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慕红裳》-第16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信使朝平阳公主夫妻行了礼之后便转身出去了,平阳驸马这才笑着说道:“这下宜陵公主和四皇子该放心了。”

        “眼下说放心还太早。”平阳公主叹了口气:“虽说顾大学士保小五,但你可别忘了,六皇弟身后不仅有李相、皇后,还有不少以前林相的势力也倒向了他。”

        “也无需太过担忧。”驸马安慰了平阳公主一句:“今日虽然看起来,小五依旧吃些亏,但眼下朝中形势一日一变,以后怎样,现在谁也说不好。”

        “也是,”平阳公主点了点头:“朝局风云变幻,谁知明日又有什么事?咱们之前也猜不到,顾大学士竟然这样果断地下了决断。”

        “说起这个,”驸马突然笑了:“之前我倒是小看了穆大少奶奶。一个嫁出门的姑娘,竟然真能对顾大学士有这样大的影响力。”

        “她的确是不错。”平阳公主脸色却突然有些晦暗:“顾大学士最终决定保小五,与她定然脱不了干系。但……我想,若不是因为此次安国公府里的事,顾大学士并不会如此快就下决断。”

        “是啊……”驸马也是一声叹息:“穆家这次……唉!”

        “呵……”平阳公主唇畔突然溢出一丝讥刺的笑容:“何文茂,本宫看来,他的运气算是到头了。父皇派了小五去查穆家的事,可真真儿的称得上得其所哉!小五……不为旁的,单单只为了穆家大小姐,也会将此事翻得清清楚楚。这何文茂,任凭他背后是谁,任凭他有通天的本事,只要事儿是他做的,小五必不会放过他。”

        “自作自受。”平阳驸马冷声答道:“是他做的,就该他付出代价。”

        “想必,眼下何文茂还继续做着拜相的美梦呢。”平阳公主的表情显得越发冰冷:“就让他再得意两日,等小五收了网,梦就该醒了。”

        平阳公主夫妻俩个,在书房说话的时候,京城另一端的信王府,郑锳在书房中,与人讨论的也是相同的话题。

        而正坐在郑锳对面,与他严肃对谈的不是旁人,正是身上背着一大口黑锅的兵部孙尚书。

      ¡¡¡¡ËïÉÐÊé¹ûÈ»Ö÷¶¯ÕÒÉÏÁËÖ£éA¡£ËûʹÓõÄÌ×·Óë¹ËÈýүһģһÑù£¬Ò²ÊÇÏÈÕÒÉÏÁËÇÇÎĽõ£¬Í¨¹ýÇÇÎĽõ¸øÖ£éAµÝÁËÏûÏ¢¡£

        孙尚书的处境,比顾大学士可艰难多了。但他依旧花了不少时间犹豫,直到前两日才彻底下定决心,决定投靠郑锳。这一次他来见郑锳,可谓诚意满满,一进门就将几份厚厚的文书摆到了郑锳面前。

        这些都是孙尚书认为,对于郑锳很有价值的情报和信息,都是这些年他做户部、兵部尚书时攒下的。原本是他为自己准备的,保命用的东西。其中包括孙尚书在户部时收集到的,林相在宋城附近非法买卖田土的证据,还有魏皇后的兄弟逃税的证据。

        “为何拿来给我?”郑锳将那厚厚一叠的文书都仔细看过一遍之后,才开口问道:“这些东西,你拿去给仪王,也能保住你的命。”

        “臣知道。”孙尚书面容严肃地答道:“但仪王能让臣保住命,却不能洗脱臣身上的冤屈。”

        “冤屈?”郑锳将手中的文书放在一旁,靠在椅背上,居高临下地审视着孙尚书:“你觉得你冤枉?怎么,军资被劫,你们兵部没有责任?”

        “臣的确冤枉。”孙尚书立刻低头答道:“殿下,臣为官已经有三十余年了,从七品符宝郎到兵部尚书,三十年,臣对陛下、对朝廷一向都是忠心耿耿,这些年,臣不敢自夸忧国奉公,但也始终兢兢业业、素位而行,绝不可能做出通敌叛国之事。”

        “兢兢业业,素位而行?”郑锳嘴角微微一翘,似乎在笑:“这样克己奉公的好官,会将旁人违法的证据藏这么多年?林相非法买卖田土、魏国舅逃税的时候,你是户部尚书,你知道了,却装作不知,听之任之,任由这些蛀虫作恶。孙尚书,你哪来的底气喊冤?”

        “殿下说的这些,臣的确无话可说。”孙尚书不急不慌,依旧面色沉肃:“当年臣为求自保,藏匿了这些证据,殿下若要发落,臣亦无怨言。只是殿下,做了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臣并未通敌叛国,眼下有人将这顶帽子扣在臣头上,臣就是冤枉!”

      第542章 孙尚书

        孙尚书的态度很明确:我做了,并且错了,那我认,为此接受惩罚没怨言。但我没做过的黑锅我不背,你不能冤枉我。

        他这几句话说得虽然有些怪怪的,但居然也挺理直气壮。

        然而郑锳很显然很沉的住气,他默默审视着孙尚书,并未第一时间开口,似乎在等着孙尚书把戏唱完。

        果然,看见郑锳如此不好忽悠,孙尚书只好老老实实地认输。他垂着脑瓜,哭丧着脸,连胡子都有些耷拉的模样,朝郑锳祈求道:“王爷,臣真的是冤枉的啊!臣已经老了,在二品尚书任上也已经熬了十来年,政绩虽不算出众,但一向安安稳稳。说出来也不怕王爷笑话,臣原本就想着,踏踏实实的再熬些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些年乞骸骨还乡,皇上就算看在臣这些年苦劳的份上,至少也能给臣一个一品荣衔养老吧?”

        “王爷,您想想,臣今年都这个岁数了,在朝中也算是位高权重,通敌对臣来说有什么好处?难不成戎狄人还能搬个金山给臣不成?臣真的是冤枉的啊!王爷!您一定要帮臣伸冤啊!”

        这孙尚书梗着脖子嚷嚷过,也软下身段祈求过,可郑锳依旧一副软硬不吃的架势,依旧表情淡漠地盯着孙尚书不开口,似乎就等着他彻底摊开底牌。

      ¡¡¡¡ËïÉÐÊéÄÃÓÍÑβ»½øµÄÖ£éAÊÇÕæÃ»°ì·¨ÁË£¬ËûÕâÏ¿ɳ¹µ×·ÅÆúÁË͵¼éË£»¬µÄÄîÍ·£¬ÀÏÀÏʵʵµØ³¯Ö£éA½»Á˵ס£

        “王爷,”孙尚书朝郑锳行了个拱手礼:“您放心,臣今日进了信王府大门,便没有回头的打算。正如您之前所言,臣将这些东西拿到仪王面前,仪王兴许也能保臣一名。但当着王爷的面,臣不敢欺瞒。臣想要的,不仅仅是保住性命而已。况且……臣……臣并与李相……”

        “王知秀大人可知孙大人今日来找本王?”郑锳突然开口问道。

        孙尚书犹豫了一瞬,最终还是决定实话实说:“他并不知情。”

        “这样大的事,大人也没想着与王大人商议一下?”郑锳轻笑一声。

        “臣与他是同榜,亦是多年好友。”孙尚书叹了口气:“便是不用问,臣也知道他是什么态度。他与谢相是姻亲,这样的事,说与他,也让他徒增为难而已。其实……就算不说,他恐怕也是心里有数的,只是这层窗户纸,没人点破而已。”

        “孙大人这一次倒是说了实话。”郑锳语气缓和了几分,倒不像之前一样冷淡疏远。

        “王爷明察秋毫,臣并不敢欺瞒。”孙尚书语气诚恳地答道:“臣承认,臣有私心,因此很花了些时日才下定决心。但臣还是那句话,王爷请放心,臣今日既然进了信王府,就没有再回头的打算。臣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仅仅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王爷,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皇上,牵涉到咱们大周的未来。臣是大周之臣,为臣的本分是什么,臣知晓。因此臣今日的决定,绝不是仅仅处于一己之私。”

        说着说着,孙尚书突然跪下了,郑重地向郑锳行了个大礼:“殿下,臣愿意信任您,相信您今后一定能成为一代明君。”

        这话说得七分真,三分假。戏倒是做得十足。如此一番唱念做打,看起来夸张,但却是必要之举。

        唱戏的孙尚书,和看戏的郑锳其实都心知肚明,但两人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

        什么相信郑锳能成为一代明君,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其实郑锳心里清楚,在大部分朝臣眼里,他与郑瑾的个人条件其实相差不大。

        孙尚书选了他,是因为觉得能在投资在他身上,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就如他之前所言,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在这一次的军资被劫案中保住性命,他要的是全身而退,保住前途地位。因此,这无非是孙尚书的一场政治豪赌而已。若是孙尚书去投靠郑瑾,有李相拦在牵头,他的前途可不那么稳当。

        这才是孙尚书出现在这里的最主要原因。

        毕竟,孙尚书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一次军资被劫案的内幕。他是真的倾向于相信朝廷内部出了奸细呢!

        孙尚书跪着,郑锳站在,屋里安静了片刻,最后郑锳弯下腰,亲自扶起了孙尚书。这一举动,顿时让紧张地将心提到嗓子眼的孙尚书放松了下来。

        这一简单的举动,像是承诺,也像是契约,从这一日起,孙尚书今后的政治道路,就只能有一个方向了。

        孙尚书以为,郑锳在接受了他的投诚以后,会仔仔细细的询问一下兵部目前的情况,以便重新调整布局。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郑锳一开口,就先问了个让他意外的问题。

        “户部里,你还有多少可信任的人?”郑锳问道:“立时就能用的。”

        “两位主事,还有几位郎中和令史。”孙尚书答道:“侍郎以上的官员没有。臣离开户部之后,之前的几位户部侍郎都已被调离,有一位跟着臣到了兵部,剩下几位都已调离六部。”

        “这样啊……”郑锳在书房内来回踱步,似乎在思考什么,片刻之后才又开口问道:“仓部可还插得上手?”

        “现任司庾是何文茂的人。”孙尚书答道:“整个仓部被他牢牢把控,滴水不漏。”

        “孙大人身在兵部,对户部之事倒也都清楚。”郑锳朝孙尚书笑笑。

        这语焉不详的一句,让孙尚书有些懵。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地有啥说啥:“臣离开户部已经许久,其实许多情况都已不再掌握。只是殿下问起仓部,倒是赶巧了。臣之前刚好找人摸过仓部的情况,因此才能知道一些。”

        “孙大人之前找人摸过仓部的情况?”郑锳转过身,一脸感兴趣的模样:“什么时候的事?孙大人不妨与本王详细说说。”

        “也就是不久之前。”孙尚书答道:“殿下可还记得,何文茂年初时曾得到皇上嘉奖……”

      第543章 赔本买卖

      ¡¡¡¡Ö£éAÄÍÐÄÌýÍêÁËËïÉÐÊéÈß³¤µÄÐðÊö£¬È»ºóËûЦÁË¡£

        “原来你也早察觉了户部可能存在的漏洞。”郑锳在书桌上翻了翻,找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了孙尚书:“看看吧。”

        信封里装的,正是之前蒋文斌收集的,关于赵知良的那一系列证据,以及关于何文茂与此次军需被劫一事的推论。

        孙尚书看到了这信封里的东西之后,先是出了一身冷汗,接着又开始产生了浓浓的疑惑。

        他抬起头,望着郑锳欲言又止,似乎想问什么,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而郑锳,原本就打算向孙尚书交个实底,因此他很直白地将这份证据的来处说的清清楚楚,让孙尚书彻底做了一回明白人。

        可怜的孙尚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朝中的聪明人可真不少,谢相、李相都知情,甚至连他兵部的一个侍郎都知情,就他这个兵部尚书最傻,一口黑锅背在身上,还呆呆地被蒙在鼓里。

        然而最初的震惊过去之后,孙尚书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做了一笔亏本买卖。因为看信王的态度,很显然是不会放过何文茂的。这样说来,他身上那口从天而降的黑锅,其实原本就不用背很久,他根本就用不着为了洗清自己,这样早就选定立场,跑来找信王表忠心,更用不着为了换取信王的信任和庇护,将自己手里那一大堆的重要文书全都交了出去。

        他原本可以继续踏踏实实的骑墙观望的……

        然而眼下,说什么都晚了!从他主动联系乔文锦,走进信王府大门开始,他就已经是个彻头彻尾的信王党羽了,没办法回头的那种。

        真是,亏大了!

        然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孙尚书看着自己摆在郑锳案头上那厚厚的一大叠文书,觉得自己心都在滴血。他现在真是后悔到心肝肺都疼啊!

        郑锳默默欣赏了一阵子这位老骑墙派的微妙表情,接着像是火上浇油一般,开口说了一句:“这何文茂倒真是个聪明人。若非本王拿到了赵知良这份证据,亦很难将他与军资被劫一案联系起来。他做事首尾干净,又有兵部和金翎卫拦在他前头做替罪羊,本王也差点被他牵着鼻子走,差一点就真的顺着所谓的‘戎狄奸细’那条线查下去了。”

        这话瞬间提醒了孙尚书。

        是啊!若不是何文茂这个王八蛋,他今天怎么会做了这样一笔将老底都赔出去的蚀本买卖!想到这里,孙尚书顿时开始火冒三丈,恨不得当场逮住何文茂,扒皮抽筋,狠狠出一口恶气。

        看着孙尚书隐隐发黑的脸,郑锳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直接开口吩咐道:“孙大人,您原本曾任多年户部尚书,对于户部政务十分了解。眼下户部在何文茂的把控下,水深且混,仓部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简直滴水不漏。诸事繁杂,还需孙大人您,亲自帮本王理一理,看看从哪里能突破。”

        “王爷放心。”孙尚书立刻郑重地朝郑锳行了个礼:“臣一定尽心竭力。”

        “很好。”郑锳微笑着朝孙尚书竖起手掌:“本王给你五日时间,五日,无论如何,你都要给本王一个答复。”

        孙尚书似乎有一瞬间的犹豫,但他很快就朝郑锳肯定地点了点头。

        “此外,”郑锳紧盯着孙尚书,突然换了个话题:“本王要你以兵部的名义向各州府府兵借粮,十五日内,再调派一千车粮草,五百车军械,发往北境,不得有误。”

        “王爷,”这一下,孙尚书可真的犹豫了。这么大的事,他真的不敢一口应下:“此事……”

        “孙大人,”郑锳表情平静如水,但眼神却压迫感十足:“安国公开军仓赈灾,北境军库粮草能坚持多久,你这个兵部尚书,想必比谁都明白。你可知,若是北境军仓告急,会有怎样的后果?”

        “殿下,”孙尚书似乎想要再挣扎一下下:“臣算过了,若是节约些,应当还能再撑些日子。眼看夏粮就要入库,这时候调粮……”

        “节约?”郑锳唇角一翘,看起来似乎在笑,但站在他对面的孙尚书却不知怎地突然一抖:“尚书大人是打算从朔北大营节约,还是打算从燕门关省口粮?孙大人应当不用本王提醒,戎狄也在闹灾荒的事实吧?北境守军饿着肚子可没办法镇守边关,倒是若是边关有失,孙大人您以为您这个兵部尚书不会担干系吗?”

        “孙大人,”郑锳盯着孙尚书,颇有几分语重心长的架势:“本王这是在帮你。难不成孙大人以为,有一纸停战协定,便可高枕无忧?”

        “臣自然不会这样天真。”孙尚书立刻答道:“但王爷,眼下正是初夏,夏粮入库至少还需半月有余,就算是江南府兵军库,也拿不出那么多粮草。若是眼下我们强调府兵粮草,各州军府想必都不会那么痛快,他们随便找个借口拖几日,在哪个环节卡上一卡,这粮草要到北境就不知要迟多久。臣以为,这不是最快的办法。”

        “那孙大人定是有更好的办法了?”郑锳问道:“不妨直说。”

        “买!”孙尚书斩钉截铁的丢出了答案:“何文茂之前推说北境两季天灾,官库连续调粮往北境赈灾,夏粮入库前无粮可调。这理由倒也说得过去。但他没粮食,总还有银子吧?先由户部出银子,找京畿大粮商买一批粮食应急,能买多少就买多少。这是最快的办法,天子脚下,那些粮商就算是趁机想要哄抬粮价,也不敢太过分。若是户部出钱,将周围几个粮商的私库都买空,臣认为,先凑个两百车粮应急是不成问题的。”

        “这倒是个办法。”郑锳点点头:“你明日就上一道奏疏给父皇,本王会全力促成此事。此次朝廷收粮,一定要你们兵部亲自监管,户部出钱,你们做事,你可记清了?”

        “臣明白!”孙尚书立刻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第544章 一群明白人

        孙尚书不愧是常年骑墙且尚能独善其身的职场老油条、业务熟练的前户部尚书、官场生存经验极为丰富的政治家。

        作为经验丰富的前户部尚书,和现任兵部尚书,孙尚书多年磨炼下来,业务水平和投机倒把派的何文茂并不是一个水平。他是真的油滑,平日里也的确是不愿出头的明哲保身派,但做事风格与能力毫无关系。

        孙尚书,是个结结实实的业务强人,有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的那种。他给郑锳出的买粮的主意,可谓一石三鸟。

        其一,买粮,是他凭借经验判断出的,最快的筹粮办法。虽然这样筹粮,成本不是最低,然而通盘权衡利弊,眼下最重要的是迅速筹粮往北境,而不是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

        其二,户部出钱,让大部分压力落在户部,牵制户部尚书何文茂的主要精力,并且能让他最大程度地将注意力从仓部转移开,转而集中在金部和度支这一块。

        其三,朝廷公开向民间征买粮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京畿各个官署衙门的工作量都会很大。仅仅是为了平抑粮价波动、防止商家恶意囤积物资、防止坊间恶意传言,就足够相关官员忙碌好一阵子。

        动静如此大,牵涉如此广泛,势必会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这是一个新的矛盾焦点,官员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征买粮食的事上,李相、谢相等等当朝一品当然也不会例外。

        郑锳明白,孙尚书这次是打算自己站出去当个靶子,牵制李相。

        “孙大人可想好了?”郑锳问道:“往后的几日,你可得受不少委屈。主意是您出,事情是你兵部牵头来办,但主要压力却要由户部来承担。何文茂必然不肯轻易妥协。而且,不仅仅是何文茂,李相也盯着你许久了,眼下所谓‘通敌案’还未有定论,你这个兵部尚书的身上还背着一口黑锅,此时若是兵部主持征买粮草,势必引来朝臣非议,李相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做局弹劾你。”

        “想好了!王爷放心!”孙尚书点点头,这句话答得倒是斩钉截铁,一副底气十足的模样。

        对于已经做了亏本买卖的孙尚书来说,眼下倒是不在乎承担更多的压力。因为孙尚书是个聪明人,他明白,他手中最大的本钱都已经落到了郑锳的手里,他今后能做的,就是尽全力辅佐郑锳,帮助郑锳,因为作为一个信王党羽,信王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利益。

        如果郑锳能够顺利把户部翻个底朝天,找到证据严惩何文茂,那他的前途地位算是保住了,这叫做保本。而如果将来郑锳能顺顺利利的登上皇位,那他这一次不仅没赔,甚至还是大赚。

        因此利益驱使下,孙尚书怎会不努力?而且他是真的恨死何文茂和李相了!完全不在乎多下点本钱让这两人能够尽快倒霉。

        “很好。”郑锳点点头:“动作要快,不要给何文茂太多反应时间。”

        孙尚书答应得痛快,行动也迅速,极翎送他离开信王府之后,他也没回家,反而直接去了兵部衙门,将所有兵部堂官都召来议事,准备给以兵部的名义给皇上上奏疏征买粮食。

        兵部所有堂官都在加班,包括蒋文斌和赵知良。蒋文斌当然很开心,他觉得孙尚书毕竟是经验老到,提出的在京畿征买粮草的办法,比他之前那个从府兵军库调粮的办法不知高明多少倍。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2 1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