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又是深深一福。
“起来吧。”陈老太太道,“叫两个人跟你去,也是为你父母积善行德了。”
“是。”
得到陈老太太的首肯,找黄夫人说明就容易得多。
见程丹若上门,黄夫人面上不见分毫异色,亲热地说:“丹娘怎么来了?你方才送来的杨枝玉露我用了,好灵巧的心思。”
“这不算什么,表婶喜欢就好。”程丹若说着,瞟了一眼丫鬟们。
黄夫人使个眼色,周围的丫鬟便退下了。她端起茶盅,余光打量程丹若,暗中揣测来意:是知道老太太的话,来讨好自己了?还是说有别的话要说?
程丹若道:“五月十五,是我祖母的冥诞。”
黄夫人恍然:“哦,是了。”
“老太太允我去天心寺烧香祈福。”她略带局促地解释,“我每年都会在寺外义诊,为爹娘积福。”
黄夫人叹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
程丹若抬起眼眸,意有所指地暗示了一句:“像我这样的人,寄情于神佛,也是没办法的事。”
嗯?黄夫人眉梢微动,认真瞧她。
可程丹若一副毫无异常的表情:“多烧点香,念点经,期盼来世再叙亲缘,便是我最大的奢求了。”
黄夫人神色不变,颔首道:“你也别太自苦了。这样吧,我叫郝福家的同你一道去,住上三五日就回,佛寺毕竟不是闺阁女儿多待之地。”
“我倒是爱晨钟暮鼓呢。”程丹若起身道谢,“多谢表婶,给您添麻烦了。”
黄夫人心里便有几分了悟。
她倒是不意外,程丹若虽寄身于此,却自有傲气,宁可出家修行也不愿为妾,并不算出人预料。
也好。她想,只要不耽误的孝哥儿,她想怎样,与我何干?
*
五月十六,谢玄英随老师晏鸿之去访天心寺。
晨曦微微,两人骑着马,只带了三四随从,悠闲地溜达出城。
晏鸿之今年五十有六,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外表却一点看不出来,一身莲青色苎麻直身,方头皂靴,颌下一缕白须,仙风道骨,逍遥自在得很。
“三郎,做什么板着脸?”他随性风趣,路途无趣,直接拿【创建和谐家园】玩笑。
谢玄英道:“【创建和谐家园】没有板着脸。”
“哎呀,看你生气的。”晏鸿之哈哈一笑,“为师不过抛下你,去扬州游了游瘦西湖,你就生气成这样?”
谢玄英不吭声。他离京来江南,打的旗号就是侍奉在江南讲学的老师,还未出门就送了信去。
可三月到了松江,老师出门去了,说是去苏州两日,叫他不必跟去,自己马上就回。
谢玄英当了真,等了半个月,传来消息,老师又转道去了扬州。
足足月余,他才回来。
“老师既在扬州,便该知会我一声。”谢玄英说。
晏鸿之一本正经:“扬州风流地,意志容易消。”
谢玄英才不信。
江南自心学盛起,士林中便引发一股风潮,谁若埋头只读四书五经,谁就大大地迂腐,文人以追求自我和个性为傲。
因此,不管老一辈的名儒,还是小一辈的读书人,都有各自的爱好。晏鸿之的爱好就是登山观景,写一二小品,回来传于友人,其杂集《山间录》在坊间销路颇佳。
µ«ÍâÈ˲»ÖªµÀ£¬Ëûϲ»¶µ±³¡Ð´¸å£¬ÓȰ®¾Æºó»ÓÄ«£¬×íõ¸õ¸µØÐ´Í꣬´óЦÏÂɽ¡£
晏家人担忧无比,多次叮嘱学生看顾。
然后,他就不爱带学生四处走动了。
第13章 女医心
巳时将近,天气渐热,天心寺所在的玉龙山也近在眼前。
这家佛寺本来无甚名气,不过乡间野寺,只是大夏太-祖起兵反抗元朝,途经此地,讨了一碗水喝。
其主持一见他,便大惊失色,称其有金龙相随,将来贵不可言。
忽悠成真。
而这山便改为玉龙山,寺庙得赐“天心寺”,经过百年改建,香火鼎盛,成为与灵隐、寒山并列的江南名寺。
天心寺的主持法号梦觉,未出家时是出名的才子。三十几岁突然看破红尘,辞官归乡,落发出家,潜心钻研佛法,又成一代高僧。
晏鸿之行走江南,总要前来一晤旧友。
未到山脚,道路两旁便多了许多支起的茶棚或摊子。小贩们售卖自家做的香、护身符、平安果,还有人卖自家画的佛像。
谢玄英按下大帽的帽檐,遮住大半张脸。
晏鸿之看了好笑,故意下马,说:“骑马骑得我老骨头疼,散散。”
老师下马,学生怎能骑马,谢玄英只好跟着下来,默默跟随。
晏鸿之慢悠悠地踱到石阶下,问守着几个木桶的小和尚:“小师傅,寺里何时卖起了熟水?”
ÊìË®£¬¼´ÊÇÓÃÖ²Îï»ò¹ûʵ¼åÅݶø³ÉµÄÒûÁÏ£¬Æ©Èç°×¶¹Þ¢ÊìË®¡£
“这是程施主献给敝寺的方子,唤做‘杨枝玉露’。”小和尚老实说,“近日天热,上山的人多有中暑,饮一杯能解乏清热。”
晏鸿之瞧瞧上头写的“十文一杯”,爽快道:“确实渴了,给我盛一杯。”
谢玄英示意小厮付钱。
小厮揣度主子心意,给了六十文,每人一杯。
小和尚收了钱,拿起盖子,舀出一勺香瓜,一勺冰粉,再浇上碧绿的汁水,绿莹莹的如竹林余韵,光看就觉爽口。
晏鸿之慢饮一刻,品其味:“唔,甘草、银丹草(薄荷),黎朦(柠檬),还有陈年碧螺春,茶叶略差了一些。这透明如冰之物是何?”
“小僧不知,这是程施主的秘方。”小和尚指着山间的围障,道,“老先生若是想知道,不妨亲自一问。”
晏鸿之老花又近视,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才发现那边有一块牌子,上书“义诊”二字。
又有一块白布,写着“妇孺优先,老人其后,不治成丁,烦请见谅”。
晏鸿之“咦”了声,负手前去一探究竟。
谢玄英泼掉茶水,茶叶太劣质了,纵有甘草也难掩其涩味:“老师?”
“无妨,时候还早。”晏鸿之走近,方才发现草木掩映间支有一草棚,挂了些许茅草遮挡两面。
居中坐了一女大夫,正在给乡间夫人看病。
“老爷。”晏家的小厮十分机灵,早早打探了来龙去脉,低声回禀,“这是按察副使陈大人家的亲戚,父母双亡,自幼习得医术,偶尔来天心寺义诊,为贫家妇孺治病,替亡父亡母积攒功德。”
晏鸿之抚须一笑:“倒是个孝女。”
他弄清始末,且见是个年轻女子,便失了兴趣,转身上山。
谢玄英转回视线,欲言又止。
他已经认出了程丹若。
“三郎?”谁想略一驻足,就被老师逮个正着,“瞧什么呢?”
仓皇之下,谢玄英只好随便找话应付:“义诊自是好事,然贫户人家,成丁才是顶梁支柱,一旦得病,全家无着。”
“怕也是无奈之举。”晏鸿之笑了笑,再次驻足。以他的年纪,倒也不必避讳什么,仔细瞅了瞅。
只见那女大夫白衫蓝裙,衣着十分朴素,乌黑的发间只一支桃木钗,耳垂上不过两朵银丁香,仿若贫家女子。
唯有肌肤雪白如霜,绝非终日忙于生计的女子,出卖了她的身份。
他道:“人生在世,圣贤者几人?她一个小娘子,还青春未嫁,总要为自己的名声考虑。”
说起这个,谢玄英又有话说。
“世风日下。”他道,“我闻扬州一女,出行上香,偶然失足为一男子所扶,竟断臂以证清白。”
他极不赞同:“其礼非正理,长此以往,人人趋利避害,不复真情。”
晏鸿之失笑。
“纯真学说”提倡的是自然之性,何为自然呢?
男子救人,乃是义举,非为私情,合乎人情人性,应当褒扬。
而女子守贞节烈,也非是因为与人肌肤相亲,便要断臂以保清白,应当是受到暴行不从,悍然赴死,此所谓“贞”,当是丈夫死去,被迫改嫁,宁死而不从,此所谓“烈”。
道学家一口一个“礼”,却早已不是“天理”。
但理是这个理,事却未必能这么做。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晏鸿之指着远处的草棚,“此女碍于世俗之见,不治男子,确为私心,也是人情。”
“我并无指责之意。她一介女流,能无偿医治百姓,已殊为不易。只是……”谢玄英抿唇,没说下去。
ê̺è֮ݸ¶û¡£
他多少能猜到【创建和谐家园】的未尽之言,可时下风气如此,能有几人,尤其是女子,能够摆脱世俗之见呢?
他笑笑,不再多言:“不早了,上山吧。”
二人遂离去。
*
程丹若并不知道,离自己十步之遥,两个封建士大夫因自己的事,引出了一番关于贞洁的讨论,观点在当下算得上十分先进。
她只是一个接一个地接诊病人。
为什么不看成年男人?男女大防确实是一个考虑因素,但另一点,无论是晏鸿之还是谢玄英,都是意识不到的。
假如给成年男人看诊,那么家中的女人,就会失去看病的机会。
看病是免费的,药材却要他们自己买。
而无钱治病的人家,谁没有病呢?
穷人还愁没有病生吗?
女人的病更多一些,无法保持卫生导致的妇科病,多次生育导致的子宫脱垂,丈夫乱搞传染上的花柳病,太多了。
她看过最容易治的病,是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