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孙尚书做了无本买卖,很是开心,自然不介意出来帮助北境说句话,况且他分寸拿捏也是到位,并未提增兵的事,只是提出先补足北境守军的军需粮库,还有紧急采办战马。
兵部尚书开了口,尺度又很合适,因此作为安国公府姻亲的顾大学士没怎么犹豫,直接站出来表示支持,接下来就是谢相,也当场表示同意孙尚书的方案,不过他的态度是,先保证迅速调粮调军需,采买战马可以稍稍延后,也好让户部一样一样办理,不至于压力过大。
顾大学士和谢相都发话了,王大人自然也跟着点了头,但李相却态度明确的反对,他提出眼下夏粮尚未入库,眼下不宜动用府库存量。
六部尚书们看着当朝一品的眼色行事,工部、吏部、刑部尚书都乖巧地表示支持,而礼部尚书则看了沉默的李相一眼,没敢说话。
第473章 曙光
户部尚书何文茂也没有说话,但他脸色有些发青,不过皇上很显然还记得他是个非常会当家的尚书。
眼下不过四月里,皇上可还牢牢记得,去年年末北境雪灾,户部调钱粮往北境赈灾之后,皇上原本以为这一次大灾够会拉下个巨大的窟窿,至少需得一年半载才能补齐。然而没想到,他看过何文茂在年初交上来的奏疏才发现,在何文茂这个优秀的当家人的管理下,户部赈灾过后,家底居然还很能看得过去。
何文茂的能力很显然不仅仅是让皇上印象深刻,连几位相爷还有顾大学士他们,也都纷纷表示了赞叹,因此今年开春北境又遭遇大旱,还没等安国公那边开口来讨赈灾粮,几位重臣就联合上奏要户部调粮赈灾,稳定北境民心。户部因此在二月底又紧急运往北境一批赈灾粮。
¡¡¡¡²»¹ý´Ë´Î±±¾³ºµÔÖ¿õÈճ־㬻§²¿ÔËÈ¥êâÔÖµÄÇ®Á¸ºÜ¿ì¾Í²»¹»ÁË£¬Òò´Ë°²¹ú¹«²ÅÓÖÌÍÁ˾üÁ¸¼Òµ×ÏÈÈ¥êâÔÖ¡£
过完年何文茂才上过汇报户部情况的奏疏,眼下不过四月里,皇上当然记得清清楚楚。皇上如此精明,过目的奏疏,自然不会看过算了,他心里也是有一笔清清楚楚的账目的。
皇上大略算了一下,认为户部眼下调集府库存粮,是能够拿出足够的粮草运往北境的。眼下已经是四月,夏收在即,等夏粮一入库,用新粮补足库存,也不过是一两个月的事而已。
况且孙尚书要求的数目,也并未掏空户部的家底,就算是这两个月中,又有需要大批调粮的事发生,户部也不至于双手空空。
其实不仅皇上是这样想的,谢相、顾大学士还有王大人,甚至连李相都是这样想的,户部拿出这批粮,接下来夏粮入库之前的两个月,压力的确是大了些,但也不至于捉襟见肘太过紧张,因此顾大学士才如此痛快地表示了支持,因此谢相和王大人也才毫不犹豫地也点了头。
至于李相,他这一次其实也不觉得何文茂有太大困难,他表示反对,只是考虑到,这安国公通过孙尚书,将这一步棋下的漂亮,下一步,恐怕还是要提征兵。
而李相是态度明确反对征兵的,安国公一脉掌虎符,北境守军原本就已经规模极大,眼下再提征兵,穆氏一脉的势力无疑会进一步扩大,这已经让李相有些不安了。
军将为祸谋反的事,屡屡有之,大周开国皇帝原本就是前朝将军出身,这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李相认为,皇上不应任由穆氏如此扩张在军方的影响力。
说到底,虽然李相明确表示反对,但他心里也明白,北境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安国公奏疏中所言,并非全无道理。
作为之前主持和谈的负责人,戎狄人的想法,李相是能摸到一些的。虽然安国公在李相心里难脱打着戎狄来犯旗号,趁机扩张势力的嫌疑,但眼下戎狄人的确是有大举来犯的风险,这一点李相同样也是心里有数,
因此李相当朝表示反对,想着何文茂说了几句话,但看到皇上态度坚决,他也没多做坚持。因此本次朝议非常顺利,散朝的时候,皇上已经发了谕旨,命令户部尽快调粮,与兵部的两百车军械一起,由金翎卫调兵护送至北境。
皇上严令十日之内调粮完毕,十五日之内必须出发,这时间就比较紧了,因此户部官员们散了朝就一个个的脚步匆匆,回衙门去了。
只有户部尚书何文茂。他散了朝之后没有第一时间离开,反而脸色铁青地站在崇政殿门口许久。
户部官员正眼巴巴地等着何文茂的政令,然而这一日,户部尚书何文茂似乎挺忙,他散了朝没回衙门,也不知跑哪去了。几位侍郎派人四处寻了一圈,最后在宫门不远处的茶楼找到了何文茂。
户部跑腿的衙吏寻过去的时候,何文茂正和赵知良坐在一处喝茶呢,因为赵知良是兵部侍郎,因此户部衙吏到觉得挺正常,此次户部调粮与兵部调军械分不开,尚书大人大约是有事要问赵侍郎吧?
户部衙吏都找来了,何文茂也没法继续耽搁,他不情不愿地回了户部,下了条命令,说他要亲自去府库盯着调粮,让谢常静留守户部,先核算调集数目,将文书上的工作都做好,等过几日好写成奏疏,上奏圣上。
文书上的工作当然也很重要,因此谢常静点点头没什么异议,他拉了度支主事顾三爷,还有另外两位侍郎和一位主事,在户部闷头忙活。而尚书何文茂,则带着自己亲信的一位侍郎、一位主事,离开去了京畿粮库。
户部这里忙着折腾调粮时,消息已经传到了安国公府,穆老夫人松了半口气。至少能先补些粮食和军械入北境,总比两手空空,什么都讨不到要强多了。
“还幸亏蒋侍郎有远见,早早就防备着这一日。”孙先生来见后宅夫人们时,是这样说的:“自打几年前,蒋侍郎作为钦差去过一趟北境之后,他就一直未雨绸缪,为咱们北境打算。他任库部主事的那几年,表面上不显山不漏水,实际上真是为咱们北境做了不少事。”
孙先生将蒋文斌偷偷藏军械的事毫无隐瞒,全部都告诉了穆老夫人,还有穆氏夫人们,老夫人听过之后长叹一口气:“可真是难为他了。这么些年,就这样瞒过来了,这一个不小心,可是要掉脑袋的。”
“谁说不是。”孙先生也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但现在好了,这些军械物资总算是过了明路,过几日就能运往北境了。整整两百车军械,可是不少,至少可以将边关三个行营的军械库补足。”
“这全都仰赖蒋大人。”安国公夫人立刻说道:“如此大恩,真是无以为报。”
“让孩子们再跑一趟。”穆老夫人脸上终于露出了几分轻松:“那我的亲笔信去致谢,老大媳妇,赶紧去备一份厚礼。”
第474章 怨气
穆老夫人亲笔写了致谢的信,安国公夫人备了极重的谢礼,穆家三个孩子又坐上马车跑了一趟,去了蒋文斌府上。
不过这一次他们没见到蒋文斌,蒋大人不在家,还在兵部衙门没回来。孩子们直接将谢礼和书信交给了蒋夫人。
蒋夫人看见这样重的礼物,吓了一大跳,这礼重到她都不敢收。不过穆凌衣没给蒋夫人推脱的机会,他带着弟弟妹妹们恭恭敬敬地向蒋夫人行了礼,接着放下礼物,立刻带着弟妹们离开了。
蒋夫人对着那些贵重的礼物,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贵重的礼物。
不过虽然这一日,孩子们没有见到蒋大人,但第二日,蒋大人又自己跑来安国公府了。
他倒不是来退还那些谢礼的,还是如之前一样,他到后宅,向老夫人行过礼,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又跑到外书房去找孙先生了。不得不说,这副熟稔的做派简直就像是安国公府的自家人似的。
穆老夫人瞧见他倒高兴,特意将安国公夫人叫了过来,吩咐她盯着厨房去整治筵席,她要留蒋大人吃饭。
只不过蒋大人似乎挺忙,他和孙先生、陈先生关着门在书房不知商量什么,一直到晚上还没出来。安国公夫人只好像是之前一般,将饭菜送去书房给蒋大人和几位先生。
这一次,安国公夫人是亲自端着托盘,为蒋大人送饭的,为的就是当面向蒋大人道个谢。
“蒋大人,”安国公夫人将饭菜摆到桌上之后,对着蒋文斌郑重地行了个福礼:“还要谢过您之前的襄助。这一礼,我是替夫君行的。你对我们穆氏有大恩,这份恩德,穆氏上上下下没齿不忘。”
“夫人万万不可。”蒋文斌吓得忙去扶安国公夫人,他有些局促地红了脸:“卑职其实也没做什么,北境情况危急,安国公殚精竭虑,为了北境筹谋,卑职身为兵部侍郎,支持国公爷都是该做的,这是尽职而已,都是卑职的本分。哪能称得上恩德,卑职可万万担不起夫人如此大礼。”
“大人说是本分,但这‘尽职’二字,却也只有大人一人做到了。”安国公夫人诚恳地说道:“只凭这一条,大人就担得起这一礼。”
“只可惜卑职能力有限。”蒋文斌叹了口气,他垂下眼眸,脸色微微黯淡:“不能帮上更多的忙。只能靠这些取巧的办法,稍作周旋。大事上依旧还是无能为力。眼下征兵……唉!”
“蒋大人无需自谦。”一旁的孙先生急忙摇头:“一步一步来,这个开头不错,剩下的我们再想办法。”
安国公夫人没有过多打扰蒋大人他们议事,很快就离开了,用过晚饭之后,孙先生突然从书房出来,跑去将穆家的几位武师父都找去了外书房。
穆老夫人听说之后,有些纳闷。家里的几位武师父,大部分是在北境打过仗的,有一定的战场经验。他们大多武艺非凡,因此才被选出来,到穆家做教习师父,他们在穆家极少参与议事,主要的任务就是【创建和谐家园】穆氏儿郎,培养未来的穆氏将军。
武师父们的优势在于武艺高,战场经验丰富,但他们大多不懂谋略,也对朝堂政事不大通达,和孙先生、陈先生他们不是一路人,因此他们也很少参与安国公府其他幕僚的议事。
这还是头一回,孙先生主动叫了所有武师父一起去外书房,这是有什么事吗?穆老夫人忍不住有些犯嘀咕。
蒋大人走了之后,穆老夫人忍不住将孙先生叫到后宅,想要打听打听到底有什么事,需要找一群武师父去商议,结果孙先生微微叹了口气,点头答道:“什么都瞒不过老夫人,的确是有些事,但也不算难办。”
“什么事还需要武师父帮忙出主意?”坐在一旁的穆锦衣忍不住好奇:“孙先生和蒋大人都不能解决的事,武师父能有办法?”
“正是如此。”孙先生朝穆锦衣点点头:“若说旁的事,自然我与蒋大人一同商议着能有结果。但这件事,还真需得咱们家里的武师父们才能办。老夫人,这一次押运军械粮草入北境,恐怕得劳动咱们家里的护卫和武师父们。”
“什么?”穆老夫人一脸奇怪:“这样的事,一般不都是军队押送吗?每年中秋劳军都是金翎卫和京畿卫戍营派兵护送,这一次怎地反倒需要我们家里自己派人押运,这是什么道理?”
“您说得没错,”孙先生点点头:“次次都是京畿军队派兵护送,因此这次也不例外。金翎卫其实已经组织了五百人的押运军队。只不过……”
“怎地只有五百人,”穆老夫人皱起眉:“这次押运的军械就足足两百车,五百人的押运队伍哪里够用。两百车军械,再加上粮草,这两人守一车都不够,万一路上有个闪失怎么办?”
“正是如此。”孙先生点点头:“而且这五百人的队伍,也不大让人放心。今日蒋侍郎去了一趟金翎卫衙门,看过了名单,名单上并无异常,但幸好蒋大人心细,他打听过了,发现这五百人,似乎有一半都是即将退役的老兵?”
“这又是为何?”穆老夫人一愣:“本来人数就少,还净派些老弱病残,哪里有这样办差事的?金翎卫几位将军这是想干什么?我明日就请旨进宫,倒是要问问皇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夫人,”孙先生苦笑一声:“怎么回事还不是明摆着吗?眼下征兵阻力极大,因此前几次押运物资入北境的军士,皇上都直接下令不必回来,直接补入北境行营,去年一年连续三回都是如此,金翎卫的将军们早有怨气,而且京畿军士们也大多不愿意被派去北境。您去找皇上,这由头就是打皇上那里起的,皇上若是再叫镇国将军过来申斥一顿,这不是刚好给了他一个哭诉抱怨的机会?”
第475章 武将们的态度
孙先生的话,让穆老夫人沉默了。她很清楚,眼下不是得罪镇国将军的好时候,这个状,她还真不能告。
眼下皇上只是下旨补充了军粮和军械入北境,最大的事还没办呢。北境的安国公眼下最迫切的需求是征兵,穆老夫人还指望在这件事上,同为武将的镇国将军能帮安国公说句话呢。
朝中的文臣可能不懂安国公的难处,但同为武将的金翎卫将军们应该是懂得,因此他们才会对调金翎卫军士入北境这件事,有这样大的怨气。
任凭哪位军将都知道,手中兵卒有多么重要。因此在北境征兵这件事上,安国公最容易争得武将们的支持,这一点无论是孙先生,还是穆老夫人都心知肚明。
所以眼下的情况的确有些让人为难,皇上连续找借口坑了好几次金翎卫的将军,让他们调了不少甲士入北境,这些甲士对于北境大军来说,其实是杯水车薪,但几次被调兵的金翎卫的将军们还是有怨气的。眼下他们这样选押运人选,一则是向皇上表达怨气,给穆家摆脸色,二则也并不想继续损失手中的兵力。
金翎卫将军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既然派去北境的押运队伍,总是肉包子打狗,去了就回不来,直接被补入北境行营,那这次就派些快退役的老兵,看你北境还是不是继续扣着人不放。
穆老夫人知道,去找皇上告状这条路是行不通了,她因此叹了口气,眉头紧锁:“我们家里的护卫算起来也没多少,武师父加起来也不过二十来人,那就都派出去吧,这批军械粮草,一定不能出事,老大他们眼巴巴地在北境等着呢。”
“祖母,我去吧。”一旁安【创建和谐家园】着的穆凌衣突然站了起来:“我随着武师父们一同押运,您放心,一定平平安安的。”
“哼!”穆老夫人脸一沉:“然后你就不回来了是吗?你倒是会找机会顺杆爬。”
“祖母,”穆凌衣立刻陪着笑脸说道:“还有几个月我就满十八了。”
“你也知道还有几个月!”穆老夫人口气很强硬地答道:“穆家家训,未满十八,不可入营,我可不觉得武师父,还有你爹、你哥哥们能管住你!不许去!”
“祖母,”穆凌衣一脸无奈地笑道:“咱家里能够跑这一趟的人本就有限,能多一个人也是好的。我也快满十八了,这一趟也不是上战场,而是随队押运而已,您不要这样教条。我随着武师父们一同出门,也好学些远行的经验。”
“我教条?”穆老夫人脸拉得长长的:“那还不是因为你太不省心!你要是像你弟弟妹妹一样听话,跑这一趟也没什么,但你什么时候都是个一根筋的傻小子,你让我怎么放心?一撒出门你就给我溜没影了,你若真到了北境,我哪里还管得着你?”
“祖母,”一旁安安静静听了半天的穆锦衣歪头想了想,开口说道:“只是押运而已,应当走到北境附近就可以,大伯那边收到消息一定会派兵出来迎的,京里派去押运的队伍,应当过了绝羽山就行。绝羽山过去就是北境最靠南的恒安州。咱们北境守军在恒安不是有个训练营吗?五哥既然呆在家里不安心,不如让他去恒安大营,在那边受训,等几个月后再转去边关三州。”
“依照你五哥的性子,他肯听话倒好。”穆老夫人果断摇头:“若是你,我倒是放心。你平时虽看着更淘气些,但其实倒沉得住气。咱们家里,性格最冲动的孩子就是你五哥,我就怕他脑子一热,自己跑去边关三州,你伯父还有你大哥他们眼下可顾不着管他。”
“祖母,”穆凌衣不服气的模样:“您这样说话可不公道,锦衣成日惹祸,那一次不是我帮他善后?怎地到头来,您反倒说他比我沉得住气?我怎就如此让您不放心了?”
“你和你爹,脾气秉性真是一个样!”穆老夫人一指穆四夫人:“让你娘说说,是不是这么回事?你爹眼下在战场上是一员猛将,人人都说只要朔北将军在,朔州平安无虞。可他年轻时候,跟你一样样的冲动莽撞,幸好当年有你大伯父盯着,否则他哪里还有今日?”
“您放心吧,”穆凌衣拍着胸脯保证:“我不会做出格的事,就在恒安大营踏踏实实呆着参加营训,四个月后再出发去燕州还不成吗?”
“我不信。”穆老夫人冷哼一声:“今儿答应得好好的,明日就变了。谁知道你走到恒安会不会变了主意,直接转道去了燕州。”
“祖母,咱们家的武师父都跟着去,您有什么不放心的。”穆凌衣干脆伸手一指坐在一旁的穆锦衣:“不然您让锦衣也跟着去,让他盯着我入恒安大营,入了大营我是没办法随便离开的,您这还不放心吗?”
“胡说些什么。”穆老夫人还没说话,穆四夫人先皱了眉:“你弟弟还不到十六,他跟着去做什么?”
“家里的武师父都跟着,锦衣一起跟着出门历练也挺好的,”穆凌衣说道:“这么多人跟着,一路上还有师父们教,也算难得的经验。往北境去的一路,都是与金翎卫的军官和甲士们在一处,也好让人看看,我们安国公府连最小的公子都出门押运了,金翎卫那些将军们倒是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给我们摆脸子?”
“老夫人别说,五公子性子虽然直了些,可脑子转的挺快。”孙先生忍不住笑了:“这次负责押运的金翎卫军官,是正五品步军都指挥使,镇国将军的亲信,五公子这次这主意,倒是出到点子上了。我们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争取京中武官的同情,这样在接下来的朝议中,他们才能尽力支持我们。”
“还是不要了,”安国公夫人立刻摇头:“锦衣才不到十六,就算家里的武师父全都跟着,我也是不能放心的。”
第476章 哀求
“大伯母,我可以陪着五哥走一趟的。”穆锦衣眨了眨他的杏核眼,稚气未脱的脸上浮起几分郑重之色:“孙先生的话,我听明白了,祖母和大伯母放心,我和五哥一路上,会小心和那些金翎卫武官们打交道,尽量与他们处好关系。”
穆老夫人眉头一皱:“我还没答应呢,你做什么自说自话。”
“祖母,”穆锦衣一脸认真地望着穆老夫人:“五哥说得有道理的,我走这一趟,没有任何坏处。一则我可以和武师父们一同,送五哥入恒安大营,您也好放心些。二则也好要京中那些披着铠甲、拿着俸禄却闲闲无事的将军们也看看,我穆家与他们不同,我们心心念念的只有北境,为了北境,任何一个穆家男儿都可以拿起武器,走出家门。”
“不成。”安国公夫人又摇头:“锦衣,听大伯母的,不许去,你年纪太小了,大伯母不放心。”
安国公夫人面露忧虑,而穆锦衣的亲娘穆三夫人坐在椅子上低着头,已经很久没说话了。安国公夫人因此推了自己的弟妹一把:“三弟妹,你也管管,别由着孩子们的性子来。”
穆三夫人这才抬起了头,脸上也带着几分担忧。她原本就是心思略重的个性,眼下小儿子提出要跟着金翎卫的甲士们一起往北境,她当然十分操心。
然而出乎安国公夫人的意料,穆三夫人抬起头,凝神盯着穆锦衣半晌,却开口说道:“我说句实话四弟妹不要不高兴,我们家锦衣,人情方面是比凌衣要通达一些。”
“我有什么不高兴的,”穆四夫人还是那副快人快语的模样:“凌衣这憨直性子,有几分像我的。”
“这是好事。”穆老夫人眼皮都不抬地答道:“世家大族养出来的女孩子,性子就算再直率,肚里也总免不了有几分弯弯绕,不像你,父亲是武将,又去得早,家里人口简单,后宅里头那些腌臜你也没见过多少,这才养成了一派天真烂漫的性子。凌衣随你是好事,活得简单舒心些。”
“所以母亲,”穆三夫人尽力掩饰了自己脸上的忧虑神色,转头去看穆老夫人:“这一趟,就让锦衣也跟着走吧。武师父们都出门了,他在家里,做早课都没人盯着,与其让他在家偷懒,还不如跟着一起去历练历练。”
“三弟妹!”安国公夫人皱起眉,一脸不赞同的模样:“你可想好了?锦衣才多大啊!”
“大嫂,”穆三夫人朝安国公夫人露出个带着几分忧郁地微笑:“让锦衣去吧。家里的武师父和护卫们都跟着,还有他五哥照顾,我没什么不放心的。”
穆老夫人和安国公夫人当然知道穆三夫人实际上是怎么想的。穆锦衣这么小就随军队押运军械粮草,她这个亲娘怎么可能放心?但她还是不顾安国公夫人的劝阻,同意了穆锦衣出门。
因为穆三夫人很清楚,眼下争取金翎卫武将们的支持,实在是太重要了。凌衣说的没错,锦衣跟着出门,的确是个好主意。努力去做,让那些金翎卫将军看在眼里,比上门去求人管用多了。
穆老夫人和安国公夫人望着穆三夫人的眼睛,微微叹了口气,没有再开口阻止。她们很清楚,穆三夫人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
一旁迟迟没有插话的穆二夫人和顾仪兰,也齐齐转头去看穆三夫人,两人脸上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些许掩饰不住的心疼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