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诸子的思想层次过低他们思考的,是鱼篓网对他们自身的利弊;而庄子所着眼的,却是鱼篓网对整个世道的利弊。
思考问题的层次都不一样,庄子自然提不起兴趣这或许就是惠子死后,庄子感慨自己再无能辩论的对手的真正原因。
在此期间,唯独蒙仲的见解,让他有些兴趣。
比如蒙仲提议把鱼篓网的网眼制得大一些,这样就能让小鱼从网眼中逃过,不至于遏断了仍在生长的小鱼以及鱼苗。
但是对于「世人趋利本性」,蒙仲对此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认为只能从「加强道德约束」方面着手。
「加强道德约束」,这个说法让庄子颇为不喜。
要知道,道家思想主张的是主动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道德约束,这其实是儒家对世俗的要求儒家刻意强调礼数,其本质除了君君臣臣的阶级之分外,也是为了加强世人的仁义礼德,继而使世道变得更好,或者干脆地说,变得更有秩序。
虽然道家也提倡让世俗变得更有秩序,但不同的是,道家思想是希望世人主动去接纳、去感悟秩序,而儒家则是借礼数,直接将秩序套在了世人头上,尽管结果看上去相同,但由于过程大为不同,从而产生了「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的天壤之别。
看着仍在诸子面前侃侃而谈的蒙仲,庄子抿了抿嘴唇,捋着髯须若有所思。
他发现,蒙仲这个他暂时还未承认是【创建和谐家园】的【创建和谐家园】,似乎对儒家颇有好感。
唔这可不成
庄子暗暗想道。
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给蒙仲单独授业,让后者彻底认清儒家的真面目,以便此子一心向道。
第019章 “伪”之辩一
当日的授业结束后,庄子吩咐蒙仲留了下来,旋即带着后者一同来到了库房,从中翻出了他以往所著的骈ián拇、马蹄、胠箧qiè、盗跖zhi四篇论著。
没错,这四篇论著,全都是庄子抨击儒家思想的作品,可想而知他对儒家思想的抵触。
先说骈拇,骈拇即指合并的脚趾,跟旁出的歧指和附着的赘瘤一样,都是人体上多余的东西。
此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为了阐述智慧、仁义和辩言犹如人体上的“骈拇”,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
第二部分开始攻击儒家,批评仁义和礼乐,指出天下的至理正道,莫如“不失其性命之情”,即保持本然之真情,而“仁义”和“礼乐”却使“天下惑”。
第三部分进一步攻击儒家的仁义,进一步指出儒家“标榜仁义”是乱天下的祸根,从为外物而殉身这一角度看,君子和小人都“残生损性”,因而是没有区别的。
直到第四部分,庄子才指出一切有为都不如不为,从而阐明了不为仁义也不为淫僻的社会观。
而事实上骈拇这篇,庄子还只是点到为止地批判了道家,而到了马蹄篇中,庄子则是进一步讽刺了儒家的行为。
在文中的开篇,庄子先阐述了马的天性与其生存之道: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性。
等到世上出了管理马的伯乐,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马就死过半数了。
然而世世代代还有人称赞伯乐为“善于管理马”。s:这段还举例了陶匠与木匠,用意跟伯乐差不多。
庄子认为,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先古之人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
等到世上出了圣人,勉为其难、竭心尽力地去追求所谓的仁义,于是天下开始出现迷惑与猜疑。放纵无度地追求逸乐的曲章,繁杂琐碎地制定礼仪和法度
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14
d,于是天下开始分离了。
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儒家圣人的罪过
而到了胠箧qiè这篇,庄子的文章变得更加激烈,甚至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说法。
文中所举的例子,即「田氏代齐」,即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这件事。
田成子即「田恒」,其祖上是与宋国一样都是“三恪”的陈国的太子「陈完」,陈国灭亡后,陈完便逃到齐国,在姜姓齐君幕下担任士大夫,待等到田恒时期时,田恒谋反作乱,逐齐君而窃取齐国。
而不可思议的是,世人以及其余诸侯,包括儒家的那些圣人,此后居然都认可了田恒这个齐君。
窃取钩子这种微不足道东西的人会被处死,然而窃取了整个国家的田恒,却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诸侯,这就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个典故的由来。
庄子在文中讽刺儒家:儒家圣人告诫我们,不可以贪图不义之财,因此对于那些偷窃诸如腰带这种不值钱东西的人,必须加以处罚窃钩者诛;但圣人同时也表示,要顺天应人、吊民伐罪,因此「窃国」成功的人,都可以用这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当作借口,建立并维系他所窃得之物。
换而言之,圣人即是在保护、袒护这些“大盗”,是故,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而相比较胠箧攻击的是儒家标榜的仁义与推崇的圣人,盗跖zhi、渔父这两片,庄子直接开始攻击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
其中盗跖以「柳下季」即「坐怀不乱将受冻的美人裹在怀中为其取暖而心绪不乱」的那位柳下惠的弟弟「展跖」为主人公,借展跖与孔子的对话而对孔子做出了一系列的抨击,攻击孔子与他的思想属于“巧伪”,指责后者“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s:记得大魏那本书作者也提过,儒家思想就是这样:我知道农事很重要,但我不会去做,因为我是君子,是“士”,是上等人,而农事是下等人做的事。
旋即,又抨击孔子假借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即指周礼,控制天下的舆论,一心想用你的主张传教后世子孙,穿着宽衣博带的儒式服装,说话与行动矫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一心想用这样的办法追求【创建和谐家园】厚禄,要说大盗再没有比你大的了天下为什么不叫你作盗丘,反而竟称我是盗跖呢
然后又讽刺孔子夸夸其谈却无任何功绩,非但自己不能安身立命,就连【创建和谐家园】也没有好的结局当时孔子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被人铲削掉所有足迹,在齐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围困,不能容身于天下;而孔子的得意【创建和谐家园】「子路」想要杀掉篡逆的卫君却不能成功,而且自身还在卫国东门上被剁成了肉酱。s:说实话,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确很空洞,通篇就是标榜仁义、推崇圣人,因此始终不被诸国接纳,顶多当一块金字招牌,孟子也是。直到后来,儒家借鉴道家、法家的思想,在治国方面总算也开始有了些成绩。另外再提一句,作为儒家重要治国思想的「内圣外王」,它是庄子提出来的,载于庄子的天下篇,不过被儒家借鉴了,以至于后来儒家壮大后,有不少人以为这是儒家首创的思想。
盗跖这篇,是庄子借大盗展跖的口,骂孔子、骂儒家骂地最狠的一篇,几乎全盘否定了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s:其实庄子杂篇中还有一篇渔父,借故事中一位渔夫实际上是一位无名的隐士,或者是道家所推崇的那种「圣人无名」的道家圣人的口,较为客观地批判了儒家。但作者仔细看了看,确实感觉不像是庄子所著,尤其是文中对「孔子最后向那名渔父表示由衷尊敬」的暗写,以庄子的高傲,根本不屑于占这个便宜,应该是道家后人伪托庄子写的,所以作者就没加进去。
这四篇论著,骈拇约一千两百字,分六册竹简;马蹄约七百字,分四册竹简;胠箧约一千五百字,分八册竹简;盗跖近四千字,分为二十二册竹简。
也就是说,庄子翻出来的逐渐,总共多达四十册竹简。
“夫子,您这是”
将这四十册竹简通通搬到正屋后,蒙仲在庄子的示意下随意拿起一册翻了翻,却正好翻到「盗跖指责孔子」的那一部分,不由地心中一愣。
旋即,他又翻了翻其他的竹简。
总而言之,在他读诵了全部的书简后,他发现这些竹简上的论著,都是用来攻击儒家思想的。
为何偏偏挑四部攻击儒家思想的论著呢
他不解地看向庄子。
而此时,庄子则在一块竹牌上写下几个字:你如何看待
如何看待是指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么
蒙仲想了想,这才回忆起方才他与诸子辩论时,可能言语有些不当,涉及到了一部分儒家思想,因而惹得这位对儒家极有成见的道家圣贤心中不渝。
“夫子。”
蒙仲拱了拱手,说道:“我知道夫子对儒家颇有成见,但我认为,儒家未必没有可取之处。”
“哼。”
庄子轻轻哼了一声,嘴角微扬流露露出几许蔑视,直到蒙仲睁大眼睛惊讶地瞅着他时,他这才立刻收起那几分蔑笑,一无既往的面无表情。
原来庄夫子也会露出那样的表情
蒙仲暗自惊讶之余,口中说道:“夫子指责儒家巧伪,但我认为,巧伪未必就不好曾经薛地有一人,性格懦弱怕事。某日,薛人带着其子女外出,路遇有贼人抢掠一名商人,那名薛人便奋勇上前,帮助那名商人驱逐了贼人。
商人很感激,将薛人的事迹到处传扬,称其为勇士。待这件事传到薛人的乡邑后,或有知情人感到很是惊讶,私底下询问那名薛人道:你平日性情懦弱,何以这次如此勇敢
薛人便回答道:当时我的子女皆在身旁,难道你要我承认他们的父亲是一个懦弱的人么
事实上,这名薛人仍然懦弱,但因为子女在旁,他不得不假装勇敢,但他「伪勇」的行为,却帮助了那名商人,阻止了发生在天底下一桩恶事。”
“”
听闻此言,庄子捋着胡须若有所思。
第020章 “伪”之辩二
关于儒家思想的“巧伪”,庄子向来是【创建和谐家园】的,因为那是“虚伪”的,不真实的。
但今日,他的【创建和谐家园】蒙仲却提出了一个「伪勇」的概念,借寓言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伪勇在某些情况下与真正的勇敢并无太大差别」的观点,这让庄子受到很大的冲击。
因为按照蒙仲在那则寓言中所说的,倘若那名薛人“顺从懦弱本性”,那名商人就会被贼子所害引申下来即是“弱者因为懦弱而助涨世间之恶”,这并不会使世道变得更好。
但是
庄子皱着眉头,提笔在一块竹牌上写下几个字:儒家多妄言,惑人非道。
见此,蒙仲委婉地说道:“夫子,我以为世上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凡事亦有正反利弊,儒家思想虽巧伪,用「仁义礼德」迷惑世人,但未必没有可取之处昔日郑国有一人偷盗宋人之羊,被宋人抓获,相邻皆呼「郑人盗羊」,难道郑人个个都是盗徒么恐未必。郑国亦有「郑庄公」那般的雄主,亦有「子产公孙侨,法家先驱」那般的贤相,且郑国是首创将国法铭刻于铜鼎之上而使国法一目了然的国家。”
郑庄公
庄子皱着眉头思忖着。
就像蒙仲所说的,凡事皆有正反利弊两面,世人对郑庄公的评价,就很复杂。
首先,郑庄公是一名开明的雄主,善权术、轻礼义,而更关键的是,他作为周王室册封的卿士诸侯都是周王室的卿士,却对周王室态度不恭,于是周桓王便伙同陈、蔡、虢、卫诸国联合讨伐郑国,没想到却被郑庄公带着大将「祭仲」前文「人尽可夫」典故其中的人物之一等人,将周王室的联军击败,使周王室颜面丧尽。
郑国因此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而郑庄公本人,亦被后世称为春秋时代的小霸主。
正因为郑庄公对周王室不恭,因此儒家【创建和谐家园】很厌恶前者,称郑庄公时当世“礼乐崩坏”的主要祸根之一,而一向对周王室很是恭敬的宋国,也因此与郑国相互看不惯。
这也是郑国与宋国后来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s:到战国时代仍对周王室表示恭顺,且仍维持着朝贺献贡习惯的国家,就只有宋国与鲁国。
然而,郑国又是首个将国法明确“告知”于民的国家。
在郑国之前,各国皆有各自的国法用来约束国民,但此时的国法,并不对外公开,倘若有人犯事,可能他到死未必明白自己究竟犯下了那条刑法。
更有甚者,此时的国法已成为权贵倾轧国民、平民的一种手段反正国法不对外公开,我说你有罪那你即是有罪。
因此,当时各国的刑罚都很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的国相「子产」决定改革,他在郑简公的支持下,铸造了一只大鼎,将郑国的刑书铸刻在这只青铜鼎上,然后将青铜鼎摆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的百姓都能看到这只「刑鼎」,看到他郑国的刑书。
此后,郑人都了解了本国的法律,趋利避害,而郑国的权贵也不敢再借刑法之便倾轧平民,于是郑国因此而变得强大。二十年后,晋国亦开始效仿,赵鞅与荀寅把范宣子制成的刑书也铸刻在「刑鼎」上,将本国的刑书公布于众。
对于这两件事,世人的看法评价亦大不相同,道家、法家都很支持,但儒家的圣贤孔子却竭力反对。
在当时亦是大国的晋国亦推出了「刑鼎」后,崇尚礼治、厌恶郑庄公的孔子很不高兴地对【创建和谐家园】说:晋国大概要因此灭亡了,国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这怎么能显出贵族的尊贵
然而,晋国并没有因为这个刑鼎而灭亡,甚至于,后来各国陆续效仿,终于使原本秘而不宣的刑书,公布于众,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一部分人借刑书而使自己获利。s:所以说“子产”是法家先驱,他在当时仍然崇尚“礼治”的时代,冒着极大风险推出了这项改革。
“这位郑庄公,夫子如何评价呢”蒙仲询问庄子道。
庄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必须承认,郑庄公是一位褒贬皆有的雄主,他耍手段杀死起初就关系不好的弟弟「郑段即叔段」。
郑庄公与郑段乃是亲兄弟,母亲皆是「武姜」,区别在于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经历万般痛苦才将其生下,而生郑段时则是顺产。
是故,武姜偏爱小儿子郑段,而讨厌郑庄公。
而郑段呢,仗着母亲的疼爱,在国内横行无忌,让郑庄公很是不喜,想杀掉弟弟甚至是母亲,却又唯恐遭到世俗的职责,于是想出一个计策,既放任弟弟郑段,让后者因此变得越来越狂妄、越来越跋扈,最终,郑段与母亲武姜联合,试图内应外合杀掉郑庄公,夺取郑国的君位。
就这样,郑庄公名正言顺地用「讨逆」的大义杀死了弟弟郑段,还驱逐了他的母亲武姜,立下「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誓言。s:然而过了几年后,郑庄公实在思念母亲,又碍于自己的誓言,于是就挖了一条地道,在地下黄泉与母亲相见,这即「黄泉相见」这个典故的由来。
耍手段杀弟逐母,此事尽显郑庄公的枭雄本色,但在治理国家方面,郑庄公却是一位明君,在他的治理下,郑国当时非常强大,不怵晋、楚。
这样一位雄主,若单纯用“善、恶”或者“好与不好”在评价,就未免会有失公正。
而儒家的思想,蒙仲认为亦不能单纯就定为“惑世妄言”。
不可否认,儒家思想认为“礼制至上”,甚至于孔子曾经还包庇了【创建和谐家园】「曾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