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慕红裳》-第22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倒是个不错的权宜之计。”一旁的一位军师率先点了点头:“可以试试。只是不知道用粮食能换来多少被褥棉絮。”

        “被褥、棉絮还有皮货,有什么换什么。”谢淑柔急忙开口说道:“都不会浪费,我来组织人给将士们做斗篷做军鞋。”

        “将赵都尉找来,”安国公不再犹豫,他朝一旁吩咐道:“看看有多少粮草可以调出来。以粮换物一事,还是军中出面为好。”

        此事就这样议定了,谢淑柔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她终于能帮上红裳和安国公的忙了,这让她感觉特别安慰。

        接下来的日子里,谢淑柔一直十分忙碌。燕州也算个大城市,城中居民不少,安国公拿出些粮食来,很快换了许多被褥棉絮,还有些皮草。

        从此,谢淑柔也开始像穆红裳一样早出晚归,她带着经略使府的厨子另外设了个粥棚,只不过她的粥棚,可不能白吃。在谢淑柔的粥棚里,一日针线活最多可以换两碗稠粥,这让收容所里的许多女人都惊喜非常。

        朝廷赈灾的粥棚一日一碗粥,最多也就是保证饿不死罢了。然而自打谢淑柔的粥棚开张,这些那女人若是勤快,还能靠自己在谢淑柔的粥棚换到两碗稠粥,对于收容所的难民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

        当然了,谢淑柔又不傻,为了防止有人混事骗粥喝,她特意找穆红裳借来了月娘,让月娘专门负责验收针线活。月娘的记性十分好,没人每日干了多少,她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干得多可以领两碗粥,干得少就只能换一碗,计量十分公平,谁也不敢在她眼前弄虚作假。

      第732章 京中

        谢淑柔显然是个很成功的古代版妇救会会长。旧棉絮做成的斗篷和棉鞋显然不如京中兵部配发的冬装好,但紧急情况下足能让士兵们用来抵御严寒。

        有这样一身凑合的棉衣,至少可以让军士们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保证不失去战斗力。

      ¡¡¡¡ÄÂÕ÷ÒÂ÷âÏÂµÄæçÆïÓª£¬ÊǵÚÒ»Åú×°±¸ÉÏÕâÅú¶·ÅñºÍÃÞЬµÄ£¬ÄÂÕ÷ÒÂÇ××ÔÕÒлÊçÈáµÀÁËл£¬Ì¬¶ÈÊ®·Ö³Ï¿Ò¡£

        “哥哥这下可不说打仗是男人的事,女人帮不上忙了吧?”穆红裳笑嘻嘻的抓紧时间嘲笑穆征衣。

        “我几时这样说过?”穆征衣死不认账的架势:“我只说战场危险,女人不适合上战场。”

        “我觉得我挺合适。”穆红裳仰起头,故意摆出得意的模样:“我立功比当年哥哥还快呢!”

        “是,你厉害!”穆征衣笑着捏了捏穆红裳的鼻尖:“我妹妹天下最厉害,你满意了吧?”

        “所以兴许我用不了多久,就攒够军功升官了呢!”穆红裳笑嘻嘻地答道:“也许我比哥哥先升参将。”

        “你?”穆征衣双手抱胸,斜了妹妹一眼:“做梦吧!我可不会在原地呆着让你追,不信咱们看到底谁军功攒得快。”

        这原本是哥俩开玩笑的笑语。穆红裳到了秦将军麾下之后,穆征衣不愿意也得接受这个事实,后来他慢慢也想开了,这才说出了和妹妹比着攒军功的话。

        但穆红裳只有十六岁,到军中任职不过半年而已,她怎么可能比得上在北境征战多年的穆征衣?因此这句话,真的只是兄妹俩之间的笑话而已。

        然而谁都没想到,日子过了不久,穆红裳真的混到穆征衣前面去了。

        就在谢淑柔忙着做妇救会长,穆红裳忙着当个好斥候的时候,京中的顾仪兰,正在继续努力做她的好孙媳,还有朋友们的好后盾。

        这一日,绣娘们做好了给郑锳的斗篷,顾仪兰主动将斗篷拿去给穆老夫人过了目。

        “孙媳妇。”穆老夫人将斗篷放在一边,屏退了下人,目光灼灼地望着顾仪兰:“眼下无人,祖母想问你几句话。”

        顾仪兰其实已经猜到了穆老夫人想说什么,她一边亲自为穆老夫人奉茶,一边温声答道:“是,祖母请问,孙媳一定知无不言。”

        “这衣裳,”穆老夫人拍了拍放在一边的斗篷:“你之前说是信王妃拜托你帮忙做的。孙媳妇,自古以来就没有这样的道理,妻子怎会拜托外人帮忙给自己的相公做衣裳。便是不擅长针线,那还有房里的丫鬟,还有信王府的绣娘,怎地也轮不到你。”

        “此事祖母不是问过吗?”顾仪兰答道:“谢淑柔去北境了,眼下应当正和红裳在一处。京里的事,都拜托给我了,这斗篷也是她走前安排的。”

        “我知道。”穆老夫人点点头:“我想了几日,都觉得道理上说不通。一是信王为何会帮着信王妃遮掩,让她千山万水去北境看你妹妹。北境眼下正打仗,这路上可不太平,他为何肯让自己的正妃冒这样的风险。二是就算她出门,这斗篷她也可以带着到北境去做,一个针线包裹而已,占不了太大地方。”

        顾仪兰低着头没有吭声,她不确定穆老夫人到底想问的是什么,内里牵涉太复杂,她已经决定了,穆老夫人若问,她有一说一,绝不欺瞒,但穆老夫人若不问,她也不先开口,以免惹事。

        “还有,”穆老夫人看了一眼低着头的顾仪兰,又开口说道:“信王新婚后似乎没在京里呆两日,就去了利州,前几日才回来。”

        “是。”顾仪兰答道:“皇上派信王离京办差,这事儿全京城都知道。”

        “这一对新婚夫妻可是有意思。”穆老夫人意味不明地笑了一声:“信王妃在京中的时候,信王跑去了利州。这信王妃瞒着人跑去北境了,信王倒回来了。孙媳妇,你是信王妃的朋友,祖母想问问你,你知道这小两口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穆老夫人不会这样八卦,突然关心人家信王小两口的夫妻关系,这一点顾仪兰再清楚不过。自从穆红裳走之后,穆老夫人的身体迅速衰弱了下去,精神一直不大好,她才没空惦记别的呢,老太太的所有心思都在北境的儿孙身上。

        “祖母……”顾仪兰抬起头,望着穆老夫人微微发黄的脸,斟酌着词句:“信王妃和信王……”

        “信王妃去北境看红裳,”穆老夫人没等顾仪兰回答,就又转头去看那身斗篷:“这是信王的主意,还是信王妃的主意?”

        这个问题好答,顾仪兰会。她立刻答道:“是信王妃的主意。祖母知道的,她一向与红裳交好,红裳出征时,也是她与孙媳一同到城门去送红裳。红裳走后,她一直惦记,早就念叨着想要去北境看看红裳,这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所以……”

        “是信王妃的主意。”穆老夫人偏头望着那件斗篷沉默半晌,接着自言自语似的说道:“这斗篷也是她拜托你做的……这样说来,她知道信王的心思?否则她怎知道,信王会同意让她去北境,还帮着她遮掩?”

        顾仪兰一惊,抬起头仔细端详着穆老夫人的表情。她不确定穆老夫人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老太太的这两句话,让她觉得有些不安。

        “祖母,您……”顾仪兰犹犹豫豫地开口,但她一句完整话都还没说出来,穆老夫人就将头扭向一边,朝她摆摆手闭上了眼。

        “罢了。”穆老夫人叹了口气:“我也不问了。问了也没意思。兰儿啊,你先回去吧,不必总在这里陪着我,我想静一静。”

        顾仪兰看了看穆老夫人的神情,不敢再多话,只能安安静静的抱着斗篷退了出去。

        等顾仪兰离开之后,穆老夫人才又睁开眼,她怔怔地望着窗外,许久之后她眼眶泛潮,长叹一声:“唉!这可怎么好啊!”

      第733章 女伯爵

        从穆老夫人的房里出来之后,顾仪兰有些惴惴不安,她忍不住埋怨谢淑柔给她找麻烦。但她还是按照谢淑柔之前的安排,又在那厚厚一叠提前写好的“家书”里挑出一封,辗转送去了谢府。

        寄过信之后,顾仪兰望着灰蒙蒙的天叹了口气,希望这些日子别再有其他事了。

        然而就在顾仪兰将一切打理好的第二天,一队全副武装的军士押解着戎狄大王子进京了。

        “大少奶奶!大少奶奶!”被安国公夫人打发跑腿传话的小丫鬟一进院子就急着高声嚷到:“北境的信使到了!”

        “什么?信使到了?真的!”匆匆迎出门的芳芷立刻喜上眉梢。

        “是呢!捎了好大一叠家信回来。”小丫鬟也是喜滋滋的模样:“夫人们都去了老夫人哪里,大少奶奶也快些吧。”

      ¡¡¡¡·¼ÜƸßÐ˵ØÄÃÁ˼¸¸öÍ­Ç®É͸øÐ¡Ñ¾÷ߣ¬Ð¡Ñ¾÷ßµÀÁËл֮ºóÅÜÁË£¬·¼ÜÆÐ¦×Å»ØÍ·£¬È´¿´¼û¹ËÒÇÀ¼Õ¾ÔÚÃűߣ¬Ã¼Í·Î¢õ¾¡£

        “少奶奶,信使到了,您怎么不高兴?”芳芷一头雾水地问道:“不是早就盼着大少爷来信吗?”

        “有信来当然好。”顾仪兰答道:“只是前些日子北境的信使刚刚进京,这才没隔多少日子,我担心是不是有事。”

        “您别瞎担心,自己吓唬自己。”芳芷立刻笑着安慰顾仪兰:“有事也是好事,说不准是咱们大少爷打了大胜仗呢!”

        “嗯!”顾仪兰朝芳芷一笑:“你说得对,我们先去看看再说。”

        顾仪兰万万没想到,这次还真就叫芳芷给蒙对了!穆家果然有人立了大功,只不过立功的不是她相公,而是她的宝贝小姑子穆红裳。

        “不是说不许她出城吗?”穆老夫人得了消息却没见高兴,往兵部的奏报里详细的写了穆红裳是如何抓住戎狄大王子的,她看了以后只觉得担心:“老大也真是的!红裳才多大点,孩子这么小,非让当斥候也就算了,还派去边境摸消息,他怎地就不知道担心呢!”

        同样也觉得后怕的安国公夫人沉默了一瞬,但还是开口替丈夫分辨道:“娘,红裳已经从军了,她是个军人,是军人就该做军人该做的事,她哥哥能做的事,她一样也能做,您不要太担心。”

        穆老夫人不说话了。道理上她知道,大儿媳说得对,但感情上,她却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把孙女圈在家里好好保护的想法。穆红裳毕竟是她唯一的孙女,她的心头肉。

        “这是大功一件。”顾仪兰勉强笑了笑,看了北境送往兵部的奏报,她同样觉得心有余悸:“不管怎样,小妹好好的,还抓了戎狄大王子,皇上一定很高兴。”

        “说不准皇上一高兴,就会让咱们红裳还朝呢!”穆三夫人突然有些兴奋的样子:“他打发咱们家姑娘去北境从军,咱们也去了,立功也立了,足能堵那些绥靖派大臣的嘴了吧?这北境战局也不是系在一个小姑娘身上。母亲,不如请兵部的孙大人帮咱们上个奏疏,让红裳回来吧。”

        “三嫂说的不错。”穆四夫人立刻表示赞同:“红裳在北境也好几个月了,足够了吧?”

        顾仪兰抬眼看了看穆三夫人和穆四夫人,沉默着没说话。红裳不愿意回来,她想要留在北境保护父兄,想要陪着哥哥们一起上战场,顾仪兰很清楚。但她同样也很清楚,家中的长辈,其实都不愿意让红裳上战场。她抿了抿嘴,最终没有开口泼长辈们的冷水。

        穆老夫人也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她皱着眉沉吟片刻,觉得十分为难。她当然不愿意让唯一的孙女久留北境,可是红裳现在回来的话……她又担心生出别的事故来,比如信王那边……

        不过为难的顾仪兰和穆老夫人也都是白犯愁,这事儿穆家人压根就没有做决定的机会。戎狄大王子被押解进京的第二日,皇上龙心大悦,当朝表彰红妆将军穆红裳的功绩,然后……然后给她封了个爵,赐号平安伯。这一下子,穆红裳不仅仅是大周朝唯一的女将军,还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女伯爵。

        旨意一下,满朝文武皆哗然。从来没听说过女人封爵,而且还是个十来岁的黄毛丫头。礼部尚书首先不干了,穆氏本身就是世袭罔替的公爵,再加上个女伯爵,一门双爵,这是想干嘛?全天下除了皇族就是穆氏最大吗?

        再说从来都没有女人封爵的先例,礼部尚书认为这有违祖制,他在李相的支持下蹦跶得特别欢。

        大半朝臣都觉得礼部尚书说得有道理。旁的不说,这些读书人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读书出仕,勤勤恳恳在朝为官,也算是夙夜为公,有些人混一辈子不过也就是芝麻小官告老还乡。穆家的小丫头不过到北境几个月,抓了个戎狄俘虏而已,凭什么就能一举得了爵位?

        凭什么?凭她是穆家人,还是凭她是女人?这分明就是不公平。

        接下来的几日,弹劾奏章如雪片一样飞进皇上的御书房,然而皇上就是充耳不闻。更过分的是,几日之后,皇上似乎还嫌【创建和谐家园】朝臣不够似的,突然在朝中宣布,将北境燕州附近一小片土地赐给了穆红裳做封地。

        居然还有封地?这年头外姓伯爵居然都能有封地了?这一下朝臣们更炸了锅。虽然皇上指给穆红裳的那片封地很小很荒凉,几乎可以算作渺无人烟了,但毕竟是封地啊!

        好些正经的郑氏皇族都还只有封号没封地呢,外姓爵凭什么占封地?安国公都是公爵了,也没封地呀!哪有这样的道理!

        但道理上虽然说不通,架不住皇上非要一意孤行,在平安伯封地这件事上,皇上极为坚持己见,压根就没打算征求群臣的意见。

        而郑锳沉默地站在群情激奋的朝臣们中间,面覆寒霜,一瞬不瞬地盯着高坐在龙椅上的皇上。

      第734章 算无遗策

        皇上的心思,郑锳非常清楚。针对朝臣的第一轮捐税已经结束,户部尚书蒋文斌一刻都没耽搁,立刻又上疏陈情,说是今年岁末税银尚未入库,但根据各地呈报,大体数字与往年持平,如此一来,军费依旧捉襟见肘,因此蒋文斌呼吁,若是来年依旧有困难,希望朝臣们能够再捐一轮税。

        这算是个预防针。皇上无法上来就明刀明枪的对朝臣们和勋贵的财产动手,因此暂时也只能巧立名目的让他们一轮又一轮的“捐”。

        而其实蒋文斌和皇上心理都有数,这第二轮捐税,绝可不像是第一轮那样顺利。蒋文斌的奏疏一上,朝臣们私下里就有颇多议论,并且这按照一家里应缴税额来捐,指向性明显,朝臣们也不傻,总有人嗅出些不对之处。

        因为蒋文斌虽然并没有明着要求大臣们缴税,还是以“捐”代缴,但还是招来了一大批的弹劾奏疏,而朝中绥靖派则又抓住机会上疏皇上,要求议和。

        在这个节骨眼上,穆红裳抓住的戎狄大王子被押解进京,真可谓是雪中送炭,解了皇上的燃眉之急。北境战局僵持,他迫切的需要胜利的消息,来稳定朝堂,穆红裳的功劳,刚好让他拿来说事。

        毕竟穆红裳抓住的是戎狄大王子,政治意义不同,几乎可以相当于一场大捷,就算是将来朝廷迫于压力,真的开始与戎狄人和谈,这戎狄大王子也可以做个有分量的筹码。

        而对于皇上来说,这间喜事可利用之处,可不止这位戎狄大王子,还有立功的穆红裳,恰好可以用来转移蒋文斌身上的压力。

        因此皇上没有与任何人商议,直接给穆红裳封了爵。穆红裳从军时间尚短,就算是立了大功,此时封爵也很难说得过去,势必引起朝中反弹,更别提她还是个只有十六岁的女孩子,皇上肯定会想到,朝中群臣必然会死咬着新封的平安伯不放,蒋文斌反倒不再是朝中矛盾焦点,至少可以喘口气。

        皇上的这些心思郑锳都明白,也都能理解。他不能理解的是,皇上居然还嫌不足,给穆红裳赐了封地。

        这封地不在京畿,不在江南,偏偏就在贫瘠荒凉的北境,在最靠北的燕州附近,这能叫赏赐吗?分明不是。

        这可真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主意啊!一则给异性伯爵封地,进一步【创建和谐家园】朝臣,继续转移朝中矛盾。二则……红裳有了封地,不留在自己的地盘上治理封地像话吗?皇上这是不想让他的小姑娘回京。

        散了朝之后,皇上丢下群情激奋的朝臣们,拍拍【创建和谐家园】跑回御书房了。郑锳站在原地略一思忖,也迈步向后宫走去,而他没走两步,郑瑾从身后追上了他,笑着问道:“五皇兄这是急着找父皇,请他收回给平安伯封地的旨意?”

        郑锳转过身,一脸平静地打量郑瑾,片刻后才开口问道:“满朝文武都在反对父皇给平安伯封地,怎么,六皇弟竟然觉得给异性伯爵封地合规矩?”

        “自然不合规矩。”郑瑾笑笑,但他像是故意的一般,语气轻巧地说道:“不过父皇封给平安伯的那块地着实又小又荒僻,封了也就封了,哪里值得我们兄弟如此关注。”

        “穆氏是异性伯爵,而这大周的每一寸土地,都该是我郑家的。”郑锳冷静地答道:“有一就有二,父皇开了这个先例,六皇弟可想过以后。”

        “本王有什么可担心的。”郑瑾轻笑一声:“哪来的什么以后。父皇是明君,他这样做,自然有这样做的道理。倒是五皇兄……对平安伯的封地似乎特别关注啊!你与安国公府的关系一向处的不错,这次安国公小女儿得了封号和封地,按理说,五皇兄该为她高兴才是……不是吗?”

        郑锳镇定地反问道:“六皇弟何出此言。满朝文武都在关注平安伯封地,当场弹劾的朝臣有多少,六皇弟没看见?”

        “旁人怎与五皇兄相同。”郑瑾翘起嘴角,露出一丝意味不明的微笑:“旁人是怕穆氏一族一门双爵,功高盖主。而五皇兄你……是怕穆家大小姐回不来了吧?”

        “呵……”郑锳轻笑一声:“不得不说,六皇弟看事情的角度的确与人不同。”

        “五皇兄府上出了疫病,王妃足不出户许久,五皇兄怎地不早些回去陪陪她。”郑瑾似乎不在乎郑锳的讽刺,他换了个话题:“依本王说,你该多关心关心自己的王妃才是。毕竟现在住在你后院里的,是你明媒正娶的正妃。”

        “看不出来,六皇弟竟如此关心本王家事。”郑锳微微一笑:“本王还以为,只有女人才喜欢一直盯着别人家的后宅呢。六皇弟既然如此有空,不如进宫去瞧瞧母后。母后也已经许久未出玉央宫了吧?”

        “本王是一片好心提醒皇兄。皇兄好自为之。”郑瑾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着朝郑锳拱了拱手,接着转头就走。

      ¡¡¡¡Ö£éA΢΢ÃÐÆðÑÛ£¬Íû×Å֣誵ı³Ó°£¬Í»È»ÓÐһ˿Ã÷Îò¡£

        皇上这一局……是连他都算进去了啊!为了转移郑瑾和李相一脉的注意力,皇上这是将他也丢出来当靶子了啊!

        郑锳站在原地犹豫了片刻,还是如之前计划中一般,去御书房求见皇上。

        他进门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皇上就直接捡起两份奏疏丢到了他面前:“闭上嘴,你想说什么朕都知道。说什么都没用!朕就是要给平安伯封地。这两份差事给你,拿着走吧,不要来烦朕。”

        郑锳拿起那两本奏疏,却没有照皇上的吩咐离开。他沉吟了片刻之后,开口说道:“儿臣在进宫的路上,遇见六皇弟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6 06: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