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慕红裳》-第1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直到三更,顾仪兰才提起笔,给穆征衣写回信。她在回信中诉说着自己对穆征衣的惦记和思念,但言语间却不带一丝幽怨。

        她也将在穆家的生活仔仔细细的写给穆征衣,用许多细微的小事告诉丈夫,她很好,很幸福,不需要惦念。她也在信中写了许许多多的叮嘱,一茶一饭,事无巨细。

        这封信很长很长,折起来是厚厚的一大叠。第二日清晨,顾仪兰将这封信封好交给安国公夫人的时候,她甚至有些不好意思。而安国公夫人则望着顾仪兰微肿的眼皮,理解一笑。

        穆征衣收到顾仪兰的家信时,已经是七月初了。今年北境天气不好,入夏以后就接连暴雨,城防修筑工程被天气耽搁得厉害,而糟糕的天气让戎狄人的生存也颇为艰难,虽然戎狄可汗正在与大周和谈,但那些没有归顺可汗的部族可不管那么多,生存压力之下,他们依旧在不停地袭扰大周边境。

        京中正在谈判,因此北境的穆氏将军们都明白,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他们在对于戎狄的小【创建和谐家园】中,必须占据更大的优势才行。眼下穆承信在京城,幽州的防务压力最大,因此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穆征衣没办法离开北境。

        他眼下带着穆铁衣和穆驰衣,兄弟三人一起守在幽州,盯城防工程、巡防、将越境的戎狄人打回去,日子十分忙碌。

        幽州防务压力极大,穆征衣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而顾仪兰的家书,则是他不多的慰藉之一。他将妻子的信仔细揣在怀里,随身携带,不论是巡防,还是出兵作战,但凡扎营有些空闲,他就会将顾仪兰的信拿出来,仔仔细细的读一遍。

        顾仪兰那些细致到甚至有些琐碎的叮嘱,不知怎地,总能让穆征衣想起许久以前,两人在天潼山初遇的时候。他还牢牢记得,那时他出兵剿匪,顾仪兰在驿馆为他备了汤饭,他曾开了一句不知分寸的玩笑。

        “这样一汤一饭还下去,岂不是要还一辈子。”

        果然是一辈子呢。穆征衣想起远方的妻子,眼角眉梢浮起温柔的笑意。

        “大哥又在读大嫂的信,”穆铁衣笑着坐在了穆征衣身旁,那双与穆红裳相似的猫眼一眨一眨的,表情十分逗趣:“日日看,你也不腻。”

        “你也用不着笑我,”穆征衣将信仔细折好,又揣回怀里:“明年你和驰衣也该回京说亲了,到时候你就懂了。”

        “听说大嫂是难得一见的美人。”穆驰衣摘下背上的背包,从里面掏出了一张干硬的面饼,掰开分给哥哥们。

        “是很漂亮。”穆铁衣点点头答道:“我见过。几年前平阳公主府见过,还我外祖父的生日宴上瞧见过一次。不过我是怎么也没想到,她竟然会嫁给大哥。”

        “她是小妹的朋友,嫁给我不是刚好。”穆征衣笑着答道:“平日我们不在家,也有人陪小妹玩了。说起这个,小妹还有个朋友谢四小姐,你也见过吧?”

        “也是几年前见过,”穆铁衣答道:“谢相家的孙女吧?那年她掉到湖里,小妹冒冒失失去捞她,结果把我们娘亲吓坏了。”

        “让你大嫂做个媒,明年说给你们俩谁做媳妇怎样?”穆征衣笑着问道。

        “她?”穆铁衣仔细回忆了一下谢淑柔那张小白花脸,顿时吓得直晃脑袋:“不成不成!那姑娘看起来像是纸糊的似的,风一吹就倒了。我可哄不了那样的姑娘,让她嫁驰衣去。”

        “谢相的孙女你还嫌!”穆征衣伸手一推弟弟的脑袋:“人家怕是还看不上你。”

        “诶?”坐在一旁的穆驰衣突然挠挠头:“不对呀,大哥,我记得你说过,似乎仪王喜欢这个谢四小姐。”

        “是有这么回事。”穆征衣点点头:“仪王多半也是看中了谢四小姐的家世背景。毕竟她是谢常静的女儿。我前几日听大伯说起,谢常静似乎升五品了。”

        “那你和大嫂还乱点什么鸳鸯谱,”穆驰衣的嘴差点撇到耳朵后头去:“人家今后那是仪王妃,关我和二哥什么事。”

        “奇怪。”穆铁衣的思维则跑偏到了另一个方向:“总觉得谢四小姐配仪王有些怪怪的。这谢家不是信王的母族吗?怎地反倒是仪王?这谢家的立场可有些微妙。”

        “不关咱们的事。”穆征衣将面饼塞进嘴里:“快吃,吃完继续去巡防,看天气似乎又要下暴雨。”

      第395章 驿使青衣

        穆青衣就是在这样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里,到达北境的。他甚至来不及去燕州见自己的父亲一面,就直接去了朔州,入了朔北将军府开始学习如何做一名军师。

        他是唯一一个不满十八岁就到达北境的穆家人,但穆青衣其实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至少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呆在军帐中,并不用像哥哥们一样去巡防、去迎敌。

        实际上,作为一个只有十七岁的见习军师,他能做到的也只是拼命学习,以及尽力辅助自己的四叔处理一些不算紧急的文书公务。

        但就算如此,朔北将军穆承德还是很开心。青衣来了以后,他觉得自己真的轻松了不少,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心理作用。穆承德觉得自家侄子简直太聪明了,学什么都飞快,他对青衣很有信心,觉得假以时日,青衣一定能成为一名极优秀的军事家。

        穆青衣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其实安国公府刚刚往北境寄过信。但青衣还是自告奋勇地当了一回驿使,带了家信和许多家里人准备的捎往北境的东西。

        然而他到北境已经两个月了,其实除了四叔穆承德以外,他还没机会见到其他家里人呢!伯父和父亲在燕州,哥哥们又全部在幽州。穆青衣只好将这些书信和物品一一分好,请托北境当地的信使,送去给燕州和幽州。

        直到九月中,雨季过去,穆征衣和穆铁衣才有机会到朔州来看望穆青衣。而此时的穆青衣,已经颇有几分北境人的模样,头发用粗布条结在脑后,身上穿着粗布夹袍,为了活动方便,袍子一角撩得高高的掖在腰带上,已全然不见京中翩翩佳公子的文雅模样。

        穆征衣一看到弟弟这身打扮,立刻大笑了起来:“想不到青衣也有今日。”

        “大哥也不用笑我,”穆青衣笑道:“你不也是一样一身粗布袍子哦?亏了大嫂还特意拜托我捎了两三身袍子给你,倒真是白费了大嫂的一番心思。”

        穆铁衣笑着打趣道:“大嫂捎来的那些袍子,大嫂哪里舍得穿上身,只日日恨不得供起来才好。依我说,大嫂的针线那样好,白收着才是浪费,我倒是想找大哥要一件来穿,但无奈大哥想不开,自己【创建和谐家园】,也不许我穿。”

        “做一件袍子多累,”穆征衣笑着推了穆铁衣一把:“你大嫂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袍子,凭什么给你穿?你若想要,等明年你娶了媳妇,让你媳妇给你做去。”

        “大哥是怕累着大嫂,”穆青衣立刻补了一句:“那你赶紧回京去才是正经。你不知道吧?你不在的日子里,大嫂快把小妹身上的针线包圆了。”

        穆征衣听了这个倒没有不乐意,他甚至觉得,他不在家的时候,顾仪兰有些事做是好事,因此笑着答道:“小妹是小妹。你大嫂嫁进来之前就是小妹的朋友,她愿意给小妹做针线我可不能管。”

        “不是不能管,而是管不住。”穆铁衣哈哈笑着揭了底穆征衣的地:“以前只要小妹一撒娇,大哥是第一个投降的。眼下再加个大嫂,他哪个都得罪不起。”

        穆青衣笑着接过话头:“大哥在北境这样远,上哪管去。今年小妹生日,大嫂赶着做了一身新裙子给她。大红色芙蓉织花云锦,大嫂的针线好,裙子做得漂亮极了,小妹穿上身后,就像一朵清艳的芙蓉花,比画上的仙女还要好看。”

        快两年没见过妹妹的穆铁衣一听这个,脸上立刻露出了几分向往:“小妹长大了吧?都已经十四岁了,大姑娘了。真想看看她穿着红裙子的模样。”

        “是长大了。”穆青衣伸手在自己耳畔比了比:“有这么高了,越长越漂亮。我走时,她就穿着大嫂新做给她的红裙子,和凌衣、锦衣一起在凝翠湖畔的太白楼为我送行。她一下马车,满街的人都盯着她瞧。”

        “我就知道!”穆铁衣想着妹妹的模样,开心地笑起来:“我妹妹最好看!天下第一好看!”

        “二哥说这话,大哥可要不服气了。”穆青衣笑得开朗:“人人都道安国公府的大少奶奶是京中第一美女。小妹成了天下第一,大嫂可要往哪摆。”

        “去你的!”穆征衣笑着直接怼了穆青衣一拳:“没事瞎挑唆。我娘子和我妹妹都好看,我就不上你的当!”

        “我这不是挑唆,”穆青衣笑着躲向一边:“我这是提醒。提醒大哥,京中第一美女还在家里等着你呢!你新婚不到一个月就出发来了北境,说好了很快回去,可眼下都已经九月中了。”

        说起这个,穆征衣唇角的笑容微敛,他沉默了片刻才微微叹息道:“是啊!日子过得快,都九月中了。”

        穆铁衣想了想之后建议道:“大哥,依照往年经验,十月咱们这边就冷了,戎狄人要做过冬准备,怕是会消停一段时间,不如你去跟二叔说说,先回京吧。”

        “你以为我不想回去。”穆征衣苦笑一声:“但连着三个月的大雨,边关三州的城防修筑被耽搁得不轻。靠近咱们边境的几个部族都没归顺天鹰部,他们才不理我们与戎狄是不是正在和谈,今年天气如此反常,我总怀疑今冬恐怕难过,若是戎狄那边早早发生冻害,他们必会越境抢掠。因此我不是不想走,而是不敢走。”

        听了穆征衣的话,穆铁衣的脸色也是微微一黯,但他很快打起精神来,语气轻快地说道:“三月补充入北境的一万甲士已经训练完毕,全部都补入骑兵营,幽州的压力轻了许多,大哥是不相信我和三弟吗?”

        “我不是不信你们。”穆征衣轻声说道:“但北境的情形你们都心理有数。一万人远远不够……”

        “大哥真能瞎操心。”穆铁衣硬着头皮又安慰了一句:“戎狄那边现在内乱呢!天鹰部想要将戎狄十九部全部收服,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他们顾不上我们的。只要天鹰部不动,那就不可能起大战事,小规模边境摩擦,我和驰衣能应付的。”

        “是啊!”穆征衣轻轻一叹:“眼下还不算难,更难的,还在后头。”

      第396章 输家

        穆征衣的话没错,眼下不算难,更难的,还在后头。

        就在北境的穆征衣愧疚无法回京陪伴妻子的时候,京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朝堂风云变幻。

        这件大事说起来穆家也有些心理准备,那就是林相真的乞骸骨告老还乡了。虽然比顾仪兰记忆中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月,但身体衰败的林相,还是如顾仪兰记忆中的一样,最终撑不住了。

        林相告老之前,积极为自己这一脉政治势力布局,朝中几派摩擦剧烈。然而赶在与戎狄人谈判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都明白,皇上是绝容不下他们在此时闹大动静的,因此林相、谢相、李相、顾大学士还有王大人都还算是节制,几次交锋下来,最终达成了比较微妙的制衡结果。

        这其中自然有人满意有人吃亏。那个吃亏的,就是李相。

        一则为了瓜分兵部势力,其余几位当朝一品达成临时同盟,共同打压李系以求更大政治利益。

        二则眼下与戎狄的和谈主要是由李相在主持,牵制了他大部分的精力。孰重孰轻李相分得清,他知道,党争上暂时吃了亏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是右相,等他缓过气来仔细谋划,总有一天可以翻盘。

        可是与戎狄人的谈判若是出了问题,那他就真的没救了。皇上绝对容不下他在这样的大事上出错漏。反过来说,若是他能将这件差事办得漂亮,能让和谈结果极合皇上的心意,绝对能成为大功一件。如此漂亮的政绩,也足够让他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因此在于同僚争利和办正事这个选择面前,李相毫不犹豫地选择全力应对与戎狄人的和谈。

        正因为李相并没有过多挣扎,因此几派几经摩擦之后,很快达成了一致。

        最终的结果其一:顾大学士和林相联合出面,保举户部孙尚书调任兵部尚书。

        最终结果其二:王大人和谢相共同出面保举翰林院承旨何文茂任户部尚书。

        最终结果其三:林相和何文茂保举谢相的儿子谢常静任户部侍郎。

        其实皇上收到这三封保举奏疏的时候,一声冷笑,双眸泛出寒光。但他在御书房里关了两日,仔细考虑了许久之后,最终还是下诏同意了。

        毕竟这是个相对合理的制衡方案。调任兵部的孙尚书是王知秀的朋友,而兵部一位侍郎是谢相的人,另有两位侍郎还是李相的亲信。六位主事中,两位主事是林相的人,一位主事是顾大学士的学生。

        目前兵部还有一位侍郎、一位主事的缺,不过眼下已经无关紧要。

        至于户部,尚书何文茂是林相亲信,作为交换,他同意让顾大学士和谢相的儿子同时入户部。

        眼下看起来,虽然林相还是牢牢握住了户部尚书,但其实这一局最大的赢家是谢相。

        至于王大人和顾大学士,对于这样的结果也没太大不满。顾大学士的儿子虽然眼下看起来比谢家谢常静吃亏一些,一个六品主事,一个五品侍郎,晚了一步。

        但顾三爷可是度支主事,人人都心知肚明,这一步,顾三爷很快就会赶上来。

        圣旨一下,林相很快就上疏申请告老还乡,这个结果虽然并不能让他十分满意,却也能接受。况且,他的身体也实在是撑不住了,不接受也没办法。

        皇上那边只是象征性的挽留了一下下林相,就很痛快的同意了。他表面上给足了林相面子,还特地给林相赐了个荣衔,赏金百两,但却十分微妙地下旨让宵金卫“护送”林相还乡。

        宵金卫统领俞诚期亲自到林相家里宣旨,笑眯眯地告诉他,京里冬日太冷,皇上心疼林相年迈,怕他身子撑不住,特意叮嘱宵金卫的侍卫们,要早些护送林相动身才好。

        林相对这个结果一点都不意外,非常平静地接了旨,接着就在一个月之内,启程还乡了。与林相一起离开的,也他自己的几位妻妾而已,林二爷这个京官当然是不会跟着走的。

        从这一日起,表面上京中林府真正做主的人,就不再是林相了,而是林二爷。但实际上,林氏一族还是得听从林相的安排,毕竟,林二爷可没什么本钱让林相那些野心勃勃的学生听话。

        一切尘埃落定,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结果,包括这一局的输家李相。但李相很显然十分想得开,一局输赢并不能决定最终胜负,眼下朝局形势与一年前又有不同。林相告老还乡了,首辅宰相的位置空悬,他真正盯着的其实是那个位置。

        所以暂时的输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他能不能战胜别人,登上首辅宰相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定胜负,还早得很呢!圣上亲自颁布御制,任命新的首辅的那一日,才是真正的尘埃落定。

        居右相之位多年的李相很显然也不能算是个庸人,活得还是挺通透的,因此结局已定,他就不再回头遗憾,而是一门心思地往前看。然而李系一脉,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向他一样轻易接受这样惨败的结果。

        皇上调任孙尚书去兵部的那一日,朝中最失望的人其实不是李相,而是中奉大夫温承平。温承平原以为,有李相和仪王的支持,还有宫里的温妃娘娘帮忙斡旋,他这次一定可以谋得兵部尚书之位,然而没想到,皇上居然调了户部孙尚书入兵部。

        温承平自然十分恼恨,他表面上并不敢表现出什么,但私下里却忍不住怨怪自己的恩师李相没有积极帮忙争取,也怨怪孙尚书已经是二品尚书了,居然不好好呆在他户部,反而跑到兵部来占地方。

        当然了,温承平不是看不清形势的人,因此他眼下最恨的其实是顾大学士和谢相,他很清楚,眼下这个局面,是谢相和顾大学士通力合作的结果,林相虽是主导,但最终的棋子却要谢相和顾大学士合作帮忙落下,这两人才是真的得了大便宜呢!

      第397章 有用的人

        不过温承平就算是再怨天尤人,也不敢怨到仪王头上。他甚至还很有“同理心”地觉得,仪王和他一样吃亏了,都被谢相和顾大学士这两个老狐狸给坑了。在这次党争中,仪王居然没有得到半分利益,插手兵部算是失败了,这是吃了大亏啊!

        他的想法,自然也传递给了宫中的温妃娘娘。而温妃没过几日,就找了个借口凑去皇后娘娘身旁,一通哭诉,话里话外都是在“心疼”仪王。

        魏皇后被她忽悠得又有些心神不定,赶忙找了自己儿子进宫商议。然而仪王一听魏皇后的话就笑了“早就与母后说过,温妃的话,过耳即可,没必要入心。”

        “但本宫觉得温妃说得有理啊,”魏皇后还是眉头紧蹙,忧心忡忡的模样“老五可是抓住时机在兵部安【创建和谐家园】了乔文锦。这一局李相输得惨,咱们在朝中的布局可是已经被打乱了。”

        “本王的朝中布局也是她一个无宠嫔妃好妄议的?”仪王郑瑾笑着摇摇头“她懂什么,又怎知本王有哪些布局。她所知的,只不过是他们温家在这一局中没得到便宜罢了。”

        “可李相是咱们的人,他这一局是真的输了。”魏皇后叹了口气。

        “母后,”郑瑾脸上挂着一如既往温和的笑容,开始十分熟练的哄魏皇后“儿臣知道您着急。但朝局又不是下棋,怎能以一时输赢简而论之。且照儿臣看来,这一局李相其实并未输。朝中风吹草动,母后以为能瞒过父皇的眼睛吗?”

        “自然不可能。”魏皇后摇摇头“你父皇何等英明神武,朝臣们那些自作聪明的谋算怎能逃得过他的眼。”

        “正是如此。”郑瑾微笑着点头“那母后可知,眼下父皇心中最要紧的大事是什么?”

        “与戎狄人和谈……”魏皇后话未说完,就恍然大悟的点点头“还是我儿聪慧,竟能看到这这一层。”

        “母后这下可肯相信儿臣了吧?”郑瑾笑言“今后可听儿臣一句劝吧!温妃短视狭隘,眼中所见,也只有她温家那些蝇头小利。她的话,母后听听便好,当不得真。”

        “本宫自然清楚她是怎样的人,”魏皇后沉着脸答道“不过是看她在宫中苦熬多年,可怜罢了。”

        “儿臣自然知道母后一贯温厚纯善,”郑瑾笑着点点头“这不正是父皇钟情于母后的原因之一吗?”

        魏皇后微微一笑,脸色明显明亮了起来“所以你也不必太操心。温妃心里怎么想的,本宫心里有数。一个无宠嫔妃,想尽力为家人谋划也可以理解,温承平若是前途好,她总是想多些依仗。本宫怎会将她那些小小心思放在眼里。眼下最让本宫担心的,还是老五。他倒是够聪明,逮住机会就将自己人塞进兵部了。”

        “乔文锦吗?”郑瑾问道“那不过是个明饵而已,若我们真将注意力放在他身上,才真是如了五哥的愿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9 02: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