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慕红裳》-第17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皇上!”蒋文斌赶紧跪下:“虽然穆氏将军在北境抗敌,我们实在不该收穆家的捐银。但军费已经撑不住几日了啊!”

      第591章 绥靖派

        本来一切都挺顺利的,蒋文斌演技不俗,当场哭穷就差声泪俱下了,皇上满意的不得了。

        蒋文斌顺杆爬的本事也不错,他一回身跑到穆老夫人的钱箱子旁边站定,一手抓着木箱的边缘,一副舍不得撒手的小气模样,接着才又开口:“皇上。将士们在边关出生入死,缺了谁的也不能缺了他们的。俗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眼下户部捉襟见肘,臣两手空空,早就走投无路不知从何去筹更多粮款。”

        “臣其实想过,要不要临时征军赋,然而夏粮入库不久,各地正在通核夏赋,今年年景一般,若是此时再加军赋,恐怕百姓负担太重。”

        “是啊!”皇上很配合地叹气,摆出一副发愁的模样:“但北境战事吃紧,眼下朔州被围,丹州一役损失惨重,须得急调兵将入北境,也不能让将士们空着肚子上战场。”

        “皇上,”蒋文斌立刻拱了拱手:“穆老夫人深明大义,愿意捐出安国公府一年应纳税银作为军赋,臣虽明白,向谁伸手都不敢让穆家捐银,却还是恳请皇上,让臣收下这些银两。”

        “皇上,”穆老夫人也又开口说道:“临时加军赋对于百姓来说负担颇重,但对于老身家里,却并不困难,这些银子,是老身自愿拿出来的,您若是不愿意收老身的捐银,那不妨将这些银子视作军赋,安国公府不过是带头纳了军赋而已。”

        “老夫人深明大义。”不等皇上说话,蒋文斌就抢着开口:“皇上!臣愿意跟随老夫人,也拿出家中一年应纳税款来作为军赋。臣名下财产不多,家中人口也少,但总比一般百姓强许多。臣愿意拿出一年应缴的田赋和丁赋,当做临时军赋,充入国库作为军费。”

        穆老夫人深明大义,户部尚书积极附和,这一唱一搭的,在场的朝臣各个都是人精,能不咂摸出点味来吗?谢相和李相看了看皇上的脸色,没第一时间吭声,但顾大学士可有些站不住了。

        旁的不说,他孙女婿现在就在守燕门关,穆家老太太站出来捐款,八竿子打不着的户部尚书都响应了,他这个做姻亲的站着不动像话吗?

        因此顾大学士跨前一步,开口说道:“皇上,臣也愿意捐银充作军费。”

        顾大学士会主动站出来响应,这原本就在皇上的预料之中。就像顾大学士御前行走多年,十分了解皇上一样,皇上也十分了解顾大学士的个性,知道他不会站着不动。

        而顾大学士都站出来了,谢相、王大人还有李相,好意思不表态吗?

        “哦?”皇上立刻朝顾大学士点点头:“朕先代北境将士谢过顾卿。不知顾卿愿捐多少。”

        捐多少,这是个问题。顾大学士回头看了看穆老夫人抬来的银子,有些为难。他不仅仅是穆家姻亲,也是当朝一品,顾大学士知道,他捐银子,数目须得十分讲究。

        比穆家少自然不合适,但数目也不能太多。因为顾大学士其实心里明晰,知道皇上是想让朝臣们捐款凑军费的,他站出来之后,皇上必会鼓励朝臣跟随。因此若是他捐得太多,难免会让旁人为难。

        若是能知道穆家捐了多少,他好歹可以来个比照办理,但眼下不知穆老夫人抬来多少银子,因此顾大学士还真是有些犹豫,不知道该说个什么样的数目。

        皇上瞧见顾大学士回头,就知道他正计较该捐多少才好呢。这个数目当然不能让顾大学士来说,他立刻抬眼看了蒋文斌一眼,蒋文斌马上跳出来提了建议。

        “皇上,”蒋文斌就像是提前排练过似的,卡点迅速精准:“臣有一个建议。顾大学士大公无私,愿意捐银为朝廷筹集军费,微臣感佩不已。有顾大学士作为表率,想来朝中群臣也有不少人愿意捐军费。只是这样一来,捐多捐少难免有压力以及攀比,朝臣们也并非全是世家大族出身,有些清寒之家的臣子,捐的少,难免被人轻视。”

        “因此微臣以为,不如先定个捐银标准。之前穆老夫人说过,她拿出来的,是按照穆家家产计算的,一年应缴税银,捐出来充作临时军赋,那不如都以此为标准,这样大富之家按照税银核算,可以多捐些,清寒之家也不至于压力太大。”

        这个提议顾大学士当然没意见,他正犯愁提个什么数目好呢。因此蒋文斌一说,顾大学士也跟着点头,表示同意这个捐款方案。这多好,多了少了都不会得罪人。

        蒋文斌的提议,也得到了许多朝臣的赞成。有些有心捐款的朝臣,觉得捐一年税银压力不算大,也都愿意出来在皇上面前买个好。这主动站出来提出捐款的人多了,对于其他人就能行成压力,大家都捐,你不捐,像什么样子?万一被皇上瞧在眼里,留了坏印象怎么办?

        因此不大功夫,大半个朝廷的朝臣都纷纷表示要捐银。

        原本形势一片大好,但唱反调的人永远都不缺。比如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不缺钱,但他一直站在人群中没发言,皱着眉不知思忖些什么,等到大半朝臣都表示要捐款以后,他却突然跨前一步开口上奏:“皇上,靠捐银只能撑过一时,并非长久之计啊!戎狄此次大军压境,看来战事不是一日两日能结束,甚至也不是一月两月能够结束。若是拖上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五载,靠朝臣们捐的这些银子,怎么能撑下来?”

        皇上看了礼部尚书一眼,开口问道:“那爱卿以为,当如何解决眼下困境。”

        “不如早些考虑议和。”礼部尚书答道:“这仗继续打下去,戎狄也是损失严重,不如我们先派个使团去与戎狄可汗接洽,谈一谈退兵议和的事,先听听他们的停战条件再说。哪怕年年纳贡,总好过巨额军费开支,朝廷的负担也不至于像今日这般重。”

      第592章 最后一位穆氏将军

        纳贡?穆红裳猛地转过身,怒瞪着礼部尚书,怒火燃烧的眸子越发显得晶亮璀璨。她的父兄还在北境边关出生入死,朝廷居然有人想要向戎狄人折腰纳贡。

        那么穆氏一族这么多年、这么多代的坚守和努力又算什么?

        “议和?”皇上的表情看不出喜怒:“爱卿以为,我大周应向戎狄蛮夷求和?”

        “陛下,”礼部尚书当然听出了皇上语气不佳,他赶忙跪下了:“议和也是无奈之举。眼下这仗可以继续打,但国库空虚,打不起啊!皇上,就算靠着朝臣们捐银,撑过一时,那以后呢?我们也不能将所有银子都填了北境啊!南方的河工水利还要不要修?西南山泽沟洫屯田工程还要不要继续?沿海官造船厂的那些海船是不是就此停工?通南北的运河工程是不是不再继续?那已经开好的河道沟渠就这样摆着不管了吗?这些都需要银子啊皇上!”

        “这几年年景不错,除了今年北境大旱,咱们大周其他地方也算是风调雨顺,北境十州人口不多,只这一处遭灾,朝廷救灾还救得起。但身为朝廷官员,居安思危是为臣子的本分,我们不能看天吃饭,年年盼着老天爷给面子。今年年景不错,那明年呢?若是因为与戎狄的战争将国库的底子掏空,将来万一有水患、蝗灾之类,朝廷要拿什么救急?救灾如救火,老百姓断了粮,是要命的!陛下,臣不是怯战,而是权衡之后认为,眼下仗不能再继续打了,朝廷承担不起。因此臣请陛下考虑派使团和谈,戎狄人不过是想要金银布帛罢了,若是纳贡能够停战,何乐而不为?”

        礼部尚书洋洋洒洒说了半天,听起来也颇有道理,已经有许多大臣默默点头赞同了。皇上也坐在龙椅上默默听着,并没有开口打断礼部尚书的话。

        穆家的三个女人脸上的表情都差不多。穆老夫人脸色僵硬地瞪着礼部尚书,看起来已经压不住火气了。

        礼部尚书说完之后,穆老夫人本来想开口,但皇上四周环顾一圈,抢先开口问道:“礼部尚书所奏,你们也都听到了,说说吧,都什么意见。孙尚书,你身为兵部尚书,对于礼部尚书所奏怎么看。”

        “一派胡言!”孙尚书倒是答得痛快:“礼部尚书所言看似有理,但不过就是为怯战找些理由罢了。”

        “你这是污蔑!”礼部尚书挨了骂,当然不甘示弱地要骂回去:“不顾社稷民生也要继续打仗,孙尚书,你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你是为了国家考虑吗?你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挣功劳挣名声!如此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你这是要拖着整个大周的百姓为你的失败决策付代价。”

        “呵……”孙尚书气得都快头顶冒烟了:“我决策失败?我问你,行兵打仗不听我们兵部的谏言,反倒要听你礼部指手画脚,这是什么道理!让你做决策,你懂吗?北境战局如何,你全盘了解吗?你能出什么明白主意?不过是急着投降纳贡而已!软骨头,还硬要给自己找些漂亮的理由。”

        “现在不和谈,难不成你要等战争拖垮整个朝廷才肯谈判?”礼部尚书也气的跳脚:“到时候我们只会更被动!愚不可及!愚不可及!”

        “你才是愚不可及。你以为谈判是靠你礼部尚书两片嘴?”孙尚书吵架倒是气势很足:“那都是看战场上的军事实力!若是你现在就低头主动要求和谈,戎狄人只会更加轻视我们,你以为他们会轻易放弃侵略?你以为你要求纳贡停战,他们就会轻易答应?若是戎狄人要求割地,你也肯答应?”

        “北境十州原本就荒芜贫瘠,人口稀少,”礼部尚书答道:“即便割让,朝廷损失也并不严重。”

        礼部尚书不说这句话还好,一说这句话,简直像是点燃了炸药桶。穆家世世代代地镇守在北境,礼部尚书一句话,让他们的坚守全然没有了价值,这让穆老夫人怎么忍得下这口气?这让安国公夫人怎么能忍得下这口气?

        最让穆老夫人不能容忍的是,礼部尚书的言论,已经影响了一大批朝官。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吵得热闹,其他朝官迅速分成了两派,压低声音小声讨论着。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同礼部尚书的意见,打算等皇上发问的时候,就站出来,立场明确地支持议和。

        穆老夫人火冒三丈,她迅速下了决定,打算抢在这些软骨头的朝臣前面发言。她向前跨了一步,提高嗓门,声音直接压过了争执中的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

        “皇上!”穆老夫人虽然上了年纪,声音沙哑,但她气势极足,语气中不带一丝暮气:“老身今日上朝,除了捐银,还另有一事要上奏。”

        皇上微微一愣。穆老夫人抬银子来演戏,是他提前安排好的。但他可真不知道,这老太太还有其他事需要当朝上奏。瞧着穆老夫人郑重其事的模样,皇上心理微微有些打鼓,可千万别是什么特别麻烦难办的事吧……

        “老夫人请说。”皇上反应还是挺快的,他朝穆老夫人点了点头,示意让老太太有话直说,但他很聪明地并没有提前承诺什么。

        皇上挺怕穆老夫人提出什么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后来皇上自己都觉得,他还是过于乐观了。原本他以为,穆老夫人要说的话,是和朔州有关系呢。毕竟朔北将军和安国公府小公爷还都被困在朔州,对于穆家的老夫人来说,有什么事能比这件事更重要呢?

        然而皇上万万没想到,穆老夫人一张嘴,就震惊了整个朝堂。

        “皇上,”穆老夫人郑重其事地向龙椅方向行了个礼:“老身听说,镇国将军带援军往北境,这几日就要出发。老身想替我们安国公府最后一位穆氏将军请旨,随镇国将军一同前往北境。”

      第593章 争执

        最后一位穆氏将军?皇上有一瞬间发懵,有点反应不过来。安国公府现在已经空了啊!就剩下妇孺,哪里还有穆氏将军?

        安国公和穆大公子在燕门关,前经略使穆承芳已经病亡,新任经略使穆承信正带着穆三公子守幽州,朔北将军、安国公府小公爷、穆四公子都被困在了朔州。

        穆家老五断了腿,年纪最小的老六因为何文茂的算计被谋害在绝羽山,穆家哪里还有人可以上战场?

        但皇上还没反应过来,郑锳却已经猛然转过身,他直直盯着站在穆老夫人身后的穆红裳,眸中透着震惊和不可置信。但他没有开口,他甚至还报有一丝希望,希望自己理解错了穆老夫人的意思。

      ¡¡¡¡È»¶ø²Ð¿áµÄÏÖʵºÜ¿ì»÷ËéÁËÖ£éA×îºóһ˿ϣÍû¡£

        “最后一位穆氏将军?”皇上微微蹙起眉。

        “是!”穆老夫人往旁边让了让,站在她身后的穆红裳立刻向前跨了一步,朝皇上行了个礼。不是女孩子家常行的福礼,而是男女皆可用的揖礼。

        “老身今日上朝,是为孙女请旨出征。”穆老夫人声如洪钟地继续说道:“老身的儿子、孙子都在北境,为国戍边。戎狄人大举来犯,朔州被围,丹州一役我军损失惨重,北境局势岌岌可危。陛下,老身知道,战争对于大周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但,我们决不能向戎狄人折腰。卑微祈求是换不来和平的!只能换来戎狄人得寸进尺的侵略。”

        “朝廷缺钱,老身愿意捐出全部家产,田产、铺子,老身的嫁妆,儿媳们的嫁妆,孙媳妇的嫁妆全都可以捐出去,充作军费。朝廷缺人,老身就派自己的孙女参军打仗,穆家可以倾其所有,支持朝廷继续将这场仗打下去,绝不能如礼部尚书所言,低头求和,纳贡割地!”

        “尚书大人,”穆老夫人猛地转身面对礼部尚书,眸光凶狠:“对大人您而言,北境不过是大周舆图上一块可有可无的贫瘠土地,天气恶劣,人烟稀少,每年的岁贡甚至不及江南富庶州府的零头。但对于北境百姓来说,那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凭什么尚书大人一句话,就要将他们的家割让给戎狄人?”

        “但是现在……”礼部尚书被穆老夫人气势汹汹的一瞪,不知怎地,突然有些怂。但他还是张嘴试图解释,不过老太太很显然压根不想听他那些空泛的道理,他刚刚张开嘴,就被穆老夫人十分粗暴无礼的打断了。

        “尚书大人一句求和纳贡好容易。”穆老夫人望着礼部尚书,唇角沁出冷笑,但这笑容看起来却有些凶戾吓人:“不知尚书大人是否想过,先割让北境那几个州给戎狄?我儿子好不容易才夺回来的朔州?还是兵家必争的燕门关?亦或者是沧仞山南麓的幽州?连着咽喉要道沧仞关一起割让出去?”

        “尚书大人可曾想过,北境十州,无论哪个州府被割让出去,整体防线就会被打破,我们这一步退了,下一步也不得不退,一直到整个北境都落入戎狄人手中,到那时,才是真的无力回天呢!尚书大人以为北境不重要,但若是北境十州尽数失陷,落入戎狄人手中,你可知,大周会面临怎样的窘境?”

        这问题不用礼部尚书回答,皇上替他答了:“绝羽山以南,一马平川,再无任何关隘可以挡住戎狄铁骑。戎狄人甚至可以直接攻到京城城墙下。”

        “真到了那一日,尚书大人您是否愿意亲自披甲上阵抗击戎狄侵略?”穆老夫人问道,态度咄咄逼人。

        这问题礼部尚书没法回答,当然了,他也不可能回答。

        其实礼部尚书压根就不认为戎狄人会打到京城来。依照他对于戎狄人的认知和了解,他认为游牧为生的戎狄人其实不太愿意远离草原。礼部尚书觉得自己的证据很充分,之前戎狄人曾经占领过朔州很长一段时间,不也安安分分的就守着朔州城,没有试图进一步侵略扩张吗?

        礼部尚书认为,戎狄人想要的,无非就是边关几个城池,以及城池附近的大片田土而已,只要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戎狄人应当不会继续向内进犯。

        不过这些理由礼部尚书都没打算和穆老夫人解释。他觉得不能跟个老太婆一般见识,有失身份。因此礼部尚书一转身,决定不搭理穆老夫人,而是继续去向皇上阐述他的意见。

        继礼部尚书之后,陆续又有几位朝臣表达了意见,例如王知秀王大人。他倒没有表示自己主战还是主和的立场,而是就穆老夫人要送孙女上战场这件事,态度激烈地表达了不满。

        王大人眉头紧锁,看穆老夫人的目光,像是在看疯子似的,但一开始,他还是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礼貌:“穆老夫人,朔州被围,我能理解您的心情,不过皇上已经派了镇国将军出征了,想必朔州困局很快就能解决,您不要着急,还是回去等消息吧。”

        不过王大人这表面上的“礼貌”其实也没维持多久,因为穆老夫人坚持己见,王大人很快就失去了那不多的耐心。

        “荒唐!”王知秀极为不耐烦地说道:“女人上战场,闻所未闻!穆老夫人,这里是朝堂,不是你安国公府的后院。与北境是打是和,是朝廷大事,自有皇上与朝臣们商议,你一个女人家在这里瞎掺和什么?赶快带着你儿媳妇和孙女回家去。”

        在王知秀这群儒生眼里,穆老夫人眼下的行为,简直无异于耍无赖,无非是想要以此要挟皇上而已。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皇上居然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穆老夫人的请求,真的答应让一个女孩子随军出征了!

        这一下子,朝臣们可炸了锅,不管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军将还是文臣,几乎一边倒的反对,而且各个态度激烈,而一向谨慎自持的信王郑锳,这一次也态度十分明确地反对女人出征,反倒是仪王郑瑾没多说什么。

      第594章 红妆将军

        朝堂像是滚烫的油锅,喧闹不已,郑瑾没有发表意见,不过郑锳如此立场明确的反对,倒是引来郑瑾的关注。

        但郑瑾也没将太多心思放在女人出征这件事上,对于郑瑾来说,这算是件挑战他世界观的大事没错,但既然父皇应了,那也没什么好争辩的。女人参军,他看不惯没什么重要的,反正父皇都应了,郑瑾并不想违拗皇上的心意。

        而且对他来说,眼下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关注,有御史刚刚参奏了他舅舅【创建和谐家园】,又参奏了林相一家在宋城非法买卖田土,这对于郑瑾来说才是大事呢!

        而皇上呢,默默望着群情激奋的朝臣,不吭声,但一副坚持己见的模样。他是真的打算送穆家那个小姑娘上战场。在皇上看来,既然穆老夫人自己提出送孙女出征,那这小姑娘应当也是有几分本事的,不过就算没什么本事,皇上也不介意,他要的就是这么个靶子。

        一开始,皇上的确没想到,穆老夫人会当朝提出送孙女去北境打仗,依他的角度来看,他觉得那是穆老夫人为了和礼部尚书赌一口气,话赶话才提出送孙女出征。

        不过意外归意外,皇上倒是挺乐见其成。礼部尚书提出议和割地之后,皇上心里明白,肯定会有不少朝臣附和。将来的朝堂为此还会多有争议。

        对于皇上自己来说,这一盘棋,要下得小心翼翼。税制改革要推行,绝不可能议和退兵,但也不能态度太过激进,将朝臣们得罪得太厉害,因此有人在前面顶个雷,对于皇上来说,是个最好的选择。

        穆家的小姑娘,女人出征,这挑战了大周朝一直奉行的礼制和价值观念,势必引起朝臣们的争议和抵抗,至少能将一部分朝官的注意力,从税制改革和是否和谈的争议上挪开。

        而且,最让皇上满意的是,穆家送唯一的孙女出征,这样竭尽全力也要坚持抗敌的姿态,真是给皇上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搪塞借口。将来,无论有谁,对于北境持续不断的战事有异议,亦或者是反对一轮一轮的“捐”赋,皇上都可以将穆家小姑娘拎出来当借口。

        多完美的现成的话术资源啊!“你们瞧瞧人家安国公府,连唯一的孙女都送上战场了,难不成你们这些食国家俸禄的臣子,还比不上一个女孩子?”

        因此皇上还真的挺高兴,他当场点头,同意穆红裳出征,让她跟随镇国将军一同出发,先暂时在镇国将军麾下做个校尉先锋,等到了北境,直接归于安国公麾下,品级不变。

        皇上想得挺好的,小姑娘的本事靠得住靠不住,他可拿不准。到了北境直接丢给她亲爹负责安排,这个责任皇上不担,一切交给安国公负责。等人到了北境,安国公愿意让女儿打仗,那就打仗,若是不愿意,哪怕就留在燕州经略使府烧火做饭,也不关皇上的事。

        说到底,皇上其实并不信任穆红裳的能力,也并不觉得女人真的能够上战场打仗,但他也不在乎穆红裳到底能不能打仗,他这么痛快地派穆红裳出征,政治意义大于军事上的意义。

        为了让这个政治标杆更好看,皇上当场给穆红裳封了个校尉,吃六品俸禄。这一下子不光文臣们炸了锅,武将们也不高兴了。年纪这么小,一点军功都没有,居然就封了校尉,简直闻所未闻,更别提这还是个女孩子。

        要知道,这穆家小丫头的大哥穆征衣,也不过是个六品云骑校尉而已。穆家小丫头她凭什么?

        然而皇上却像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似的,又拍脑门给穆红裳赐了个号——红妆将军。

        一听这个号就很草率不过脑子,但皇上金口玉言,穆红裳打这一刻起,就是大周朝的红妆将军了,就算朝臣们群情激奋,皇上也没有收回成命的意思。

        朝臣们都是因为价值观收到挑战而火冒三丈,而只有郑锳,是真的着急冒火,他真心真意地想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穆红裳出征。北境形势是怎样的,他最清楚不过,他怎能眼睁睁的看着穆红裳上战场?

        “父皇!父皇三思啊!”郑锳急得脸色都变了,他不顾一切地走到最前面,高声上奏:“我大周名将,也不止穆氏一家,金翎卫的将军们,还有几位军功出身,封了爵的世家,都能出征。无论如何,都用不着穆小姐一个女孩子参军。父皇,儿臣恳请您收回成命。”

      ¡¡¡¡Ö£éA˵×Å£¬Ö±Ö±¹òÔÚÁËÓù×ùǰ¡£

        “信王说的没错!简直是胡闹!”郑锳的话引来了众臣的附和,大家纷纷跟着郑锳跪下了,让郑锳颇有些一呼百应的架势,郑瑾一看,也赶紧跟着郑锳跪下了,他可不能让郑锳一人如此出风头。皇上一看……更满意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3 14: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