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我的明朝生涯》-第5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陆全有赶紧拱手道:“公公请!”

        不多久,那传旨太监出来,对陆全有道:“陆大人您进去吧,皇上宣您进去呢。”

        进入了御书房,陆全有赶紧跪下道:“臣锦衣卫指挥使陆全有叩见皇上!”

      第一百二十八章 殿前的争吵

        崇祯皇帝朱由检坐在暖香阁的龙椅上,他的左边坐着当今首辅温体仁,右边则坐着兵部尚书杨嗣昌、户部尚书侯恂、吏部尚书李长庚、右佥都御史陈新甲和一名年纪年约三旬,面容坚毅的男子。

      ¡¡¡¡ÕâЩÈ˳ýÁ˳Âм×Ö®Í⣬¶¼ÊÇÇåһɫµÄ´óºìÜÑË¿ÂÞ¾îËùÖÆµÄ÷è÷ëÅÛ¶þÆ·³¯·þ£¬´ó½óбÁ죬´óÐä¿íËÉ£¬ÐØÇ°ÓÐÏɺװ¿ÏèÓÚÔÆÖеύÑù¡£¶øÎÂÌåÈʸü´©ÁËÒ»ÉíµÄ¾ÅòþÎåצòþÅÛ£¬ÑüϵÓñ´ø¡£

        温体仁的这身这蟒服与崇祯皇帝所穿的龙衮服有些相似,但却不在官服之列,而是一种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温体仁也是在崇祯五年才获赐予的这件蟒袍。

        乍一看到皇帝和周围这些可以说现在大明权利最大的一群人,饶是陆全有本身也是一名二品的指挥使心中也不禁有些发怵。

        这时崇祯平淡的声音响了起来:“陆全有,平身吧!”

        “谢皇上!”陆全有又对崇祯皇帝磕了一个头,这才慢慢站了起来。

        看到陆全有站了起来,崇祯皇帝眼中露出一丝笑意:“陆全有,朕前几日让你办的事办得如何了?”

        听了皇帝的话后陆全有把手一拱道:“回皇上的话,臣已然打探清楚,那应州五里寨今年确实获得了大丰收,共得粮百万担。其应州守备岳阳确实是一个人才,其人不但在前年以五百步卒打破万余流寇,在担任应州守备后更是大力募兵清剿匪患,目前应州府方圆百里之内匪患流寇已然绝迹。五里寨粮食获得丰收的消息传出后,如今更是商贾云集,可谓是太平繁华之地。”

        “唔……”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看来许鼎臣和魏同和在奏折里说的都是真的。”

        微微闭上了眼睛,崇祯这才对轻声道:“诸位爱卿,你们以为如何啊?”

        这时,户部尚书侯恂开口道:“陆指挥使,本官有些好奇。按理说三晋之地乃苦寒之地,为何粮食能获得如此丰收?这明显不合常理,你能否给本官一个解释?”

        户部尚书侯恂的话可以说是代表了此时朝堂内的普遍声音,随着许鼎臣和魏同和的奏折几乎同时送入朝廷后朝野一片哗然。大臣们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许鼎臣和魏同和在撒谎。

        于是乎一夜之间御史言官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连夜挑灯写奏折弹劾许鼎臣、魏同和以及岳阳三人妖言惑众献媚皇帝。但写着写着大家都回过味来了。

        这事情不对啊,要是这事是那个名叫岳阳的家伙弄出来的或许还有可能,可许鼎臣和魏同和是什么人啊,他们一个是一省巡抚,一个是山西中宫镇守太监,要是堂堂一省巡抚就这种水平的话那岂不是在打他们这些读书人的脸么?

        于是乎那些写了一半的奏折纷纷被扔到了废纸筐里,这几天朝堂上也是一片诡异般的安静,仿佛这件事从未发生过似地。但在暗地里,关于五里寨以及应州守备岳阳的事,成为了京城众人口中的热门话题,连京师言官和大臣们平日里最爱打的嘴炮都停了下来,大家都通过自己的门道,纷纷托人打听五里寨这个地方到底出了什么事。

        而作为皇帝眼睛和耳朵的天子亲军的锦衣卫,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使出了浑身的解数,随着陆全有一声令下,潜伏在应州府的锦衣卫立即把各自搜集到的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入了京城。

        在得到了陆全有肯定的回答后,年轻的崇祯荒地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的欢喜,他一边听着陆全有的汇报,一边打量着周围众大臣的脸色,尤其是户部尚书侯恂。

        你们这些人不是总是喊穷吗,你侯恂不是总说困难吗?为什么在山西边陲的苦寒之地都能获得大丰收,但其他富庶之地,甚至是鱼米之乡却依旧频频喊着颗粒无收,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些人都是一群尸位素餐之辈。用无能来形容他们已经不够了,应该说他们是渎职才对。

        想到这里,自打登基以来心情就没好过几天的崇祯笑得很是开心,他微笑着说道:“陆全有,你给朕说说,那个岳阳他到底是如何经营他那个五里寨,使得那里由一个苦寒之地变成鱼米之乡的?”

        “这……”

        陆全有犹豫了一下回答道:“启禀皇上,微臣只是个粗人,对于如何治理一方并不擅长,这应该是大臣们应该做的事。但既然皇上发问,微臣就把一些自己知道之事说出来,岳阳此人原本只是一名秀才,家中虽有良田百倾,但也只能说是小富之家,但自从两年前他被……”

        陆全有不愧是大明锦衣卫的头子,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将岳阳的绝大部分事情都调查得七七八八。他将岳阳和人在桑干河边与人械斗、一统山西食盐市场、将王家赶出应州府,甚至还出关娶了一蒙古女人为妻的事情都一一道了出来,若是岳阳此时就在一旁,肯定会对这个时代情报机关的效率和能力大为震惊。

        崇祯一边听着陆全有的汇报,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暗自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个岳阳的胆子可真不小,卖私盐也就算了,毕竟现在这事他不干也有别人干。但他竟敢娶一蒙古女子为妻,而且这个蒙古女人还是与后金结盟的科尔沁部落首领之女,这可就不是一般的胆大了,他难道就不怕自己治他的罪吗?

        看到崇祯只是沉吟不语,一旁的温体仁眼珠子一转,站了出来朝崇祯施了一礼大声道:“启奏陛下,岳阳此人虽略有薄名也颇会屯田,但此人却擅自娶蒙古女子为妻,而且娶的还是敌酋之女,老臣以为此人或许略有才干,却不足以让朝廷委以重用,即便不治其私通贼酋之罪也不能提拔其人,否则我大明律法何在?”

        “啧啧……”

        温体仁的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沉吟起来。温体仁这番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总让人觉得哪有些不对劲。

        户部尚书侯恂站了起来,对温体仁拱手道:“温阁老,下官以为岳阳此人虽擅娶蒙古女子为妻,但也不是什么大事,也不能说他私通敌酋。若不对其嘉奖岂不是寒了有功之臣的心么。”

        说到这里,侯恂又转向崇祯说道:“皇上,如今天下大旱,各地粮食歉收。唯独五里寨大获丰收,朝廷正应对其进行褒奖。另外朝廷户部粮食早就没有几粒粮食了,正应派人去应州府押运征收粮税入京,以补充朝廷所需才是。”

        侯恂今年四十四岁,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1616年)进士,三甲第31名。历任山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太仆少卿、户部尚书之职。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户部尚书这个位子的。

        而且侯恂这个人向来推崇简朴,好几次都向崇祯提出消减朝廷开支和各地藩王俸禄,但却遭到以温体仁为首的文臣的反对,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

        按照职能来说,明朝的户部尚书和后世的财政部长有些类似,早就穷得叮当响的他一看到五里寨竟然获得了大丰收,心中立即动起了收税的念头。虽然五里寨能收的粮税相比起整个大明来说并不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能收多少是多少。

        但是侯恂的提议却遭到了杨嗣昌的反对,只见杨嗣昌站了出来说道:“侯大人此言差矣,五里寨虽获得丰收,但太祖早就有过训示,开荒之地免除三年粮税,如今岳阳刚开垦了第一年,朝廷就眼巴巴的跑去收银子,岂不是让地方寒心,如此今后还有谁敢开荒种粮?

        且本官听闻岳阳手下还有八千士卒,每年的粮食就要消耗不少,若是征收过多连养兵的粮食都没有了,闹起了哗变谁能负责?”

        杨嗣昌出身于名门,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以督军著世。杨嗣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崇祯元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崇祯三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升山海巡抚,七年官至兵部尚书。

        杨嗣昌和侯恂两人是有矛盾的,身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助长大力募兵,要求朝廷拨粮拨银,可侯恂却总是以国库空虚为由反对杨嗣昌的提议。毕竟冉家掌管着钱袋子,杨嗣昌也只能悻悻作罢。如今听到侯恂提出要征粮,杨嗣昌立即不假思索的跳了出来。

        侯恂立刻反驳道:“可无尽朝廷国库空虚,若不征税,老夫敢问杨大人,朝廷用度开支要如何维持?”

        杨嗣昌笑道:“那是你们户部之事,侯大人怎么倒问起本官来了?”

        侯恂冷笑起来:“是啊,杨大人伸手问本官要银子的时候你们不说这话?哪好,只要杨大人答应从今往后不再让户部拨发饷银,那本官就答应免了那五里寨的粮税!”

        “这是两码事。”

        “不……这是一码事……”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

      第一百二十九章 终于定下来了

        看着杨嗣昌和侯恂你一言我一语的在殿前吵了起来,崇祯伸手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只觉得心中一阵烦躁。

        而坐在他左手边的温体仁的脸色却有些不好看,他刚提出要治岳阳的罪,但却没几个人响应,反倒是为了要不要征税吵了起来,这分明是没有将他这个首辅大臣放在眼里啊。

        杨嗣昌大声道:“侯大人。五里寨有功是不错,老夫认为是应该大力表彰五里寨和岳守备的功劳,可效仿太祖高皇帝时嘉奖康茂才所部一样,以五里寨为天下之表率。不但不能象其征收粮税,反而要鼓励其多开垦荒地,安定流民之心。”

        “杨大人此言差矣,想必你也知道。现在户部财政困难,各地粮食纷纷歉收,户部却是无粮可拨。现在五里寨大丰收,得粮百万担,老夫又不是要那五里寨将那百万担粮悉数上交。拨个五六万担押解进京以解朝廷燃眉之急何不可?至于太祖皇帝时,太祖下令免开荒免除三年粮税,那是体恤百姓疾苦,鼓励百姓多开荒地。可如今那岳阳难道还缺那点粮食不成?所谓特事特办,如今朝廷眼看着就要揭不开锅了,咱们还死抱着什么太祖遗训不放,岂不是本末倒置吗?”侯恂也是振振有词的反驳着。

        “好了!”

        一旁的温体仁又发话了,一直感到没有存在感的他重重的咳嗽了一声,这才说道:“杨大人、侯大人,老夫刚才说了,岳阳此人擅自迎娶敌酋之女,即便朝廷不将其治罪,但也不能进行褒奖,否则日后满朝文武有样学样,个个都如此那还了得。可你们呢,却还在为了征粮而争吵不休,这成何体统?”

        首辅发话了,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杨嗣昌和侯恂这才停止了争吵,只是两人对温体仁的话却不是那么认同。

        杨嗣昌皱眉道:“温阁老此言是否过了,不过是娶了一个番邦女子而已,何以就不能褒奖了。难不成那女子还能翻了天不成?”

        按理说,温体仁身为内阁首辅,他的话杨嗣昌总应该给面子,但温体仁此人在朝廷的风评着实太差,在位数载除了排除异己之外于朝政上毫无建树,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站着茅厕不拉屎的典范,不少大臣对其都很是鄙夷,杨嗣昌也不例外。

        侯恂也附和道:“杨大人的话老夫认为颇有道理,不过娶了一个番邦女子而已,难不成就要为此而将一名如此有为的朝廷命官抛弃不成?”

        看到刚才还在相互争吵的两人竟然一致将枪口对准了自己,温体仁的脸一下就黑了下来,感到身为首辅的尊严被挑衅的他正要训斥二人。许久未说话的崇祯开口了:

        “好了,你们先别吵了。卢爱卿,你如何看待此事啊?”

        崇祯的话一落下,众人的目光齐刷刷的转向了一直从未开口的那名中年官员。这名官员名叫卢象升。

        卢象升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乃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今北京),他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

        由于卢象升练兵有方,是以得以进入了崇祯的眼帘,而今年以来由于贼寇肆虐眼中,崇祯于是急招卢象升入朝,商议平贼事宜。

        听到崇祯询问,卢象升不慌不忙的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岳阳此人确有大才,朝廷若不褒奖实难安抚人心,但从此人所作所为也可看出,此人行事向来是随心所欲,对于世俗理法丝毫不放在眼里。因此朝廷若在对待此人态度上需要谨慎,不可过于偏激,否则惹起引发怨恨却是不妙。”

        “荒谬之极,一派胡言!”温体仁大声叱喝起来:“想那岳阳不过是一区区守备,他有何资格怨恨朝廷?汝怎可夸大其词误导皇上!”

        温体仁乃一朝首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发起怒来确实吓人,就连站立在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陆全有也暗自心惊。

        但卢象升是何许人也,虽然现在的他只是一个三府兵备,但一身胆气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只见他直视着温体仁不卑不亢的说道:“温阁老严重了,下官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何来夸大其词之说。”

        “你还敢狡辩……”

        温体仁站了起来还要继续训斥,但却热闹了一旁的崇祯,只见崇祯瞪了温体仁一眼喝道:“温爱卿,够了。朕看卢爱卿说得颇有道理,你就不要再苛责他了!”

        “微臣苛责于他?”温体仁一听到这个评价,气得几欲晕倒,不过还好他的养气功夫还不错,撑着自己没有倒下来。

        最后,崇祯说道:“好了,此时容朕思虑后再议。明日诸位臣工写个折子上来给朕瞧瞧,卢爱卿留下,其余人等都退下吧!”

        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卢象升留了下来。

        看着面前气宇轩昂的卢象升,崇祯笑着对一旁伺候的王成恩道:“大伴,给卢爱卿赐座。”

        “谢万岁!”

        卢象升坐下后崇祯这才正色说道:“卢爱卿,三晋之地北拒鞑虏,东有贼寇,但其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着实不容有失,因此朕意欲将爱卿调往山西担任宣大总督之职,爱卿以为如何啊?”

        卢象升此时只是个四品的三府守备,而宣大总督可是二品的【创建和谐家园】,这可就是连升四级了。

        只见卢象升站了起来,对着崇祯跪了下去泣声道:“臣……卢象升叩谢天恩,敢不以死相报。”

        “起来起来!”崇祯示意一旁的太监将卢象升扶了起来,温和的说道;“卢爱卿,如今国事艰难,一切以国事为重。卢爱卿到了山西后一定要替朕练出一支精兵来,届时朕有大用。”

        “臣遵旨!”

        “还有……”说到这里,崇祯沉吟了一下后才说到:“爱卿到了山西后,要注意岳阳其人,顺便替朕到应州府看一看是否真的商贾如云。朕实在是很好奇啊,那岳阳究竟是什么人呢……”

        且按下崇祯对岳阳的好奇心,几个大臣从暖香阁内出来后,关于五里寨的事情更是穿得沸沸扬扬,京师官员们也是议论纷纷,大家都在打听这岳阳是什么人,竟能将一个苦寒之地经营成鱼米之乡。而这种议论,也通过大明朝的邸报,快速地向各地州县传播,一时间,各地的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各地边镇,纷纷注意上了这个五里寨,应州府守备岳阳也成为了各人的话题中心。

        而五里寨应不应该纳粮也成了众人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值得一提的京城的言官系统支持的是户部尚书侯恂,他们都认为如今朝廷艰难,既然五里寨获得了大丰收那么就该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朝廷。

        而一些京官则是支持杨嗣昌,他们认为祖制不可废,太祖他老人家都说过新开荒之地三年之内不可征粮,那么咱们老老实实的听祖宗的话就好了,干嘛非要征粮呢?一时间双方吵得是如火如荼。

        其实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丝毫不奇怪,因为双方都在为各自的利益阶层说话,京官系统代表的是各个地主阶层和商贾阶层,在他们看来岳阳这个人跟他们一样都是地主阶层的一员,现在朝廷如果向岳阳征粮,此例一旦开了,那么将来谁也不敢保证不会收到自己头上。

        而那些言官则不同,这些言官一般都是苦出身,身后利益集团的影子明显比较淡,自然认为为朝廷分忧是天经地义的。而山西巡抚许鼎臣和魏同和也不甘示弱又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为岳阳请功。

        吵了大半个月后,崇祯终于表了态,要五里寨今年纳粮六万担,抑或折银五万八千两,并发出了一道圣旨。

        这道圣旨是这么写的:“朕即阼以来,宵旰兢兢,不遑暇食。夫欲迪康兆姓,首先进用人才。今有应州府守备岳阳,为国屯粮,使兵食自足,才堪大用。特擢升岳阳为山西北路游击,授明威将军,其妻海兰珠,授以六品诰命,并赐银三百两,绢纱各二十匹,望其忠勇国事,勿负朕望,钦此!”

        当这道圣旨来到守备府时,整个应州城都轰动了。郑发奎更是率领应州府的各级官员和士绅们来到府上道贺。

        有些措不及防的岳阳手忙脚乱了一会这才将这么多人给安顿下来,一直忙了一整天才将这些人打法走。第二天,他更是塞了一张银票给了传旨的太监,这才将他客气的送走。

        在这件事当中,其实最高兴的不是岳阳,而是他的那些手下。在他们看来,随着岳阳步步高升,他们这些下属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当官还不就是这点追求吗?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卢象升也带着一队骑兵从京城出发,朝着山西而去……

      第一百三十章 借贷记账法

        崇祯七年四月十三日应州城 明威将军府 内院

        岳阳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一边看着手中的账本,一边飞快的拨着桌上的算盘,在他的旁边另一张桌前则坐着玲珑姐妹。这两姐妹的面前也放着基本账簿,正努力的翻看着,手中还拿着一支铅笔不停的写着什么。

        “相公,这道题要怎么算呀?”玉珑拿着一本账本皱着好看的黛眉来到岳阳身边询问。

        岳阳接过账本看了看,点头道:“嗯……我看看,是这道题啊,你看啊,这个账目是这么算的……”

        岳阳讲了好一会,玉珑这才高兴的回到了姐姐的身边继续算了起来。

        随着岳阳的官越做越大,他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按理说如今的岳阳身为山西北路游击,堂堂的正四品官员,已经算得上是中级干部,手下的琐事应该有专人办理。但是现在让岳阳感到苦恼的是自己商业上的人才却还是不够,原本的管家岳来福被自己派去管工业园那边了,海楼则是被自己派去屯田开荒,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汇报到府里来,岳阳光是处理这些事情就已经很费神了,根本就没有多少精力去管理军队上的事,而且还要分心管理家里的账目。

        按常理来说家里的财政大权应该是交给身为正室的海兰珠来管理的,但岳阳却很沮丧的发现自己这位媳妇对于数学仿佛有着一种发自骨子里的深仇大恨,一看到账本整个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犯困,而她本人也宁愿坐在密室里对着下面送上来的各种情报卷宗孜孜不倦的分析上一整天,也不愿意拿起账本看上哪怕一分钟。

        无奈岳阳只好亲自当期了家中的大掌柜,可是有一天,岳阳无意中发现玲珑姐妹在自己算账的时候很喜欢在自己的旁边打转。好奇之下岳阳便抱着玩笑的心思问了她们几个账目上的问题,没想到她们竟然也能答得出来。又惊又喜的岳阳开始尝试着将【创建和谐家园】数字教授给这两姐妹,结果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两姐妹便可以开始尝试着慢慢的算账册了。

        “士卒八千三百一十三人,月支粮三千五百石,折银三千七百八十二两一钱八分五厘三毫。”

        “买入小猪仔二千一百二十三头,每头银六钱一分二丝,折银一千三百九十八两七钱九分四厘……”

        “消耗布料一千八百四十二匹,每匹银三钱二分三厘,折银……”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1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