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慕红裳》-第4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第165章 君臣

        御书房。

        皇上抬起头,看着跪在他面前的俞诚期,开口问道“穆征衣已经去仪王府了”

        “是”俞诚期答道“回陛下的话,皇后娘娘前几日已经催过一次,因此臣不敢继续拖延,因此今日直接派他过去了。”

        “朕知道了。”皇上点点头,神色平静,似乎对于穆征衣的去向不大关心似的。

        “皇上,”看见主子如此淡定,俞诚期反倒有些拿不准了,他犹豫了一下之后,主动开口问道“您看,要不要过几日臣再寻个借口将穆征衣调回来,放在崇政殿当差若是将他放在崇政殿当差,不管是皇后娘娘还是两位王爷,一定都不敢再开口要人。”

        “不必管。”皇上摇摇头“随他们折腾去。”

        “可是”俞诚期有些犹豫的模样“毕竟那是安国公府的大公子,正经的北境边将,将他放到仪王府上,不大好吧,穆家可是有虎符的。这”

        “现在还用不着出手干涉。”皇上轻笑一声“先看着。小五和小六,将来谁成为试金石,谁最后登上那个位置,都要凭他们自己的本事,朕若是现在事事都干涉,他们又哪来的长进。将来留下的那个,将要担起大周的江山社稷,若是连自己的兄弟都压不住,怎堪大任。”

        “是”俞诚期低头应道。

        “再说穆家人可没那么傻,”皇上轻笑一声“哪里用得着朕出手干涉,他们自己必是知道避嫌的。在这些事上,安国公府一向有分寸,从不需朕多操心。”

        “臣知道了。”俞诚期点了点头,正想要告退离开呢,突然又被皇上叫住了。

        “还有,”皇上抬起头“若是皇后娘娘要插手信王府的宵金卫人选安排,你也不必干涉,一概应了就是。”

        “皇后娘娘今日已经提过了,”俞诚期答道“既然陛下有示下,臣回去就照着娘娘的意思安排。”

        “她打算在小五府上安插几个她的人”皇上又一遍看着桌上的奏疏,一边头都不抬地问道。

        “五个。”俞诚期答道“陛下放心,这几个人送去信王府之前,臣会交代好他们,一如之前,皇后不论吩咐下来什么,他们直接遵从,不必先请示。”

        “嗯。”皇上点点头“你办事还是让朕放心的。诚期啊,你跟了朕这么多年,是否也觉得朕偏心”

        “皇上”俞诚期脸上露出几分为难,这问题他实在是不知该怎么答才好。

        “你有什么不敢说的,”皇上抬起头,有几分好笑似的望着俞诚期“难不成你觉得若是答得不好,朕会治你的罪”

        “皇上说笑了,”俞诚期摇摇头“只是臣不知该怎么答才好。”

        “不知怎么答,那就实话实说,”皇上说道“你应该清楚,朕一向不怕听实话。”

        “那臣就直说了。”俞诚期低下头“若要臣来看,皇上不应是偏心的人。信王和仪王各有所长,但都天资出众,可堪大任,臣知道皇上对两位王爷是一样看重的,应当是无偏颇之心。可是”

        俞诚期可是了半天,也没说个一二三,脸上露出了为难又纠结的神情。皇上看了看他的脸色,反而笑起来了。

        “看你如此为难,不如朕来替你说吧,”皇上笑着开口说道“你觉得朕不应是偏心之人,但你却觉得朕实实在在做出了偏心之事,对不对朕眼睁睁的看着皇后往宵金卫伸手,这么多年都未曾干涉,皇后的人就是仪王的人,因此你觉得朕待小五与小六并不公平,对不对”

        “皇上圣明。”被猜中心思的俞诚期笑了“臣这点心思,果然瞒不住您。”

        “不是朕圣明,是你的心思太好猜。”皇上忍不住摇头“诚期啊,你跟了朕这些年,的确是忠心耿耿,只是你毕竟是个耿直性子,这些年在宫中沉浮,的确磨得比以前圆滑通透了不少,也涨了不少心眼,但骨子里却还是没改,依旧是一根筋通到底。”

        “已经比早些年好不少了。”俞诚期听皇上这样评价他,反而笑了起来。

        “是好了不少。”皇上笑着点点头“至少现在能想明白,朕不应该是偏心之人。你说的没错。朕对这两个儿子的确不偏不倚,皇后偏帮小六,朕哪里是纵着她,分明是懒怠管。她被朕宠了这些年,几斤几两朕还能不知道就她那个脑子,能被个失宠的温妃耍的团团转,不给小六帮倒忙就不错了。”

        “但是皇上,”俞诚期答道“旁的不说,皇后娘娘的人就是仪王的人,仪王可是聪明人啊。陛下您让那几个宵金卫不必过问您的意思,听皇后命令行事就好,不就让他们为仪王所用嘛。”

        “但他们毕竟不真的是皇后和仪王的人,”皇上答道“他们听命于皇后和仪王,做了什么却不会瞒着你,瞒着朕。朕只要想管,随时可以干涉。诚期啊,别觉得小六手里掐着几个能办事的宵金卫就是占了什么便宜,依朕来说,没随随便便向宵金卫伸手,正是小五的聪明之处。这一点上,小六可不如他五哥沉得住气。”

        “依臣看,谁也不如皇上您沉得住气。”俞诚期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俞诚期原本是随口感叹一句而已,没想到皇上听了这句话却一脸认同的点点头,还十分认真的答了一句“是啊谁也不如朕沉得住气,所以才是朕最终坐到这张龙椅上。”

        “皇子们不过十八岁而已,初入朝堂,”俞诚期笑着说道“皇上您春秋正盛,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好好教。”

        “有些事靠朕教可是学不来的,这张龙椅,坐着可没那么轻松。”皇上摇摇头答道“将来小五和小六只能有一个人走到这个位置上,不论是谁,若想要做个合格的君王,守好我大周的江山社稷,要学的都还很多,他们必须要自己磨练出来才行。”

      第166章 当差

        后来的日子,穆征衣在仪王府的差事,当得是又认真,又不认真。

        认真在于,他只要去仪王府值守,就绝不肯敷衍,六品云骑校尉和普通的侍卫一起当差,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甚至还在仪王府大门前站过明岗。

        仪王郑瑾当然不想这样使唤穆征衣,他对待穆征衣态度极好,每次见到穆征衣来仪王府上差,他总能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请穆征衣喝茶、下棋,甚至闲聊。

        但穆征衣似乎有些油盐不进,他对待郑瑾的态度从来没有变化,恭谨有礼,但却疏远,这态度像是属下对待长官,却不像侍卫对待主子。

        穆征衣会听从郑瑾的命令,陪他喝茶,陪他下棋。郑瑾能感觉到,穆征衣在仪王府时,做任何事都很认真,认真到连在他面前喝一杯茶,都一板一眼像是对待公事。

        郑瑾其实心里明白,穆征衣这是在告诉他,他这位边将,并不打算与郑瑾这位王爷培养任何私下里的交情,一切都是公事公办,穆征衣在仪王府当差期间听命行事而已。

        郑瑾清楚,但他却并不介意穆征衣的态度。他一如既往,每次看到穆征衣来上差,都态度温和的请他喝杯茶,聊几句。

        当然了,郑瑾和穆征衣“聊天”大多是郑瑾在说话,穆征衣只是听听而已。郑瑾明白穆征衣不愿在他面前多言,也从不勉强。

        大多数时候,郑瑾在穆征衣面前都只是随便闲聊,态度轻松写意。他有时会谈起宫中的琐碎事,像个孝顺的好儿子一样,念叨自己的母后,有时也会像是个知慕少艾的寻常少年郎一样,谈起他喜爱的谢家小姐。

        他偶尔会主动说起朝中之事,不过次数不多。他主动向穆征衣提起的朝政,大多都与兵部和北境相关,他偶尔也会就兵部或者北境的事,问问穆征衣的意见。

        事关朝政,穆征衣从不主动开口,但郑瑾若有问,他一般都会认真答。但其实郑瑾和穆征衣都清楚,这些所谓“看法和建议”,穆征衣说不说都一样。穆征衣的态度,就是安国公府的态度,穆征衣对于北境事务的看法,就是所有穆氏将军对于北境的看法。

        这些都写在安国公和穆经略给皇上的奏疏中,并不是秘密。

        一个多此一问,一个多此一答。但这样的喝茶“闲聊”与毫无意义的问答对于郑瑾来说,像是个有趣的游戏,他倒是乐此不疲。

        这一切,穆征衣当然不会瞒着家里人,对此,穆老夫人的看法始终如一“随他折腾去,不理他就是。”

        而穆红裳则一如既往的能操心,大约是真的受了谢淑柔的影响,穆征衣到仪王府上差之后,穆红裳对郑瑾似乎更警惕了,隔三差五就在穆征衣面前唠叨几遍,要他凡事小心。

        而安国公夫人和其余几位穆氏夫人这些日子则无比忙碌。毕竟穆征衣眼下在宵金卫挂职,夫人们大约是怕皇后娘娘又找借口将宗室女送到穆征衣面前,因此这些日子,都在忙着四处相看姑娘。

        所以才说,穆征衣在仪王府的差事,当得又认真又不认真。他上差的时候是挺认真的没错,但他请假也是真的多,隔三差五就要请假出门相个亲。

        穆征衣在仪王府当差已经快两个月,然而扳着手指数一数,正经上差的日子,也不过十来日而已,大半时间都在请假。

        这些日子,朝中倒是没什么大事。八月二十日,劳军钦差秦主事终于回京了,只是安国公的奏疏早在三日前已经摆在了皇上的御案上,钦差告状喊冤的奏疏果然没翻起什么大浪。

        安国公穆承毅和北境经略使穆承芳联合起来扣押钦差,藐视天子,皇上也只是下旨不疼不痒地申斥了几句,又各自罚了一个月的俸禄而已,处理得简直不能更敷衍。

        而那位秦主事却倒了大霉,没过多久就被免了职,还带累兵部堂官周尚书挨了皇上一顿申斥。

        周尚书这次称得上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他是世故,而不是糊涂,此事谁是谁非他自然是心里有数的,因此他并不敢怨恨安国公不管不顾扣押钦差撕破脸,反而亲自写了封信送去北境,给安国公和穆经略道歉。

        当然啦,周尚书在信里也着重说明了,他对于秦主事在北境做的事并不知情,也被蒙在了鼓里。总之除了识人不明、用人不善这个锅甩不掉以外,其他的罪责,周尚书十分有本事的推得一干二净。

        周尚书当然也不敢怨恨帮着安国公递奏疏的谢相。他很清楚,如果换了他是谢相,也会帮忙将奏疏递上去。身为相爷,若是拿到北境军情急报压在手里,那才是真的渎职呢。若是李相还好商量,可他这个兵部尚书与谢相没那个交情,谢相是绝不可能替他担这个责任的。

        他只是没想到,安国公做事居然一点不留余地,一口气捎了这么多份奏疏,四处托人向上递。周尚书现在只是庆幸,庆幸兵部收到穆征衣按照程序递送兵部的奏疏时,他虽然已经决定压下,但第二日上朝时,还是多了个心眼将奏疏带在了身上。

        因此一看到谢相拿出奏疏,周尚书紧接着也迅速将穆征衣从兵部递送的奏疏也递了上去,因此并没有担上渎职的罪名,而是仅仅因为用人不善而遭皇上申斥,丢了些面子而已。

        皇上几句申斥,毕竟不痛不痒没有伤筋动骨。眼下朝局微妙,周尚书的处事态度也还是没改,依旧是能拖就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做事自然少担责任。

        直到现在,周尚书还觉得自己没错。因为果然如他所料,北境事务极其麻烦,安国公和穆经略在奏疏里的每一道建议,都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支持。周尚书不是户部堂官,但他也大略算了算,若是全部按照安国公的意思办,那国库怕不是得一下子被掏空一半户部和林相能愿意才见鬼呢

      第167章 算账

        周尚书是真的不想沾手北境这团麻烦事。北境局势是大事没错,但真要说起来民生、河工、吏治、税务等等等等,哪一样又是小事了?

        整个大周朝,需要使银子的地方简直太多了,周尚书觉得,户部若能眼睁睁的看着兵部往国库伸手才见鬼呢!谁愿意为了北境,出头去与林相和户部撕罗谁就去,反正他才不要做这个恶人。再说了,管着兵部的李相还没发话,他这个兵部尚书急着跳,

        没错,安国公和穆经略的奏疏递上去已经快两个月了,管着兵部的李相到现在也没个明确的态度。

        倒是首辅林宰相态度十分明确,很明确的反对安国公在奏疏中提到的每一项建议。户部的理由简单粗暴,就是一句,没钱。

        要说林相这个人,虽然刚愎自用,将权柄看得极重,但办事能力绝对没问题。安国公的奏疏递上去的第三天,林相亲自带着户部孙尚书,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给皇上算了一笔细账。

        一是北境十三州的城防若要全部修起来,需要多长时间,民夫物料所费多少,修好前物料工费运输耗损、修好后的维护、修缮,总共需要库银多少,以后每年增添多少维护开销。

        二是若要增兵,征兵所需费用,新兵入营的营房、军需、武器、训练等等的前期投入,以及每年额外增加军费开销是多少。

        三是若要扩大边境防线范围,扩充骑兵和斥候的人数,训练费用需要多少,所需增添马匹多少,多养战马带来的额外开销是多少。

        四是入秋以来,北境小规模的边境摩擦带来的损失又是多少,军械、抚恤耗损是多少,每年补充入北境的兵器、一年两季军装、战车、粮草、运输需要多少。

        五是近年来北境几次大的战事,包括朔州战役的战争耗损是多少。等等等等……

        帐算得很细,将近七十岁的林相带着孙尚书一笔一笔将这些细账报给皇上,也报给朝中的文武百官,足足花了有半个时辰,才将这些账说明白。

        不得不说。别看林相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但脑子可清楚好使得很。报数、计算张口就来,绝不出错,且每一笔都是有理有据,倒让旁听的许多年轻朝臣自愧不如。

        林相算完了北境的帐,又开始当着皇上和文武百官报最近几年的国库细账,哪一年,税收多少,米粮入库多少,税银入库多少,花出去了多少,都用在哪里。一笔一笔又是仔仔细细,明明白白。

        都算清楚了,林相只问了一句话,现在大周朝能否承担安国公奏疏上提出的那些要求。

        这句话问出口,文武百官不吭声,皇上也一时半刻没开口。

        依照林相的细账,朝廷养一名普通步兵,每年最低所需大约三十五两银子,这里头包括了士兵的薪俸、训练、米粮、军装、行营、军械耗损等等一切所需费用。

        然而这个最低所需费用,也只是在京畿、江南这些无战事的地区,府兵几乎只需要站岗和训练,因此三十五两能养得起一个普通步兵。

        而到了战事频繁的北境,要养一个步兵,一年最低也需要六十两白银。

        然而军士中,最便宜的就是步兵。朝廷要养一名骑兵,所需花费至少是步兵的三倍有余,仅仅一匹上等军马的价格就要超过一百两。

        北境关外是戎狄人的地盘,游牧部族擅长骑射,北境守军长期与戎狄作战,显然步兵用处不大,因此在北境,步兵大多被用来守城,大规模战事,更多还是要仰赖骑兵的战斗力。

        此次安国公提出增兵,五万骑兵,那最低也要补充五万匹上等战马,这就是五百万的银子,一次性支出。不要提要养这些骑兵,每年新增的军费开支至少要九百万两。

        更不要提修城防、扩大边境防线、扩充斥候营这些带来的额外费用。

        按照林相的细账,若是都按照安国公奏疏所言,户部得一口气拿出五千万两白银,立刻填到北境,之后每年新增军费在一千三百万两左右。

        每年一千三百万两的额外负担啊!现在大周朝一年的军费开支就在五千万两左右,若是再添上这一笔,那就是六千三百万的军费开支,这真是要掏空大周的家底啊!

        要知道,去年一年风调雨顺,国库入账也不过八千万两库银,五千万军费本就是户部的沉重负担了,眼下还要再增添一千三百万,六千多万都掏给兵部,剩下那点钱够干嘛的?

        难不成为了北境,经济民生都不顾了,非要整个国家寅吃卯粮的过日子?万一遇到个灾年,朝廷总得留点家底赈灾吧?北境战事是大事,老百姓吃饭穿衣也是大事。

        “人口有定数,田地也是有数的,”林相的语气算是温和克制“皇上自己算算看,每年咱们国家能产多少粮食,这都是有数的,养不养得起这些军队,不用臣说,想必皇上心理也清楚。”

        皇上的确很清楚,他清楚他若要坚持增兵,穷兵黩武的大帽子恐怕就要扣到他头上了。

        但若是放任北境不管……他想起安国公的奏疏,眉头几乎打成结。安国公与穆经略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若是戎狄十九部统一,那大周与戎狄之间的战争就不是眼下这个规模了,不早做准备,恐怕难以收拾。

        “皇上不如先派使者去北境,”林相瞥了一语不发的李相一眼,提出了一个建议“那些小部族被几个大部族逼迫得没了活路,兴许愿意归顺我大周呢。”

        李相知道林相是什么意思。礼部和兵部都归他管,林相这是向将北境的事再推回到他手里,让他去想办法解决。

        若是真能靠着使者谈判解决,那是林相的主意,功劳自然是林相的。若是不能解决,那过失自然是他的。

        然而无奈兵部和礼部都在李相手中,他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因此他只能心里暗骂林相是老狐狸,硬着头皮答应会与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商议过后,拿个章程出来。

      第168章 生病

        然而最终,使者却不是李相选的。因为他在林相提出派使者之后,很快“病了”,将选使者这件事,又推回给了林相。

        人不是李相选的,此次出使戎狄若是没个好结果,自然与“病中”的他没什么干系。

        李相可不是心虚气短的周尚书,安国公通过谢相递奏疏这件事,李相其实是十分计较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8 23: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