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朱允熥在奉天殿的花园里打了套军体拳,锻炼一番筋骨之后,从身边侍立的太监手里拿过手巾,擦擦脸上的汗水。
阳光下,红色宫墙边,鲜花盛开的花园里,少年的脸上满是英气。
“皇爷爷起了吗?”朱允熥把手巾扔过去,问道。
太监躬身接过,“回殿下话,老皇爷早起了,在殿里批阅奏折!”
朱允熥点点头,前天之后宫里失去了很多人,也多了很多新人。他原来的贴身太监王八耻正在养伤,现在这个是老爷子新赏的。
“对了!”朱允熥在花园院口停住,回头问道,“你叫什么来着?”
“奴婢叫朴无用!”太监谦卑的笑道。
“你也是高丽人?”朱允熥打量几眼,“听口音不像!”
“奴婢是朴公公的干孙子,所以跟他老人家姓朴!”
“朴无用?”朱允熥笑笑,“你们爷俩一个不成,一个无用。哈哈,下面都没有了,当然是不成无用了!谁给你们起的名,真是人才!”
朴无用不知道怎么回话,只能干笑。
奉天殿里,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正和一个官员说着什么。
前天那事对老爷子也是个打击,朱允熥看着他的侧脸,却没发现什么异样。
“皇爷爷,您起这么早!”朱允熥走过去,笑着说道。
朱元璋笑着点头,那官员赶紧行礼,“臣,宗【创建和谐家园】郎中胡广见过吴王殿下!”
宗【创建和谐家园】是专门负责伺候朱家龙子龙孙的机构,一向是吃力不讨好,还容易吃挂落。
“平身吧!”朱允熥温和地说道。
朱元璋从御案上拿起一张纸,递过来,“大孙,瞧瞧!”
“春夏秋冬布匹各一千匹,黄金八百金,白银一千六百斤,白玉六百斤。珍珠玛瑙宝石各两箱子。蜀锦杭绸各五百匹,象牙玳瑁三百件,另造办处瓷器大小件十二套。古玩字画三箱,金银铜器二百八十六件。”
“太监八人,嬷嬷十六人,锦衣校尉三十二。”
“充实吴王东宫,如有不足,着宗【创建和谐家园】即日按太子旧例一一补足”
念完之后,朱允熥疑惑道,“皇爷爷,这是?给孙儿的?”说着,笑起来,“您这是要搬空国库?”
“你是吴王,礼不可废,原来咱想着你封地在杭州,那是天下最富的地方,用不着在宫里给你张罗什么。”朱元璋挥挥手,让那官员下去,随后继续说道,“可你现在用不着封地了,但是在宫中,该有的东西还是要有。”
在封建社会中这些都有礼,礼是礼仪,代表着阶层的礼仪,更代表着皇权的权威。
作为大明的吴王,皇帝的嫡孙,起居用度一起都有礼可依。不能僭越,但是该有的东西一样不能少。
如果少了,就是大明的笑话。
“皇爷爷,孙儿又不缺这些!”朱允熥笑道,“再说,孙儿如今住在您这边,东宫哪儿弄那么多宝贝,孙儿也用不上阿!况且,景仁宫是原来父亲的住处,里面什么都有。”
朱元璋曾传旨,原来太子居住的宫殿成为朱允熥的寝宫。按照礼法,即便是他不住进去。也要把原来的东西封存,换上新的。
“你有这心是好的!”朱元璋拍拍身边的凳子,让朱允熥坐下,接着笑道,“但这都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到咱们朱家这,不能给废了。”
说着,老皇帝又笑道,“治国为何要靠那些读书人
?因为他们知礼,礼是天下之纲,纲常不能乱!”
“您以前说过,治天下要靠道理的理!”朱允熥笑道,“皇爷爷,前些日还说江西那边赈灾的银两不够,孙儿看,不如”
“都是库房里的东西,没用户部的钱!”朱元璋欣慰的笑道。
大明取代大元,攻破了大元经营百年的大都,宫中无数世界各地来的奇珍异宝,都落入了朱家的手里。大明的国库虽然有些单薄,但是皇帝的私库中,好东西却是不少。
可惜的是,这些从辽宋到金元,还有当年蒙古铁骑横扫天下带来的宝贝,都带着皇家的印记,都在宫廷的档案之中有标注,不能随便发卖。
就算是卖了,这天下也没人敢买。所谓的礼,就是让人安分守己,不是你这个身份的东西,你用了就是犯罪。
“孙儿就是觉得太多了!”朱允熥再看看那张纸,“啧啧,这么多宝贝!”
“你是吴王了,以后接见臣子外官,逢年过节总是要给人赏赐的。”朱元璋笑道,“咱总不能让你两手空空,啥都拿不出来吧!”
大明文官的
俸禄低到发指,但是朱元璋对于中枢的官员,还有那些青年才俊还是很优渥的,他喜欢的官员,总是能得到宫中的赏赐。
而且朱允熥渐渐年长,走到了台前,赏赐外官和亲族,本就是应有之义。
“如此,孙儿就谢过皇爷爷!”朱允熥行礼笑道,“孙儿以后也是有钱人了!”
“呵呵!”朱元璋笑出声,“你再有钱,也没地方花!”
这话说的是,因为朱允熥这个身份,天下对他最没用处的,来的最容易的,就是金钱。
爷俩正笑着说话,朴不成从外面进来,跪着说道,“皇爷,人来了!”
“叫进来!”说着,朱元璋扭头对朱允熥说道,“大孙,咱给你挑了一位记善典官。”(纪善,明代亲王身边的相当于秘书一样的官职。前文出现过一个人名也叫记善,那是人名。)
话音落下,一位面容儒雅,中等身高,微瘦的青年男子进来。
“臣,解缙参见陛下。”
随后,又对朱允熥叩首道,“臣,参见吴王殿下!”
“解缙?”朱允熥想想,笑道,“你是江西的解缙吗?”
解缙微微有些诧异,“殿下认得臣?”
这个历史上的名人,朱允熥怎会不认得,不但认得,而且还知道这位老兄最后,死的可挺惨。
“孤不但认得你,还知道你是个神童!”
解缙生在江西吉安一个传统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就有神童的美名。十七岁参加乡试,中了解元。十八岁参加会试,和兄长解纶还有姐夫黄金华成为同科进士,传为一时的佳话。
进士之后,朱元璋亲点解缙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这是对于读书人来说,是天下最清贵的官职。
大明帝国之中,做大官必须是进士,入翰林院就是六部阁臣的候补人选,只不过是需要些时间磨练罢了。
按理说,这样的仕途应该一帆风顺。
可解缙不但仕途不如意,而且还不受建文帝的待见。后来投靠朱棣,倒是一飞冲天,成了重臣。
但是福祸相依,他得意之时正是他的死期。
永乐年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领会了朱棣的用意。把解缙灌醉后,塞进雪堆里,活活冻死。
~~~
今天状态不好,对不起大家。
昨天晚上,和几个爱好文学的妹妹聊到太晚了。
------------
第79章 解缙
[]
“大孙!”
朱允熥脑中想着解缙的生平,耳中听到朱元璋轻声唤他,忙侧头过去认真倾听。
“这人是个人才,不只会什么没用的琴棋书画,于国家大事也有深刻见解,但也是个愣头青。”朱元璋小声道,“这人恃才傲物,看着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其实眼睛长在头顶上。而且有些执拗,认定的事几头牛都拉不回来。”
“朝中这么多能臣翰林,偏就他是个刺头,不但总是仗义直书,而且还爱管闲事。咱本想让他回老家好好磨练十年再用,可你现在身边无人,且给你当个积善,他是青年才俊,你是少年嫡孙,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佳话!”
解缙站在地上,看着一老一少两人小声说话,年轻的吴王还不断用有趣的眼神打量自己,心中忐忑的同时,又有些不舒服。
“启奏陛下,陛下接见臣于奉天殿,乃是君臣大事,为何不与臣言,反倒和吴王窃窃私语?”
朱允熥顿时乐起来,还真是个愣头青。现在虽然不是后世大清,臣子们见了皇帝都是跪着说话,可满朝文武也没人敢和皇帝如此说话。
只不过是冷落你一会,你就要出言提醒。若真是做了昏君,岂不是要被你指着鼻子骂?
恃才傲物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对的自信,绝对的直接,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不懂得变通。偶尔一次恃才傲物会让人觉得有些可爱,但总是如此,就会让人厌恶。
解缙出身名门,中了进士之后很快就得到朱元璋的喜爱,他第一次露头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就是去年,李善长附胡惟庸谋反案。
李善长是大明朝中淮西一派的领军人物,开国文臣之中功勋最重,封韩国公,其子尚公主为大明驸马。
当年朱元璋刚在有义军中崭露头角,李善长就带着族人前来投奔,几十年风风雨雨任劳任怨,是朱元璋创业时期的大管家,大明开国第一位丞相。
这也是朱元璋最为后人文人所诟病的地方,大杀功臣将相。先是用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大明第二任宰相胡惟庸。而后又用攀附胡党的罪名杀掉了李善长,而且都是全家处死,只留下了李善长那个当驸马的儿子。
而且这两个案子对于大明官场来说,不亚于山崩地裂,近五万官员士子牵扯其中。政治斗争没有对错,只有胜利。朱元璋虽然对朱允熥是慈祥的祖父,但是对待他认为的威胁者们,则是挥舞屠刀,人头滚滚。
两个宰相的人头,树立了朱元璋在大明帝国的绝对权威,使得中国的皇权在大明帝国第一任皇帝身上,达到了顶峰。(清代的皇权比明代更为强大,这里不过多叙述)
天下没人敢说话,明明知道李善长似乎有那么点冤枉,哪怕就是死,也不是这么凄惨的死法。可是,没人敢说话。
偏偏这个时候,有个户部郎中王国用站了出来,说李善长是冤枉的。言辞激烈,直戳朱元璋的内心。
大致意思是,李善长除了是大明的公爵之外,还是皇亲国戚,与陛下本是一体。他若想造反,何必攀附胡惟庸?况且胡惟庸也是他一手提拔的,胡惟庸造反若成,他也不过还是个臣子,能有什么好处。
现在李善长死了,人死不能复生。现在天下人都说,李善长功劳这么大,说杀就杀了。我们这些人,在陛下眼里又算得上什么?
微臣希望陛下能引以为戒,莫让天下士人再次寒心。
这份奏折朱元璋反复看来两遍,当别人都以为王国用死定了的时候,朱元璋却没有处置他,反而升他的官。
但是,王国用这份奏折,却是解缙代为起草的。
朱元璋把解缙招过来质问,你身为什么帮王国用起草奏折,为李善长伸冤。
解缙说,臣知言出而祸必随之,然耻立于圣朝,而无谏诤之士。
他的意思很简单,我知道会有杀头的危险,但我不在乎,而且我瞧不起那些不敢说真话的满朝文武官员。
朱元璋喜欢有胆气的人,更喜欢有胆气,又有学问的人。
所以破格提拔他为六品的翰林学士,但是这也看出解缙似乎的情商似乎不怎么高,他的那句瞧不起满朝不敢说真话的大臣,得罪了许多人。
人都是这样,我可以卑鄙懦弱甚至有些冷漠,活着阴险毒辣。乃至可以把这些当成人生的准则,我可以这么做,但你不能拆穿我。你拆穿我,你就是得罪了我。
由此可见解缙在文人中,是一把剑。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之后,他更张扬了。
今年年初,他又上了一次奏折,太平十策。
所谓天平十策,就是能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十个计策。他只是一个翰林,满朝的六部尚书,御史大夫都不敢说的话,他说了。
先不说他的计策如何,他在书中有一条,直接触怒了朱元璋。
他说,大明分封藩王,是天下肇祸之始。
就是说,朱元璋现在分封诸王,以后一定后患无穷。
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在今后的岁月里不但有靖难篡位,而且庞大的龙子龙孙也成了这个国家的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