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真是瘦了好多啊!”穆红裳微微晃了晃顾仪兰的手:“大哥回来看到,一定会心疼的。”
提起穆征衣,顾仪兰微微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她很清楚,原本北境边境就不安稳,再加上公爹去世,穆氏将军们压力更大了,就连今年该回京订亲娶妻的两位小叔都没能回来,她的丈夫就更不可能回来了。
第436章 此一时彼一时
“别说这些了。”顾仪兰拍拍自己的脸颊,强打精神笑道:“我哪里瘦了,你才是瘦的厉害。跟我来,今儿一大早,谢淑柔就打发人送了水晶糕,桂花馅的。你那时还在小教场盯着六弟练功呢,我就都收起来了。”
“谢姐姐今儿这样早就送东西来了?”穆红裳有些吃惊:“真少见。”
“她是知道你那时候要练功的。”顾仪兰答道:“因此才叫人送到我这里了。今儿没有书信,只让人带了个口信。今日是谢淑仪过大礼,家里事忙,所以才赶着一早送了些点心过来。”
“谢姐姐也真是的。”穆红裳轻叹一口气:“家里这样忙,还惦记我做什么。”
“谁叫你惹人担心。”顾仪兰站起来,又扯了一把穆红裳:“看看你,这一个多月瘦了多少。走吧,我一早嘱咐了小厨房炖了甜汤,你去我房里吃些点心。”
“大嫂,你最近照顾二叔母这样辛苦,就不要每日在盯着小厨房炖汤水了。”穆红裳忍不住劝了一句:“每日里给祖母、娘亲、还有叔母们送去的汤都不一样,为了这些汤水,你每日一大早就得起来。不要这样熬着了。”
“又不是我亲手做,”顾仪兰转头笑笑:“都是厨娘在忙,我不过白吩咐一句而已,累不着的。”
“每日每人的汤都不一样,你这得花多少心思啊。”穆红裳秀眉微微蹙起:“这哪里不辛苦。再说今日,这时辰你小厨房里就有甜汤,是一大早特意给我炖的吧?”
“哪里是特意为你,我也想喝一碗桂花甜汤呀。”顾仪兰微笑着摆摆手:“眼下正是深秋,晚桂正好,不吃不是浪费了?”
“大嫂你可真是……”穆红裳叹着气,跟着顾仪兰去喝汤了。
一转眼就是深秋,晚桂都要落了啊……
谢三小姐谢淑仪,就是在这样一个晚桂飘香的深秋,与王知秀王大人的长孙过了大礼。
王家抬去谢家的聘礼十分丰厚,引来了半个城的百姓围观,显而易见,王家十分重视谢淑仪这位长孙媳。
不过就算王家已经尽力准备聘礼,却也依旧比不过顾仪兰过大礼时的排场。顾仪兰成亲还不到两年,时间还不算太久,目前大家对于她的婚礼,还有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此之后办婚礼的人家,难免会被拿来与当年穆征衣和顾仪兰的婚礼比较。
比如这次谢三小姐过大礼。排场虽然已经足够大,但依旧有人嘴碎的议论,说是不及安国公府送给顾家的聘礼。
说这话的人,自然有几分挑事的嫌疑,当事人谢家和王家,自然都心中有数,也不甚在意,反而那些无关紧要的闲杂人等,倒是挺喜欢听这些闲言碎语,比如摇着小扇子,坐在谢家花厅,等着吃酒的李相夫人。
按道理来说,以谢家与李家之前的交恶程度,王公子与谢淑仪过大礼,是绝对不会邀请李夫人的。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首先因为王知秀大人,与李相的关系其实还好,政见不合是常有的事,至少两人并没有像之前谢相和李相一样,公开交恶。
其次还因为,最近的李相,的确是春风得意,风头无两。他主持与戎狄人的和谈,虽然历时一年多,过程极其艰辛,但最终的结果,让皇上十分满意。李相因此在近一段时间内,颇得皇上倚重,所以这一次王家和谢家过大礼,还是给李相家里送了请柬。
不得不说,在之前的党争中,李相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该取舍时毫不犹豫,宁可在党争中处于下风,也全力以赴,将皇上交办的重要任务给办得漂亮。
和谈结束后,皇上大大褒奖了李相,这些日子,显得也更加倚重李相。人人都以为,李相扳回一城之后,会急着报复。毕竟之前林相告老还乡之前,几位朝中重臣联合围剿李相,让他吃了这么大一个亏,连兵部都丢了。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李相这次居然非常沉得住气。他没有急着争抢权利,反而给皇上上了个折子,捞人。
没错!捞人!
被捞的不是别人,正是李相的学生,之前被谢相设局参奏过的前真定府尹赵知良。幸好当时皇上是派了郑瑾去真定府查赵知良的案子,李相是郑瑾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势力,郑瑾因此还是对赵知良手下留情了,最后只是贬官而已,并没有赶尽杀绝。
当然了,从郑瑾手里讨便宜是不可能的。赵知良虽然暂时保住了命,也没有彻底丢了官,看起来似乎挺幸运的。但其实郑瑾已经结结实实地将他查了个底掉,将赵知良所有的证据全部捏在手中。
眼下的赵知良,就像是被郑瑾掐住喉咙的兔子,死于活,全凭郑瑾的心意,因此他现在表面上依旧是李相最听话的学生,一个犯了错被贬官的倒霉蛋,但实际上,他最怕的人不是李相,而是郑瑾。
郑瑾对于赵知良的控制,李相其实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他并不在意。连他自己都是郑瑾的人,都是利益共同体,李相甚至觉得,这样被牢牢攥住把柄的赵知良,更让人放心。
因此赵知良被贬官之后,李相一直惦记寻找机会将他捞回来,毕竟赵知良这人除了让人放心之外,疏通关系的能力也是非常让李相看中的。
说白了就是他非常善于钻营,既放得下身段,也拉的下脸来,比一天到晚端着世家大族架子的温承平可强多了。李相吩咐了温承平去拉拢户部尚书何文茂,可是过了这么久,也没什么结果。
倒是温承平的女儿温梅清比他还机灵些呢!倒是与何家的两位小姐相处不错。可惜这并没有什么用处,温家与何家的交情还是没能从后宅延伸到朝堂。
因此在于戎狄的和谈过后,李相瞅准了皇上心情好的日子,指挥同样在和谈中立了大功的礼部尚书,帮被贬在贫瘠地区做县令的赵知良说了两句话。
第437章 新侍郎
因为当时赵知良贬官,罪名其实也不算很严重,皇上想了想,也觉得贬斥这么久足够惩戒,因此很轻易地就将赵知良从边远地区调了回来,安插在翰林院,做了个七品闲职。
赵知良回京中之后,第一时间去李相府里拜见了恩师,李相与他密谈了整整一夜。在那之后,李相与赵知良再无明面上的交往。但是接下来的日子里,赵知良却在京中低级官员中,显得存在感极高。
他毕竟是从三品大员的任上被贬官的,眼下调回京,那就是起复的信号,许多人都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因此赵知良不仅仅在翰林院同僚中混得如鱼得水,甚至京中不少官阶高过赵知良的京官,对他也是颇为客气。
尤其是赵知良之前在京中的同僚和科举同榜,自从他调入京城之后,纷纷主动上门示好。而赵知良很显然也十分适应这样的日子,他是真的非常擅长官场逢迎这一套,长袖善舞,日日迎来送往,忙得不亦乐乎。
李相想办法将赵知良调回京之后,就丢在一边不搭理他,就像没这个人,而郑瑾呢,则不动声色地观察,就想看看赵知良能折腾出什么花来。
然而最终结果也真的没让郑瑾和李相失望,赵知良捱风缉缝、削尖脑袋的四处钻营,没过多久就不知通过什么方式,得到了翰林资政的赏识,被起复封了从五品枢密都承旨。
赵知良这人虽然能力极平庸,但却是个标准的官油子,很善于察言观色,因此自打他升了枢密都承旨,在御前办了两回差事,皇上对他的印象倒也还算可以,至少他在皇上面前演得挺像回事,像个认真办差的老实人似的。
看到赵知良这么有出息,仪王郑瑾和李相自然都很满意。眼下兵部还空缺着一个五品侍郎的缺,郑瑾和李相早就盘算着安插自己人入兵部,眼下瞧着皇上对赵知良印象还可以,两人立刻瞅准了机会一唱一搭地联手将赵知良推了上去。
皇上当然心里很清楚,郑瑾和李相联手举荐的这个赵知良,是他们自己人。
但皇上仔细想了想,眼下兵部孙尚书是王知秀好友,已有的三位侍郎里,两位是兵部老人,一位是谢相的人,六位主事里,一位主事是顾大学士的学生,还有个姓乔的主事是小五塞进去的。若是赵知良入兵部做侍郎,三位侍郎都是李相的人,倒是也不算失衡。
皇上对于之前的朝堂纷争,心理也是有数的,他知道李相失了对兵部的掌控之后,心里很不平衡,这一次趁机塞人本也在皇上意料之中。而且李相在与戎狄的和谈中,也的确立了功,因此皇上很轻易地点头答应了李相与郑瑾的保举,将这个五品兵部侍郎的位置给了李相,算是对他之前的奖励了。
原本由兵部库部主事出身的赵知良,宦海沉浮一大圈,最高做到三品府尹,又经历了贬官和起复,大起大落之后,居然又回到了兵部,成为了兵部侍郎。
兵部的其他人都觉得赵知良的经历颇为有趣传奇,从哪里走,又回哪里来,与兵部真是缘分不浅。而唯有蒋文斌,在赵知良的调令到兵部的那一刻起,就警惕了起来。
蒋文斌与赵知良是前后两任的库部主事,没人能比蒋文斌更清楚,当年赵知良在兵部拉下多少亏空。
赵知良调回来的第一日,蒋文斌就跑去找谢常静了,他质问谢常静,当年他明明将赵知良亏空案的证据交给了谢常静,为什么眼下这赵知良居然没事人一样,又回到了兵部。乐乐文学
“仪王力保,你让我怎么办?”谢常静皱着眉答道:“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爹找人参奏赵知良,案子是仪王亲自办的。”
“难不成仪王没能顺藤摸瓜,查到当年兵部亏空的案子?”蒋文斌皱着眉,有些疑惑地问道。
“那怎么可能。”谢常静立刻摇头:“赵知良那个只会钻营的草包,有什么本事瞒过仪王这样缜密的人。”
“所以……”蒋文斌愣了愣:“他明知道……这……这就是你们看好的人选?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文斌!”谢常静将脸一沉:“慎言!什么叫做我们看好的人选?”
“你别在我面前装模作样!”蒋文斌直接一甩手,接着指着谢常静的鼻子质问道:“我问你,这样的人能当太子?为了争夺些许权利,居然肯将赵知良这样的硕鼠禄蠹安插到兵部侍郎这样重要的位置上。如此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这……”
“文斌!”谢常静也顾不得讲究他世家公子的仪态了,直接上手去堵蒋文斌的嘴:“你住口!”
“凭什么……”蒋文斌还在愤愤不平,谢常静干脆提高嗓门嚷到:“你先听我说!等我说完,你爱怎么骂怎么骂!”
“行!”蒋文斌气得都开始口出恶言了:“你说,我倒要看看你能说出什么狗屁不通的道理来。”
“我看你才是狗屁不通。”谢常静也冒了火:“就知道嚷嚷,你嚷了半天有用吗?坐下!听我说完!你别一天到晚把我们谢家看作仪王一党。”
“你们还不是!”蒋文斌眉毛又立起来了:“我看你恨不得明天就将女儿嫁去仪王府呢!”
“胡说!”谢常静一拍桌子:“我家柔儿不喜欢仪王!她被逼着与仪王周旋已经够可怜了,她好歹也是你看着长大的,你留点口德不行吗?”
“若不是你,柔儿何至于此。”蒋文斌冷哼一声,但嗓门却小了些:“若不是你们谢家看好仪王,柔儿眼下早就可以欢欢喜喜的嫁人了。这孩子今转过年就要十七了。”
“所以我才愁啊!”谢常静叹了口气:“但是文斌,说实话,我觉得你小看仪王了。你也知道赵知良是个草包禄蠹,仪王能不清楚?他肯将赵知良安插到兵部侍郎这样重要的岗位上,必是有把握完全控制赵知良。这是他郑家江山,仪王又不傻,怎么可能单单为了与信王争利,放任赵知良在兵部作妖。他一向缜密,做事不会留隐患的。你觉得以赵知良的本事,能糊弄过他?”
第438章 有心无力
“你究竟想说什么?”蒋文斌皱起眉:“难不成你想说,赵知良在兵部的一举一动,每一条政务处理,其实都是仪王在背后做决定。简直是笑话,六部堂官日常公务非常繁琐,难不成他还能一一当面请示过仪王才肯办公?”
“我是说,你不用怕他拖怠懒政。”谢常静答道:“他脑袋不在自己肩上,而在仪王手里。他敢不勤谨吗?赵知良做过外任大员,就算再草包,日常公务还是能处理的。至于大事,你更不用担心,仪王站在他背后,他哪敢私自做决定。”
蒋文斌之前得知拉下巨大亏空的赵知良回兵部,是又气又急,但现在被谢常静一劝,倒也冷静了几分。不过他依旧眉头紧锁,满脸忧虑的模样:“我实在是不能放心。眼下忠敏公去世,戎狄草原又在内乱,不断有小部族袭扰边境,边关压力巨大。咱们与戎狄的停战协议,我看签也是白签,什么用都没有。和谈谈成这样,李相这些人居然还因此得了褒奖,真是……”
“文斌,说话可得公平。”谢常静答道:“虽然咱们与李相是政敌,他结党、揽权、懒政都是事实。但一事归一事,这次和谈,他的确下了功夫,结果也的确不错。戎狄人的态度你也不是不知道,绲戎王可是个硬茬,任谁去谈,能谈成这样也不容易。况且这协议怎么能叫白签呢?戎狄纳贡的钱款,不是都填了北境的坑?”
“有什么用。”蒋文斌一脸颓丧的捂住脸:“战火不停,北境守军永远没机会休养生息。今年有戎狄人的纳贡,表面上看似宽裕了些,但今年阵亡将士的抚恤款,比往年高了近三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还有,燕门关的城防一边建,一边毁,工部报上来的营建预算也高了许多,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年底未到,北境的库单还没报上来,今年的军械马匹损失还不知多严重。”
“到了年底再看吧。”谢常静拍了拍蒋文斌的肩:“等你们兵部的预算报上来,我在户部这边尽量帮你争取。”
“呵……”蒋文斌苦笑一声:“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做有心无力。我以为做了侍郎,就有能力多做些事,可到头来,还是得靠着托老友的面子,才能为北境将士多争取一份口粮。北境的穆家人,这么多年也不知是怎么撑下来的。常静,既然你主动开口,我也不跟你客气,年底户部那边拜托你多想想办法。我知道在何文茂手下做事不容易,难为你了。”
“这么多年的朋友了,说这些做什么。”谢常静摇摇头坐在了蒋文斌对面。
“但是常静,”蒋文斌想了想,又开口问道:“谢相大人到底怎么想的,你能不能给我交个实底?眼下满朝文武都知道,我蒋文斌是谢党,你还有什么可瞒我的。”
“我不是要瞒你,”谢常静摇摇头答道:“只是父亲觉得,皇子入朝不过两年,现在决断还太早。”
“哼。”蒋文斌有些不以为然地冷哼一声,但却没继续说什么难听话出来。
不过他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十分了解他的谢常静忍不住皱眉:“你呀!真是一身反骨。平日里不和我抬杠你就难受。”备用站
“我可什么都没说。”蒋文斌答道。
“你嘴上没说,心里说了。”谢常静毫不客气地朝蒋文斌丢了个白眼:“我父亲决定继续观望有什么不对?难不成以为这都是为了给我谢家争取更大的利益?”
“难道不是?”既然谢常静主动提了,蒋文斌也没掩饰:“谢相从不是优柔寡断之人。但自打皇子入朝,他的立场就一直摇摆不定,不是为了你谢家是为了什么?”
“他是谢家的掌舵人没错,”谢常静答道:“但也是左相。他不仅需要为我谢家负责,还需要为朝廷负责。拥立谁当太子是国事,能随随便便决断吗?总要仔细看看,选个更利于社稷的贤才啊!信王和仪王眼下看起来能力都不错,个性各有优势,谁是更好的太子人选,将来更能成为明君,你现在说得清吗?”
蒋文斌不说话了。谢常静说得有道理,他知道的。谢相是相爷,在储位之争中站队,不仅仅是个涉及党争的简单问题,这是国事,关系着大周朝的未来,谨慎行事是应该的。
“行了,”谢常静看到蒋文斌不吭声,反倒摇摇头笑了:“该解释的,我也解释过了,你这回可放心了吧?再远的事咱们现在也多余操心,就顾好眼下吧!你若是实在对那个赵知良不放心,多盯着他些,就算是未雨绸缪也是好的。”
蒋文斌其实原本就是这样想的。赵知良又回了兵部,他的确打算盯紧一些,尽量让这个废物禄蠹少插手政务,以免拖兵部的后腿。对于蒋文斌来说,赵知良这样的废物,吃着空饷挂闲职反倒更能让他放心。
可惜蒋文斌清楚,赵知良不仅是仪王的人,还是李相的学生。李相让他入兵部,就是争权的,因此赵知良绝对不可能闲着,他必然会努力揽权,尽可能多地插手兵部一切政务。
然而蒋文斌紧盯了赵知良许久,发现他似乎是白操心了,这人开始在兵部上差以后,似乎心思并不在兵部事务上,每日进衙门,处理按部就班处理公务,孙尚书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从来也没主动揽权,倒是天天到了时辰就下班走人,溜得比谁都快,还真有那么几分挂闲差的意思。
蒋文斌虽然疑惑,但还是十分谨慎地嘱咐了现在的库部主事乔文锦,让他隔些日子就小心验单盘库,尤其是赵知良批下来的公务,一定要小心核验再三。
乔文锦当然答应得明明白白,然后一转眼就将这些事全部都告诉了郑锳。
因此蒋文斌对赵知良的戒备,赵知良可能自己都还不知道呢,郑锳却已经心里有数了。
第439章 南珠
而被蒋文斌紧盯着的赵知良其实很忙,只不过他忙的方向,与蒋文斌预测得不一样而已。
他眼下正忙着按照李相的授意,努力结交户部尚书何文茂。这件事其实郑锳也知道了,因为另一个“草包禄蠹”韩德年,也已经通过买官的方式进入了户部,成为了一名从八品的书令史。
别看户部书令史官位低,但是油水却很足。韩德年(沐平)这个花钱买官的土包子真是满意的不得了,他为了感谢帮他谋到这个缺的宁福公主驸马都尉,特意花大价钱通过玲珑阁找海商,收了一匣子龙眼大的南珠。
这一匣子南珠个头匀实【创建和谐家园】,散发着如月光般柔润的光芒。
市面上罕见的南珠很快被送入了宁福公主府。如此难得珍贵难得的南珠,宫里都很少见,因此果然很讨宁福公主的喜欢,韩德年因此得到了一句话,让他好好做事,今后不会吃亏。
好事!韩德年听到这句话后,笑得志得意满。而他浮夸笑容的背后,则藏着一片冷凝萧索。
真的是好事不是吗?也不枉二公主特意将他长姐生前拥有的这一匣子南珠送入京城,还通过玲珑阁,给这些罕见的明珠,寻了个合理的来处。
这些南珠原本就是御供之物,当然是极品中的极品。当年韩妃新入宫时,正得圣宠,皇上赏了她许多世间罕见的珠玉奇珍,而这一匣子南珠,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宠冠后宫的韩妃宫中,几乎被各类琳琅满目的珍宝塞满,因此这些南珠虽然罕见名贵,韩妃却也不太在意,随手收起来而已。
直到韩妃失宠身故,宫中那些稀世奇珍都被内藏库收了回去,只留下些相对不起眼的金银珠玉,被谢皇后偷偷收起来装了箱,小半偷偷运出宫给了韩家,大半则悄悄交给了韩妃亲生的二公主和四皇子收存,以应不时之需。
韩家败了之后,韩大人遭贬,一家人在外流离,境况颇为艰难,当年谢皇后偷运出宫的那些韩妃遗物,多半被变卖应急,已然所剩无几,但二公主和四皇子手中那些珠宝,却还好好地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