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两位是顾大学士和谢相精心商量出来的人选,两人都在何文茂一案中有功,推举也算有理有据。顾大学士和谢相已经商量好了,无论皇上属意那一位都可以,只要是自己人都好说,利益总能平衡。
两人达成共识,若是蒋文斌做了户部尚书,就让顾三去兵部,做侍郎,而若是皇上选了大理寺卿,则让谢常静入大理寺。无论怎样都可以,就是不能让仪王一派占了便宜,户部要拿到手,兵部也得牢牢守住。
仪王和李相又不傻,谢相当朝上疏,提出户部尚书的继任人选之后,郑瑾立刻明白了,眼下不仅仅是谢相已经倒向了郑瑾,甚至连顾大学士都已经选了信王。
局势对于郑瑾来说,极为不利,因此他立刻授意李相,推举一个合适的人选。为了保险起见,李相并未推举背景不错,但能力庸碌的温承平,而是在李系官员中,选了一位政绩十分亮眼,为人也踏实的实干派官员,这位从四品谏议大夫风格与蒋文斌相似,履历却比蒋文斌好看许多,也颇具竞争优势。
仪王和信王两派都对于这个职位志在必得,寸步不让,接连几日都争执不休。
当然了,新任户部尚书人选,皇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属意的人选不是别人,正是蒋文斌。其一,因为蒋文斌是个务实派官员,能力不错,在兵部多年没有错漏。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蒋文斌与安国公府关系不错,又有在兵部任职多年的经历,曾经作为钦差去北境劳军,对于北境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眼下北境局势微妙,但朝中涉及军事方面的拨款却屡屡阻力巨大,因此皇上其实挺想换个肯好好合作的户部尚书。
谢相提出的蒋文斌,真是正中皇上的心思,只是户部尚书到底事关重大,朝议矛盾激烈,李相提出的人选实话实说,着实也不错,因此皇上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拍板做决定。
他原本想再等两日,他想再听听群臣们的意见,也想看看郑锳和郑瑾,会如何处理眼下的矛盾。只是没想到,云沧江断流,促使戎狄公开撕毁和平协定。北境局势急转直下,已经容不得他继续犹豫了。
第575章 无米之炊
蒋文斌履新户部尚书。他今年还不到四十四岁,成为了六部尚书中最年轻的一位。升官了,手中有了更大的权利,能够更便利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蒋文斌却一点都不开心。
北境形势一日一变,仅仅昨日一日,就有三封紧急军报进京。
戎狄人正式撕毁和平协定,大军压境,北境全线告急,十州十八营的所有军士已经全部紧急调去了朔、燕、幽三州,战况极其激烈。
戎狄人与大周,这些年来小【创建和谐家园】不断,但像如今一般大军压境,却是几十年未有过的事了。上一次相对激烈的冲突是收复朔州,但当时占领朔州城的戎狄军队数目不算多,他们也不擅长守城战,再加上穆承德指挥得当,因此只用了短短半个月,就速战速决收复了朔州。
朔州被夺回之后,穆承德又带人突袭了云望山谷地,戎狄人很快放弃防守退回草原,之后的将近十年,大周边境虽然常有动荡,但总体相对平稳,戎狄各个部落以小规模突袭抢掠为主,最多也就是三两个部落联合进犯,并没有像今日一般,所有部落联合起来集结大军,攻打大周边境。
带兵打仗的穆氏将军们压力极大,而在京里管账的户部尚书蒋文斌压力也极大,大规模的战争烧银子速度之快,是蒋文斌之前根本无法预料到的,不过几日而已,蒋文斌已经急得两鬓生出了丝丝白发,每天愁眉不展,恨不得天上给他下一场银子雨,缓解一下当前的困境。
蒋文斌甚至开始怀念起在兵部任职的日子,那时候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向户部伸手,不考虑任何其他后果,他只知道全力以赴地支持北境的将士们,这是他身为兵部官员的职责。
可现在他能这样吗?显然不行!
从个人角度来说,蒋文斌理解北境眼下的困境的,他也知道,这场战争,对于国家,对于北境来说有多重要,因此他希望自己还能如之前一般,竭尽全力的为北境做些事。但现实的困境是,作为户部尚书,他要考虑的可不止是北境的战事。
眼下才是六月中,北境打仗钱粮不能断,下半年的日子也得过,家底就这么多,也不能都花光了,以免遇到什么应付不来的天灾【创建和谐家园】,没有能力应急。
要怎么当这个家,蒋文斌真是愁到皱纹都多了几条。他其实已经干了别人没敢干的事,他挪用了朝官们半年的俸银,先去填了北境的大坑。
此事蒋文斌已经提前知会过皇上,因此文武百官也不敢多说什么。北境战事的确重要,况且半年薪俸而已,节衣缩食也能过,因此朝议风向暂时还算平静,朝官们也只是偶尔背地里抱怨一下而已,明面上并不敢有太多议论。
但蒋文斌并没有因此觉得轻松,在兵部任职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一场战争,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结束的,钱不够,粮不够,人也不够。
蒋文斌任户部尚书的第十日,第三批往北境的军粮紧急起运,这一次是三千车粮草。他效率算高了,夏粮到京,压根就没有入库清点,直接就装了车,急急忙忙地运往北境,但三千车粮草,听起来挺多,但实际也撑不了太多日子的。
已经很晚了,户部衙门依旧很忙碌,蒋文斌独自坐在户部大堂,望着昏暗的灯火,眉头紧锁,也不知在想什么。许久以后,他伸手打开了桌上放文书的抽屉,从一叠公文下面翻出一个信封。
信封里面是蒋文斌在几日之前就写好的奏疏。他将奏疏掏出来看了看,又塞了回去,重新将信封埋在了一堆公文的下方……
第二日早朝之前,北境的军情急报又到了,北境守军战损严重,短短半月而已,前线已经有十五名将领阵亡,伤亡军士无数,安国公紧急上疏要求各地调兵支援。
穆氏将军们暂时都还安好,但也是暂时而已,战争还在继续……
“秦凤路守军动不了。”皇上眉头紧锁,将一封奏疏丢到书案上:“看看吧,这是秦凤路安抚使的紧急奏疏,刚刚送到的。”
郑锳拿起书案上的奏疏,匆匆浏览了一遍,接着递给了站在他身旁的郑瑾。郑瑾看完之后,有递给了站在他们身后的几位重臣,时间不长,秦凤路安抚使的奏疏,已经被传阅了一遍。
“的确,秦凤路守军不能动。”兵部孙尚书看过奏疏之后叹了口气:“得防止西北线几个小部族联合起来趁火打劫。”
“从西南线调兵,路途遥远,怕是远水解不得近渴,”郑瑾率先开口说道:“不如先调京畿周边几个州县的府兵应急。”
“只怕调不出许多,”孙尚书在心里略微算了算之后,摇了摇头:“况且府兵的战斗力怕也有限。”
“新征兵卒只怕也有同样的问题,”王大人开口补了一句:“兵部的征兵令虽已下发到全国,但军情紧急,新兵只怕来不及经过严格训练,就须得直接送往北境参战,只怕……”
“眼下最快也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调金翎卫去北境,”郑锳说道:“京畿卫戍十八行营,加起来……”
但他的话还没说完,镇国将军就沉声开口:“我反对。”
“皇上。”镇国将军一脸严肃沉郁:“并非是老臣怯战,也不是臣不舍得金翎卫这些家底。臣自请去北境抗敌,但金翎卫军队不能动。皇上,绝羽山到京城,一马平川。老臣不是对安国公没有信心,只是戎狄人大军压境,也要以防万一。戎狄人若突破了北境十州的防线,往南行一路,可谓畅行无阻。京畿附近的州县的府兵要调去北境,金翎卫军队已然是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皇上,金翎卫不能动。”
镇国将军与郑锳考虑的角度不同,但他这几句话的确说得诚恳。他不是怯战,而是实实在在地担心,这一点皇上清楚,在场的两位王爷和几位重臣也清楚。
眼下的情形,谁也没有把握拍着胸脯保证,北境边境一定能守住,因此镇国将军的担忧其实很有道理。
第576章 围困
京城安国公府。
穆红裳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让人打扰。她独自坐在妆镜前,发呆一样地盯着镜子里自己的倒影,也不知在想什么。北境战事激烈,全家人都在担心忧虑,人人心情都不好,因此荷叶和菱角虽然十分担心穆红裳的情绪,但也没因此随随便便去惊动穆老夫人和安国公夫人。
她们两个一左一右守在穆红裳的房门口等着,直到将近黄昏,穆红裳也没从房里出来。
“小姐都没用午饭,”荷叶压低声音悄悄说道:“这么久了,连茶都没要一杯,这可怎么成,不如问问看吧。”
“老夫人屋里今日也没传午饭。”菱角悄声答道:“谁有心情吃啊。”
“我有点担心小姐。”荷叶回头看了看紧闭的房门:“从来没见她这样,都已经一整日了。之前六少爷出事,她也没这样将自己关起来。”
“不如……”菱角想了想之后答道:“我去请大少奶奶。”
“别了吧。”荷叶摆摆手:“大少奶奶这两日也是心神不宁。咱们还是……”
丫鬟们正说着呢,翠柳急匆匆地一头撞进院子,她一头是汗地看见荷叶和菱角就高声问道:“小姐呢?”
“怎么了?”荷叶赶紧迎了上去:“这是出什么事了?”
“出大事了。”翠柳急得脸色都变了:“北境的急信刚送到兵部,信王爷派了自己的护卫来传消息。朔州被围。”
“什么?”菱角急得向前跨了一步,不小心碰翻了廊下穆碧影的水碗,瓷器掉下台阶,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你……可别胡说。”荷叶几步上去一把扯住了翠柳的衣袖:“四老爷和二少爷……”
“困在朔州了。”翠柳急急答道:“孙先生说了一大堆,我也没听明白,老夫人一口气差点没上来,夫人的脸色也不大好。大少奶奶打发人去请大夫了。小姐呢,快些,叫小姐去老夫人房里。”
荷叶没多废话,转身就想去拍门,但她刚刚举起手,门却从里面被拉开了。穆红裳手里抱着个精致的木盒,正站在门边,她脸色有些苍白,但情绪却还平稳,并没有像丫鬟们一样惊慌失措。
“爹爹呢?有爹爹、三叔还有大哥他们的消息吗?”穆红裳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问翠柳。
“有!有!”翠柳赶紧先点头报平安:“都没事。可是朔州……唉!孙先生眼下就在老夫人屋里,小姐您去了直接问孙先生。”
穆红裳匆匆一点头,没再多问什么,迈步急匆匆地向外走去。她知道翠柳学嘴学不清楚,还是得她亲自问问孙先生才好。
看见穆红裳匆匆往外走,荷叶和菱角赶忙追了上去,菱角伸出手,想将穆红裳抱在手里的木盒接过来,但穆红裳却轻巧地避开了菱角的手,继续向前走去。
荷叶和菱角显然有些糊涂,并不知道穆红裳为什么固执地抱着首饰盒,但很显然,眼下也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她们因此也没多问,就这样跟着穆红裳,急匆匆地往穆老夫人屋里赶。
穆红裳主仆到穆老夫人院子里的时候,大夫已经到了,穆老夫人和安国公夫人的脸色果然都不大好看。穆红裳一进门,匆匆在屋里看了一圈,直奔孙先生面前。
用不着她主动问,孙先生就开口了,几句话将北境眼下的局势说得明明白白。
朔州地形特殊,是在北境地图上凸出去的一块,地处北境防线的最前沿,西靠云望山,北面和东面之前环绕着云沧江,从朔州往南是北境的丹州和卫州,其实从燕门关往卫州,距离比到朔州还近些。
以往朔州虽然在最前沿,但因为一面环山,两面环水,因此只要守好云望山谷地与朔州西南面的唯一通路就好。然而云沧江断流干涸,一下子让朔州防御形势有了巨大改变,戎狄人跨过干涸的河床,直接攻到朔州城下。
考虑到戎狄骑兵在开阔地带的优势,也考虑到北境前线全线都防务压力巨大,不能指望燕门关和幽州的分兵救援,因此朔北将军穆承德早早下令收缩防御,朔州守军集结兵力固守朔州城与云望山谷地,而将西南面通路交给丹州守军。
这个策略在一开始是奏效的,大周守军守城经验丰富,朔州城修得也相对坚固,戎狄人攻了许久,也毫无成果。
朔州久攻不下,戎狄人开始变换战略,他们开始对朔州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牵制朔州兵力。又在朔州西南面集结重兵,攻打丹州守军镇守的丹朔通路。
穆承信和穆铁衣反应倒是极迅速,他们迅速集结军队,出城准备与丹州守军汇合,固守通路,但没想到此时守卫州的秦将军阵亡,卫州几乎失陷,守关隘的丹州守军受到两翼夹击,不得已放弃通路关隘。
敌众我寡,形势不妙,穆承信当机立断下令回防朔州,避免正面与戎狄大军接触,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损失。然而通路失手,也意味着朔州成为了被围困的孤城。
丹州、卫州自顾不暇,而经略使穆承信镇守的燕门关也压力巨大,无法分兵救援,穆驰衣往秦凤路借兵失败,朔州守军眼下唯一能够指望的,只有来自于后方的援助。
“皇上下令急调京畿附近几个州府的府军入北境,”孙先生急得嘴上都起了泡:“可是这些府军……”
“将领呢?”穆红裳打断了孙先生的话,急急发问:“秦将军也阵亡了,眼下谁守卫州?”
“暂时是秦将军的副将。”孙先生答道:“还有,刚刚收到消息,五公子半途折返,回北境了。但他的腿……他是没办法上战场的。”
“不管怎样,这么多年的兵书也不算白读。”穆红裳深吸一口气,神情出奇地冷静:“不能上战场,还可以像四哥一样做个军师幕僚。”
“大小姐你……”孙先生表情十分意外,他万万没想到,穆红裳竟然会这样说。孙先生原本还以为,穆红裳听说穆凌衣返回北境,会十分焦虑担忧呢!
第577章 首饰匣
穆红裳的话,坐在一旁脸色煞白的安国公夫人也听到了。她猛地转过头,上下打量了女儿几眼,接着将视线凝在了穆红裳手中那个精致的木匣上。
安国公夫人当然能认出,那是女儿的首饰盒。平时就放在穆红裳的妆台上,里面塞着些常用的小首饰。
穆红裳自幼跟着哥哥弟弟们一起练武,本身又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子,因此她打小就不喜欢打扮得簪环玲珑。未及笄之前,穆红裳甚至很少戴首饰,因为年纪小,又因为穆老夫人惯着她,也不在乎什么小姐的体面,所以没人去管她。也就是出门时,戴个发箍或是珠花了事。
及笄之后,年轻姑娘的装扮不能像小女孩一样潦草简素,身上怎地都需要有些簪环首饰装点,但大约是多年的习惯,穆红裳依旧不太喜欢样式复杂华丽的首饰,她常戴的首饰也不过那七八样而已,样子大多小巧精致,并不累赘。
因此穆红裳常用的首饰盒其实并不大,就是她抱在手里的那个木匣。但可不能小看这只不大的首饰匣,里头的首饰虽不多,样式也不算复杂,但随便拿出支珠花来,都价值不菲。
穆红裳平日里常戴的红宝石华胜,是她及笄时礼亲王妃送给外孙女的,虽然小巧,但极尽精致华丽,中间一颗极品鸽血红虽然个头不算大,但鲜艳透亮,色泽匀净。礼亲王妃为了给外孙女做首饰,特意叮嘱玲珑阁的掌柜,从西南收了一批极品鸽血红,千挑万选才选定这一颗,可谓价值连城,连宫里都不见得能找出比这成色更好的红宝石来。
这匣子里剩下的几件簪环首饰,各个价值都不输给礼亲王妃送的华胜,这些首饰有的是穆老夫人给的,也有安国公夫人准备的,还有谢淑柔和顾仪兰送的,也有几件来自于宫里。
以前穆老夫人与孙女闲聊时,曾经像讲笑话似的提起,穆红裳将来嫁去江南后也不用惦记着好好攒钱给哥哥弟弟们买房子置地,光凭这一匣子常戴的首饰,就足够养活哥哥弟弟们了。
话虽像笑话,但却不假。因此安国公夫人瞧见女儿突然抱着首饰匣子出来了,心理其实已然有几分了然。
毕竟是亲母女,安国公夫人还是很了解自己的女儿的。她盯着女儿手里的首饰匣子,脸色变得更加惨白无血色,但她没有开口问什么,只是这样呆坐在一旁,耳朵听着女儿与孙先生的对话,眼神凝在首饰匣子上动也不动。
“京畿几个州县的府军这几日就启程吗?说了派哪位将领入北境吗?”穆红裳没回头去关心脸色惨白的母亲和捂着胸口的祖母,她依旧揪着孙先生询问着来自于兵部的消息。
“是。这几日就启程。”孙先生点点头:“将领是从金翎卫调了几位,镇国将军自请去北境,皇上已经允了,又在金翎卫点选了几位参将随行。”
穆红裳沉默了一瞬之后才答道:“他今年已经六十岁了。”
“是。”孙先生也叹了口气:“镇国将军的确年纪太大了些。可往好处想,镇国将军早些年毕竟在西南线带兵多年,弹压西南几个小部族,不算毫无经验,总比金翎卫左右上将军强些。那两位虽年轻,可一场仗没打过,白胖白胖的,哪里有个军将的样子,不是更让人不放心。”
“上战场之前,谁都没经验。”穆红裳简短地答道:“我哥哥们之前也都没经验。”
“大小姐说的是。”孙先生点点头:“左右上将军让人不放心的,也不是没经验这一点。对了,今日信王请旨带兵去北境,可惜被皇上驳回了。我倒觉得,信王比左右上将军要靠得住。”
“信王?”穆红裳微微一愣:“他请旨了?”
“可惜皇上不允。”孙先生失望地摇摇头:“否则……唉!算了,说这些也没用。大小姐,你还是去瞧瞧老夫人和夫人吧,今日的消息将老夫人吓得不轻,有你陪着,老夫人好歹有些安慰。”
穆红裳站在原地没动,她也没正面回答孙先生的话,反而又问了另一个问题:“蒋大人昨日不是捎信来说有事吗?他什么时候过来?”
“最早也得掌灯之后了,”孙先生答道:“应当是为了征兵之事吧?兵部的榜文已经发下去几日了,也该有些消息。战争消耗巨大,蒋大人本就焦头烂额,今日的紧急军报……唉!大小姐,你别急,有消息我不会瞒你的。”
“孙先生。”穆红裳摇摇头答道:“您误会了。我想请您帮个忙,等蒋大人来时,能不能请他到祖母院子里来一趟,我有事想要请教他。”
“这……”孙先生微微一愣,他转而点了点头,应了一句:“那不如,等蒋大人来了之后,我打发人来给大小姐传话。您到时……”
孙先生原本想说,穆红裳如果有事,不如自己去前院书房。蒋大人到家里来一定是有重要事,就别让他耽搁功夫来回跑了。但孙先生一句话还没说完,突然被坐在一旁的安国公夫人打断了。
“不。”安国公夫人的脸色更加惨白,她没看孙先生,而是盯着自己的女儿,但话却是对着孙先生说的:“还是请蒋大人到这里来一趟。有些事……有……”
她的声音微微发颤,一句话都没说完,就已经哽咽。但安国公夫人猛地仰起头,倔强地不肯让眼泪流出眼眶。她的手紧紧握在椅子扶手上,指节青白,微微颤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