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我是木匠皇帝》-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陈洪的带领下,孙承宗缓步的走进了御书房。

        “臣孙承宗,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来到大殿里,孙承宗撩起自己的衣服,缓缓的跪了下去。

        “快,起来,先生身为帝师,朕早就说过,不用在行礼了。来人,赐坐。”快步的走下台阶,天启皇帝将孙承宗搀扶了起来,对着身后的陈洪淡淡的吩咐道。

        “臣受宠若惊!”孙承宗虽然这么说,可是脸上的却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似乎本就应该如此似的。

        天启皇帝微微一愣,紧接着便是摇头苦笑,这位老人还有这样的一面,回头看了一眼陈洪,天启皇帝道:“叫人将地图挂上,然后你们就出去吧!”

        时间不长,一副大明朝的疆域图就挂了起来,让整个大殿似乎都暗了一些。

        轻轻的拿起一根放在一边的木棍,天启皇帝笑着道:“先生,朕登基日浅,很多事情都不明白,今天想和先生好好的聊一聊。”

        “陛下有话经管说,臣有问必答。”虽然天启皇帝称呼他为先生,可是孙承宗却很是恪守身为臣子的本分,一点也不倨傲。

        轻轻的笑了笑,天启皇帝看这孙承宗,沉声道:“先生,你对熊廷弼的事情怎么看?”自从熊廷弼的事情出了,这位内阁首辅大学士就一直保持沉默,似乎这件事情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天启皇帝此时也是想看一看他的态度,毕竟天启皇帝还没有想好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陛下,臣言语或许有些不敬,请陛下先恕臣无罪!”孙承宗忽然站了起来,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面容严肃的道。

        天启皇帝连忙走过去,将孙承宗搀扶了起来,笑着道:“这里就朕和你,先生不必如此。今日先生说什么,朕都不会怪罪!”天启皇帝知道这位老大臣虽然得到了自己的重用,可是心里却未必那么放得开。

        孙承宗看了一眼天启皇帝,见天启皇帝的眼中满是真诚,缓缓的点了点头,很用力。沉吟了一下,孙承宗才道:“现在的大明已经是岌岌可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了。”看了一眼天启皇帝,见他的脸色没有丝毫的变化,孙承宗松了一口气,接着道:“朝廷里第一件要解决的就是党争,这个不解决,别的什么都是白说。一个不能做到如臂使指的朝廷,上面的思虑的在周全到了下面也是枉费功夫。”

        天启皇帝赞同的点了点头,这也是他所考虑的,一部不能全力运转的国家机器,那是没有什么用的。后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何况此时的朝廷上下,都由那些豪强富贾,士绅地主把持着,不要说改革了就连上行下效都做不到。

        “熊廷弼这件事情,不过是党争的延续而已。上一次的内阁首辅大学士之争,那些人没能达成愿望,这次的目的不过是辽东而已。”孙承宗的话虽然不多,可是对朝堂上的局势却是非常的了解,说出来的话也确实是恰到点子上。

        后世有人曾将孙承宗列为大明朝最后的希望,看来真的是名不虚传,这位还真有这样的才能。满眼火热的看着孙承宗,天启皇帝的心里不免有些激动。

      第九十章 隆中对二

        沉吟了一下,天启皇帝对孙承宗道:“那先生有什么看法?熊廷弼的事情又该怎么解决?”

        孙承宗看了一眼天启皇帝,躬身道:“陛下,这些事情是陛下的事情,臣不敢多言。不过臣相信,陛下一定能够做好。”

        缓缓点了点头,天启皇帝的心中颇感温暖,这位老先生真的很信任自己。轻轻的笑了笑,天启皇帝接着道:“先生,昔日刘备曾三顾茅庐,诸葛武侯还未出世便有了三分天下的言论。后来武侯出山,也是按照隆中对来行事的,不知道先生对我大明接下来有什么看法?”

        孙承宗没有想到天启皇帝居然会这么问,虽然自己的心里有很多想法,可是在这里真的不知道应不应该说。自古伴君如伴虎,如果真的说出来,这位少年天子会不会全力的支持自己,自己会不会和当年的江陵相公张居正一个下场?

        见孙承宗的目光不断的闪烁,天启皇帝深深的叹了口气,这位老先生的经历颇为坎坷。看来万历皇帝给他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对于自己他也不是很相信啊!忽然似乎想起了什么,天启皇帝缓步的来到孙承宗的对面,恭敬的道:“朕登基日浅,国家这个样子朕心中实在不安,请先生教我。”说着天启皇帝对着孙承宗一躬到地。

        “陛下,折杀老臣了。”孙承宗在也顾不得自己的那些想法,赶忙跪倒在地,大声的道。此时他是真的感觉到了天启皇帝的决心,也感觉到这位少年天子对自己的绝对信任。

        轻轻的将孙承宗搀扶了起来,天启皇帝沉声道:“先生无论有什么话都可以直说,就算日后有一天朕成为众矢之的,也不会将先生推出来。哪怕有一天社稷倾覆,朕也不会怪罪爱卿,先生放心就是!”

        深深的叹了口气,苦笑着摇了摇头,孙承宗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沉声道:“陛下,臣有生之年,自当任陛下驱驰,百死不悔!”

        “好,先生放心,先生以国士报朕,朕自当以国士报之。”天启皇帝也有些激动,这些中正之人就是自己今后的依靠,自己实现理想的基石。

        “那臣就说了,”看了一眼天启皇帝,孙承宗接着道:“大明此时的境遇可谓非常艰难,内部天灾【创建和谐家园】不断,外部也是岌岌可危。陛下想要中兴大明,首要做的就是澄清朝堂,解决党争。用人当不拘一格,无论是哪个党派,只要是忠心为国,为了天下苍生的,陛下都可以重用。另一方面,要严厉的打击党争,将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占据朝堂的官员全部清除。”

        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孙承宗道:“臣接下来的话不过是一些想法,陛下觉得不对可以不必当真。”

        “先生有话经管将,今天可以畅所欲言!”天启皇帝笑了笑,拉着孙承宗坐回了椅子,自己也走到一边坐了下来。

        “臣觉得应该进行革新,重新推行江陵相公张居正的新政,为张居正恢复名誉,为新政【创建和谐家园】。”孙承宗说这些的时候很小心,甚至刚说出去就有些后悔了,这可是要天启皇帝说自己的爷爷不对。正所谓疏不间亲,自己这么做恐怕落下埋怨的只有自己。这个政策一旦出台,那个时候受到攻击的肯定不是天启皇帝,而自己自己啊!这位少年天子真的能够顶住那样的压力?

        看了一眼孙承宗,天启皇帝笑着道:“先生不必担心,朕也是这么想的。当年江陵相公的新政却是一条好的道路,尤其是一条鞭法,更是不可多得好政策,可是朕觉得这样还不够。”

        孙承宗顿时呆住了,这位少年天子在想什么?还不够?那他是要做什么?

        “先生,朕现在有些想法,只是还有些想不明白,先生可否为朕解惑?”天启皇帝笑着看着孙承宗,他很喜欢这位老臣子,这是宝贝啊!国宝级别的人物。

        “老臣洗耳恭听,陛下但讲无妨。”孙承宗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恭敬的说道。

        “朕的主要想法有两个,那就是农业和商业都要征税。朕不说爱卿可能也明白,现在天下的钱财掌握在什么人手里,那些乡绅富贾,那些士人官宦。这些人侵占了天下大部分的钱财,弄得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天启皇帝说完目光灼灼的看着孙承宗,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很多想法是好的,也是对的。可是好的,对的,实行起来未必就能行。天启皇帝需要面前的这位老大人,为自己找道一天能够实行的道路。

        沉吟了半晌,孙承宗才沉声道:“陛下,你可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爱卿但说无妨。”天启皇帝要听的就是真话,既然孙承宗想要开口,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陛下,那就是天下大乱,叛乱四起啊!”孙承宗虽然知道天启皇帝说的是对的,可是事情却没那么好办!那些豪强富贾,甚至各地藩王都是天下最的商贾,天下最大的地主,想要在这些人的手里抢出东西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天启皇帝没想到孙承宗会这么说,他本以为孙承宗会说出一些政策上的意见,微微一愣。见孙承宗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天启皇帝心中有了一丝明悟,这是在试探自己啊!

        “先生不要如此,朕已经做好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准备,哪怕因此而亡国,朕也在所不惜。”天启皇帝的心中此时燃烧着的是火焰,是奋斗的火焰,因为激动他的身子都在不住的颤抖。

        沉吟了半晌,孙承宗才道:“那陛下想怎么做呢?”

        “农税以后只征收一种,那就是田亩税,按照田地的所有量征收税费。朕会改革官员制度,建立新的税收衙门,和现有的地方行政衙门划分开了。每年的赋税全部上缴国库,再由国库根据用度,统一下拨地方。”天启皇帝将自己的想法抛了出来,对于这些事情自己可谓思虑已久,虽然现在还不能是实行,可是一定要想好了,在一件一件的做。

      第九十一章 隆中对三

        深深的叹了口气,孙承宗有些颓然,这位少年天启的想法他自然是赞同的。对于大明的现状他心里也很是明白,可是事情却没有这么容易。

        无论在什么时代,那些富商巨贾肯定和官府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很多本身就是官吏所为。大明的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江南的那些富商巨贾大部分都是士人。无论是先经商还是先入仕,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朝廷中的东林党、齐浙楚党,又或者是没有明确的党派的人,大部分都是这些人出身。就算不是这些人出身,为官这么多年,也和这些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这里面还参杂了一类人,那就是大地主,这些地主的代表就是分封在外的藩王,以及那些世代勋贵的爵爷们。无论是云南的沐王府,还是南京的徐国公府都是如此。想要进行土地改革,首要面对的就是这些人。

        如果朝廷改革土地制度,天下的百姓也未必支持,其实很多的大地主并不是巧取豪夺来的土地。那些百姓是情愿将自己的土地献给地主,或者是挂靠在地主的名义下的。此时的大明朝的官场混乱,可以说是贪官污吏横行,各种苛捐杂税无数。

        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交了这些东西之后,剩下的粮食甚至都不够一家人吃饱的,也就正应了那句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由饿死。与这个现象相反的却是那些官员贵戚,他们的土地甚至不用交税,很多的官员为了巴结他们,瞒报,漏报,不收税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这基本都成了大明官场约定俗成的东西,想要打破这些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激起了民变,孙承宗相信早饭的肯定不光是那些大地主,平民百姓在煽动之下可会随之而起。在这里面在夹杂着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那可就真的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如果此时大明既无外患,各地军队也强健,那么天启皇帝想要进行这样的改革,或许还可以。可是那也是要徐徐图之的,这样激烈的变革绝对是山崩地裂般的,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看着孙承宗静静的在那里沉思,天启皇帝也没有说话,就那么静静的看着。一个国家要想有强大的国力,首先一点就是要有钱,没有钱那就说什么也没用。

        没有钱就不能建军队,没有军队就不能彻底的解决外患,那么辽东就会变得更糟糕,后金入关也是迟早的问题。

        没有钱就不能赈灾,在这个灾难不断的时代,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天启皇帝是不会忘了那个地方的,那就是陕西。

        如果不能在陕西的旱灾爆发之前,解决的财政的问题,朝廷依旧没钱赈灾。到那个时候,依旧会像历史上一样,烽烟四起。张献忠、李自成这些人也一定会依次登台,天启皇帝也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哪怕自己只有七年的受命,天启皇帝也要将这个世界变一个样子。

        “陛下,臣觉得现在还不易实施这样的改革。”孙承宗虽然心里不愿意承认,可是却还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于天启皇帝其他的改革政策,孙承宗都没有问,因为那都是水中的月亮,根本没有办法实施。

        让孙承宗没有想到的是天启皇帝居然没生气,在他看来,这位少年天子雄心勃勃。第一次提出的想法就被自己否定了,想来也是很不高兴的。

        天启皇帝笑着看着孙承宗,有些无奈的道:“先生,朕什么时候说要现在就进行改革了,此时的大明是个什么情况,朕的心里有数。朝堂尚未肃清,边关尚且不稳,朕哪有那个精力进行这样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是需要军队做后盾的,朕可不想到时候出兵平叛的时候无兵可派。”

        轻轻的松了口气,孙承宗擦了擦自己额头上的汗水,笑着道:“是臣想错了,陛下虽然年轻,却是思虑周全。”

        “先生别这样的说,朕只是想知道,这样的改革是不是有必要。如今知道了先生的态度,朕相信,有了先生的支持,朕一定可以将这江山变一个样子。”天启皇帝的脸上满是憧憬,看向孙承宗的眼中满是希翼。

        重重的跪在地上,孙承宗面容严肃的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快起来,这些事情朕也就是这么一说,眼前还是要将辽东的事情解决了。熊廷弼被押解回京,朕相信后金那边一定会有所行动,不知先生怎么看?”天启皇帝将目光落到了那副地图上,伸手指了指辽东的位置,回头问孙承宗。

        轻轻的皱着眉头,孙承宗轻声的道:“陛下,渡过眼前的危机并不难,无论是将熊廷弼调回辽东,还是在派遣一位能臣干吏,辽东都可以保证无忧。”

        见天启皇帝轻轻的点头,孙承宗接着道:“臣想的是日后。”

        “先生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在,朕会考量。”见孙承宗犹豫,天启皇帝笑着道。

        “陛下,臣不是不敢说,只是这些事情臣思虑的还不是很完整。”孙承宗看了一眼天启皇帝,见他笑着看着自己,摇了摇头,接着道:“臣,曾经将大明的境遇和历史上做了对比,历史上出现这样的朝代很多,可是能够化解这样危机的朝代却是不多。”孙承宗有一句话却是没说,那些没能化解危机的朝代,基本都已经灭亡了。

        “先生请讲。”天启皇帝办了一个凳子,做到了孙承宗的身边,笑着道。

        “那些没有解决危机的朝代就不说了,解决了且解决最好的有两个朝代,一个是唐朝,一个是汉朝。唐朝的时候,唐太宗面对的是强大的突厥人,那个时候唐朝国力雄厚,又有百战雄师,打败突厥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孙承宗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唐太宗虽然打败了突厥,也征服了高句丽,可是后来的唐朝却依旧被突厥困扰了很多年,直到武则天的时候,突厥与大唐之间还是战火不断。

      第九十二章 隆中对四

        孙承宗很高兴天启皇帝能够听的进去,便接着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分封着自己的儿子为诸侯王。这样的制度在天下初定的时候,并没有暴露什么样的弊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越来越有尾大不掉的趋势。”

        见天启皇帝听的认真,孙承宗便更有兴趣说下去了,兴致勃勃的道:“汉武帝刘彻十六岁登基”,说道这里孙承宗看了一眼天启皇帝,这个自己面前的少年天子倒是一样,只是不知道自己面前的这位是否会有汉武大帝的作为。

        将自己纷乱的心绪压了压,孙承宗接着道:“在这之前,汉朝有了六位皇帝。虽然文帝景帝都是少有的英明皇帝,为汉武帝留下了一些家底,也平定了七国之乱。”孙承宗不禁哀叹,这里明朝和汉朝就不同了,天启皇帝虽然和汉武帝一样十六岁登基,可是他的上两代可不是英明的皇帝。

        “可是整个汉朝却依旧是岌岌可危,内部有藩王割据,其中代表就是淮南王刘安。在外部,北有强大的匈奴,那个时候的匈奴带甲之兵六十万,能征善战。在南方,有不时作乱的百越,东方则是朝鲜、百济、新罗组成的高句丽,西方则有葱岭和大腕。汉武帝登基的时候,整个天下虽然稳定,可是却也是内忧外患。”孙承宗经过这么多年的考量,他发现大明这个时候和汉武帝时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外患,内部虽然没有藩王之乱,可是朝廷之上党争严重,地方官员【创建和谐家园】无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话他听在天启皇帝的耳朵了就更不同了,他知道历史,知道接下来的几年大明可谓天灾不断。淮河水灾,陕西大旱都是很棘手的问题。

        在天启皇帝看来,孙承宗这是在为自己树立目标,树立一个榜样。他告诉天启皇帝,此时的大明朝和汉武帝时期很像,天启皇帝是可以成为汉武大帝那样的皇帝的。

        “先生,这些朕都知道,能不能请先生直奔主题?”孙承宗的想法,天启皇帝自然是明白的,可是他不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这个偶像就不用树立了,他的目标可是很远大的。

        苦笑着摇了摇头,孙承宗知道自己想错了,这位陛下可不光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现在看起来已经是颇有明君的风采了,而且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是陛下”,有些歉意的看了一眼天启皇帝,孙承宗接着道:“臣要说的是关于兵力的问题,当年的汉朝,汉军和匈奴的军队力量对比非常的悬殊。汉朝的军队虽然数量不菲,可是在和匈奴作战的时候,却没有什么优势。虽然凭借城关据守,可是每次都是被匈奴人攻破关隘,杀掠人口。”

        伸手指了指地图,孙承宗接着道:“这就和我大明的情况有些相似,大明的北方有蒙古人,东方有后金人,这些就相当于匈奴人。我大明就相当于汉朝,所以汉武帝对于匈奴的策略,我们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大明虽然和蒙古人暂时平安无事,可是这不是长远的事情,只是为了对付后金而已。整个战场上有三股力量,这第一股就是我大明,第二股是后金,第三股则是蒙古人。”看了一眼天启皇帝,孙承宗接着道:“臣为陛下说一下,三方的军事力量构成是不同的。蒙古和后金主要是以骑兵为主,能够快速的穿插于塞外,任意攻击我大明的边境。我大明的边境很长,要守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明军主要是步兵,可是步兵不利于塞外作战,塞外广袤的草原,非常适合骑兵奔驰。所以我大明的军队只能守在城里,这样我们先天就占据了弱势。每次战争之后,就算能够将后金打退,甚至是死伤惨重,可是凭借抢来的奴隶牲畜,后金很快便可以恢复元气,大明则是疲于应付。”轻轻的叹了口气,孙承宗心中也有些无奈,自己的这样的想法多少年了,可是谁愿意听自己说一说啊!

        “这就和汉朝的时候差不多,汉军据守城池,匈奴人每次来都是劫掠。这样战争就成了消耗战,没完没了。草原大漠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就将大明当成了随时可以来劫掠的地方,我大明也就成了他们的粮仓。时间长了,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周围的这些藩属国都会这么办,那可就是烽烟四起了。”将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孙承宗心里微微一松,既然天启皇帝喜欢听自己说,那这次一定要把握住机会。

        看了一眼地图,又看了一眼孙承宗,天启皇帝面色凝重的道:“如果大明没有内患,这样的消耗也没什么,毕竟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可是此时却不行,这个天下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会将大明的东西卖给敌人。总是在挖大明的墙角,就像当年的大宋一样迟早会将塞外的人养起来,难免不在出现一次蒙古人入关的情况,甚至是五胡乱华啊!”

        “陛下英明,所以要采取一种策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孙承宗见天启皇帝认识的如此深刻,便轻轻的点了点头,赞同的道。

        “先生接着说吧!既然说到了这里,想来先生是有什么想法的。”天启皇帝自然不会以为孙承宗只是说说而已,这位是真真正正的实干家。

        重重的点了点头,孙承宗接着道:“当初的汉武帝就是这个想法,所有他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对付匈奴。其中虽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远征骑兵,建立一只能够和匈奴人打野战的骑兵,敢和匈奴人面对面的骑兵。”

        “爱卿觉得我们也应该这样做?”天启皇帝似乎明白了一些,不过这和他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同,他想要建立的是一只后世的火器部队。又想想似乎二战的时候还有骑兵,这个好像也并不冲突。既然孙承宗有想法,那就不妨听一听了。

      第九十三章 隆中对五

        孙承宗对于自己的想法自然很是了解,说起来也是滔滔不绝,天启皇帝既然露出这样感兴趣的样子,他自然也是说的更加详细。

        “陛下,短期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稳定住辽东的局势,一来是稳定的军心,二来稳定住辽东的民心。辽东乃是京师的门户,有着水草丰美的辽河平原,如果朝廷想要建立一只有战斗力的骑兵,那么自然离不开马匹。辽东就是必不可少的养马之地,大明不可或缺。”伸手指着宽大的地图,孙承宗的神情颇为激动,建立这样的一只骑兵是他一声的梦想。

        轻轻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心中不断的思索着,历史上就是孙承宗在辽东的时候,整个辽东的局势才有了好转。也是自己面前的这位孙承宗,在辽东建立了一只骑兵队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宁铁骑,大明的最后一只堪战的骑兵。

        “稳定辽东的局势,巩固边防,建立强大的骑兵,这些都是军事上的措施。辽东乃是偏远之地,在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可以在辽东实行政改。那里地处偏远,阻力相对会很小很多,相信应该没有问题。就算是有些披露,军队就尽在咫尺,也能尽快的解决问题。朕相信,一旦局势稳定下来,朝廷下拨银钱,建立马场,恢复辽东的生产,问题应该不大。一两年之后,辽东的局势稳定钱粮就会很充足,供应辽东的大军应该就不成问题了。”天启皇帝低着头,一边喃喃自语的说道。

        一边的孙承宗见天启皇帝沉思,便不在开口说话,只是听着天启皇帝的话,他的心里顿时颇为激动。天启皇帝不但赞同自己的意见,而且似乎还将改革辽东的制度,这样原本那些掣肘和牵绊就不负存在了。如果得到天启皇帝的全力支持,孙承宗有信心在三年之内,将辽东变一个样子。

        缓缓的跪在了地上,孙承宗的脸色颇为严肃,大声的道:“陛下乃是英明之主,辽东之事臣请前往,一定将陛下的希望达成。”孙承宗将自己的意见也全部归给了天启皇帝,这样可以免去很多的麻烦,那些人的攻讦就不会落在自己的身上。

        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走到了孙承宗的身边将他搀扶了起来,有些为难的道:“爱卿身为内阁首辅大学士,这个时候去辽东,朕心不忍。何况先生乃是朕的老师,让先生涉险,朕更加的不忍。”天启皇帝这就是在演戏了,正所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陛下,臣承蒙陛下不弃,能够在陛下的身边为臣。这是臣一声的梦想,哪怕为陛下战死杀场,臣也情愿。”孙承宗却没有起来,依旧跪在地上面色严峻的说道。

        “先生先起来,让朕好好想一想!”天启皇帝现在非常的混乱,想法很多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实行,他是真的想静一静。

        “陛下,如果不允许臣去辽东,臣自请辞官!”孙承宗虽然站了起来,可是口中的话可谓掷地有声,这样的机会他是一定不会错过。此时他也是头脑发热,这样的话也是脱口而出。

        苦笑着摇了摇头,天启皇帝有些无奈的看着面前的孙承宗,只好开口道:“好,朕让爱卿去!”

        “陛下恕罪,臣失礼了!”孙承宗也觉察到了不妥,连忙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沉声的道。

        对着孙承宗挥了挥手,天启皇帝的眼光依旧落在地图上,回头对身后的孙承宗道:“先生,你看这里。”

        沿着天启皇帝所指的地方,孙承宗看了过去,随之就是微微一愣,因为那个地方他很熟悉,哪里是山西和陕西啊!不知道这位少年天子又想到了什么。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4: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