剩下罕氏与驷氏,由于子产在此前七穆中驷氏与良氏的争夺与

      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16

      d厮杀中保持中立,因此他得到了罕氏一族罕虎的信任,成为了郑国的国相。

      在这种情况下,子产施行改革,由于他自身是公卿一势的代表,因此他所主张的,自然是维护公室利益,限制贵族非公室家族的特权。

      而邓析因为是非公室家族的贵族出身,代表的是贵族即士大夫、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他主张维护贵族,通俗地说即不效法先王、不肯定礼义,也不接受当时国君的命令。

      这样的主张,自然无法得到郑公与七穆的支持。

      于是邓析便聚众讲学,向国民传授刑法知识与诉讼的方法,并帮人诉讼s:最早的讼师,即后世熟知的律师。

      关于邓析帮人诉讼,还有一个典故。

      曾经洧河发大水,郑国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后来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但对方要价很高。

      于是,富人的家属就来找邓析,请他出主意。

      邓析对富人家属说: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将尸体卖你的,别人是不会买的。

      于是富人家属就不再去找得尸者买尸体了。

      得尸体的人着急了,也来请邓析出主意。

      邓析又对他说:你放心,富人家属除了向你买,再无别处可以买回尸体了。

      这则典故,形象地表述了邓析的一个重要思想“两可说”。

      在正统观点看来,这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诡辩论,简单地说,就是模棱两可、混淆是非的理论。

      但就「买尸」这则典故来将,邓析他对“得尸者”与“赎尸者”所讲述的话,实际上都是正确的,作为中立者,他没有立场,也没有理由为其中任何一方说话。

      所以说,「两可说」并非诡辩,其实是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念。

      而除了帮人诉讼外,邓析亦自己编了一部刑书,载于竹简上,后人称为「竹刑」。

      后来,执政郑国的权臣「郑驷歂」即驷氏子弟,他叫人杀掉邓析,但却取用了邓析所著这部竹刑作为郑国的新法。

      再说惠子。

      惠子,即庄子的挚友惠施,与邓析不同的是,惠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成为了魏国的国相,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者与支持者。

      他最大的成就,即让魏国与齐国“互尊为王”,结成联盟,然后又将另外一个强国楚国亦拉到这个联盟中,结成「齐楚魏」三国联盟,共同对抗秦国。

      而私底下呢,惠子又让魏惠王暗中派遣贿赂「公孙衍」即后来继惠子之后,「合纵抗秦」的第二代领袖人物。

      公孙衍亦是魏人,在秦惠君五年时,被秦国任命为「大良造」,且积极谋划攻打魏国。

      秦惠君,即是杀掉商鞅的秦君。s:秦惠文君,即秦惠文王嬴驷,当时秦国他还未称王,是故称秦君。

      在收到魏国的贿赂后,公孙衍便劝秦王改变攻打目标,趁着秦魏修好之际,攻伐秦国西边的游牧民族。

      然而此时,鬼谷子门徒张仪来到了秦国,他指出,魏国有称霸的根基,如果让魏国缓过气来攻打秦国,到时候秦国的处境就会很艰难。

      秦惠君如梦初醒,便驱逐了公孙衍,启用张仪为客卿。

      公孙衍因此深恨张仪,离开秦国后,便来到魏国,支持惠子「合纵抗秦」。

      值得一提的是,张仪也是魏人。s:魏国真的是人才输出大国。

      秦惠君十四年,张仪拥戴前者正式称王,更改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三年时,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被秦国派往魏国担任国相,希望魏国能成为中原第一个向秦国屈服的国家。

      正是在这段时期,惠子失去了相位,先赴楚国,随后回到宋国,而公孙衍则成为「合纵抗秦」的魏方第二代领袖人物。

      且在后来,公孙衍在齐、韩、燕、赵、楚五国的支持下,赶走张仪,成为魏国的国相,并继续「合纵抗秦」。

      这即是惠子、公孙衍、张仪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而颇为有趣的是,在「合纵连横」期间,纵横家是这场博弈的主角,比如苏秦、张仪、公孙衍,而惠子,虽然他主张合纵抗秦,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名家鼻祖。

      而这,也正是庄子对惠子很不满、觉得他“犹有未树”的地方你惠施就应该老老实实去研究你的名学,混在诸国间的博弈中做什么

      平心而论,惠子其实是一位学者,一位辩者,他在魏国执政期间,虽然对国家不能说没有裨益,但终归不如公孙衍、张仪等人那般耀眼。

      对于惠子的才学,庄子亦是认可的,甚至于还在天下篇中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即「学富五车」典故的由来。

      而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惠子有才学,但却因为种种俗事俗物而耽误了在其名学中的成就,所以庄子才要骂惠子这大概就是“爱之深、恨之切”吧。

      作为被誉为名家鼻祖的惠子,其主要思想有「合同异论」与「坚白论」。s:有书友指出「坚白论」是公孙龙提出来的,实际上不是的,公孙龙只是延续了惠子的思想,并且,他割裂了惠子的「坚白论」理论,是「离坚白派」,属于狭义的诡辩范畴。顺便说一句,「白马非马」的理论,其实也不是公孙龙首创,而是出自稷下学宫的「倪说」,即韩非子所载的「儿说」。

      而在「合同异论」中,认为世上的万物,虽然有小的差别,但本质都是相同的,基于这一点,他劝世人「泛爱万物」,莫分彼此。

      听上去似乎跟墨家的思想有点相同

      但事实上,墨家思想的最大对手,就是惠子。

      比如墨子曰:厚,有所大。

      顾名思义,即是一件事物只有有了“厚度”,才能有体积。

      但惠子则反驳道: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他认为,认为物质的粒子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墨子又曰: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即认为个别区域的前方不容一线之地,这就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

      惠子又反驳道:南方无穷而有穷。

      他表示人站在北方北方极点时,所有方向都是南方,所以是“无穷”;可若是站在南方南方极点时,所有方向都是北方,南方的“实”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是“有穷”。

      墨子又曰:平,同高也。

      惠子又反驳道:天与地卑接近,山与泽平。

      意思是说,在从极高处俯视,天跟地是接近的,山与湖泊是平的,表示观测的人所在位置不同,他看到的高低是不同的。

      毫不夸张地说,在辩论这方面,当时惠子堪称辩遍天下无敌手,无数慕名而来的学者、辩者,都无法难倒惠子。

      然而似这般雄辩的惠子,他偏偏就无法辩过庄子。

      最著名的,莫过于「濠梁之辩」,即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一座桥上散步时的辩论。

      当时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道: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道:你又不是鱼,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s:「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就来自于此。

      庄子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正确的。

      庄子笑道:请你回归最开始的问题,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即是战国首屈一指的两位辩者之间的对话。

      第023章 教导

      庄子希望用名家的思想来淡化儒家思想对他【创建和谐家园】蒙仲的影响,主要有三大原因。

      其一,名家思想是研究万事万物「同异」、「名实」以及相应关联的学论,与道家思想非常契合。

      其二,惠子是庄子的挚友,如果说传授给【创建和谐家园】什么学论是庄子所不排斥的,那么除了道家思想外,就只有名家。

      其余的,儒家、法家、兵家,甚至是墨家,庄子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不满意的地方。

      其三,庄子始终认为惠子“犹有未树”,认为惠子提出的那些理论,还只是很粗糙、很不成熟的思想对此庄子曾说过「名,物之粗也」这样的话,希望惠子更深入地研究世上万物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拘泥于表象,但遗憾的是,惠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作为魏相治理国家以及组织「连横抗秦」,以至于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做深入的研究。

      这让庄子感到很不渝。

      本着循序渐进的想法,庄子先教授蒙仲与诸【创建和谐家园】的,乃是惠子的坚白论。

      坚白论这篇论著的核心,即针对一块坚白石而产生的理论想法。

      这块坚白石,它同时拥有「坚」、「白」、「石」三个不同的概念。

      其中,「白」与「石」是人可以眼睛观测到的。

      但「坚」,却是需要人的手去触摸到才能感觉出来。

      因此,当人只用眼睛去观测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白石」;而在闭上眼睛用手去触摸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坚石」。

      只有当既用眼睛去看、也用手去触摸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是「坚白石」。

      然而,这三者的「名名称」是不同的,能够说这三者其实是不同的物体么

      惠子的思想,即是研究物的“名”与“实”,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s:公孙龙的「离坚白」论,就是割裂了惠子的坚白论思想,诡称「白石」与「坚石」是不同的物体,哪怕它们事实上同时出现在一件物品上。

      总的来说,惠子的「坚白论」还是比较简单朴实的。

      相比之下,他提出的「合同异论」,那涉及的就广泛的多了。

      惠子认为世上事物本身就有「同一」与「差别」的相对性。

      他曾说过:「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拿马来喻,凡是属于马这一类动物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大同」;而其中黑马、白马、大马、小马等等又有差别,这就叫「小同」。

      由此他得出了“万物毕同”的结论,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

      说到「合同异论」,就不能不提惠子的遍为万物说,这是合同异论著的基础。

      据说当时在惠施与诸辩才于树底下高谈阔论时,有一名叫做「黄缭」的辩者曾提出一个问题,询问惠施「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8 04: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