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惊雷逐鹿》-第3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安顿归附的【创建和谐家园】马家支脉,这事是由刘卫辰一手主抓的,蒙逊只是从旁襄助,有些情况自然没有刘卫辰清楚。

      在雷瑾接受喇嘛上师灌顶的这段时日里,河西幕府的幕僚们,在刘卫辰的指派下,会同【创建和谐家园】马家归附诸支脉的当家人,完成了对所有公私产业的稽核、分割,并最终协商敲定各自抽取分成的协议,哪些归幕府,哪些归马家支脉,所有的事权、责任、利益都一一划分明确。

      刘卫辰微微一笑,道:“【创建和谐家园】马家这些支脉,因为我们在事权上有收有放,所以在利益上亦是有得有失,并不象他们最初所想像的那样,会割肉割到大伤元气。起码不会象马金泉、马金玉管事那时候,许多事情他们两兄弟都要插上一手,钱粮出入更是管制苛严。他们这些支脉当家的,虽然个个都算是巨万富豪,但平日管的事不少,权力却不大,事权不得统一,就连他们维持日常的开支用度,所必需的管事权力也很有限,常常被马氏兄弟俩从中干预,碰上个急难,或者有心想做点什么事,要周转措置一分一厘的钱粮,都要大费周折,求得允准。现在他们归附后,事权统一,管多大的事,就有多大的权,拥有比以前大得多的自【创建和谐家园】,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他们都很踊跃,一个个信誓旦旦的拍胸脯保证,一定会尽心尽力地把归他们综理管辖的产业搞得红红火火!”

      蒙逊笑道:“呵呵,他们原先还不情不愿!在这世上,能最大限度的兼顾他们利益的主子可并不多!

      更何况,比他们先行一步归附的【创建和谐家园】大姓,如杨家、白家、阿家这些家族,现在都是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这也该让他们憬悟了!

      不过,我们也要加强审计稽察,可不能让人钻了空子去!”

      刘卫辰呵呵笑道:“这个是你管的事,该怎么着,你拿主意就是!事儿完了,到三爷那边报备一下,也就是了。”

      两人正说着话的工夫,远远的见雷瑾头上戴着个精巧的苏幕遮藤笠,身上披着一件细致精巧的雨衣,沿着抄手游廊走过来。

      走到近前,雷瑾笑道:“两位先生好兴致,在这里看雨景呢?可惜这里不是山色空朦雨亦奇的西湖,以后有机会,该到江东一游才是!”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江东繁华,有机会是该去看看!”蒙逊笑言。

      刘卫辰哈哈一笑,道:“应该有机会的!要不,让三爷准你一个长假?”

      雷瑾笑道:“现在用人之际,长假我是不会准的。以后吧!”

      蒙逊又看雷瑾身上披的雨衣柔软精巧,不由说道:“是什么编的?怪道不像是玉针蓑!”

      原来雨衣用料多样,粗麻、棕丝、油葵、莎草、油绢都可为之。麻、棕、葵、莎之类,农人渔夫所著为多;士人官宦之家,多用油绢,取其轻巧,又有用柔软而不渗水的玉草编织的蓑衣,细致精巧,谓之玉针蓑;雷瑾身上所披雨衣,与以往所见俱不相同,故而蒙逊顺口问之。

      “哦,这雨衣是马锦献来的,叫多罗皮雨衣,以产自蒙古的多罗树叶,精选编作雨衣,轻巧便捷,入水不濡,卷之则一手可握,一套要银子二百多两呢!”

      闻言,刘卫辰、蒙逊啧啧赞叹不已。

      刘、蒙二人只要不是公事场合,平时与雷瑾说话都是比较随意,刘卫辰这时也难得的开起了玩笑,道:“三爷现在坐床大典已成,我们是不是该称呼三爷为佛爷?或者称仁波切?”

      吐蕃喇嘛密宗各大教派的转世尊者,以吐蕃藏语而言就是所谓的“仁波切”、“祖古”、“阿拉”等等,也就是【创建和谐家园】们习惯上称之为“活佛”者,当然吐蕃藏语的意义并不尽然如是,只是大家习非成是,称之为“活佛”也无可如何了。

      “呵呵,”雷瑾浑不在意,笑道,“各人随意,该怎么称呼,还怎么称呼!”

      “卫辰奇怪的是,三爷坐床灌顶之时,浑身光明,洞彻四壁,莫不是三爷真的是普应大光明佛化身转世?”

      “是啊,是啊,”蒙逊也帮腔道:“不才也很想知道!”

      “哈哈,”雷瑾眉尖微挑,笑道:“看来两位先生是半信半疑啊!”

      “也不是不信,只是好奇罢了!现在河陇、青海,不但信奉喇嘛密教的吐蕃人、蒙古人深信不疑,连其他各族人相信的人也很多啊!” 蒙逊连忙说道。

      以孔孟之道为宗的儒生辈也不是不信鬼神,只是明智者多象孔夫子般,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他们更信的是列祖列宗以及所谓的“昊天”而已。

      雷瑾笑了一笑,道:“这喇嘛密教的灌顶,说起来还真是有些神奇,这个先暂且不说。至于说我是什么大光明佛的化身,你们应该是清楚这里面的来龙去脉的,不应该有什么疑问才是。

      实话告诉你们,这浑身光明,洞彻四壁的异象,是三爷我玩的一点小花样,其实和那些江湖神棍骗人钱财的骗术,又或者百戏杂耍里面的幻术同出一辙,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更巧妙而已。”

      刘卫辰若有所思,说道:“我听说这幻术,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三爷又是怎么做到浑身光明,以至洞彻四壁的?”

      雷瑾笑道:“这个嘛,其实是我发誓赌咒从一个神棍那里学来的,为了学会怎么装神弄鬼,花的冤枉银子可不少,为这个事,可没少让我老爹打军棍!不过,我可是答应人要绝对保守秘密,那是人混饭吃的看家法宝,所以此法不传六耳,天机不可泄露了!还有,这个光照四壁的事儿,必需绝对保密,不许泄露!反正,我死活也不会承认的!”

      刘卫辰、蒙逊不由大为惋惜,这下没有机会搞清楚其中机关诀窍了。

      只是想到雷瑾把一干学养过人的喇嘛法王、高僧大德全骗了,也真是胆大包天了!

      雷瑾抓住坐床大典的机会,在一干德高望重的喇嘛法王、高僧大德面前玩了一把神棍用来骗钱的把戏,有这些不打诳语的喇嘛法王、高僧大德作证,就是假的也变成真的,更何况这也不能算作假,雷瑾只是再少许增加了一点可信度而已!

      只是一想到,这样一来,势必麻烦不小,刘、蒙二人就忧心忡忡!

      此前,雷瑾的印书馆印刷大量佛道经卷,已经引来不少儒生非议,只是雷瑾同时也印刷了大量经史子集的典籍,让儒生们议论的声调不好意思提得太高。这次,成了喇嘛密教的所谓活佛,无论如何,在许多儒生的眼中,雷瑾雷三少‘佞事佛道’的罪名是坐实了。

      现在帝国是道教得势,皇帝也非常崇信道教,内廷供奉道教真人就相当不少。

      这些儒生清流一定会抓住雷瑾“佞佛”的事实大做文章(佞道是不大敢提了),同时又可以挑起道教中人对雷瑾的敌视,甚至是打压,而那些想打击雷门世家的势力恐怕也不会甘于寂寞,也一定会借这机会,跳出来搅风搅雨。

      这几方面一旦闹腾起来,可想而知风波不小。

      “怎么?担心有麻烦?”

      雷瑾看他俩皱眉头,倒也知道手下这两个重要幕僚在担心什么,但是他却满不在乎,说道:“不用担心,水来土淹,兵来将挡,做事还能怕麻烦吗?总会有法子的!”

      “那倒是!”

      刘卫辰、蒙逊相视苦笑:这个主子啊,难道不知道有些事情,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吗?必须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多手准备啊!

      其实他们也知道,雷瑾并非不知道未雨绸缪的重要,只是这个主子的口头禅向来就是这样的了!

      第三章 秘室议事

      签押房秘室。

      听雷瑾说起意欲对现在的秘谍格局作出重要调整,刘卫辰、蒙逊这才明白雷瑾雨天也要过来签押房的原因——调整谍报班底肯定需要动用一笔钱粮,这事首先就要获得掌管钱粮出入的幕府首肯,否则怎么调整?

      本来谍报司原先隶属于幕府管辖,后来雷瑾作了一些调整,谍报司便大体转而作了内记室的下属,也即直接掌握在雷瑾手中,由紫绡总理各项事务。

      但为了满足幕府方面对谍探秘报以及各种消息的渴求,虽然雷瑾也创设试行了谍情简报和谍情分抄通报制度以满足幕府方面对线报消息的需求,但实际上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时效上也成问题,所以幕府方面仍然控制着一定数量的眼线秘谍。

      无论是雷瑾,还是幕府的幕僚,都知道这种架构并不适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需尽快加以改革。

      只是没有想到,雷瑾这么快就下定决心要对此加以改革。

      “我的想法是这次调整,谍报司方面,把马锦掌握的‘夜枭秘谍’、杨罗、独孤岳两位参军在中原内地分别发展的眼线网,还有白玉虎、魔高在塞外发展的线人网等都整合进来,组成新的秘密谍报部,仍然由紫绡总理全局,马锦则总管谍报司日常事务并兼管新成立的秘谍部‘夜枭堂’,大体上由原来‘夜枭秘谍’的人员组成;杨罗发展的眼线网,再加上我们原先的一些眼线,包括伯颜先生移交过来的部分线人关系,也一起加以整合调整,并入新成立‘雪隼堂’,目前仍然交由杨罗参军总管,主要在帝国北方秦晋京师燕北辽东齐鲁等地活动,这次关中文武官吏因为受上供金珠大劫案牵累,大多已经去职,地方政事多已瘫痪停顿,我已经指令杨罗方面注意强化对关中的全面渗透和监控;独孤岳发展的眼线网,调整后成立‘独孤堂’,由独孤岳指定得力人手接管,逐步向帝国南方江淮、湖广、江南、江东、岭南等地发展线人网,独孤岳调回河西另有重用;白玉虎、魔高在塞外发展的线人网统合后成立‘百灵堂’,主要在边墙以北的塞外蒙古活动;以谍报司原有的人手作为大致班底,调整后组成‘飞鸿堂’、‘雪鸽堂’、‘青鸟堂’,与‘夜枭堂’一起负责河陇、西域、青海、乌斯藏、巴蜀、云贵等地谍报,至于这四个堂的地域划分和职责稍后再细分!

      这是秘谍部的情况,总的设想就是总部外加七堂的架构!

      另外在秘谍部之外,我的想法是在幕府另行设立一个内务安全署,赋予其保密反谍、侦伺奸宄之职责,并且授予其事态紧急时缉捕人犯之权!”

      听着雷瑾的大致想法,刘卫辰皱着眉头,说道:“这好似和鹰扬卫、锦衣府是一个样了,就怕尾大不掉,不好控制啊!国朝之初,就是因为鹰扬卫权力太大,才把鹰扬卫析分为二,后来又不得不设立锦衣府以制衡。而且朝廷又在帝国各总督辖区设刺史部,而兵部更是在天下各处驿站之外,又在各省设提塘官,各府县设塘马,专一打探军情,传送塘报。刺史部和兵部的提塘官且不说他,鹰扬卫和锦衣府的权力太大,凌驾于诸刑司、法司之上,几无人可制,实在是一大弊端!”

      雷瑾点头,严肃地说道:“此中弊端我自然也是清楚的!

      譬如这对外的秘谍部,我设想析分成七堂,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俾使七堂之间互相制衡,总部又和七堂互相制约;另外各堂司职暗杀、猎杀、强袭等行动的杀手,要全部收归到总部整训,另成系统,直隶总部,再由总部分别派驻到各谍报区,各堂主管在总部授权下可以调遣他们。而且这些派驻的猎杀队、强袭队还将定期对调到其他谍报区域,不使久驻一地。这样各堂主管便主要是负责谍报打探,以及一般的暗杀和小规模猎杀了。

      当然,凡事总是利弊互现,我看最根本的是需要订立一整套严密可行的稽核纠察制度以及严格的事前请示,事后报告制度。

      鹰扬卫、锦衣府的缇骑人人都有随意缉捕官民之特权,又是皇帝亲军或者家奴,所以往往仗势妄为,因此我们在秘谍一事上须尽量防止这一弊端,只是我目前也没有想出什么好的法子。

      这缉捕之权,依我看,一是不能轻予,必须加以严格限制,不能允许人人都有任意缉捕的权力,一般应该是在请示上官,获得允准后,方能采取缉捕行动,如有胡乱任意缉捕之事,先罪其上官,再究下卒;二是缉捕者和讯问者应该尽量分离,尽可能不相隶属,缉捕者不问案,问案者不缉捕,使之互相制约;三是象鹰扬卫、锦衣府这样的皇家缇骑,应该严格限定其侦缉对象,譬如只能针对官吏、豪强等;

      这只是一点不成熟的粗浅看法,至于到底怎么样才能兴利除弊,还是大家商量着确定吧!

      而且秘谍本身行事很特殊,恐怕还不能一概而论,使用暴力也难以避免,甚至是经常使用一些粗暴甚至是血腥的手段,所以对外的秘谍部和对内的内务安全署恐怕在做法上不会一样,。

      内务安全署主要是内部的保密、反奸细、还有监视侦察哪些人可能反叛,所以内务安全署,我看应该以保密和秘密监视为主。在恰当时候,保密这部分还可以再从内务安全署单独分离出来,另外成立一个保密部,现在当然用不着;

      而对外的秘谍部可能会不择手段,使用一些粗暴的、血腥的手段,章程细则上就要和内务安全署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

      因此这些章程细则到底应该怎样订立才合适,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只是这秘谍之事,又事属机密,还不能太多人知道,只好劳烦两位先生辛苦一些,先制订一个草案!”

      刘卫辰和蒙逊更是相对苦笑,雷瑾说这么一通容易,真的要他们俩根据雷瑾的话,制订出详尽可行的章程细则,虽然有旧条例可循,但没个十天半月的,根本拿不出来。

      雷瑾自然也知道这事不可操之过急,因此又笑道:“我已经让紫绡、马锦、杨罗、独孤岳、白玉虎、魔高这几位有关之人,各自依照自己的想法,撰写草案。在正式定案之前,秘谍部仍依照旧例运作,而且有疏漏也不怕嘛,以后再修正就是了!”

      蒙逊思忖一会儿,说道:“任命马锦在秘谍部总管日常事务是否妥当?我以为还是先看看的好。虽然他在总部任事,可以就近监视,但——”

      雷瑾摇摇头,道:“主要还是我们自己的章程制度是否严密有效,马锦还是要重用的,不过多注意点也就是了,要用人不疑!再说,马锦这个人能力非常强,我是不会让他长期做秘谍首脑的,迟早要把他调去独当一面!你们也不用这么当心!

      之前我们运筹了几个月的斥候学院、间谍学院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也主要是没有人负责主抓其事,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人手啊!现在马锦主抓秘谍部日常事务,这正好又是归他管,先让他把这学院的事情抓一下,督促督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很长远的事情,事务再繁重,也必须重视,我们不能再慢吞吞的乌龟爬了!哦,我不是在说你们!”

      最后这几句话有点重,看刘卫辰、蒙逊不得劲的表情,雷瑾已知道这话说过了,原本这事没有让他们幕府那边主管负责嘛,谁愿意没事找事啊?也怨不得幕府这边不重视。

      “嗯,这斥候学院、间谍学院,怎么非要叫什么什么学院呢?”蒙逊一直听着这标新立异的‘学院’就不顺耳,已经憋了很长时间了,这时顺势转移话题,问道:“叫学堂或者书院不是更好吗?”

      “怎么说呢?叫学堂,让人听起来好象是小孩儿念书的蒙学私塾;叫书院,让人以为这是教授儒家经史的地方。

      但这是什么地方?

      这里全是教授怎么玩阴谋诡计和怎么识破阴谋诡计的地方;

      全是教授血腥、暴力、暗杀、绑架、欺骗、偷窃、女色引诱、金钱收买、暴力胁迫、诬陷、诱骗这些勾当的地方,正人君子很难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里还教授怎么从众多的真假莫辨的消息中,寻找到真正最有价值的消息;

      教授怎么判断消息的真伪,怎么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怎么从微小之处窥视大的动向;

      总之,这里教授的可能都是儒家的正人君子们无法接受的东西!

      这里要教授出来的【创建和谐家园】学生,是子贡,是张仪,是陈平这样的间谍,又或者是西施、貂禅这样的间谍,当然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们在这里学很多东西,但主要的不是研究儒家经史,所以取学堂、书院二者,合而为一,是为学院!或者叫学馆也可以,其实不过是个名字吧!听多了,听习惯了,也就没什么特别了!”

      “原来如此!”

      刘卫辰、蒙逊这才明白。

      “准确及时的消息,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所以这个事情一定要十二分的重视。杨罗在关中就做得不错,左、右鹰扬卫,锦衣府,刺史部驻关中的人,通过渗透、收买、胁迫、引诱、暗杀等手段,收拾得七七八八了,这些朝廷的耳目算是被我们弄得差不多又瞎又聋了,给我们争取了很宝贵的时间。

      在京师也有不少太监、朝官、书吏成为了我们的线人,而且通过原陇右总督监军太监梁裕的关系,搭上了司礼监秉笔大太监张保以及锦衣府督监陈准,还有一些皇帝近侍、宫人的关系,这对我们非常有利,可以通过这些人,不但能准确把握皇帝的动向,而且把一些外间对我们不利的消息,在传到皇帝耳里之前,先尽可能的封锁扼杀掉,又或者削弱其对我们的杀伤力,尽量让皇帝忽略我们的存在或者轻视我们。

      所以,有些事情,你们不要太担心!现在也差不多是箭在弦上的态势,就看是哪一天正式开弓放箭了!

      这京师的活动,开销是很大的,虽然我们可以利用‘雷影’和‘雷霆秘谍’的消息,也可以利用顾剑辰的关系,但终究还是我们自己的关系不那么引人注意,也稳妥可靠些!

      所以杨罗在京师活动的开销,幕府这边要优先保证其用度,这次,头一批改铸好的金银,咱们除了通过帝国五大钱庄私下运作外,只要是能在京师兑换出金银的其它钱庄,咱们都一样开出见票即兑的九九足金的金会票,损失大一些也不要紧,这头一批就请先拨给杨罗十五万两金子。下一批再给二十五万两的银会票,京师里面的事情,咱们先拿金子银子砸,这花出去的银子,迟早咱们会连本带利的要回来的!

      独孤岳那边先给他一些不容易脱手的上供宝石、玉石,让他自行在江南、江东找路子稳妥的珠宝行,让巧匠琢磨,改变形制,制成精巧首饰脱手,或者让他想办法卖到朝鲜、日本去,总之全部换成金银就好!”

      这是雷瑾真正要和幕府商议的重要事情之一,因为雷瑾自己‘作法自毙’,将财政大权交到了幕府手里,他自己并不直接管理钱粮出入,以至于很多需要开支钱粮的事情,雷瑾也不得不和幕府商量着办!

      规则既然确定,在规则修改之前,即使是规则制定者也应该遵守规则,不能任意变动或者想法变通!否则,祸乱必生!

      如果雷瑾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都不遵守,不要说无法取信河西雷门的众多支系加上那些归附的家族,恐怕就连河西幕府这些个幕僚都无法取信了!

      威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靠平常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这一点,也正是雷瑾让幕府这些幕僚服气的地方之一!

      这次由于劫夺而来的金珠,数额非常可观,财大气粗的刘卫辰、蒙逊没有象往常那样和雷瑾讨价还价半天,而是很快就应允了雷瑾的要求——优先拨付给杨罗巨额金银!

      杨罗在京师活动的成果,其重要性他们如何不清楚,只是既然雷瑾自己要把秘谍部从幕府中分出,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幕府再非常上心的大力支持,实在说不过去,毕竟幕府管的地方、部门多着呢,不能厚此薄彼啊!

      如果秘谍部还归在幕府名下,幕府额外关照多一点,其他要开支钱粮的地方、部门反而不好说什么了,偏向‘自己家孩子’多一点,天经地义不是?只要不太过份,摆摆平也就是了!

      现在就不成,得时不时劳动雷瑾亲自和幕府磨磨嘴皮子,否则安排秘谍部的钱粮就要稍稍拖后一下了!

      事情搞掂,雷瑾哈哈笑着,披上雨衣作别回去不提。

      注:要钱庄开出见票即兑的金、银会票,是需要预付给出票钱庄一笔‘火耗’,最高达一成,真正的火耗当然没有这么高,这实际上是付给钱庄的手续费。钱庄的会票则以钱庄信用,保证其开出的会票足额兑付,大钱庄的会票甚至比帝国户部的官会票信用还高。但是对于幕府来说,这样损失在火耗上的银子就比较大,开出会票越多,损失越大,幕府再三斟酌是很正常的,所以雷瑾才这样说。

      第四章 囹圄

      绿柳成行,蝉声低唱,已是入夏时节,尚不觉十分的炎热。

      城郊野外的池塘,已经荷花点点,别样妖娆,绿树荫荫,熏风吹送,这本是士大夫们诗一篇,酒一觞,抚琴品箫,逸兴遄飞幽情畅,闲游避暑消永昼的良辰美景佳处,窗外芭蕉斜弄影,风透罗衣阵阵凉,尽可以消夏纳凉卧玉簟,手倦抛书午梦长。

      但帝国皇朝十余年来,内忧外患,交相煎迫,迄无宁日,流寇暴民之乱虽然已经被大军戡平,但天下依然不靖,强盗蜂起,贼徒横行,各地官军是愈下力气进剿,盗贼反而是愈见其多!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