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慕红裳》-第7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九小姐怎地坐在这里?”穆征衣倒是很自在的模样,直接朝顾仪兰走了过去,很直白地问道:“是在等我?”

        “是。”听到穆征衣这样问,顾仪兰倒也没矫情,她点了点头,先朝穆征衣身后望了一眼之后才问道:“仪王爷还在县衙?”

        “是。”穆征衣点点头,直接坐到了顾仪兰对面的椅子上:“抓回来将近三百人,县衙都关满了,淳州府尹打算连夜开审,王爷去听审了。九小姐是找我有事?”

        “是有些事。”顾仪兰完全没有避讳,她将自己的丫鬟打发得远些之后,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今日你们出发之后,淳州刺史夫人私下里找过我,想通过我走我祖父的路子。她是一个人来的,背着府尹夫人。”

      第236章 互通消息

        “哦?有这样的事。”穆征衣抬眼看了看顾仪兰,似乎有些意外的模样,但他并没有发问,反而伸出手来拎起茶壶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一副打算与顾仪兰长谈的模样。

        “我不瞒大公子,”顾仪兰还是那副直白坦荡的模样:“我并未直接拒绝她,却也没应下。”

        “这倒稀奇。”顾仪兰的态度坦荡,穆征衣因此也没绕弯子:“我还以为九小姐不愿意管这样的闲事。”

        “刺史夫人为什么找你,我是心里有数的。这次天潼山剿匪,俘虏的盗匪将近三百人,缴获的物资足足一百多车,这样多的人,这样多的财务,可见这群盗匪在天潼山麓为祸不是一日两日,也不知又多少百姓受害。任由盗匪祸害黎民,这淳州府尹和刺史难辞其咎。”

        “那大公子看来,这二人可会因此被问罪?”顾仪兰问道。

        “大约不会。”穆征衣摇摇头,很隐晦地提点了一句:“他们的请罪奏疏是要上的,但皇上是不是会问罪,主要也不是看这两人的请罪和自辩。仪王亲自请旨剿匪,此间事了,仪王爷自然是要写奏疏承奏陛下的。”

        顾仪兰立刻了然点头。她明白,穆征衣这是在提醒她,淳州刺史和府尹已经想办法走了仪王的路子。

        “既然如此,”她想了想之后又开口说道:“我打算应下刺史夫人。”

        “九小姐自己看着办就好。”穆征衣笑了笑,并未就此发表任何评论。他似乎也不觉得顾仪兰一个未出阁的后宅闺女,这样不经长辈同意就随随便便应下刺史夫人有什么不对。

        “我只应帮忙给祖父通个气,”顾仪兰又多补充了一句:“祖父怎么想,与我并不相干,我可不能代替祖父向他们许诺什么。”

        “嗯。”穆征衣点点头,很直白地答道:“淳州刺史应当也没指望你能许诺什么。”

        “有件事,我觉得该知会大公子一声,”顾仪兰又开口说道:“淳州府尹是林相的学生,此时在朝中应当不是秘密,大公子是边将,我不知道您是否清楚此事,但国公爷应当也是清楚的。”

        “我的确不知,”穆征衣摇摇头:“不过我们安国公府一向不干涉朝局,除非与北境事务相关。”

        “我知道的,”顾仪兰点点头,神色认真:“淳州府尹在任上已经几年了,堂堂正四品的职官,又有京外履职经历,在林相的众多门生中,也算是极为出众了。因此我觉得,他这次就算不走仪王的路子,林相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他获罪倒台,必是要力保的。这样履历优秀的门生可不多见,林相可舍不得弃了,今后必是要重用的。”

        “这是淳州刺史通过他夫人透露给你的?”穆征衣问道。这是他下意识地判断。

        因为按理来说,顾仪兰一个不过十六岁的后宅女孩子,怎么可能成日间关注朝中局势。况且,就算她想要关心朝局,她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来源,不过也就是家中长辈交谈,或者是在京中参加宴请时,听到旁人聊起相关话题。

        淳州刺史是外官,且与顾大学士一系并不相干,穆征衣认为,顾仪兰在京中很显然是没什么机会能知道与他相关的各类信息,因此也只能猜到是淳州刺史通过夫人之口,将这些信息传达给顾仪兰。

        对于穆征衣的猜想,顾仪兰默认了。她也没办法开口说明,说那些信息是因为她是重生的,她通过前世的记忆知道,这个淳州府尹何文茂是林相的亲信,林相将他放在淳州府尹的位置上几年,是为了找机会将他调任京中,把住户部尚书的位置。

        这些都是她上辈子婚后,通过郑崇景的那群谋士知道的。她知道林相这个权欲极重的人,就算告老还乡,也没有放弃左右朝政的企图,他在乞骸骨之前对于自己这一脉政治势力,有着非常精细的布局。

        也正因如此,林相告老后朝中势力诡谲复杂,却也间接达到一种诡异的平衡,皇上无论选谁当首辅宰相,都会彻底打破平衡,因此皇上久久举棋不定,首辅宰相的位置空悬几年。

        但这一切,顾仪兰是没法坦然告诉穆征衣的,她只能默认穆征衣的猜想,承认自己的消息来源,就是淳州刺史夫人。

        “因此淳州刺史才着急,毕竟府尹背后站着林相,无论如何都会没事的。”顾仪兰默认了,但却并没打算直接回答穆征衣的问题,而是开口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说了下去。

        “不过我特意等在这里,却不是为了说这些。正如大公子之前所言,朝局只是与你们安国公府无干,穆氏一族不涉党争。我等在这里,只是想要提醒大公子一声,林相这些年身子不佳,可能已经起了乞骸骨的心思。我祖父说过,林相权欲极重,他若是要乞骸骨,必定要仔仔细细为自己这一党布局。若真如此,这位淳州刺史,怕是过不久就要回京了。”

        “朝政之事,旁的自然与安国公府不相干,只是林相一向掌管户部,他若是乞骸骨回乡,自然想要在最要害的位置上换上自己的亲党。我记得祖父在家中与祖母闲话时曾说过,眼下这位孙尚书虽在林相手下多年,也颇得林相信任,但孙尚书并不是林相门生,反倒与中书令王大人是同榜。”

        穆征衣听懂了顾仪兰的话。这姑娘是在拐弯抹角地告诉她,眼下的户部孙尚书,有可能位置不稳。而户部主官若是换人,很可能是要换上这位善于欺上瞒下、见风使舵、邀功诿过的淳州府尹何文茂。

        原本朝中局势、党派纷争,与他们安国公府的确关系不大,但谁当兵部尚书,谁当户部尚书,这两件事儿对于他们姓穆的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如果户部尚书真换成油滑世故的淳州府尹何文茂,那他们北境今后可能面临更加艰难的境况。

      第237章 恩德

        “我知道了。”穆征衣仔细盯着顾仪兰的眼睛,沉默了两秒,最终答道:“九姐的意思我明白了。”

        顾仪兰微笑着朝穆征衣点零头,表明自己的话已经全完了。

        “既然如此,”穆征衣将手中的茶一饮而尽,接着直接站了起来:“九姐也不要在储搁了,赶快回去整理东西,明日早些出发吧。”

        看到穆征衣站起来了,顾仪兰的丫鬟们赶紧靠了过来,收拾桌上的茶具。而顾仪兰也站了起来,朝穆征衣行了个福礼。

        “原本就打算依照大公子的建议,明日一早就出发,”顾仪兰道:“今日午时之前,我家里的侍卫就押着那些行李物品回来了,淳州刺史还特意派了官军护送。我已经同刺史夫人好了,明日一早就出发,淳州府会派官军护送我,定然不会再麻烦仪王爷。”

        “如此便好,”穆征衣点点头:“今日淳州府尹连夜开审匪首,王爷听审,怕是要很晚才能回驿馆。九姐若是来不及与王爷道别,不如写封信托人转交,感谢一下仪王爷的救助,也算全了礼数。”

        顾仪兰和穆征衣心照不宣地朝对方一笑,顾仪兰点点头应道:“自然,仪王大恩,女不敢忘。”

        “明日我怕是不能送九姐了,”穆征衣朝顾仪兰抱了抱拳:“就在此向姐道别吧,祝九姐此去宁陵一路顺风。”

        穆征衣离开了,芳芷将桌上顾仪兰自备的茶具全都收起来,端起了茶盘,这才笑着问道:“姐,穆家大公子干嘛还要特意嘱咐您给仪王爷留信啊?这是把您也当孩子了?这种事哪里需要穆大公子嘱咐,姐任何时候都是周全妥帖的。”

        “你呀,”顾仪兰忍不住叹口气,伸出手指来轻戳芳芷的额头:“看来这辈子是没法长心眼了。仪王爷在乎的哪里是我的道谢,他惦记的分明是要祖父记住这份恩德。”

        “但这也不算过分呀,”芳芷一脸懵地答道:“怎么也是救命大恩。什么能比姐您的命更重要啊。”

        顾仪兰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芳芷的疑问,等她带着两个丫鬟回到房间以后才开口道:“这份救命恩情的确不应忘却,但是芳芷,你想要记住恩德,也别记错人。真正与我们有救命大恩的不是仪王爷,而是穆家大公子穆征衣,这一点你们要清楚。”

        “姐的是没错,”芳芷一边快手快脚地收拾,一边答道:“穆家大公子的恩德当然也该记住,可是仪王爷对我们也有恩啊。”

        “是有恩,”顾仪兰淡淡地答道:“你猜仪王爷为何要出手救我们?”

        “路见不平呀,”芳芷的语气理所当然:“就像穆家大公子一样,赶巧路过,因此相救。”

        “穆家大公子的确是路见不平,”顾仪兰答道:“所以我们运气好。但仪王后来对我们的救助,不过因为我是顾家女而已,他想要的是祖父一份人情。若我是普通的商户女,他哪里会特意让出马车,护送我们到潼县。”

        “当然了,若不是仪王路过,穆大公子不可能有机会救我们,所以我不是不认仪王的恩德,只是有些事也该分清楚,穆大公子才是不论身份,不问缘由,直接出手救助我们的人。当时他若不先出手,仪王那些护卫就算看着我们被匪徒劫掠,也不会多管闲事的。”

        “姐,您就是爱胡思乱想,”芳芷皱皱鼻子,似乎有些不相信:“满京里谁不知道,仪王最是温和仁善,就算没有穆大公子,他也不会对我们见死不救的。”

        温和仁善?顾仪兰听到芳芷的话,不知怎地突然想笑。她有种冲动,突然想写封信给谢淑柔,把芳芷对郑瑾的评价给谢淑柔听听。

        只要微微脑补一下谢淑柔收到这封信时候的脸色,顾仪兰就忍不住心情大好。

        “算了,”顾仪兰忍着笑摇了摇头:“跟你也不清楚。总之穆大公子刚刚是好心,他多提醒我一句,是为了让我在道别书信里明确向仪王爷一句,顾家会记仪王恩德,也好让仪王放心些。”

        “哦!”芳芷呆呆地点点头,又声嘀咕了一句:“穆大公子可真会操心,这哪里需要他提点,姐您做事从来都是周到的。”

        “快好好收拾你的吧!”芳馨皱着眉数落了芳芷一句:“那么多话,明日一早咱们要赶着出发,姐的东西都收拾好了,还有淳州府尹和刺史夫人送来的那些礼,都分好类了吗?这么多事还不够忙你?居然还有空多嘴。”

        “也没在外人面前多话呀,”芳芷朝芳馨嘻嘻一笑:“不过也就是当着姐,才有什么什么的。姐姐别计较,在外头,我是有分寸的。不会给咱们姐惹麻烦的。”

        “希望你真有分寸。”芳馨忍不住叹口气:“算了,懒得你,将那些新收到的礼品都拿出来,分类包好,我等一下喊几个婆子进来,先搬上车。”

        “收仔细些,”顾仪兰嘱咐了一句:“好些东西都需要带回京郑”

        “姐,这些东西咱们还要带回京呀?”芳芷一边忙一边问道:“都是淳州的风物特产,虽是稀奇少见,但奴婢瞧着也没什么太值钱的物件,这些东西还值当特意带回京?不如留在宁陵给大奶奶吧?”

        “这里大部分的东西都不是送给我的,”顾仪兰淡淡地答道:“而是通过我的手,送去给祖母的,我哪能随意处置。”

        “奴婢知道了。”芳芷点点头,将柜子里的几匹衣料搬了出来:“姐什么就是什么,那咱们就都带回京好了。唉!这几匹淳州特产的纤云缎还挺好看,这匹水碧多适合姐啊,奴婢原本都想好了,用这匹缎子给姐做一身湘裙。”

        “我不用。”顾仪兰摇摇头,转脸仔细看了看那几匹纤云缎,伸手抽出了其中一匹:“是挺好看的,这匹石榴红的给我单独收起来,这个颜色最适合红裳。”

      第238章 父子

        第二日一大早,顾仪兰果然依照穆征衣的嘱咐离开了潼县,在淳州官军的护送下,往宁陵去了。

        仪王郑瑾头一在潼县县衙连夜听审,等他回到驿馆时,已经是第二日中午,驿馆的驿丞将顾仪兰留下的道别信转交给了郑瑾。

        顾仪兰在信里十分诚恳地表达了对郑瑾的感激之情,并且告知郑瑾,她已经写信回京,向京中祖父祖母如实汇报了在潼县发生的一牵

        顾仪兰如此懂事,果然让郑瑾十分满意,他微微一笑,让人将那封信仔细地收了起来。

        其实潼山的匪窝已经被端了,郑瑾已经不需要继续留在潼县了。但他还是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足足又多留了五日,直到潼山几位匪首全被审了出来,淳州府尹和刺史分别写好了呈报和请罪的奏疏之后,郑瑾才准备离开。

        从潼县送去京城的奏疏一共是三份,除了淳州府尹和刺史的奏疏以外,还有一份奏疏是郑瑾写的。

        潼山匪窝被剿灭,怎么也算是大功一件,但郑瑾在奏疏中显得很谦虚,只是客观描述了事实,甚至还特意写明,此次剿匪之所以如此轻易获得成功,是因为穆征衣指挥有方。

        京中的皇上收到三分奏疏之后,既没有褒奖郑瑾,也没有向淳州府尹和刺史问罪。他只是将那三分奏疏摞起来摆到一边,唇角露出意味不明的微笑。

        “朕是看六了,”皇上这样道:“他倒是机灵,懂得抓准机会邀买人心。”

        彼时在御书房中的只有皇上贴身的掌事内监陈全礼,陈全礼了皇上对郑瑾的评语,笑着答了一句:“仪王自然是聪明的,这都是随了皇上您。”

        “呵……”皇上轻笑一声,不置可否的模样,低头看了一眼堆在一起的三封奏疏,轻飘飘地答道:“既然六想保淳州府尹和刺史,那朕这次就给他这个面子。毕竟这是六自己要的,希望他真的足够聪明,不要作茧自缚。”

        陈全礼听皇上的语气,有些摸不清皇上是怎么想的。要皇上不高兴了?可是他明明顺着仪王的意思,打算对于淳州府的事睁一眼闭一眼。

        可刚刚皇上那两句话,听起来又挺重,作茧自缚什么的,可真不是好话。但若皇上不高兴了?似乎也不是。皇上脸色看起来分明不错,态度也轻松。

        因为摸不清自家主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因此陈全礼没敢随便搭话,他弯了弯腰,一语不发地盯着地面看。

        皇上似乎也没指望陈全礼什么,他抬起头,将郑瑾的事丢在一边,反而问起了去凤州的郑锳。

        “俞诚期在外面吧?”皇上问道:“叫他进来,问问五走到哪了。六去真定府一路如此热闹,五倒是安静。”

        “回皇上的话,”陈全礼答道:“俞统领一大早就来过了,是信王已经过了环庆,再有两日就到凤州了。”

        “五倒是迅速,”皇上笑了笑:“他与六差不多时候出发,凤州还远些,可六眼下还在淳州附近耽搁,他已经快到了。”

        “仪王爷这不是因为剿发搁了嘛,”陈全礼笑着答道:“信王一路无事,也就是刚刚离京时,在青莲山附近遇到些事,也没耽搁太多功夫,自然要快些。”

        “事?”皇上笑了,他低头一边翻着桌上的奏疏,一边答道:“是不是事,过两日就知道了。五也是个聪明的,知道提前避个嫌,省得谢相咬着李相不放时,不心把他拖带下去。”

        “皇上英明,”陈全礼笑眯眯地道:“这大周朝大大的事儿,就没什么能瞒过皇上您的眼睛。”

        “朕哪有那么大的本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皇上笑着摇摇头:“也只有仰赖你们,你们差事办得好,朕自然成为一个高坐朝堂而明察秋毫的君王。”

        “皇上笑了,”陈全礼立刻弯了弯腰,以示恭敬:“这都是奴才们该做的。尽本分而已。”

        “这话的不错,”皇上朝陈全礼微微点头:“你们用心办差是尽本分,而朕为这个国家殚精竭虑也是尽本分,都是尽本分而已。朕只盼着,这满朝文武人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拿着俸禄,尽好本分,别只想着手中那点权柄。”

        “眼下朕也只想选个本本分分的继承人,”皇上叹了口气,继续道:“能够在朕百年之后,接替朕,继续坐在这张御座上尽帝王本分。”

        “皇上您哪的话,您眼下春秋正盛,立储之事过几年打算也不迟,”陈全礼陪着笑答道:“时间多着呢,足够您仔仔细细的挑个您满意的储君。”

        “日子过得快,”皇上沉默了一瞬才继续道:“再过些年,朕就老了。五和六还年轻,他们两人虽然都聪明,但想要当个合格的君王,却还都差得远。早些选定太子也好,至少朕能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好好教太子。至于剩下的一个……算了,不这些,都是以后的事。”

        “是!”陈全礼看了看皇上的脸色,十分机灵地也跟着转移话题:“都是以后的事,先顾眼下。起眼下,这谢四姐的事出了也有几日,奴才依照主子您的吩咐,这些日子差人盯着谢相府和李相府。奴才原以为,谢相咽不下这口气,要寻李相的麻烦呢,可是几日过去了,居然也没个动静,这倒让奴才有些看不懂了。”

        “你就继续差人盯着就好了,”皇上语气随意地答道:“谢相不是那么沉不住气的人,他在等最合适的时机。”

        “奴才还收到消息,”陈全礼抬起头看了看皇上的脸色,这才又开口道:“因为谢四姐的事,仪王前几日还特意差人给皇后娘娘捎了信,是不让皇后娘娘掺和谢家和李家的纷争。”

        “呵……”皇上轻笑一声:“六的耳报神倒快。不用管他,由着他们折腾去。”

      第239章 等待

        谢淑柔出事许多天,谢相府里还没个动静,这事儿不光陈全礼纳闷,关心朋友的小姑娘穆红裳也很纳闷。

        依照她的想法,那一日谋害谢姐姐的人不是没有破绽,只要顺着谢家侍卫和大宛良驹的那条路子查下去,迟早能摸出幕后主谋。

        而且祖母说了,谢相是极精明强势的人,有人想在他眼皮子底下弄鬼可不太容易,被寻出首尾是迟早的事。

        祖母的判断,穆红裳自然是相信的,可是事情过去许多天,事情却还依旧没什么进展。

        谢淑柔倒是天天都会写信过来,书信中免不了提及这件事。穆红裳也是从她那里得知,谢相早早就认定了李相一派是对谢淑柔下手的主谋,而几日过去谢府也早已经收集掌握了一定的证据。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4 0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