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我祖父是朱元璋》-第2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朱元璋越说越气愤,“让他们当官,一个个兴高采烈。让他们做事,一个个尸位素餐!一个个张口闭口,全是他娘的天下天下。可是呢,连要饭的都没安置好,还他娘的说什么天下?”

      古往今来,朱元璋应该是仅有的,会为了乞丐而大发雷霆的皇帝。

      无论后世多诟病他,无论多少人议论他,诽谤他。但是有一点,朱元璋从不是民贼。

      很多皇帝,既是独夫,又是民贼。

      哪怕那些皇帝被什么学者专家称呼为大帝,但也是残民的贼。

      他出身苦,见过百姓的苦,了解百姓的苦。

      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关爱贫苦百姓落实到地方衙门的皇帝,曾经下旨给各地官府,六十以上年老多病者,年少无依无靠者,伤残不能理事者,每年官府要给多少粮食,多少布多少肉油。

      跟随他征战天下的老兵,在这个基础上,赏赐更加丰厚。每年除了以上这些,官府还要给银钱多少,给酒多少。

      大明刚刚统一天下之时,河南发生旱灾,听闻当地百姓卖儿卖女,朱元璋这位性情皇帝做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

      官府赈灾的同时,也要出钱把百姓卖掉的孩子买回来,交给穷苦百姓让他们团聚。

      骂得有些累了,朱元璋叹息一声,自言自语,”天下,何时才能真正人人都有饭吃!“

      说着,看看手里记录朱允熥言行的条陈,苦笑下,”咱这个孙子,跟咱一样,见不得穷人!“

      不过马上,朱元璋的表情又变了,看着蒋瓛,”查,查查这么多乞丐到底咋回事?查查,是有无良的乡绅,还是有无良的官儿!“

      臣,遵旨!”

      “陛下!”这时,黄狗儿轻轻上前,“吴王殿下回来了,在殿外求见!”

      “你还杵着干啥?传进来!”朱元璋骂道。

      ~~~~~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随着黄狗儿一道退下。

      同时,几个小太监,开始为皇帝布置晚饭。

      外面的天有些暗了,斜阳的光落在金色的琉璃瓦上,全是五彩的光彩。

      朱允熥拿着一包糖,笑着进来。

      “孙儿参见皇爷爷!”

      “起来,起来!”朱元璋放下手里的东西,从龙椅上下来,“坐,吃饭!”

      “皇爷爷,孙儿在城里逛了逛,路过个卖糖的铺子,给您称了点糖!“朱允熥献宝似的,放在饭桌上。

      ”咱多大岁数了,还吃糖?“朱元璋笑道。

      ”这时广州的椰蓉糖,买糖的说呀,没那么甜,入口即化!“

      ”咱可不吃,咱不爱吃甜的!“朱元璋笑道,”咱呀,就爱吃肉。“

      ”您尝一个,尝一个!“朱允熥摸出一块,送到朱元璋嘴边,”就吃一块!“

      ”呵呵!“被孙儿撒娇似的弄得呵呵笑的朱元璋,张开嘴,糖一入口,顿时笑道,”哎呀,还是太甜!“说着,又笑笑,”这玩意不抗饿,没啥吃头!“

      老头就是嘴硬!

      朱允熥心里好笑。

      饭菜上来,都是家常便饭。朱允熥让太监下去,亲自给爷爷装饭。

      然后,把炖肉的汤汁倒在自己的碗里,大口的吃了起来。

      ”逛了一天,饿了!“朱允熥边吃边笑道。

      ”饿了就多吃,吃肉!“朱元璋给他夹一块炖的稀烂的肥肉,”像长寿,吃肥肉!“

      朱允熥笑着点头,大口的吃着,格外香甜。

      ”孙儿,今天在城里都看到了啥?“吃了一会,朱元璋笑问。

      朱允熥顿了顿,“盛世!”

      “嗯?”朱元璋一愣,“啥?”

      “孙儿看到了,咱们大明百姓富足祥和悠闲的盛世!”

      “还有吗?”朱元璋知道这是马屁,淡淡的一笑。

      “还有朱允熥犹豫下,放下筷子,”还有,挨饿!“

      ------------

      第36章 孙儿要做万人敌

      []

      挨饿!

      简单两个字一出来,朱元璋原本满是笑容的脸色,顿时凝固,凝结成冰霜。

      而且从他苍老的,满是皱纹的脸上。朱允熥看出了种种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情绪。有惆怅,有愤怒,有忧心,还有苦涩。

      “孙儿在长安街见到一老一少两个乞丐,后来在洛阳巷那边的破庙里,看到了好多个要饭的,有几十人!”

      朱允熥用筷子慢慢的搅着碗里的米粒,小声说道,“别人告诉孙儿,应天城西门外边的窝棚里,还有更多挨饿的人!”

      吃饱,一直是困扰华夏人几千年的大问题。再美好的时代,看不见的角落里,也有不完美的影子。

      在遇到一老一少两个乞丐之后,朱允熥在大明的都城中,那些刻意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看了许久。他看到了盛世的残缺,看到了大明风华之下,一些无依无靠的百姓。

      没有任何的社会和政权是完美的,有问题不怕,有了问题就要面对问题,就要处理问题,让这样的问题不再出现。

      “咱,已经让应天府去救济了!”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些许的无奈和寂寥,他是皇帝,是天子,但是他也做不到让人人都能吃饱。

      “皇爷爷!”朱允熥小声的说道,“光是救济也不是个事呀?”

      “那你说说,咋办!”朱元璋苦笑道。

      “孙儿打听了一下,今年开春淮西发水了,许多穷苦百姓没办法才逃到京城这边。”朱允熥小心的组织着语言,“京师是【创建和谐家园】之地,光京师就这么多,其他的地方就别提了!”

      啪,朱元璋一扔筷子,怒气勃发,“上上下下都该死!”

      朱允熥低下头,不出声。他知道皇帝骂的是谁,骂的是那些没有及时汇报,并且处置不当的官员们。

      “皇爷爷!”朱允熥继续开口,“咱们大明这么大,年年都会有天灾【创建和谐家园】,种地的百姓一旦遭灾颗粒无收就只能举家逃荒!”

      “这事咱你清楚呀!孩子!”朱元璋揉着额头,“当年,咱老家绝收。你大爷爷病死了,你二爷爷,三爷爷,都出去逃荒,死在了路上。全家就剩下爷爷一个人!”

      说着,朱元璋叹口气,“那时候咱就在想,要是官府那些当官的稍微有些良心,知道救济救济百姓,怎么会死那么多人?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百姓种出来的粮食,救济百姓不是天经地义吗?”

      说到此处,朱元璋摇摇头,“可是呢,当官的就像是没看见一样。你知道当官最怕什么吗?”

      朱允熥摇摇头。

      “最怕的就是没良心!”朱元璋继续说道,“淮西大水冲了一万多亩土地,近万灾民嗷嗷待哺。咱从开春就开始说救济救济,地方官也一个劲儿的上折子,如何安置。可你现在看看,逃荒的百姓都跑到京城了!”

      “你哪句话说的对,京城都有了这么多,别的地方呢?”朱元璋眼中闪出一丝狠辣,“他们以为咱天天待在宫里不知道?嘿嘿,咱骂他们该死,是因为他们真的该死,他们只会当官没了良心!”

      “若是尽心的安置流民百姓,怎么会变成乞丐?他们就是懒,就是不愿意主动做事。他们看不见就以为没有,他们看不见还以为咱也看不见!”

      朱元璋发火,朱允熥默不作声。

      这位皇帝的脾气非常暴躁,尤其是在涉及到百姓的时候。朱元璋是一个有着强迫症的完美主义者,他认为手下的官员不但要清廉,而且要和他一样,关心天下的百姓。

      所以稍微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就大发雷霆,让百官战战兢兢。而对于处置办事不利的官员,他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杀。

      大明每年被革职,被流放,甚至被杀的官员,贪腐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都是尸位素餐,没有作为,乃至无法提升治下民生的官员。

      发了一通火,朱元璋似乎是心里舒服了。对朱允熥说道,“别看咱是个皇帝,可是很多事,身不由己呀!”

      皇帝是人不是神,就算是神也顾不过来全天下的人。

      朱允熥看看朱元璋的脸色,再次开口说道,“有了灾荒就救济,这是皇爷爷的德政。但是,孙儿想...."

      ”你吞吞吐吐地干啥,咱爷孙俩有啥不能说,直说!”朱元璋说道。

      “大明年年都有地方闹灾,江南在这边还好,北方山陕边地,黄河边上的中原等地,还包括淮西等地,隔三差【创建和谐家园】是闹旱,就是洪水!”

      朱允熥缓缓开口道,“当地的官府本就不富裕,连年拿出粮食救济百姓,也是一种负担。而且...."说着,看看朱元璋的脸色,”而且,那些地方官也未必是尽心救济!“

      ”呵,甚至有的干脆把朝廷的赈灾银子粮食装进了自家的口袋,是吧?“朱元璋冷笑。

      朱允熥沉默一下,算是赞同。

      ”所以,孙儿想,为什么有灾难的时候,朝廷不把这些灾民组织起来,以工代赈呢?“

      朱元璋皱眉琢磨,”这倒是个好法子!可是就怕地方官打着以工代赈的主意,给百姓增加徭役!“

      这老爷子!

      朱允熥心里发笑,原来是怕地方官滥用民力。

      大明的百姓除了交税之外,每年还有徭役等。比方说修筑城墙,疏通水路,铺设官路等等。

      有的百姓为了避免徭役,就会给官府交钱交粮,所以这也是地方上,那些官吏们发财的手段之一。

      现在是朱元璋当皇帝,他两只眼睛盯着,地方官自然不敢胡来。可是明朝后期,因为百姓负担过重,也成了大明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孙儿说的以工代赈,和以往不同!“朱允熥继续开口,”比如说黄河,孙儿翻阅宫中的档案,发现从洪武二十年开始,三次治理黄河总共花费了白银一百二十余万两,动用民夫三十多万!“

      ”孙儿以为,若是用灾民取代民夫,朝廷不但可以赈济灾民,还能省下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以今年春天淮西发水为例,就是因为淮河没有疏通河道导致的。洪水这东西,堵不如疏,疏是一个细致漫长的过程。“朱允熥边想边道,“既然有了受灾的灾民,就是现成的劳力,朝廷与其不停的赈济,不如组织起来。”

      “他们干活也是为了自己干,疏通好了河道,以后水患也少了!水患少,百姓的日子就好。所以孙儿觉得,以工代赈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听着朱允熥侃侃而谈,朱元璋不住点头。

      原本因为生气而皱起的眉头也慢慢散开了,脸上甚至浮现出笑意。

      他最满意这个孙子的地方,就是这个孩子独到的眼光,和敢于做事的勇气。

      那么多皇子皇孙,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翻阅宫中的档案,知道治理黄河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人。

      那么多皇子皇孙,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在这个岁数当着自己的面,说出心里的看法。

      等朱允熥说完,朱元璋沉思一下,慢慢开口,“熥儿,咱听说你心善,救了一老一少两个流民乞丐?”

      “是!”朱允熥知道自己的举动,肯定有人告诉朱元璋,当下开口说道,“孙儿让楚国公家的廖镛带回家里安置,想他楚国公的府里,应该不多两张嘴!”

      朱元璋笑了笑,“那么多流民乞丐,你咋只救了那俩人?”

      这话是随口一问,但是朱允熥却面色郑重起来。

      “一老一少为祖孙,是爷爷带着一个孙女!”朱允熥小声道,“他们无依无靠的,孙儿...."

      朱元璋明白他的意思,叹息一声,”好孩子!“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0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