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正是李氏朝鲜正式取代高丽的时候,同时他们在辽东的势力,已经达到了图们江的上游。大量的女真部族被他们吞并,大量的领土被蚕食。
只是现在大明的敌人依旧是盘踞在漠北的北元,而大明开国的勋贵朝臣都是南方人,对北方的了解不深,地理认知更是不确切。所以造成了,日后这些被他们蚕食的土地,成为他们国土的事实。
等到永乐年间,朱棣开始数次北征,同时为了削弱蒙古的影响力,开始对女真各部进行拉拢。但与此同时,高丽对于辽东的侵占达到了顶峰,他们甚至招抚了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为女真万户。
只不过人家没鸟他,还连年带着部族在朝鲜各城镇掠掠。
在永乐年间大明对辽东女真招抚的时候,李朝不但暗中杀掉了大明的使者,而且在建州女真归附,被设为建州卫的时候,为了【创建和谐家园】建州卫,防止女真归明,直接关闭了紧挨着建州卫的庆源道边境贸易,进行经济封锁。
每次大明对于辽东女真部族的招揽,都有李朝暗中阻挠。大明国境线太长,不可能于蛮荒之地重兵把守,当前世代的生产力也不适合在那些深山老林地区,大规模【创建和谐家园】。
李朝不但侵占了中华旧土,而且还吞并了原本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女真部族。并且那些不服从于他们的,一直和他们有军事冲突的女真部族,他们也进行的完整的统计。
如此狼子野心,岂能称作小中华?
永乐三年,大明历时一年半,先后派遣六次使者,才招抚了阿木河会宁(现在朝鲜境内)的斡朵里女真部猛哥帖木儿,而后又在猛哥帖木儿身后,招抚了巴尔逊女真部,设了毛怜卫,从名义上让这些部族归于明朝治下。
但是李朝如何甘心,他们先是诱杀了巴尔逊女真部的首领,然后对女真各部开始大规模剿杀。
可是女真人也不是吃素的,在斡朵里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的带领下,集结各部军队攻打李朝建立的庆源府城池,迫使李朝只能后车。
但是半原始状态下的女真各部族也是死伤惨重,不得已率领部族从阿木河迁移到凤州于胡里改女真汇合(今天吉林梅河口一带),这两个部族都是牡丹江口繁衍的部族,世代姻亲关系紧密。
永乐十年,设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后来永乐二十年,猛哥帖木儿再次率领部族六千人,返回阿木河故土。可是后来因为蒙古,女真各部族的厮杀,猛哥帖木儿身死。
宣德年间,斡朵里部的首领凡察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为了摆脱朝鲜的蚕食,和建州卫指挥使李满柱合兵一处,再次对朝鲜开始大战。
可这一次他们没能胜利,建州卫女真再次迁移,到了苏子河畔的灶突山(今天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这里也成为了日后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兴京。
抛开这些题外话,朱允熥记忆中,对于朝里最不齿的一面,是历史上永乐二年。
朝鲜太祖李芳远,以自己李氏家族生于东北葬于东北的说辞,请求朱棣归还东北十处女真之地。(李家的祖上就是女真人)
永乐大帝朱棣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承认了图们江南是李朝的领土,并且建州卫阿哈出女真部撤出了图们江。
战马缓缓行走,马上的朱允熥一脸冷笑。
身边这只养不熟的狗,古往今来都是一个样。之所以后来会有对大明的恭敬,那是因为先有倭国,后有世仇女真对李朝的不断攻伐,他没办法只能抱上大明的大腿。
而在清王朝强大的时候,朝鲜的国旗上也写着四个大字,大清属国。
其实这个国家就是记打不记吃,大明开国到现在,对于朝鲜朱元璋的态度很明确,你就是进攻,其他的免谈。
高丽曾是大元的八大牧场之一,现在每年都要给大明进贡大批的军马。慑于大明的兵锋,他们才会如此老实。
“对付这些人,一味的怀柔可不行,要让他们看到拳头!”
眼看宫城在即,朱允熥在战马上吩咐,“去,把解缙和铁铉叫来!”
高丽使臣?
先让解缙喷你一脸再说。
~~
这一章虽然水,但是写的很累,因为要避免雷区,又要保证真实性。
历史朝鲜和女真二百多年的恩怨情仇,到后来彻底打服了朝鲜,算是报仇了。
元朝时期斡朵里女真就是万户了,金元两朝都在牡丹江口设置了行政区域胡里改,斡朵里部就是爱新觉罗家族。
胡里改并不是金国女真的核心圈,但是两者之间的的传承关系是真的。满语和女真语的相似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这一点在朝鲜一个什么资料里我看过,朝鲜人称大金后裔,看太多忘了。
努尔哈赤后期的满洲人成分复杂,基本上就是东北各部族的整合体,因为当时设置了八旗,同时也包括汉军旗和蒙军旗。
在后来,划分民族的时候,又把许多民族从满洲人这个统称中摘出去了。什么赫哲,鄂温克等等,这些人其实和满族,都是近亲。
八旗不是民族划分,是一种职业军人的阶级,成分复杂。
随便水两句,大家别喷。我号称番茄第一大水枪,你喷得过我吗?
------------
第15章 婚事
[]
接见高丽藩国使节,是国之重礼。
朱允熥进了紫禁城,先回景仁宫沐浴更衣,同时让宫人去传高丽使节朴半城觐见。
朱元璋的贴身太监朴不成,则是等朱允熥回宫之后,径直回奉天殿复命。
奉天殿中,刚接见完臣工的朱元璋,正手捧一杯浓茶,慢慢的喝着。天冷了,老皇帝的精神有些不济,总是犯困。
“皇爷,吴王千岁已经回宫,正在沐浴更衣!”朴不成进殿,轻声说道。
“知道了!”朱元璋放下茶杯,揉着肩膀随意的问道,“今儿在校场,他们一群叔侄说什么了?”
“奴婢问下了,就是一些骑马射箭的武事!”说着,朴不成看看老皇帝的脸色笑道,“不过,倒也有件趣事儿!”
朱元璋翻着奏折,开口道,“说来听听!”
“宁王殿下让吴王千岁给揍了!”
“嗯?”朱元璋拿奏折的手一顿,抬头不解,“你说什么?”
朴不成笑道,“宁王殿下让吴王千岁给揍了!”
当下,朴不成就把校场上锦衣卫奏报的事说了一遍。
说到宁王朱权因手下比试败落,气急败坏鞭打士卒的时候,老皇帝的脸上明显不悦。
而且不动声色的哼了一声,说出二字,“骄狂!”
当说到,吴王和宁王顶起来,要当众比试的时候。老皇帝的脸上浮现出些笑容,开口道,“吴王外柔内刚,眼里最是揉不得沙子!”
等朴不成说到,朱允熥把宁王摔了个四脚朝天,掰着他手腕问,“十七叔服不服的时候,老皇帝脸上满是笑容。
“当时奴婢听了都没敢信,吴王千岁自小身子弱,宁王殿下却是马上功夫了得,谁想到底是吴王千岁胜了!”朴不成笑道。
“他也是攻了老十七一个出其不意!”朱元璋笑道,“不过,咱这个大孙,是个刚在里面的人。自从他父亲走了,每日都打磨身体,无论风雨从不间断,心性坚韧啊!”
说着,朱元璋又笑了起来,“老十七打小就是个爱现的性子,有点能耐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咱大孙呢,有啥本事都不显山不露水,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让人跑不了。呵呵,这小子的性子,随咱!”
随后,又问道,“他把老十七揍了一顿,老十七没气?”
于是,朴不成又把朱允熥如何对宁王示好,连哄带骗让他转怒为喜说了一遍。
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随后笑道,“这要是在寻常人家,侄儿揍了叔叔,那还了得!”说着,自己也笑了起来。
这时,外面进来一宫人,“皇爷,惠妃娘娘求见!”
“传!”朱元璋喝光了茶杯里的水,把茶杯放在一边,“给咱加水!”说着,又补充一句,“里面的茶叶别扔,还有味呢!”
稍后,郭惠妃笑着进来,“臣妾参见陛下!”
“你这是有啥喜事?”御案之后朱元璋笑问,“咱看你走路都带风!”
郭惠妃站起身,向前几步,笑道,“当然有喜事,陛下忘了么,前两月您说让臣妾给吴王张罗个如意美娇娘,这不来给您道喜吗!”
“有人选了?”朱元璋笑着放下奏折,和郭惠妃在边上的软榻上坐下,继续笑问,“谁家的姑娘?”
“有这么几个人选,最终还要看陛下定夺!“一个是大理寺少卿马家的女儿,大理寺少卿是洪武十二年的进士,书香门第,家里的女儿性格贤淑,大家闺秀!”
“二嘛,驸马都尉梅殷的堂妹,那姑娘臣妾见过,长的跟朵花似的。”
“再有一个是兵马指挥赵思礼的女儿,和吴王同年生人,不过生日要大上三个月!”
朱元璋沉思片刻,“就这三个?”
“适婚年岁的不少,可是臣妾私下打听了许多人,性子最好的就是这三人。”郭惠妃笑道,“您不是说娶妻娶贤么,这三位姑娘是既贤又淑,又能持家过日子。”
说着,郭惠妃笑起来,“那兵马指挥赵思礼家的闺女,十来岁的时候就在家里当家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把好手。不过嘛,就是家世低了点。”
兵马指挥后面没有使字,天差地别。若是兵马指挥使,那可是四品的五官,再往上升就是参将,再升就是总兵官。
而没有找个武字,这个官只有六品。兵马指挥隶属于京师应天府,负责抓捕盗贼,维护治安。若是放在后世,就是一区的警察局长加武警队长。
“家世低怕什么!”朱元璋笑道,“高门嫁女,低门娶妇!”说着,沉思一下,“这么着,这几日你找个由头,把这些姑娘叫进宫来。到时,咱带着大孙去看看。”
“陛下,您这是不见着真人,不放心呀!”郭惠妃笑道。
朱元璋也是咧嘴大笑,“给打算挑媳妇,不亲眼看看咋能放心。”
笑着笑着,朱元璋又开口,“你再费费心,多找几个适婚的姑娘!家事嘛,差不多点别太低,最好是书香门第的!”
“您是想,一次给吴王指两位妃子?”郭惠妃问道。
“淮王也到了成亲的岁数,他毕竟比吴王年长,不好落下他!”朱允熥叹道。
“臣妾知道了!”郭惠妃应道。
随后,两人又说了会闲话,郭惠妃告退。
朱元璋一直坐在软榻上,目送她离去。
其实老爷子心中,自有他的计较。
等寿辰一过,朱允熥就是大明储君皇太孙,再过些年就是未来的皇帝。他的妻子家世不能太高,不能是朝中大臣,也不能开国的勋贵武将世家,不然外戚做大非国家之福。
而朱允炆则不一样,成亲之后马上就去封地就藩,他自幼读书,正妻也应该找一个书香门第家里出来的,而且身份不能太低的。一是以后小两口能说到一块去,二来淮王岳家门第高些,脸面上也好。
虎毒不食子,虽说老皇帝处死了吕氏,可对于这个从小就在他眼皮子低下的庶长孙,还是有些舔犊之情。
“把你安顿好,也算对得起你父亲了!”
朱元璋站起身,再次回到御案上。可这次没有拿奏折,而是在书案的夹层里,抽出一个卷轴。
卷轴很大,在地上铺开之后,近乎一丈多长,半丈多宽,上书四个大字,皇明舆图。
朱元璋脱去布鞋,穿着棉袜的脚踩在江山图上,蹲下身仔细的看着。
良久之后,朱元璋苍老的手指落在一个城池上。
“就这吧!运河重地,够他子孙后代富贵一生的了!”
皇明舆图上,那处城池标注了两个大字,淮安。
朱元璋一生,两个愿望,一是江山稳固百姓国泰民安。二是大明世代承袭,子子孙孙永享富贵。
这两个愿望是矛盾的,但是把他的身份剥开,一面是儿孙满堂的老人,一面是大明的皇帝,就情有可原。
可是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他想要子孙后代永享富贵。可是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熥,则是在心里已经立下誓言。
削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