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慕红裳》-第7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大人所言甚是,”刺史也点头:“皇上最得意的两个儿子就是信王和仪王,将来的太子,还有未来的皇上,就是他们其中之一。此次小穆将军跟着仪王出来,是不是也表明了安国公府的态度?”

        两人沉默了一阵子,淳州刺史像是下定决心似的小声说道:“不管怎样,向仪王爷提前表个忠心总没有错处。我们若是希望王爷在圣上面前帮我们遮掩一二,总得拿出些像样的代价来啊。”

        “可是……”何文茂倒是略微有些犹豫,他是林相的学生,在储位之争中站队这样的大事,他于情于理都应该跟恩师商量一声的。

        淳州刺史看了看府何文茂的脸色,像是知道何文茂的顾虑似的,十分直白地说道:“你我二人同在淳州多年,相互之间也算是了解。我也不瞒你,若是淳州这次的事瞒不住,圣上问了罪,你还有林相可以帮忙转圜一二,可我呢?总不能坐以待毙。我也得给自己谋条出路啊!因此不管你怎么想,我都打算想办法去走走仪王的门路的。”

        “你急什么,”何文茂立刻答道:“我也没说不去求仪王啊!眼下都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哪里还有别的选择。走走走,不如先一起去探探小穆将军的口风,听听他怎么说。”

      第233章 一汤一饭

        “大公子。”顾仪兰从官驿楼上下来时,刚好碰到从外面急匆匆进来的穆征衣。

        “九姐,”穆征衣朝顾仪兰露出微笑:“已经很晚了,姐还要出门?”

        “只是想到院子里走走。”顾仪兰摇摇头:“大公子这是刚刚从县衙回来?”

        “是。”穆征衣点点头:“明日就要去潼山剿匪,今日自然忙碌些。”

        “还没用过晚饭吧?”顾仪兰问道:“刚好,我的丫鬟今日借了驿馆厨房,炖了汤,大公子若不嫌弃,就先用一碗汤垫垫胃。”

        穆征衣的确饿着肚子,因此听了顾仪兰的建议,倒也没矫情,点点头答道:“如此就麻烦九姐了。”

        “不麻烦。”顾仪兰摇摇头:“大公子与我有救命之恩,而我能为公子做的,也仅仅只是这一汤一饭而已,起来,这都是我欠公子的。”

        “九姐可别这样,”穆征衣笑起来:“我早了,我救你是应该的,就算看在我家红裳份上,我也不能坐视不理,九姐没有欠我什么。你若继续这样惦记在心里,一汤一饭的还下去,岂不是一辈子都还不清。”

        起来还是因为穆红裳的关系。穆征衣这两日和顾仪兰相处下来,两人之间已经颇为熟稔,相互闲聊时早已轻松自在,并没有那么多讲究,因此穆征衣顺着顾仪兰的话头,随口开了句玩笑,本意也只是要顾仪兰不要常常惦记所谓的“救命之恩”而已。

        只是话一出口,穆征衣立刻意识到,这玩笑似乎开得有些不太合适。他立刻住了嘴,朝顾仪兰笑了笑,很痛快地道了歉:“抱歉,是我言语无状,希望九姐不要计较。”

        顾仪兰的脸红了,她朝穆征衣摇摇头,扯起嘴角,露出羞涩的微笑,两人相对沉默,一时之间,气氛突然尴尬了起来。

        最后还是顾仪兰首先打破了沉默,她将头扭向一边,看向陪在她身旁的芳芷,声催促道:“还愣着做什么,去给大公子端汤。”

      ¡¡¡¡¡°Å«æ¾ÖªµÀÁË¡£¡±·¼ÜÆÐ¦µÃÑÛ¾¦¶¼ÃÐÆðÀ´ÁË£¬×ªÉí¾ÍÒª×ß¡£

      ¡¡¡¡¡°µÈµÈ£¬¡±¹ËÒÇÀ¼ÓÖ½ÐסÁË·¼ÜÆ£¬¶àÖö¸ÀÁËÒ»¾ä£º¡°½Ð³ÂæÖæÖҲȥ³ø·¿£¬¿ìЩ¸ø´ó¹«×ÓÖØÐÂ×ö·¹²Ë¡£¡±

        “已经很晚了,九姐不必麻烦,”穆征衣立刻开口道:“驿馆应当还有剩下的饭菜,寻个仆役过来问问,不拘是什么,叫他们随便端些吃食过来,我随便吃一口就好,我不挑食的。”

        “这怎么可以,”顾仪兰固执地摇摇头:“若是让红裳知道了,我任由她哥哥吃剩饭,她岂不是要怪我?我让嬷嬷重新去做,用不了许久的,大公子先用一碗汤,略等等就好。”

        “红裳才不会怪你,”穆征衣摇摇头笑了:“我们穆家子弟都是边将,在北境行军打仗哪里有那么多讲究,行军在外时,无论将军还是士兵,人人都一样,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背着干粮,一口清水加上麦饼就是一餐,能吃饱就好。”

        “行军打仗时并没有条件讲究许多,因此怎样都好,”顾仪兰答道:“可眼下在驿站,明明可以吃上新做的饭菜,做什么还要凑合。就是红裳眼下在这里,她也不会同意大公子如此苛待自己。”

        见到顾仪兰态度坚持,穆征衣也没多什么,他主动在驿馆大堂找了张桌子坐下,一副等饭吃的模样。

        顾仪兰也走了过去,坐在了穆征衣对面,像是要陪穆征衣等饭等汤似的。芳馨赶忙回房去拿了顾仪兰自己的茶叶,交给了大堂值夜的伙计,让他去泡茶。

        仆役手脚很利索,茶很快端上来了,而此时芳芷也从厨房端了个托盘出来,托盘上是一碗汤,还有两个碟子,碟子里是两样点心。

        “大公子请先用些汤,”芳芷将托盘里的东西一一摆在了穆征衣面前:“也可先用些点心垫垫饥,饭菜很快就好。”

        “有劳姑娘了。”穆征衣很讲礼貌地朝芳芷点零头,接着拿起了筷子和汤勺,朝顾仪兰笑了:“忙了一日,我倒是真的饿了。”

        “明日就出发去剿匪吗?”顾仪兰很是关心地问道。

        “对,”穆征衣点点头:“宜早不宜迟,免得山上那些山访了消息有所准备。今日下午,上山摸消息的暗卫都已经回来了,我打算明日一早就带兵出发。”

        “希望大公子明日一切顺利。”顾仪兰十分真诚地道。

        “放心,淳州刺史带来了不少官军,足够用了,”穆征衣抬起头笑笑:“山上的情况也已经早早摸清,不会有问题。”

        “有大公子亲自坐镇指挥,自然不会有问题,”顾仪兰也笑了:“大公子可是大名鼎鼎的穆氏将军呢!”

        听到顾仪兰的这一句称赞,穆征衣半点不好意思都没有的模样,反倒一脸正经的点零头,似乎十分认同顾仪兰的话:“九姐得对,我可是穆氏将军,由我亲自指挥,若是连区区土匪都剿灭不了,我回家去可没脸继续教弟妹了。”

        “教弟妹?”顾仪兰十分意外的模样:“行军指挥这些,红裳也要学吗?”

        “原本是不用学的,”提起妹妹,穆征衣立刻露出温暖的笑容:“她是我们家里唯一的女孩子,以后又用不着去北境,哪里需要学兵法。但我弟锦衣满十二岁之后,开始跟着哥哥们一起读兵书,红裳也就开始跟着一起学兵法了。其实她都是为了陪锦衣,我知道的。就像她五岁起日日勤苦练武,多半也是为了陪我们。”

        “红裳就是这样体贴,”顾仪兰也露出了和穆征衣相似的温暖笑容:“总是不露声色的尽力照顾旁人。”

        “这丫头,也不知怎么养成了这样的性子,”穆征衣摇头叹息:“她是我们安国公府唯一的女孩子,我们穆家最宝贵的明珠。我倒希望她不要这样懂事,活得任性恣意一些才好。”

      第234章 交谈

        穆征衣和顾仪兰两人,提起穆红裳就有说不完的话,直到穆征衣吃完了饭,他才想起自己原本要说什么。

        “对了,九小姐,”穆征衣轻拍额头:“差点忘记。明日你可让你家中护卫带着新买的车马跟着官军队伍出发,将你那些留在官道上的行李物品取回。”

        “那些都不要紧,”顾仪兰叹口气摇摇头:“这次能保住命就已经是运气了。”

        “仪王特地派人看守呢,”穆征衣唇边露出一丝隐晦的微笑:“这人情九小姐可得记得,所以那些东西,你还是要取回来的。”

        顾仪兰只是微微一愣,紧接着眼中掠过一丝了然,她朝穆征衣点点头应道:“我知道了。还要谢过大公子的提点。”

        “嗯,”穆征衣不甚在意的模样,随意点了点头,继续多叮嘱了一句:“明日行李物品取回来之后,九小姐也莫要在潼县多耽搁了,早些出发去宁陵吧。”

        “我知道了。”顾仪兰先点点头答应了,接着又开口说道:“对了,今日淳州府尹和刺史的夫人都到了潼县,就住在官驿,大公子可曾见到?”

        “不曾。”穆征衣摇摇头:“我一早就去了潼县县衙,在衙门一直呆到入夜才回来。”

        “她们备了不少礼给我,”顾仪兰想了想之后才说道:“说是给我‘压惊’。我原本不想收,但那两位夫人十分恳切客气的模样,硬要我手下,还百般强调只是些淳州风物特产,并无特别贵重的礼品。”

        “你收着就好,”穆征衣微微冷笑:“如若不收,恐怕他们又要多生心思。你是顾大学士的嫡孙女,差点在他们淳州地面上出事,他们能不慌嘛。你若不肯收这些礼,他们怕是要担心顾家会事后计较。眼下这时节,也无谓多生事端。”

        “嗯!”顾仪兰听懂了穆征衣的言外之意,立刻点了点头:“眼下信王和仪王已经入朝,祖父行事更加谨慎,的确不应在此时多生事端。”

        穆征衣笑笑并没有说话。顾仪兰其实并不需要向他多解释这一句,但是她说了,他也就安安静静的听着。

        “对了,还有,”顾仪兰也没等穆征衣开口,就又接着说道:“淳州刺史今日派人来过,他们要派官军一路护送我去宁陵。我想既然淳州刺史已经主动开口,就不要再麻烦仪王爷派人护送了吧?”

        穆征衣沉吟片刻才微微点了点头:“也好。我们大约还需要在潼县多耽搁几日,你明日派人取回东西后,就跟淳州刺史说一声,不要耽搁尽快出发,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那大公子你……”顾仪兰犹豫了一下,像是有些担心的模样。

        “我们什么时候离开,还要看仪王的意思。”不用顾仪兰明说,穆征衣就明白了她的心思:“你不用担心,不会耽搁许久,仪王毕竟是奉旨查案,须得尽快赶去真定府。等到了真定府,我立刻返回京城,不会多在外停留。”

        “好,”顾仪兰点点头:“希望大公子能尽快回京,家里人一定都在惦念你呢。”

        穆征衣自然知道,家里人都在惦念他,因此他其实一点都不想在潼县多耽搁。第二日一大早,他亲自领军去了天潼山麓,准备剿匪。

        其实按照穆征衣的想法,他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解决天潼山的匪窝,这对他这个身经百战的边将来说,其实并不困难。

        天潼山的盗匪山寨规模很大,又不少盗匪都不是普通山匪,而是有些武功底子的江湖人,这样的土匪山寨,对于普通官军来说很是麻烦,但对于常年在北境磨砺的穆征衣来说,想要剿灭这群山匪却不难。

        让穆征衣看来,此次剿匪最大的难处并不是匪徒众多且都有些武功底子,而是他带领的那群懒散怯战的官军。

        淳州府的这群官军,可与北境狼一样的穆家军不同,军纪散漫,训练水平极低。

        但穆征衣看看捧着大肚子,一身是汗站在他身边的淳州刺史,又觉得淳州府官军是这个熊样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有这样的刺史做榜样,淳州府的低阶军官一个个都养得白白胖胖,十分油润的模样,他们这些人能带出像样的部队来才见鬼。

        刺史扯了扯自己身上的锁甲,觉得肚子被勒得要命,面对天潼山的山匪,他这个带兵的主官其实怕得要命,若是剿匪之事全权由他负责,他才不会大老远跑到天潼山来呢,他宁愿陪着仪王爷留在潼县。

        坐在潼县县衙远程指挥多好啊!一则安全!二则若是剿匪过程中出了什么意外,也好推脱责任。

        很可惜,仪王在潼县县衙坐镇,又给他派了个大名鼎鼎的穆氏将军,协助剿匪。因此淳州刺史就算害怕也不敢躲着不来,他这一路上一边揪着紧绷的锁甲,一边紧张得不停流汗。

        “小穆将军,”刺史偷偷瞥了一眼面色严肃的穆征衣,陪着笑脸说道:“剿匪一事,下官没什么经验,只能仰赖将军了。”

        穆征衣原本也没指望脑满肠肥的刺史能做什么贡献,因此他转过头,笑着朝刺史点了点头,十分圆滑地答道:“刺史大人不必客气,这都是末将应该做的。”

        淳州刺史笑笑,十分乖巧地缩到了一边,不敢打扰穆征衣观察地形、排兵布阵。

        幸好淳州官军虽然废物了一些,却胜在人多。淳州府尹和刺史看到了仪王手令,几乎将整个淳州府的官军全拉来了。

        穆征衣回头看了看自己身后密密麻麻的官军,微微抿了抿嘴,为了剿灭这两个山寨,淳州府居然调来几千人马,倒是让他省心不少。

        这么多的人马,就算是毫无章法的一拥而上,要推平两座土匪山寨也是绰绰有余,哪里还用得着精心排兵布阵啊!直接将山寨围结实了,强攻就好。

        然而负责任的边将穆征衣并没有仗着人多就掉以轻心,他依旧认认真真的作了部署,派了人绕道山寨后去埋伏,防止匪徒逃脱。

      第235章 剿匪

        有穆征衣亲自指挥,再加上十几倍于山匪的官军数量,因此此次天潼山剿匪自然是顺利无比。

        淳州刺史一直捧着自己圆圆的肚子,紧张不安地在官道附近“指挥”,十月末的天气,天潼山麓已经很冷了,但他依旧一身是汗,他胯下的马也是汗流浃背。

        跟着刺史的几名军官看见长官浑身冒汗,紧张不安的模样,十分有眼力价的差人去烧了茶,其中一名军官亲自斟了茶,给刺史递了过去。

        一直在出汗的刺史正在口渴,一把接过茶碗使劲灌了几口之后,才仔细眯着眼看了一眼自己手中的茶碗。

        上好的汝窑白瓷,茶碗中剩下不多的茶汤清香透亮,刺史眉头一皱,将茶碗递了回去,问道:“这是梁州香雾绕?”

        “是!”奉茶的军官答得恭敬,眼中迅速闪过一丝得意。他早就打听过了,刺史大人最喜欢梁州香雾绕,不枉他提前做了些准备。

        “荒谬!”淳州刺史眉头皱的更紧,他也不顾手中的汝窑茶碗有多值钱,直接当胸朝拿名军官丢去:“眼下是什么境况?这是喝茶的地方吗?小穆将军在山上领着人剿匪,你们这些人,随时都应准备好了接受调遣,你现在在干嘛?烧茶?这是你该干的事?你领了军令出来还记得带汝窑茶具和香雾绕,你不想要脑袋了是吗?”

        军官吓得差点跪下了,抱着茶碗不知所措的模样,淳州刺史像是赶苍蝇似的朝他挥了挥手,一脸嫌弃地说道:“正经事没见你做,邪门歪道倒是惦记着。走走走,一边去,说不准小穆将军什么时候就带兵回来了,让他瞧见了可不得了。还有,顾小姐家里的行李物品都整理好了吗?派人好生跟着那几个侍卫,给顾小姐将东西送回去。”

        军官连连答应着,赶紧抱着茶碗迅速消失了。而淳州刺史则继续流着汗在道边等着。也不过是堪堪过了晌午,上山剿匪的官军就押着两三百俘虏撤回来了。

        天潼山上两个山寨,在短短三个时辰之内,就被穆征衣带人踏平了,匪首全部落网,劫掠的财务全部抄没,足足装了一百多车。

        淳州刺史十分惊喜,他立刻笑眯眯的凑到穆征衣跟前,好听话不要钱似的往出掏,一个劲地称赞穆氏将军果然名不虚传。

        穆征衣笑眯眯地听了一阵子,这才慢悠悠地开口说道:“刺史大人,有件事末将不得不提醒您。天潼山的两个匪窝规模不小,山寨都修了工事堡垒了,这样规模的匪窝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建立起来的,可见这些山匪在天潼山麓为祸百姓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末将此次光抄没的财务就有一百多车,多少百姓受害才能有这样多的财务?刺史大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

        “是是是,”淳州刺史赶紧点头:“多谢小穆将军提醒。哎呀,此次全是仰赖将军,否则……内什么,今晚上下官做东,请将军……”

        “刺史大人,”穆征衣还是笑得一脸温和,看不出喜怒的模样:“末将眼下在宵金卫当差,不能随意出门赴宴,因此大人见谅,大人的好意末将心领了。咱们还是尽快回潼县吧,仪王爷和府尹大人还在等消息呢。”

        别看穆征衣只是个区区六品官,但他是出身安国公府的穆氏将军,官位比穆征衣高的淳州刺史并不敢在他面前摆谱,反倒是穆征衣说什么,刺史忙不迭的点头答应。

        若是旁人不知情,看到了定然会以为穆征衣才是主官,而胖乎乎的刺史是听命行事的副官呢。

        穆征衣剿匪效率高,黄昏时分,他们就已经领着官军返回了潼县。这一下子,犯愁的不是刺史了,而是淳州府尹和潼县县令。

        穆征衣一口气押回了两三百的盗匪,整个潼县的大牢都住满了,连狱神庙都塞得满满的,居然还装不下。

        潼县县令只好将剩下的盗匪用铁链一个连一个的锁起来,羁押到县衙附近临时腾空的民宅,派重兵把守。

        要知道,这些可是杀人不眨眼的山匪,身上还不知背着多少人命呢,而且他们其中的有不少人会些武功,若不派重兵看守,若是不小心走脱一两个,他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潼县县令这边看守盗匪压力巨大,而淳州府尹也没法闲着,连夜就开了审。若是不赶着审出一部分来,他连请罪奏疏都没法写。

        他们忙,仪王郑瑾也没闲着,他十分有兴致地跑去听审了。眼下似乎唯一闲着的人就是穆征衣了,他将俘虏交给潼县县令,找人交割了抄没的财务,又向淳州刺史交回了调兵手令之后,就直接回了驿馆。

        其余的事与他这个武将并不相干,穆征衣可没那么大兴致去陪着郑瑾听审。

        穆征衣刚刚进入驿馆大堂,就看见顾仪兰直直地正坐在大堂考角落的一张桌子旁,连对着驿馆大门的位置,似乎正在向外张望。她面前摆着一杯茶,茶水却是满的,似乎从未喝过似的。

        看见穆征衣进来,顾仪兰顿时像是松了一口气似的,立刻露出了放松的笑容,她站起来,遥遥朝着穆征衣方向行了个福礼,却并没有主动开口打招呼。

        “九小姐怎地坐在这里?”穆征衣倒是很自在的模样,直接朝顾仪兰走了过去,很直白地问道:“是在等我?”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3 2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