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我真的只是村长》-第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爹,老四一个姑娘家,从这里到县城好几十里的小路,这两年有些乱……”

      刘福旺没有阻止四闺女走路去县城。

      刘春来真的担心。

      怕刘雪发生意外。

      为三角钱,让一个女孩陷入危险之中,这是他从来不曾想过的。

      他原本出生的时间,都比这还晚了好几年,也是出生在城里,根本就不曾体会过这样的生活。

      “难为你有心了,她这么大的人,懂得保护自己。再说了,老子的种,三五个男人能是她对手?”

      刘福旺一脸霸气。

      之前他一直都在默默关注着儿子跟闺女,听着儿子嘱咐闺女,一路没吭声过。

      看着闺女远去,也没叮嘱闺女注意安全,学校吃好点,好好学习啥的。

      他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父亲。

      记忆中,他打架是打不过老四的。

      “记住你说的话,夏青跟秋菊受罪,都因你这舅老倌不成器。舅老倌不给她们撑腰,在婆家她们就只能委屈着,老子去撑腰,只能让人看不起,她们会更委屈……原来你不成器,虽然知道你妈干的事情不地道,至少,夏青跟秋菊她们嫁过去能吃饱饭,一个月偶尔还能见顿肉,沾点油腥。在咱家,吃不饱,一年到头见不到油腥子……”

      老爷子说这话时,眼角有些湿润。

      或许,只是风有些大。

      说完后,也不等刘春来反应,挺直胸膛,昂着头,背着手大步往前走。

      一个在战场上负伤不知道多少次,两只脚失去了六个指头都没哭过的老头,掉眼泪豆子了。

      刘春来这才明白,老头子一直都知道!

      他从老头子的话里,体会到了老头子这些年压抑着的情绪。

      同样,对老爷子也释然了。

      嫁闺女这么大的事,没有他这个专权的家长默许,老娘再怎么折腾,都没可能的。

      虽然前面两个闺女都嫁得不好,至少不是填房,不用给人当后妈。

      说到底,老头子也没办法。

      整个大队都穷,闺女生下来,在老刘家,受苦多,饱饭都没吃过几顿。

      如同他说的,至少,能吃饱饭!

      能见荤腥!

      “爸,你说,四队的人会支持吗?毕竟一开始拿不到工钱……”刘春来抹了抹眼角,快步追上老头,没话找话说。

      人在穷到极致时,尊严什么的,都不存在。

      老头子在部队得了多少荣誉?

      这样的人,绝对是骄傲的,可他的骄傲在给不了孩子更好的生活的情况下,荡然无存。

      贫穷,把他逼成了这样子。

      不是他们一家穷,而是整个大队,整个公社都穷。

      幸福公社不幸福。

      也就因为穷,才叫幸福公社。

      所有人都期盼幸福。

      幸福公社四大队,刘春来记忆中有着很清晰的印象,这个大队的地理位置太过奇特。

      整个大队,其实就一座山。

      从山顶往下大约百米的高度,六道山脊,把整座山隔出了六个山谷,四大队的六个生产队,就围绕着这座山。

      山顶如同马鞍,中间有个垭口,左边山顶是平的,有超过两平方公里的面积,被称为燕山寺;隔着三四百米距离的另一侧山顶,顶部同样有着超过两百平米的面积,叫做磨盘寨。

      燕山寺,曾经是一座古庙,据传说,之所以这座寺庙被毁,是因为庙里和尚在阁楼上偷看了皇后娘娘洗澡,被皇帝派人屠寺,一把火烧了。

      具体哪一年,没人知道。

      说是当年八大王入川时,这寺庙还在。

      也不知道是不是张献忠残部跑到这里,寺庙和尚偷看了张献忠的皇后被毁灭,为未可知。

      刘春来推测,很可能,这燕山寺是因为失火,山上缺水而被毁。

      曾经大队会议室就准备建设在山顶,缺水,只能作罢。

      现在上面还能看到残垣断壁,有不少雕刻精美的石头,原本寺庙的地基也能依稀看到轮廓,木头啥的,早被社员扛回去当柴烧了。

      整个四大队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在这山顶乱蹿。

      这是整个四大队地势平坦而且没法种粮食的开阔地带,小孩子可以敞开玩,也因为传说中这里有很多宝贝。

      反正刘春来长这么大,就没听说谁能找出一个铜板的。

      山顶几乎没有泥土。

      至于磨盘寨,不是传说。

      原本土匪寨。

      当年村上的一群人就是从这寨子里投了红军,踏上了长征路。后来,1942年,12岁的刘福旺出去寻找红军,最终踏上了军旅生涯……

      好几个生产队,如果不是相邻的,要去其他队,爬到山顶翻山下去,才是最近的路。

      刘福旺家在一队,去四队,得翻山。

      爬到山顶,花了二十多分钟。

      太阳还没从东边天际中跳出,爬上垭口,刘春来也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身上的白色无袖土布褂子早已湿透。

      刘福旺则气定神闲。

      “早知道带把蒲扇。”刘春来敞开衣服,扇着风。

      这里是垭口,有不小的风,很快就凉快了下来。

      站在这里,山下的情况全收入眼底。

      能看到的地方,到处砍得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几棵大点的树。

      山脚下沟里的田,稻子已经绿油油的一片,光秃秃的田埂露出了紫红色的泥土;山上的地里,大多数都是在玉米行中间种着红苕,种红苕之前,那里面种的小麦呢,种玉米的区域,原来是种的瓢儿白、甜菜等喂猪的。

      红苕才栽种不久,红苕藤尚未把整块地铺满,如同生了癣,一团团的。

      一年四季,这些地,都不会闲置起来。

      可越是这样,收成越差,大家越吃不饱。

      地边出了被剔得只剩下树尖的柏树外,长着绿油油的灌木。

      这些灌木,到了冬天砍下,泡在田里肥田后,第二年再捞起来晒干,煮饭啥的很是好烧。

      当然,地边更多的是桑树,不少桑树的枝干只有顶端有几片桑叶,都被人摘了喂蚕。

      蚕茧卖到茧站,是不小的收入来源。

      可惜,全大队不仅吃不饱,依然穷。

      毕竟,这年头,化肥太少了。

      几十年不间歇地耕种,让地里的肥力早就没了。

      燕山寺周围的岩壁上,石灰刷的大字“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还有颜色更旧的“抓革@命促生产”,都是为了让提高生产力。

      然并卵。

      整个大队,还是穷得揭不开锅。

      集体生产时候就靠着信用社贷款买返销粮填肚子。

      改革开放了,新标语就写在大岩石那些老标语的下面。

      “谁脱贫谁光荣,谁贫穷谁无能!”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响应国家政策,实行分田到户!”

      “分田到户,是国家政策,谁反对,就是跟国家作对!”

      “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刘春来看得直叹气。

      在四大队,连分田到户都得强制执行。

      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语,就能分析出很多基本情况。

      地太少,人越多,分的越少,交粮虽然按土地,可地区统筹、乡镇提留啥的,都是按人头的,都是说谁家几个人的田,几个人的土,不说一个人多少亩。

      “分田到户,大多数人不愿意。公社开了好几次会,做动员,也没人愿意,最后是强制执行,才分到户。如果不是咱这参军的人不少,难分下去……”见刘春来盯着标语看,刘福旺解释。

      所有标语,都是他安排人刷的。

      “爹,咱大队以前跟您一起参加革#命的不是很多么?”刘春来突然问道。

      按理,这里面应该有大人物。

      他也知道,公社之所以不像别的公社,就因为四大队参军的人多。

      前几年,四大队每年还有好几个进部队服兵役。

      这两年因为农业生产不见起色,欠的钱粮越来越多,武装部也不从四大队招兵了。

      响应政府号召,整个四大队的人也没谁不给力。

      当然,除了计划生育。

      “多,可回来就那么三五个,你不是都认识?不是瘸了就是瞎了,就我,运气好,还算完整……”

      刘福旺不愿意提这事。

      “四队情况特殊,之前响应国家号召,可劲造孩子,大多数没成家的年轻人都跟你差不多大……要是早十多年国家开始计划生育,情况就会好很多……”

      刘福旺一边走,一边给儿子介绍四队的情况。

      下坡比上坡轻松了很多很多。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2 20: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