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我祖父是朱元璋》-第1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成年后策动战马奔腾四方,征战。

      轿子,娘们才做那玩意儿!

      尽管已是须发皆白,六十多岁的年纪,但是朱元璋龙行虎步,一点不比年轻人脚步慢。

      没一会就到了

      皇子皇孙读书的大学堂,刚迈步进门,就听里面传来朱允熥的声音。

      苛政,猛于虎也!

      朱允熥看着面前,对他的表现有些惊奇的齐泰继续说道。

      “元之亡在于苛政,横征暴敛。不知民间疾苦,不顾百姓死活。当年我朱家定居在淮西,天灾【创建和谐家园】颗粒无收,可是官府不但不救济灾民,反而继续加税,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面对各路义军,朝廷不但不招抚,不怀柔,反而一地反杀一地,一城反屠一城,如此暴政天下百姓寒心,岂能不反!”

      “至于齐先生所说的

      不修德行也是一方面,大元打压【创建和谐家园】,防备【创建和谐家园】。原金国境内的【创建和谐家园】为北人,宋朝之内的【创建和谐家园】为南人,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南人皆难上加难。”

      “士人得不到上升的途径,【创建和谐家园】长期被歧视对待。官府【创建和谐家园】不堪,中枢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只知道奢侈享乐,加税加税。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百姓动辄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聚在各路义军之下,成为取之不尽的兵员。地方的豪强和朝廷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大元分崩离析!”

      “一个国家,要让底层的人民有向上的通道,要保持社会的稳定让百姓有饭吃,要开展基础建设,治理水患积极屯田。一个国家,要有包容四海的胸怀,皇爷爷曾说过,无论蒙汉苗黎都是大明的子民,要一视同仁”

      朱允熥侃侃而谈,周围人越听越是心惊。

      这些翰林学士如何不懂得元亡的道理,若论追究元朝灭亡的根源,他们说的比朱允熥好。

      可是朱允熥的观点和眼界却超过了他们,甚至许多是他们都没想到的方面。而且,他们是从臣子的角度考虑,朱允熥此时所说,似乎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一样。

      想想以前的朱允熥,再看看现在的朱允熥。

      翰林学士们啧啧称奇,窗外方孝孺连连点头,看着朱允熥眼神中的欣赏溢于言表。

      中枢舍人刘三吾捋着长须若有所思的同时,也在暗暗赞叹。

      吴王这番话,怕是那些六部尚书也不一定能在仓促之间说出来。

      见解独到,眼光长远,心思缜密,看清了大元的问题,看清了民间的问题,总结了大元的弊政。

      皇族子弟,学问只是一方面,但是治国的才能和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听着听着,刘三吾,不由得又想起朱元璋那句话。

      “熥儿,吾家千里驹也!”

      光是听他对大元灭亡的观点,就不是千里驹这么简单。

      忽然,刘三吾想到了皇帝对于皇储一事的看法。

      看朱允熥的眼光顿时变了。

      莫非,皇帝的意思,皇太孙立吴王?

      想着他看看前排,一脸沉思的朱允炆,陷入沉思。

      一时间连皇帝来了身边,他都没发觉。

      听到脚步,刚回身,就见到朱元璋那张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脸。

      “臭小子,想的好,说的好,都说到咱心里去了!”

      朱元璋心中想到,作为出身最贫苦的皇帝,他和朱允熥的看法一样。

      什么德行,什么礼节,什么礼仪其实都是扯淡。

      当一个国家,不能让百姓吃饱,不管百姓的死活,百姓一定会造反。

      “你!”朱元璋在刘三吾耳边轻声道,“考考他!”

      ------------

      第16章 打出去

      []

      刘三吾点头,但是还没开口,身边人却先出声了。

      只见方孝孺站在窗前,对学堂中朱允熥问道。

      “吴王殿下方才说,大元大多数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这点令人发醒,臣赞同。可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朝代的土地不都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吗?土地为何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问得好!”

      朱元璋心中暗道,他出身农民,最是关心土地问题。

      现在的大明,土地依旧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每个地方的豪强都拥有当地最肥沃的土地,最多的佃户。百姓即便是耕种一年,在非常高的地租压迫之下,也还是吃不饱肚子。

      方孝孺说完,静静的看着朱允熥。

      他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十分深远,他希望朱允熥能给他一个不同的答案,而不是老生常谈。

      朱允熥沉思片刻,开口说道,“学生看来,其实我华夏的问题,一直就是土地问题!”

      “嗯?”刘三吾和方孝孺对视一眼,眼中除了深深的震惊之外,全是惊喜。

      土地,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历史上最重要的,导致江山覆灭的问题。

      这个问题,他们读了多少年史书,才能得出答案。

      而现在,吴王居然不假思索说了出来。

      “从秦皇一统天下开始,历朝历代都是开国强盛,后来孱弱,为何?”朱允熥开口说道,“因为王朝初期,随着战争人口锐减,土地重新分配,除了有地主之外,国家还有大量的自耕农!”

      “但是随着国家承平,土地开始兼并,地方的豪强,达官显贵有了钱,总会囤积土地,土地兼并导致的就是百姓无地可种,再加上太平岁月中人口滋生,地就更不够了。”

      “好比一个老汉,家里有二十亩地,可以养活三个儿子,但是到了三个儿子那里,每个人只能分到七亩地,他的儿子们能再养活三个儿子吗?”

      “没地种的百姓,只能沦为有钱人的佃户。渐渐的,他们一代代就变成地方大户地主家的佃农,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奴隶。”

      “国家一旦有变,天灾【创建和谐家园】或是抵御外敌需要加税的时候,这些佃农就成为隐藏的人口,而那些交不起赋税的百姓,也会把田地低价卖给大户,躲避朝廷的赋税。”

      朱允熥一边沉思,一边缓缓说道。

      这个时代的农民,没有任何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一场灾荒,或者兵乱,他们就变得一贫如洗。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失去土地。

      “人口滋生伴随着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整个国家财政的倒退,和社会的动荡!”

      朱允熥继续说道,“就像前朝大元,大多数的土地都在官员,地主,寺庙手里,这些人不要交税。朝廷需要的赋税要加在自耕农身上,此消彼长,他们土地越来越多!而百姓越来越穷困,国力也会出现倒退。”

      “这是一个怪圈,历朝历代都没能逃出这个怪圈!”

      窗外人的都眉头紧张,思索着朱允熥的话。

      刘三吾,方孝孺是作为臣子思考,朱允熥的论点新奇,但很有道理。

      人口滋生和土地兼并这个问题,历代先贤想了无数种办法,都没想出答案。太平盛世一定会有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终结太平盛世。

      他们都是经历过乱世的人,对于土地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但是从来没有深刻的想过土地兼并的原因。

      现在,土地为何会在少数人手中,朱允熥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

      而窗外的朱元璋则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人多了地就不够种,再加上兼并,百姓才会没有活路。他本身就是这些没活路的百姓中的一员,他不愿意他的江山也走上这条路。

      朱允熥说完,发现周围寂静无声,皇子皇孙们没听懂,反正都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他。几个翰林学士,则是静静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一道目光在自己身上不停的打量,满是狐疑。

      朱允熥对对方呲牙笑笑,目光的主人朱允炆别过头去。

      忽然,一个声音在外面响起。

      “那你和咱说说,如何应对土地兼并?”

      “参见陛下!”

      “参见皇祖父!”

      “不用行礼!”朱元璋制止学堂内众人起身叩拜,对朱允熥说道,“老三,回咱地话?”

      朱元璋来了?那刚才那些话是不是都被他听到了?

      此时不是想这些的时候,朱允熥知道,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势必影响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沉思半晌,朱允熥说道,“孙儿听说皇爷爷下旨在清查各省各府各县的人口!

      人口滋生土地兼并,但是土地兼并也可从人口上入手!”

      “清查各地的人口,把隐藏在地方豪强大户人家中的人口查出来,让这些隐藏着的人口,成为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现在大明如日初升,有着大量的无主田地,与其被地方上侵占,不如交给百姓!”

      朱元璋想想,“哪有那么好查,地方上的大户愿意放人?”

      他虽然是九五至尊,可是天下并不能依照他的心思行事。他当然想把田地分给百姓,可是地方上那群官儿?不说也罢!

      “请皇爷爷恕孙儿妄言!”

      “咱爷俩说家常呢,想说啥说啥!”

      朱允熥正色道,“我大明现在收的是人口的丁税!”

      这些日子朱允熥恶补一番大明的税收来源和构架,和历朝历代一样,每个人生下来,就要给朝廷官府交税,就是丁税。

      古代远不像现代电视中那么美好,丁税要交,许多贫苦百姓为了不交,少交,儿子留下,女儿却要淹死。

      朱允熥看了看左右继续说道,“如果我们不收丁税,收田税呢?”

      “吴王慎言!”

      方孝孺不顾朱元璋在身边,大声道。

      改革国家的税收制度,本就是得罪人的事,而且朱允熥所说的田税,更是涉及到许多问题。

      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可是方孝孺已经喜欢上这个学生,他不想让这个皇明嫡孙,被人憎恨。

      朱元璋也看着朱允熥,正色道,“熥儿,你想好再和爷爷说!”

      朱允熥对上他的目光,老人的目光中有鼓舞,也有担忧,有欣喜也有惆怅。他让朱允熥想好再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包容。

      也有一种担心!他怕孙儿说出来,会招来非议!

      “皇爷爷,孙儿是您的嫡孙!”朱允熥朗声说道,“孙儿不会因为害怕别人非议,而畏首畏尾!”

      “好!”朱元璋大笑,“你说!”

      “孙儿想,如果按地收税,比方说一亩地一贯钱,人有多少地,就交多少税,取消了百姓负担不起的丁税,那么百姓是不是更愿意拥有自己的土地,做自耕农!”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11: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