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我祖父是朱元璋》-第5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江西,洪武年间江西共有特大洪水七次,这里是家言,时间点不对,不可作为参考。哇,又水了几个字,哈哈。)

      江西又发洪水了,朱允熥心中一惊。

      作为被朱元璋培养的储君,每日的学习不只那些儒家学说和治国的学问历史,还有山川地理等事。江西境内河流众多,在元代数十次河流决口,至始数十万百姓无家可归。

      眼看就要秋收,洪水却来了,而且能让户部工部的人等着见皇上,一定不小。

      朱允熥回头,只见朱元璋大步流星而来,问都不问何事,直接对边上侍卫说道,“备马,回宫!”

      刚在祖孙二人还在民间闲庭信步,现在两人却翻身上马马不停蹄。马背上朱元璋脊背笔直,面若沉水。

      进了宫中连衣服都没换,两人急忙步入奉天殿。此刻殿中户部尚书傅友文,工部尚书夏祥,侍郎张衡,中书舍人刘三吾等十几个臣子,已经急成了热锅的蚂蚁。

      见爷俩进来,赶紧叩首。

      “臣等”

      “起来!”朱元璋在龙椅上坐下,吩咐道,“给几位爱卿赐座,给咱上茶。”说着,对朱允熥说道,“大孙,站咱身边来!”

      “是!”朱允熥应了一声,站在朱元璋的身侧。

      “启禀陛下!”户部尚书傅友文脸色发白,颤声道,“江西从五月起连日暴雨,两月余来河水暴涨。抚州八百里加急奏称,抚河南岸石堤决口,一日之间决口已达两百余丈。”

      朱允熥闹钟快速思索着,抚河是江西境内第二大河,全长六百多里,而它的流域面积却极宽,涉及了很多周边很多府县。

      两百丈的决口就等于差不多六百米宽,想象一下洪水从六百米宽的决口冲出来,是何等的惊天动地。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决口只会越来越大,怕是江西北部地区,今年要颗粒无收。

      (地理不好,案例是根据明代真实水灾改编)

      工部尚书夏祥也开口说道,“抚河决口,下辖的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五县,还有旁边建昌路,南城、南丰、新城、广昌4县,怕是凶多吉少!”

      大殿中死一般的沉寂,洪湖水一共九个县,两个州,这涉及到的可是近乎数十万的人口,和难以估量的

      财产损失。

      这些区域内的粮食是没有指望了,除此之外还有城池,民居和商业也都完了。除此之外,数十万人没有饭吃,说不定会闹出民乱。

      老百姓没饭吃就会造反,这是真理。

      就算他们不造反,在洪水过后往往会伴随着大面积的瘟疫。

      想想,不敢想。

      这是大明,再好的大明也不如后世。

      洪水一来,此刻已经有许多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甚至饥寒交迫。

      想到此处,朱允熥再也忍耐不住,“江西五月开始下大雨,地方官怎么不奏报?这些日子翻看各地奏折,都是一片请安问好之事,昨日给赣州的公文中,皇爷爷还写道,江西多灾,务必体恤民情。抚州路的官员,就是这么体恤的?”

      臣子们对视一眼,忙起身,“臣等有罪”

      “你们有什么罪?现在说的是江西!”朱允熥开口道,“那抚州的官员只是八百里上奏告急,可有处置的方案!”

      中书舍人刘三吾先是看了一眼朱元璋,随后对朱允熥说道,“回殿下,抚州府张善请朝廷速派赈济!”

      “出了事就知道要赈济,没出事就不知道防范!”朱允熥怒道,“嘿嘿,他张善真是做的好官!”

      看朱允熥面目狰狞,目露杀机。臣子们对视一眼,心说这将来定又是个难伺候,不好伺候的君主。

      吴王的脾气和老皇爷太像了,都是心中有刀,一直在磨。

      朱元璋的大手死死的扣着椅背,面带冷笑,“咱大孙说的对,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该掉脑袋的一个都逃不过。”说着,朱元璋顿了顿,“你们预估,九县两州的灾民需要多少粮食!”

      “臣等预估需要五十万石左右,其中还有盐,药等物!”侍郎张衡说道。

      “怕是不够!”

      这不是藏拙的时候,作为未来的继承人,必须在皇帝面前展示出自己对于政事的有力见解。

      朱允熥开口,对朱元璋说道,“皇爷爷,孙儿僭越了!”

      “无妨!”朱元璋绷着脸,“你也大了,该为祖父分忧,说就是了!”

      “是!”朱允熥道,“皇爷爷,孙儿以为这些粮食不够够。马上就是秋收,九县百姓今年的收成一场大水全完了,现在的赈济只是刚开始,没了朝廷的

      赈济,百姓冬天咋过?”

      “而且洪水过后,还涉及到明年的春耕生产,以及田地清淤,这些都需要粮食。还要防止疫病蔓延,防备灾民闹事流窜。五十万石粮食能吃多久?”

      “京城粮库还有多少粮食?”朱元璋不住点头,随后问道。

      “回皇上,京城大仓中还有粮两百万石!”傅友文犹豫下,“但,那是历年积累的军粮,储备粮,轻易动用不得!”

      这大明看着盛世待兴,其实是百废待起。从大元手里接过这个烂摊子,南方还好,可是北方因为连年大战,年年都要朝廷补贴。还有边关战事等等,大明也是不富裕。

      “那就从九江武昌等地调拨粮草,要快,要急!”朱元璋开口说道。

      “可是,那两个大仓也是军粮呀!”傅友文顿了顿,“一旦拿出来,想再填满,可就不是三五年能”

      “百姓还在嗷嗷待哺,顾不得了!”朱元璋站起身,来回踱步,“百姓要紧,先让他们吃饭!”

      “臣等遵旨!”

      九江武昌都是南北中转的要道,更是内地重要的军事重镇。驻防大明最为精锐的部队,现在要动用他们的储备军粮了。

      “可以让各州府的大户人家捐粮!”朱允熥开口说道。

      他知道在封建时代,地方上的

      豪族和大户,可以修桥铺路做善事,但是很少赈济灾民,有一种说法是当权者防备他们收买人心。

      但是,现在顾不得,江西边上就是湖北,武昌汉阳那边有着数不清的豪门粮商。

      “皇爷爷,让他们出粮食,朝廷可以给予表彰。”朱允熥想想,“譬如,官府给个什么太平士绅之类的称呼。”

      “哼,想都不要想!”朱元璋冷哼一声,“粮食是他们的命根子,就是给他们官做,他们也不会拿出来!”

      此时,工部尚书夏祥说道,“皇上,除了赈济灾民的粮食,抚州等地还需要修复河堤,清理河道等事的银钱!”说着,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臣算了下,大概六十八万两!”

      “给!”朱元璋毫不犹豫,说着,忽然皱眉,“户部库里还有吗?”

      “还有三百万银钱,可那是动不得的压箱底。”夏祥叹道。

      大明,现在连六十万的银子都拿不出来了?

      不是的,而是那三百万实在是金融储备,不能轻动。而且边关连年战事,军费开支浩大如流水。

      蓝玉打了胜仗班师回朝在即,又是一笔银钱犒赏。

      (大家别觉得三百万少,康熙六十多年皇帝,只给他儿子留下八百万国库。当然清代的盐税茶税都是皇帝的私房钱,不算国库)

      “能拿多少拿多少!”皇帝难当,朱元璋缓缓开口,“不行,从宫中的用度上减免,发给地方百姓!”

      ~~~

      不是俺不准时,俺也是有苦衷。

      (呸,作者的话信得住,兔子都能上树)

      ------------

      第62章 【创建和谐家园】

      []

      “这六十八万两,也只是第一批赈济银子!”

      “安顿灾民,清淤田亩之后,还有灾民的房屋,牲畜,粮种。”

      “还有河堤重新加固,修建。”

      工部尚书夏祥看了下朱元璋的脸色,小心的说道,“现在还能凑得出来,但是最迟这笔银子,明年开春就要用上,从何处拨发这笔款项,臣还请陛下示下!”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明虽大,但是国库的收入每一样都有明确的去处。

      朱允熥在脑中想着,看过的那些关于大明税收和财政的奏折和细表。大明建国至今,战事不断。举国的物力供应才能确保对北元的军事优势,同时吐蕃,云南等地每年也有一百多万的军费开支。

      朱元璋是个爱惜百姓的皇帝,不愿意在百姓身上增加负担,所以目前支撑大明财政的,只有每年两淮的盐水,总价在八百万两左右。其他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百姓休养生息。

      这么一算,家中实在没有余钱。

      “前些日子京城发卖邮票,收了二十几万!”朱允熥想想,开口说道,“驿站改邮也已经明发天下,孙儿看,不如扬州,苏州杭州,泉州等商贸繁华之地,陆续开卖。所得的银两,尽数归于江西赈济。”

      “没落进自己口袋的钱,永远不是钱!”朱元璋沉思道,“万一发卖所得钱款不尽如人意,还是要挪东墙,补西墙。咱们做事,不能一根绳上吊死,起码得两手准备。”

      军事上朱元璋很大胆,但是民生很小心。

      邮票的钱,只是看到了京城的收益。其他地方的成败他还没看到,心里自然是不放心。

      堂堂大明帝国,竟然被前后加起来百十万的赈灾银两给难住了。归根到底还是朱元璋治国太正,不肯在别的地方动心思。

      倘若是几百年后所谓的十全盛世,缺银子了有的是办法。朝廷吏部卖顶戴,官员交议罪银,海关成了皇帝的私房。什么下江南,修圆明园,平大小和卓金川,平外蒙的钱不都是这么来的?

      朱元璋从龙椅上站起来,背着手走到大殿的窗口。

      窗外,本来晴朗的天空,慢慢爬上一丝丝乌云,遮盖住了阳光,让人间变得阴暗。

      “大孙!”朱元璋忽然发出一声叹息,“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呀!”

      能让心性刚毅的朱元璋发出如此感叹,由此可见大明帝国的领路人,不好当。

      “传旨!”朱元璋继续说道,“着九江,武昌大仓,拨给江西抚州建昌两府九县赈灾粮食,七十万石。户部拨赈灾银,七十万两。”

      说着,朱元璋转回身,看着大臣们,“先解灾区的燃眉之急,其余的这些天咱们想想办法,活人不会让尿憋死。”说到这里了,话锋一转,目光变得冷冽如刀,“咱先把丑话说在前头,这是给灾区百姓的钱粮。谁想伸手,掂量一下他自己的脑袋多沉!”

      “臣等遵旨!”众臣回道。

      忽然,一阵风吹过,窗帘微微晃动。若有若无的细雨,随风飘入窗,落在明亮地砖上,转瞬即逝。

      朱允熥看着朱元璋紧皱的眉头,还有嘴角的冷笑,知道他的心中已是烦躁至极。他位置骄傲的大明帝国,位置兢兢业业守护的大明帝国,其实还很脆弱。

      他是一个讲究完美的人,无论是民生还是军事上,他想做到最好。但是统一天下二十几年来,还是无法达到兼顾平衡。

      朝夕相处一来,朱允熥从心里已把朱元璋当成了自己的亲祖父,见他如此难受,他自己的心中也不好过。

      随即,想了想,朱允熥走到朱元璋身边,“皇爷爷,孙儿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朱元璋和众臣子的目光都看过来,前者勉强笑笑,“大孙,想啥你就说啥,这里没有外人!”

      “关于赈灾的银子,孙儿想到了几个办法。”朱允熥缓缓开口,“第一,前几日以皇爷爷御笔为范本的邮票,一张卖出了一百两,听说现在京城已经炒到了五百两银子的天价。”

      “孙儿想,天下臣民爱戴皇爷爷,既然如此,何不朝廷牵头,组织京城附近的士绅进行捐款。不让他们白捐,捐一千两以上的,皇爷爷可以手书忠厚人家。”

      “花一千两买一副传家宝,孙儿以为那些财主们,肯定打破脑袋的抢,兴许户部的门槛都能踏破了!”

      “臣不赞同!”中书舍人刘三吾先开口说道,“皇帝手书,怎能轻易发卖给百姓,如此一来朝廷的颜面,皇帝的尊严,何在?再者,乡绅财主多有不法者,若是家里有笔下的亲笔,以后他们犯法,岂不是多了一道保命符?”

      朱元璋点头道,“刘爱卿说的对!这事,咱也不同意。”

      朱允熥心中无奈叹息,这个时代的等级烙印实在是太深刻了。皇帝的手书或者御赐的东西,是一种难得的殊荣。这些东西臣子们都要供奉在家里,世代不得转卖,而且宫廷都有记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05: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