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我是木匠皇帝》-第2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来到皇庄之后,天启皇帝缓缓的走下了骄子,回头看了一眼刚下骄的孙承宗,天启皇帝微微笑了笑。伸手指着面前的皇庄,天启皇帝道:“孙爱卿,听说过这里吗?”

      µÚÆßʮһÕ ìÝ·¢Ç¹

        看着面前的建筑,孙承宗点了点头,这里他自然听说过,他也很想知道里面的秘密,也曾多方打听,可是却是一无所获。只是隐约知道这里总是传出爆炸声,似乎在造什么东西,甚至有人怀疑这位天启皇帝是不是有了什么特殊的癖好。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特殊癖好的皇帝实在太多,再多一位天启皇帝也不算什么奇怪的。对于这个事情,所有的大臣都有思想准备,所以虽然好奇却也没有非要弄清楚。

        此时看着微笑着的天启皇帝,孙承宗知道这里不可能是什么特殊的地方,这里边肯定在制造火器而且是天启皇帝授意的。

        跟随着天启皇帝走进了皇庄,孙承宗可谓是大开眼界,无数的白衣人来回的走动。这里的人似乎都很忙,对着天启皇帝的施礼之后,又都行色匆匆的走了。很多人都在低着头向前走,甚至都没有注意天启皇帝,禁卫想要招呼人行礼却被天启皇帝挥手打断了。

        时间不长,徐光启就跑来了,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人,天启皇帝知道这个就是毕懋康。在历史上,就是这个人发明了大明的燧发枪,虽然比欧洲稍稍晚了一些,可是却是国人自己造的。

        可是因为明朝的灭亡,清朝对火器的遏制,这种先进的武器丧失了装备的机会。如果在那个时候,大规模的装备这种枪,后世就不一定会怎么样了。此时的毕懋康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虽然年龄不大可是看起来却很沉稳。天启皇帝相信,有了徐光启的教导和自己的支持,这位年轻的毕懋康肯定会比历史上走得更远。

        轻轻的将跪在地上的徐光启搀了起来,看着这位老者似乎又苍老一些的老者,天启皇帝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回过头对着身后的陈洪道:“明日调一些御厨过来,这里的伙食以后由他们负责,一定要让他们吃好,这件事情由你负责。另外在派几名太医过来,驻守在这里,时刻为这些人看病。记住,一定要选信得过的人。”

        “是,老奴记下了。”对于天启皇帝交代的事情,陈洪自然是照办,而且是不打一点折扣的照办。

        “臣,谢陛下。”徐光启自然能够感觉到天启皇帝的爱护,心中感动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要更加卖力的工作。

        一行人并没有过多的耽搁,缓步的向里面走去,他们的目的地是火器的试验场。

        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火炮,天启皇帝很欣慰。这些火炮比大明的火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不论是射速还是射程都要强很多。燧发枪也已经造出来了一些,虽然还不是很完美,可是却也比火绳枪强了很多。

        轻轻的将一只燧发枪交给孙承宗,天启皇帝笑着道:“爱卿,看看这些新造的新式火器。”

        对于火器,孙承宗自然是不陌生,接过火枪之后,他就发现了不寻常的地方,这支枪没有火绳。

        看了看一边的徐光启,孙承宗缓缓的端起了枪,轻轻的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枪响,远处的靶子应声而断。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孙承宗自然能看出这种枪的优势,兴奋的说道。

        燧发枪在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ÅÐ˷ܵÄËï³Ð×Ú£¬ÌìÆô»ÊµÛ΢΢µãÁ˵ãÍ·£¬»Ø¹ýÍ·¶Ô×ÅÉíºóµÄÐì¹âÆôµÀ£º¡°°®Ç䣬ÕâÖÖìÝ·¢Ç¹ëÞºÜÂúÒ⣬µ«ÊÇëÞÖªµÀ£¬ÕâÖ»ÊDz½±øÊ¹ÓõÄìÝ·¢Ç¹£¬»¹ÓÐÒ»ÖÖÊÇÆï±øÊ¹ÓõÄìÝ·¢Ç¹¡£ËäÈ»¶¼ÊÇìÝ·¢Ç¹£¬¿ÉÊÇ´óСÐͺÅÈ´ÊDzîºÜ¶à£¬ÄãÃÇÏÂÒ»²½¾ÍÊÇÒªÉú²úÕâÖÖÆï±øÊ¹ÓõÄìÝ·¢Ç¹¡£¡±

        徐光启缓缓的点了点头,对着天启皇帝道:“是,臣一定尽快将这件事情抓起来。这些日子燧发枪的产量还可以,不知道陛下想要怎么处理这些制造出来的枪?”这一点徐光启一直很好奇,也很担心。正所谓好马配好鞍,这样的好东西如果落到一般人的手里,不要说好好的使用了,说不定一转手就卖给了敌人。

        天启皇帝了然的看了看徐光启,轻笑着道:“这个朕自有主张,让人在这里建造一个专门存放火器的仓库,你们要为朕制造五万只步兵使用的燧发枪,两万只骑兵使用的燧发枪。朕的要求也不高,给你一年的时间,只要在年底之前造出来就可以。”

        想了想现在的制造进度,徐光启只能苦笑着摇头,有些无奈地道:“陛下,这恐怕做不到,现在火器厂的产量一个月不过一千只燧发枪,这个目标很难达到。”

        “这个爱卿可以放心,朕回会给你派人来的,你们现在的人只负责研究和改进燧发枪,其他的朕会找人来做。还有就是火炮,爱卿,这种远程的大炮以后不要制造太多,在制造一百门就可以了。你们以后的研究方向是小型的火炮,那种适合两个人搬运的火炮,类似于弗朗基人的火炮。这个才是你们制造和改进的方向,当然大炮的改进也不能停,朕需要的是体积更小,但是威力更大的火炮。”略微沉吟了一下,天启皇帝接着道:“朕也就是这么一说,你们好好的研究,过些日子,朕会让制造火炮的人过来。”

        徐光启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只不过孙承宗此时却是爱不释手的抚摸着那巨大的火炮,抚摸着那冰冷的炮管,孙承宗的心里却是一阵火热。

        虽然不认识这位主管造炮的大臣,可是孙承宗实在忍耐不住,不由笑了笑,对站在不远处的徐光启道:“徐大人,能不能为在下介绍一下你们新造的这些大炮?”

        看了一眼天启皇帝,见天启皇帝点头,徐光启缓步的走到了孙承宗的身边,笑着道:“在下徐光启,不知这位大人?”

        “孙承宗,承蒙陛下不弃,现在内阁行走。”虽然不知道这位徐大人的官职,可是从天启皇帝的神态中,孙承宗知道这位肯定是天启皇帝非常器重的人。

      第七十二章 试炮

        对于有能力的人,孙承宗一项都是非常的敬重,对于能够制造先进火器的徐光启自然很是尊敬,丝毫没有没有将对方看作工匠的意思。

        只不过徐光启有些诧异,他这段时间一直在这里,对于外面的事情可以说一点也不知道。虽然不知道这位孙大人是什么时候成为内阁大学士的,可是出于文官的本分还是对着孙承宗施了一礼,恭敬道:“下官见过孙大人。”

        “徐大人,客气!”孙承宗赶忙避开徐光启的一礼,笑着拉住徐光启。“我们还是说一说这种大炮吧!”

        “嗯,这样吧!我先让人打一炮给孙大人看看吧!”对着远处的几个人招了招手,徐光启笑着道。

        看着那几个人熟练的操作大炮,孙承宗看的一丝不苟,明军中装备的火炮很多,无论是火铳还是虎蹲炮,种类很多。现在这种改进型的红衣大炮,孙承宗还是第一次见到,虽然体积相比于以前的红衣大炮小了一些,炮管也短了一些,可是看起来却是更加的稳重。

        红衣大炮是十六世纪欧洲人制造的,传入明朝的时间并不长,属于比较新型的武器。徐光启组织制造的这种新式的红衣大炮,更是加入了徐光启很多的研究成果。相比于欧洲人的红衣大炮要更具威力,体积却小了很多。

        看到孙承宗的样子,徐光启很是满意的笑了笑,自己研究的东西得到了别人的赞同,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见操炮的人对自己示意,徐光启便拉着天启皇帝和孙承宗退出去很远。

        随着一声巨大的火炮轰击声,一颗巨大的黑色铁球弹迅速的飞了出去,至于落点,天启皇帝和孙承宗谁都没有看见,因为实在是太远了。

        “徐大人,这炮的射程?”孙承宗显然被震惊到了,眼中满是不可置信,直直的看着炮弹打出去的方向,有些磕巴的道。

        “这炮的射程,卑职已经派人量过了,大概在八里左右。”徐光启丝毫不觉得孙承宗的态度有什么不对,明朝自己制造的火铳,射程不过三里远。与之相比,这红衣大炮可就是威力十足了。

        衡量红衣大炮这种重型炮的关键,就是射程。有了这样的射程其他很多东西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如果用这样的大炮攻城,几炮下去,城墙必定是垮塌一大片。

        红衣大炮的缺点,也是考量一种大炮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射速了。这种红衣大炮,虽然射程足够,可是射速就差强人意了。一刻钟能射出十发炮弹就以经很不错了,这还不算冷却炮管的时间。按照后世大的时间计算,也就是两分钟打一炮,这速度不得不说实在是太慢了。

        回想着红衣大炮的优缺点,天启皇帝也没什么办法,这种前装炮,想要提高射速,那无异于痴人说梦。这也是为什么天启皇帝只让徐光启制造一百门这种大炮的原因,实在是耗费太大,而实际作用却是不大。有了这一百门大炮,可以说一段时间内够用了,主要也就是放在城头守城。至于想要打野战,更多的还要准备那种射速非常高的而且便于搬运的小炮。

        一只万人军队携带小炮三百门,并不会占用太大的人力物力,可是战斗的时候却能发挥很大的威力。只要射速足够,那么炮弹就是铺天盖地的。

        此时的八旗骑兵和蒙古骑兵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两分钟的时间就已经能够跑出去很远了,红衣大炮的间歇就太长了,野战根本就没什么用武之地。

        就在天启皇帝独自沉思的时候,孙承宗和徐光启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二人携手来到了天启皇帝的身边。

        “怎么样?这些东西还不错吧?”笑着看了一眼孙承宗,天启皇帝明知故问道。

        “这真的是攻伐的利器,真是好东西!”孙承宗的心里颇为感慨,真不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哪找来的这个徐大人,这可真是国家的宝贝。如果神机营的子弟全部都用上这样的枪械,每只军队都配上的这样的火炮,那明军的战斗力可就能提高一大截啊!

        “陛下,这些武器是不是要装备到部队去?”孙承宗对于大明此时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的了解,心中顿时火热起来,满脸期盼的看着天启皇帝。

        对于这件事情,天启皇帝自然是想过的,可是也就是想想,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好东西,一定要交给好的人,不然不但不能成为助力,反而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利器。

        原本的历史上,明军也是配备了大量的红衣大炮,可是后来怎么样?红衣大炮成了后金手中的利器,攻打大明朝的城池,几炮就能轰开。

        一旦此时将这种大炮拉出去,后金和那些大明朝的敌人,很快就能使用的上。如果在被人进行仿制,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毕竟这种大炮并不擅长守城,而是擅长攻坚,在坚固的城池也挨不了几下。

        天启皇帝之所以如此秘密的研究这些东西,就是为了不传出去,在没有可有自己能够真正掌握的部队之前,天启皇帝宁愿这些东西全都放在仓库里。

        这些事情,天启皇帝自然不会对孙承宗讲,看了一眼满脸期盼的孙承宗,天启皇帝笑着道:“朕知道爱卿的心情,这些东西朕自有安排,到时候爱卿就知道了。”

        孙承宗的嘴里有些苦涩,刚刚的话问出口,他自己都觉得不妥。此时大明不但是外部的危机,还有内部的那些人,他们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的。一定要提防他们,这些东西怎么可以轻易的拿出去呢?

        孙承宗的神情有些颓然,可是忽然又觉得自己似乎钻了牛角尖,自己面前的这位少年天子,既然不声不响的做出了这些东西,那么肯定有着自己打算。孙承宗相信,这位天启爷的心里肯定比自己还着急,自己这是怎么了?一直以来的养气功夫都哪去了?还不如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

      第七十三章 将军

        天启皇帝回到皇宫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这一天的奔波让这位少年天子倍觉劳累,早早的便睡下了。

        一夜无话,这天一早天启皇帝起的很晚,今天的早朝就这样又泡汤了。人的惰性真的是没办法,这位天启皇帝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偷懒的方法,对于早朝也看的并不是那么重。

        在天启皇帝百无聊赖的时候,选妃的事情按照进度在进行,另一件天启皇帝没有想到的事情正在悄然发生,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这将是一件让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事情。

        辽东的初春依旧寒冷,根本没有一点春天的意思,每个辽东将士都知道,这个时节是最容易生病的时候。

        在明军的营门门口,停着一辆马车,说是马车却和普通的马车不同,因为这是一辆囚车。高大的木笼里面站着一个人,一个中年人身上穿着白色的囚服,披头散发的。虽然这人很是狼狈,可是那双眼睛却很是明亮,无论看向谁都是摄人心魄。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理寺丞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现任的兵部尚书熊廷弼,代表天子来到辽东慰问的熊大人。此时熊廷弼已经没有了原本的威武,显得很是狼狈。

        说起熊廷弼,就不得不提到明朝和后金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于大明万历三十六年,当时担任辽东经略的是杨镐,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无能之人。在这个时候,明朝对后金有着绝对的优势,可是这位杨镐志大才疏,派出四路大军围剿当时的建州女真。

        因为这位的指挥失误,被后金将明军四路大军逐一击破,明军出征时十万精兵,被歼灭了五万。粮草物资丢失无数,这一站明军元气大伤。

        萨尔浒之战之后,辽东自沈阳以北全部丢失,明朝在也没有了出兵征讨的实力。而保住沈阳的人,就是这位熊廷弼。熊廷弼来到辽东的时候,明军已经大溃败,后金八旗趁机攻城略地,一直打倒沈阳。

        熊廷弼来到沈阳之后,熊廷弼上任逮捕了准备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斩杀逃将刘遇节等,以求稳定军心。前辽东经略杨镐被熊廷弼逮解进京下狱,前辽东总兵李如柏(李成梁之子,萨尔浒大败中唯一没有被歼灭的一路总兵)被召回北京后【创建和谐家园】。熊廷弼当时屯兵筑城,将辽东局势扭转。

        自此以后,这位熊大人一直驻守辽东,那位后金的大英雄努尔哈赤顿时没有了往日的威风。无论如何挑衅,这位熊廷弼就是不出城,一直坚守沈阳。

        努尔哈赤在熊廷弼的手上吃了几次亏,对于这位熊大人,努尔哈赤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给他起来一个外号叫做熊蛮子。

        熊廷弼是一位典型的武官,心性粗犷,为人也是很豪爽,可是却是精通兵事。这位大人对于大明的忠心是丝毫没有瑕疵,可是他实在看不惯大明的这些文官,认为这些人均是尸位素餐,不堪一用。

        于是熊廷弼屡次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他表达的方式就是骂,不得不说这位大将军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不但骂了文官,还骂了兵部,甚至骂了监察御史。可以想象在这个文官当道的时代,这位熊将军是多么的不得人心了。

        要知道此时文官当道,兵部是熊廷弼的顶头上司,而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的。虽然对于这位熊大人,这些人都表示不与之为伍,也懒得和他一般见识。可是明朝的文官都是小心眼出名的,对于熊廷弼这样的人,这些人自然会狠狠的记在心里。

        天启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子弟攻打沈阳,可是又一次被熊廷弼给打了回去。

        可是原本在历史上应该发生的事情却没有发生,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启皇帝的到来,改变了原本历史的轨道。可是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事情似乎又回归了原本的轨道,这位熊将军倒霉了。

        此时的辽东势力盘根错节,可是在这个地方,兵权才是说话的根本。辽东此时有明军十万,而大部分的兵权都掌握在辽东总督杨渊的手里。这个杨渊是谁呢?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原辽东经略杨镐的叔叔。熊廷弼的手里有多少兵呢?答案是一万人,这一万人还不时朝廷给熊廷弼的,是他收拢了一部分的明军在萨尔浒的败兵,大概有五千人。另外的五千人,是这位熊将军自己招募的。

        就是凭借着这一万人,熊廷弼驻守着辽东,挡住了努尔哈赤的兵锋。

        书归正文,这位辽东总督杨渊对熊廷弼可以说恨之入骨,当初杨镐就是被熊廷弼下狱的。杨渊曾经求过熊廷弼,希望他能为杨镐求情,将杨镐的性命保下来,可是却被熊廷弼言辞拒绝了。

        可想而知,这位杨渊对熊廷弼的痛恨,此时熊廷弼就被杨渊打上了囚车,装上了木笼,准备押解进京。就像当年自己的侄子一样,杨渊相信,只要将他弄进去,就一定不会在让他出来。

        看着离自己原来越远的明军大营,熊廷弼的心里很复杂,他虽然恨杨渊,可是对自己做的事情却不曾后悔。可是对于自己的前路和未来,这位大将军的心里却是没有一点底,那位新登基的皇帝是个什么样子,他并不知道。

        如果天启皇帝是一位英明之主,那么熊廷弼相信自己肯定能够再回到这里,一定可以一展胸中的抱负。如果还像以前的那位皇帝,那么自己一定凶多吉少。虽然熊廷弼性格暴躁,可是却不傻,他知道杨渊既然选择动手,那么京城肯定也做好了准备,自己唯一的依靠就是这位新登基的陛下了。

        对于自己的人缘,熊廷弼有着清楚的认识,到了京城之后,为自己求情的人不知道会不会有。对自己踩一脚的人,却是肯定有很多。

        天启皇帝此时正在皇宫里散步,对于接下来的事情是没有丝毫的准备,或许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第七十四章 体检

        一月的京城虽然不如辽东那般寒冷,可是偶尔也会有雪花飘落,银白的雪片让这座古老的都城更添了几分萧索。

        张嫣来到京城已经五天了,这五天的时间里她和各地来的少女一起住在了城西的一座皇庄里。虽然心里忐忑,可是这里的环境还算不错,让张嫣的心里平静了不少。

        “小姐,有公公来了。”张嫣正坐在屋子里看书,小环便风风火火的跑了过来,来到张嫣的身边,喘着粗气道。

        “你呀!总是这么毛毛躁躁的,这里不是家里,以后可不能这样了。如果犯了什么规矩,我也保不住你,知道吗?”张嫣从小长在深宅大院,亲生母亲死的早,在身边的也就是这个贴身的丫鬟,二人虽然名为主仆,感情却似姐妹。此时看到小环这样,不由的有下担心。

        “小姐,环儿知道了。”俏皮的眨了眨眼睛,小环笑着道:“小姐,有一位公公过来了,听说似乎要开始选了。”

        看了一眼激动的小环,张嫣无奈的叹了口气,沉声道:“很多事情自己是没办法做主的,等着吧!”

        时间不长,屋子外面就想起来脚步声,走进来的是三个太监。为首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太监,在他的身后跟着的是两个小太监。

        轻轻的晃了晃手中的拂尘,太监严肃的道:“这里的是谁?”

        跟在他身后的小太监,翻了翻手中的书册,笑着道:“回崔公公,这位是来自河南的张姑娘。”

        张嫣此时已经来到了太监的不远处,看了一眼太监,轻轻的扶了扶,轻声道:“见过公公。”

        “姑娘请起,咱家可受不起,这说不定哪天你就是主子了,咱们这些做奴才的可是没这个福分。”太监似乎很和善,对着张嫣笑了笑,柔声的道。看了一眼张嫣,太监笑着道:“张姑娘,话虽然这么说,不过这该有的流程可是还要有的。”

        这个姓崔的公公一边说着,一边对着身后的小太监使了一个眼色,似乎是要做什么。

        “不知需要我做什么?”张嫣对着身后的小环使了一个眼色,轻声的道。

        “姑娘不必做什么,只要按照我的吩咐就好。”此时这位的崔公公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

        “好了,跟着我们走吧!”让张嫣没想到的是居然还要离开这里,连忙接过小环递过来的东西,轻轻的塞进了崔姓太监的手里,那是一个翠绿色的翡翠坠子。

        一边的小环也将两个银锭子塞到了两个小太监的手里,几个人谁都没有说话,似乎这事情也没有发生的似得。

        崔公公摸了摸手里的东西,缓缓的塞进了自己的袖子里,回过身对张嫣道:“张姑娘不但长的美,而且心地善良,温婉贤淑,想来这次肯定能选得上。”

        “那就多谢崔公公了!”张嫣些轻轻的笑了笑,此时她的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似乎这位年轻的少女此时多出了很多的东西,只是脸上的笑容却是更加的灿烂了。

        这一天,张嫣和一些年轻的女孩接受了检查,仅从外表上大概检查了一下,她们这一组负责的正是这位崔姓的太监。一百名少女一组,按年龄大小站好。崔姓太监从她们面前走过,高一点的,矮一点的,胖一点的,瘦一点的,全都不要,这样被涮去了一千人。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4: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