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我妻薄情_青青绿萝裙》-第4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林新比了一个“三”的手势。

          徐将恍然,旋即无语。

          朝廷对爵位的世袭卡得严格,一般要求嫡长子继承,假如没有嫡子,庶子怎么立很容易扯皮。但靖海侯的二子即为嫡长,可以说如无意外,就是铁板钉钉的侯府世子,其他儿子就不好说了,分家后指不定就混个小官。

          然而,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了,有一样东西,比爵位、官职、血缘更重要。

          圣眷。

          徐将是地方军官,多年来就是不断在各处调任,除了述职,很少回京。但他能在江南省这么一个富饶的地方做官,消息绝对灵通,背景绝对够硬。

          他当然听说过谢三郎。

          第一印象是特别美,美到他老婆带闺女去上香,回来念叨了好几天,对他横眉竖眼,哪里都看不惯。

          °¦£¬²»ËµÁË£¬Ôã¿·ÆÞÊÇËûÍ¯ÑøÏ±£¬Í¬¸Ê¹²¿àµ½½ñÌ죬ÈÌ£¡

          除了美,就是圣眷。

          他进宫面见圣人那天,谈起西南兵事(徐将在西南打了胜仗,解决一起土司叛乱事件,方才调职到江南省),一时兴起便说久了。

          大伴提醒说该用午膳,圣人便赐饭于他。

          菜上来,徐将自然是食不知味,却见圣人开口,道:“这道鹿肉冬笋三鲜锅,拿去给三郎用,他年纪轻,受得住。”

          然后又点了什锦鸡丝和炒玉兰片给贵妃,一道鲜虾饼并枣泥糕点给荣安公主。

          皇帝喜欢什么人,很好猜,看他赏菜就知道了。

          谢玄英虽只有一道菜,却是圣人头一个惦记上的。

          但徐将从没有见过谢玄英,不过,又美又是随着晏鸿之读书,怎么听都是个文弱书生,所谓军功,怕是底下的人送上门的,为的就是给这位侯府公子镀金。

          这没什么,徐将习惯了。

          ËûµàÁ¿µÄÊÇ£¬Òª²»Òª³ÉÈËÖ®ÃÀ¡£

          虽说有匪患,但很快清剿,无大伤亡,既能和皇帝跟前的红人卖个好,又能结交靖海侯,何乐而不为?毕竟他这官在地方上,已经做到头了。

          徐将可不是迂腐的文人,他连太监那里都没忘记过送礼。于是马上装出一副感慨的样子:“果真年少有为!”

          好像真心赞赏少年英雄似的,拍大腿夸赞,“志新,你这师弟可真了不得。”

          林新闻弦歌而知雅意,当下便笑:“给天志兄添了不少麻烦,你别怪罪才好。”

          “少年意气。”徐将还是透出些许不满,“你我谁人不曾年少?”

          林新忖度片刻,道:“我欲将老师接来金陵,届时上门拜访,天志兄可莫要拒人于外。”

          翻译:回头我带我师弟亲自来赔罪。

          徐将找回脸面,终于满意,含笑道:“少年英雄,就算不看志新的面子,我也是要见的。”

          翻译:行了,看你的面子,我认了这事。

          双方达成一致,和和气气地分别。

          --

          金陵到淮安走水路无须太久,隔日,谢玄英便收到都司的回函。

          正式的公文同时下发,李子屯百户所的吴百户【创建和谐家园】,被革职滚蛋,刘海平因立大功,擢升百户。

          汪百户虽然没杀敌,但【创建和谐家园】坐对,升任盐城千户所的副千户。

          而吴百户的亲戚李千户,虽然没有亲自出马,可病假难以查证,加上他给了谢玄英军马与武器,也是一项功劳,去掉了副千户的“副”,成为盐城千户所的一把手。

          ——当然,往深里说,他能升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够机智。

          千户所的武备库账目是这么写的:多少军马、车辆、长刀、弓箭、甲胄,但实际上有多少……大家都知道,反正肯定没那么多。

          这位千户大人及时送出武器,没让谢玄英深究武器库的问题,就是一件大大的功劳。而他本人升官,当然也就无所谓亲戚丢官,还专门送礼到客栈,意图与谢玄英打好关系。

          送礼的不止他一人。

          都司的公文下达,盐城的世家豪族愈发殷勤了。

          江南富庶地,能在县城成为一方豪族,至少证明两件事:有地,有人。

          地,当然是上好的良田,底下佃农无数;人,当然是读书人,至少也是举人,有进士在外地做官,也很正常。

          此等乡贤,在县令面前也很有面子,对县城的很多事都插得上话。假如皇帝南巡江南,停泊某地,也会召见乡贤,询问当地风俗人情,并给予赏赐。

          他们即是维护乡下秩序的领头羊,也是县官掌控地方的拦路石,即是乡贤祠中修路赈灾的大好人,又是鱼肉百姓的大地主。

          一言以蔽之,得把他们当回事。

          所以,程丹若再次收到几个大户人家的拜帖和礼物,难免困扰。

          尤其这回来的是他们家中有头有脸的仆妇,说要给她请安。

          “为什么要见我?”程丹若问张妈妈,“我应该见他们吗?”

          这可算是问对人了。张妈妈是顾太太的陪嫁之一,见识过的场面比程丹若不知多多少。

          她感念程丹若的恩情,倒也没有隐瞒,直言不讳:“姑娘能不见,还是别见她们得好。”

          程丹若略微意外:“我本也不想见她们,可妈妈的意思是……”

          “大户人家,未出嫁的女儿没有长辈带领,哪有随便见人的道理?”张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懂规矩的人家,万没有这般上门的。”

          程丹若眉梢微蹙,不由多看了她两眼。

          张妈妈这话,究竟是在说对方没有家教,还是暗示什么?

          她试探:“怕也太巧了。”

          张妈妈暗松口气,说:“不巧。”

          程丹若的眉头便紧紧皱了起来。

          一户人家攀附心切,行差踏错也是有的,可没有几户人家都犯错的道理,她们既然上门,必是觉得能见到她。

          联系到张妈妈方才的话——“未出嫁的女儿”,不难猜想她们误会了什么。

          程丹若猜出原委,大感无语。

          “那就请妈妈委婉辞了吧。”她说。

          张妈妈应下,三言两语便打发了外头门房等候的仆妇。

      第44章 做人难

          傍晚, 夕阳还徜徉在西方的天空,谢玄英却早早回来了。今日尘埃落定,他已经去看过沙船, 财物丢失不少,好在船未受损, 不幸中的大辛。

          才进门,他的管家便小步上前, 回禀今日事宜。

          先说晏鸿之今日好多了, 人也精神, 还特地看望了伤重的护卫。护卫们的伤势也有所好转, 发热的也清醒许多。

          最后,方才隐晦地点名几个豪族派仆妇来请安。

          张妈妈都知道的道理,谢玄英不会不知,诧异道:“要见程姑娘?”

          管家点头, 表情微妙。

          数息后, 谢玄英猛地会意,却不敢问是他还是老师, 总之都不是好事。但这也切实透露出了一个问题。

          程丹若是未嫁之女,跟在师生二人身边,名节易受非议。

          “我知晓了。”他说, “待我先拜见老师。”

          此时尚早,谢玄英进屋时,晏鸿之才吃过晚饭, 屋里刚点上灯。

          “三郎今日倒是早。”晏鸿之道,“看来事情办得差不多了。”

          谢玄英点点头, 简明扼要地回禀了结果。

          晏鸿之道:“我已知晓。”他拿起桌上的信, “这是志新的信, 你看看。”

          谢玄英接过,一目十行扫完,颔首道:“林师兄所言甚是,以老师的状况,还是在金陵休养几日为好。”

          晏鸿之急着回京是想早点看长孙,如今身体抱恙,自然不能为晚辈赶路,因而并无异议。且谢玄英刚灭了黑算盘一伙,消息传到海上,指不定有哪个大海盗起了心思,准备劫持一把,茫茫海洋,可就真的求助无门了。

          因此,不管是为了身体,还是为了安全,去金陵改换水路最为稳妥。

          二人商定此事,晏鸿之方问:“怎么瞧你的脸色,似有心事?”

          谢玄英犹豫片时,将此前之事告知他,并道:“依老师之见,该如何是好?”

          晏鸿之听罢,不由摇头叹息:“程姑娘就吃亏在无有长辈。”

          所谓的男女授受不亲,也要分情况。出门在外多有不便,路遇孤儿寡母,无论是商队还是士子,多是愿意照料看顾一二。

          这是“礼”,也是“仁”。

          但凡程丹若有个长辈,都不至于如此。

          可她偏偏没有。

          在古代,已婚妇人已经是低男人一头的人,未婚少女压根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世人定义她,说的从来不是程丹若,她过去是“程大夫的女儿”“陈副使家的亲戚”,现在又是最常见不过的臆测。

          幸运又悲哀的是,她在最艰难的时刻,用自己的性命,挣来了两个有话语权的男人的尊重。

          晏鸿之欣赏她的果决勇毅,也感念她数次相救,沉吟片刻,笑了。

          “瓜田李下,你我均无轻慢之心,却难保小人诋毁。”他说,“解决此事倒也不难。”

          谢玄英松口气:“老师答应了?”

          “程姑娘敏而好学,贫却无谄,若是男子,我必收他为【创建和谐家园】。十年后,兴许又是一新科进士。”晏鸿之叹息,“可你知道我的心事,此事绝无可能。”

          李悟收过女【创建和谐家园】,纯真派的学生曾经也不忌讳收女【创建和谐家园】。然而,恩师被人陷害诽谤,导致不得不在狱中自戕以证清白,是所有学生最大的痛楚。

          自此后,纯真学派再也没有收过女学生。

          成也李悟,败也李悟。

          晏鸿之无法克服自己的心魔,只能退而求其次:“若程姑娘愿意,我便收她为义女吧。”

          自元朝末年起,收养义子之风便盛行于世。

          武官爱收义子,下放到军队中,便是自己的嫡系,太监也爱收义子,为自己延续香火,披麻哭灵,连皇帝都收过义子。

          义女虽然少,亦不罕见。元末烽烟并起,若同僚战死,上官收养其女,为其择一门亲事,也算恩义。

          再者,义女和养女也有些微区别。民间多养女,皆是从小接到家中养大,除了少数真心疼爱,视若己出的,多是为给儿子当童养媳,抑或送给达官显贵攀附。

          扬州瘦马说起来,也都是养女。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1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