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忠信把明子点燃以后,呈四五十度角搭在之前放入炉子里面的木头上,然后开始把小碎的木头一层层搭到燃烧着的明子上。
火逐渐燃烧起来之后,再把另一堆大块的木头放到上面,炉子就算是彻底烧起来了。
教室里面的用煤都是打更的那个张爷爷负责,哪个班级开门了,张爷爷便拎着装煤的桶,把教室用煤倒进班级的煤槽子里。
当时的煤炭都是供应的,学校也不例外,只不过学校用煤的配额稍微高那么一点,冬天的时候能够有个暖屋子让学生免受寒冷之苦。
李忠信点燃炉火以后,到水房那里打了盆水,把张爷爷拿到班级里的煤搅拌了一下,便把煤加进了炉子。
瞥了一眼教室最后面墙上挂着的小红花专栏,李忠信叹了一口气,走到教室最前面的墙角,拿起扫帚打扫起教室的卫生。
八十年代的学生都轮流值日,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哪个小组值日做的好,哪个小组的成员就能够多获得一枚小红花。
李忠信小组里面有三个人家住在砂石厂和竹板屯那边,离学校很远,八点钟上课,赶上恶劣天气,他们六点多就从家出发都会迟到。
大概七点半多的时候,李忠信有些激动地看到,那缩小版的小学同学陆陆续续都到了班级。
这缩小版的于雷咋那么萌,看上去好可爱啊!
这小号的彭伟怎么那么瘦,后世的时候可是二百斤以上的大胖子……
记忆中的同学们四个一堆,三个一伙,两个一块,做什么的都有,整个班级就好像是菜市场一般热闹。
预备【创建和谐家园】响起以后,班长马燕开始检查红领巾佩戴情况,整治班级学生的纪律,并收取同学放到桌面上的作业。
这个时候小学的班干部都很能干,所有的活都亲力亲为,收上来作业以后,都是自己捧着作业本的底下送到教室办公室的。
作业收上去以后,卫生委员开始检查同学们的手指甲,在家里面是不是剪了指甲,指甲缝里面是否干净。
李忠信回忆起来,这个年代不光是检查指甲,还要检查虱子,要是在哪个学生的头发上发现虱子,全班同学至少半个月都会离那学生远远的,和后世小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就在李忠信思绪不知道漂到何处之时,启歌委员朱红园站到了讲台上,挥舞着白皙的小手唱出来要唱的第一句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预备唱……”
李忠信重生以后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和同学们一齐合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虽然歌声参差不齐,但是却很有那个时代的精气神,仿佛唱完一首歌以后,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就有了巨大的变化。
早晨上课前唱的歌一般都是两首,两首歌一直唱到上课的【创建和谐家园】响起,只要上课铃一响,老师就会准时进入班级上课。
上课时候讲的东西李忠信都会,更是没有心思去听,下课以后同学们叫他出去玩,他也是用脚扭了的借口拒绝了。
作为一个重生的中年人,他觉得要研究着弄点什么,重新回到八十年代,他的存在和函数一样,代表了无数可能和无数变数,甚至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他重生成了小学生,家中条件只能说是一般,他能够从正途获得的零用钱顶多也就是块八毛的,根本就做不了什么。
这个时候没有【创建和谐家园】,没有股票,更不能弄不光彩的第一桶金。
在这个时候能够做些什么,怎么获取做事情的启动资金是李忠信思考的重点。
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李忠信终于下了决定,启动资金从投稿中获得。
李忠信记得很清楚,在七十年代末,曾经出现了一位神童,名叫宁柏,年仅十三岁就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儿童。
那个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很早就表现出来一些天赋:两岁半的时候就会背诵三十多首毛主席诗词,三岁就能数一百个数。
当年是文革岁月,宁柏没有学可上,在家里呆着无聊翻看大人的书。据传他翻阅了十几本中医书,就能够给身边的人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有多久就能够和大人对弈,甚至能够赢很多身边的围棋爱好者。
李忠信心中明白,那个时代的天才儿童放在后世两千年以后,那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小孩子几岁时候学会的东西已经相当多。
最为重要的是,后世宁柏并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高,而是感觉到过早进入大学而失去了很多东西,甚至出过家,要不是这样,李忠信都会以为宁柏是和他一样重生到六十年代后期的。
这个宁柏对于中国式的教育影响很大,可是,对于李忠信来说,这个宁柏简直就是他的福星。
李忠信觉得,无论他做出来什么出格的事情,他都能够拿天才这两个字来当挡箭牌,中国从古代时候的甘罗十二岁拜相,一直到宁柏这个天才儿童的出现,都足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神童的。
李忠信前世没有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但是并不妨碍他在闲暇之余写作,他在起点小说网当中也算得上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
他觉得重生到八十年代想要获得一笔能够让人信服的劳动所得,稿费是最为快捷便利的。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更是刚刚从文化饥荒中挣扎着走出来。
人们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精神上极度空虚,需要文化填充,对于作品的渴求是空前绝后的,青年人都以爱好为荣,父母长辈更是希冀青年人都能够把时间花在阅读当中。
高考恢复不久,加上五大的诞生(电大、工大、夜大、业大、函大),所以这个时候最强的口号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早晨起来到处都有拿着一本书看书,别管是什么书,总之大部分年轻人的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
李忠信对于在国内发表一些成熟的小作品很感兴趣,毕竟他曾经的年纪是四十多岁,在很早以前就有相当不错的文化底蕴,后世的程度八十年代人根本就无法想象,让他写出来一些不错的东西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李忠信却是没有在国内发表太多文章的想法,闲暇下来的时候,先简单地投稿几次《故事会》,或者投稿到《中国青年》只要是简单的有一定的收入即可。
在这个时候,李忠信不光是为了光明正大的获得一笔用于开展自己想法的资金,而且还为他今后创作打下的伏笔。
李忠信最想投稿的地方,其实是中国具有大影响力的《十月》和《萌芽》杂志,那可是中国界的翘楚,现在快五十岁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两种杂志的。
“十月“寓意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人们告别十年噩梦,开始了新生活的追求和梦想。发表在《十月》并获得佳评的那些作品,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深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
而《萌芽》则是代表着八十年代青年文艺的先驱,李忠信还记得巴金老先生在《萌芽》创刊号的祝词中说过:“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就会展开她那欣欣向荣的前途。”
这两种杂志虽然是李忠信最向往投稿,也是最能够获取大量稿酬的,但是,李忠信却放弃了这个念头,一个小学生,无论如何优秀,无论怎么去做,也是不会写出来那种深刻的文章的。
想要在这两种杂志上投稿,至少也要等他上到初中以后,要不然的话,他真就无法解释。
李忠信默默地想到,啥时候才能摆脱小学生的身份,啥时候才能够真正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呢!
第三章 取款
手稿邮寄出去以后,李忠信略显焦躁的心安静了下来。
和平常一样,他早睡早起,只不过比之前多了一个项目,那就是晨练。
常言说,好身体要从娃娃抓起。
后世的李忠信身体并不太好,四十多岁的时候,身上就已经有了几种慢性病的征兆。
重生了,他自然要注意他的身体,他觉得早期能够进行有规划的锻炼,以后身体会逐渐好上很多。
人少,空气好,正是锻炼的好时候,锻炼半个小时以后回到家中,太姥做的早饭基本上好了。
早餐几乎就是把头天晚上蒸好的两合面干粮在锅里热一下,一锅玉米面粥,外加两样小咸菜,偶尔能够在饭桌上看到咸鸡蛋。
连着几天的时间,李忠信吃完早饭,就好像早起的鸟儿,早早地就飞到了学校。
前几天李忠信占用下课时间,和放学以后父母没有回家的那段时间赶出了稿子并邮寄出去了,他要在第一时间拿到回信。
李忠信是小学生,邮寄到学校的信件必须写他母亲的名字王雅清转,他如果不每天早上提前到学校,信件被王雅清发现了,那他所费的功夫就白搭了。
原则性极强的党员母亲,她绝对不会允许李忠信在这个年纪拥有那么大一笔钱。
足足起了四天大早,李忠信才收到《故事会》和《中国青年》编辑部分别寄过来的平信。
看过平信当中的内容和里面夹着的汇票,李忠信稚嫩的脸绽放成一朵小花。
午休时间一到,李忠信饭都没有吃,连跑带颠地冲出学校。
在煤机厂的三线站点上车,花一角钱买了一张一厘米宽,指头长的汽车票,坐着古董般的奶白色三线公交车直接到了江城邮政局。
江城市邮电局坐落在江城市最中心的位置,对面就是江城最为繁华的百货大楼和第一副食品商店,哪怕是到了后世,邮局依然在江城市最繁华的地方没有任何变动。
江城邮政局在八二年的时候被人们称为大邮局,其他地方的则是邮政所。
大邮局可以算得上是江城当时最好的建筑之一,上中下三层,外表是那种刚刚流行起来的,外墙是花岗岩贴在水泥表面上的最新潮建筑,哪怕是当时生意最火爆的一副食和百货大楼,都没有邮局漂亮。
江城市邮政局几个超大的绿色字体,则是用钢筋固定到了三层楼的上面,让人离远远的就能够看到,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江城邮政局被江城人誉为当时最牛单位之一。
大邮局最上面一层是邮局领导以及一些科室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下面两层则是邮局的营业厅。
一楼大厅是对全江城百姓的营业的,大厅分成了好几个部分。
其中最为忙碌的是收取信件包裹的,也是占据了邮局最大位置的几个营业柜台。
在八二年的时候,邮寄信件可以直接到大邮局,也可以在邮政所,甚至可以在每条路上的邮信的信筒,不过呢!去大邮局邮寄是属于最快的一种,因为少了邮递员送信取信的环节。
当时一般都是火车运送信件包裹,有的时候一封信在大邮局里面邮寄和投入邮筒里面能够差出来好几天,只要是有时间或者是家离大邮局近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到大邮局来办理这些事情。
其中挂号信和普通的邮寄是分开的,有急事的人在电报里面说不明的,都会选择用挂号信。
收取包裹的地方更是人满为患,排队都能够排出去十几米,这还是因为有四个柜台专门进行收取包裹处理的。
收取信件包裹旁边的地方有几部电话机,其中本地通话的电话机一共有五部,另外的三部电话机,两部是能够拨打全国电话,一部是能够拨打国际电话的。
两部全国长途电话可以说是最为忙碌的,很多人都需要在那里排队等候,这个时候,想要给远在外地的亲戚打一次国内的长途电话,那绝对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个人家基本上没有电话机,打电话只能是打到单位,至于单位能不能找到人传达,或者是说单位电话离这个人所在的位置远,找到人的可能性不是佷大。
要是有着急的事情,都会告诉那边收发室的人或者是接电话的人进行转达,要是忘记了的话,基本上重要的事情就通知不到了。
取汇款的地方在邮局的二楼靠里面的两个柜台,这个时候还是汇款比较多的时候,毕竟什么都不健全,就是银行都没有那种转账的功能,很多业务都是跟邮局进行联办,后世那些传说的业务在这个时候想都不要想。
李忠信取款的金额佷大,一共是两笔,第一笔是《故事会》寄给李忠信的,是十一块四角钱,毕竟两个小短篇一共才一千多字。
另一笔则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给予李忠信的稿费,这个就稍微的多了一些,有一百二十块钱。
八十年代,能够写出来年代感和青年那种在青涩年代轻舞飞扬的感觉的文章并不多,李忠信收到这个稿费汇款单的时候还收到了《中国青年》的后续约稿函,上面清楚地写到,如果他能够继续写出这种新生代的文章,出版社将会把千字二十五的稿费提高到千字四十到五十,这个价格可以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高价钱了。
李忠信在去邮局取钱的时候,他就已经算计好要怎么做了,与他家隔条道的谢婶沈春华,就在邮政局这边负责办理汇款取款业务。
老谢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谢银山,是母亲班级的学生,另一个叫谢银海,和李忠信关系不错,李忠信小时候没少到谢家去玩。
他心中清楚,他不找到在邮政局上班的谢婶,就凭他的这个岁数,是无法取出那么多钱的。
一百三十一块四角钱,在后世的时候可能连一顿饭钱都不够,可是,这时候是八十年代初期,很多成年人手中都不会拥有这样一大笔的巨款。
看着李忠信拿给她的汇款票据,沈春华微胖圆脸上的那种古怪一直就没有消失。
三年级的小孩子到邮局取一百多块钱,还没有家长跟着,简直就是天大的玩笑。
要不是沈春华和李忠信的父母都认识,亲眼看到了那邮信地址的确是江城第二十六小学,而且是王雅清转李忠信收,打死沈春华都不会相信李忠信这样一个十岁大的孩子,能够拥有如此大的一笔巨款。
沈春华通过查看李忠信给他看的信件,她很快便确定他的身份是合理取款人,但是,她却不想把钱交给李忠信,而是想要帮他把钱拿回去,直接交给他的母亲王雅清。
李忠信的语言很到位,而且反复恳求,经过了午休时间的商讨,沈春华最终同意把这一百三十一块四角钱给李忠信,而且她还答应下来,暂时为他保留这个秘密。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一百三十一块四角钱的巨款进兜以后,李忠信恢复了正常的小学生状态,开始每天弄个日记本写写画画的记录着一些他能够回忆起来的东西。
第四章 冯小武
时间流逝的十分迅速,转眼之间又是周六。
在正常情况下,学校只要是不上课,李忠信都应该在家附近和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玩个飞机格或者是抓人藏猫猫啥的,可是,现在李忠信重生到了八二年,稿费小小的收入了一笔,觉得可以开展下一项进程了,所以他硬缠着父亲李尚勇到其所工作的家倶一厂玩玩。
李尚勇对于儿子的要求颇感无奈,想到李忠信最近的不安分,也是硬着头皮答应了李忠信的请求。
坐在父亲那有些破旧的金鹿牌大二八自行车后座上,李忠信颇为感慨。
八十年代就是穷啊!出门有个大二八自行车就已经是一种奢侈,跟后世根本就没有办法比。
赶上好路段的时候,坐自行车还算可以,要是碰到不好的路段,【创建和谐家园】都块颠两半了。
从李忠信的家到家倶一厂也就是三四里的路程,要是在后世,开车用不上三分钟基本就到了,可是,现在李尚勇载着李忠信,却足足用了十分钟才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