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惊雷逐鹿》-第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又微笑着嘉勉狄黑,说道:“西番能有今日之安宁,实赖狄将军镇慑之力也!吾自当一体奏明圣上,请旨褒奖之。”

      青海高原自狄黑领西宁行营,驻于青海之畔,除镇慑监管西蕃诸部外,也不时驱逐追击突破南下的蒙古瓦剌部或鞑靼部游骑,近年胡虏游骑已经很少再越过河西抄掠青海了!褒奖狄黑倒也当之无愧!

      翻开卷宗,再察看了一番,乔行简突然又问起来【创建和谐家园】马家的事情,【创建和谐家园】乡兵多半在宁夏镇的辖区,自然由宁夏镇镇将回禀有关情况;而西宁马户在青海附近牧养军马,则归属西宁行营的驻防区,自然是由狄黑回禀相关情况。

      乔行简这一问不要紧,立刻引起了狄黑的警惕,暗忖要赶快将这一情况知会雷瑾。

      乔行简问了一些【创建和谐家园】马家的情况,询及【创建和谐家园】马家现在因为争夺族长之位已经分裂成两派,互相暗斗不休,弄不好可能刀兵相见,遂说道:“这【创建和谐家园】人的自家事,虽然官府不宜插手,但若两边只顾内讧,势必影响边备大计,待总督府边备之事理清头绪,我当自去一趟兰州调停叔侄纷争。马家还在做七七吧?”

      “还有二十多天才出殡!”狄黑答道。

      “嗯,时间上还来得及!” 乔行简自言自语道。

      沉吟片刻,乔行简环视堂上众文武,说道:“明日总督官署即全部移驻花马池,在座诸位今日且回去安歇了,明日堂上点卯出发!”

      众人愕然,居然连常例的接风晚宴也省了,雷厉风行若此,确实是 “遇事敢为,不与时俯仰”之人。

      花马池一带,是与胡虏相接的最前线,边军士卒一向谓之为大门,而视固原为心腹堂奥之地,坚守花马池不失,则固原自可无虞,而固原安然不动则关中、延绥可保无事。

      往例夏秋时节,总督官署方移驻花马池,冬春多驻固原,乔行简此番于冬季时节即移驻花马池,大抵还是不太放心,宁愿不惮风寒,以总督之尊移驻花马池,亲临前敌一线,也要确保固原无虞!

      众人应诺拜辞,纷纷归去安歇,明日可是要大大的忙碌了。

      第五章 夜未央朱粉楼

      “调停?”雷瑾冷笑一声,把谍报司刚刚紧急呈送上来的秘柬扔在花梨木书案上,秘柬的内容是狄黑通过秘密联络人转过来的消息——新任陇右总督乔行简欲亲往兰州一行作合事老,调停【创建和谐家园】马家叔侄矛盾。

      “还不是因为【创建和谐家园】马家掌握着西宁马户和【创建和谐家园】乡兵么?呵呵,随便他去,不管他!就算他乔大侯爵是活苏秦,生张仪,顶多也就是让马启智和马金玉、马金泉之间,不至于兵戎相见,叔侄相残而已!马如龙一死,【创建和谐家园】马家所有被强压下去的内部矛盾都爆发了出来。马家,嘿嘿,已经是昨日黄花,无法对我们构成什么大的威胁了!倒是这个乔大人,乔总督,据说颇有智略,善权变,军政民一把抓,分守各地的戍边劲卒二十余万众,各地民壮乡兵也自不少,如果再算上两大行营,帝国小半兵力都在西北,如果让他再牢牢控制河西各州县的民壮乡兵,对我们可是大大不利!”

      雷瑾冷凄凄地说道,一脸的冷肃神情。

      书房之中,二尺许高的掐珐琅丝景泰蓝铜火炉正烧着红艳的红罗炭,一屋子都暖融融,轻微的香气弥漫满室。

      绿痕怀抱一个镂刻精细的小小铜手炉,静静地坐在一旁的细藤靠椅上听雷瑾和刘卫辰、蒙逊议论,并不说话,手内只拿着小铜火箸儿拨转着手炉内的炭灰,慵懒而惬意!

      坐在紫檀木仙椅上的蒙逊,踩住脚下的滚凳,活动了一下腿脚,那是一个二尺长的木凳,内中挖空,镶着两根圆木,两端有轴,脚一踹,木轴便跟着碌碌滚动,往来脚底活动气血,本是读书人久坐看书消乏之用。

      “三少,这马家关系河西大局,不可轻忽呢!虽然威胁不再,仍不可掉以轻心。百足之虫,尚且死而不僵,何况【创建和谐家园】马家实力未损,却是不可大意!马启智一日未曾衷心归附,就一日不能说大局稍定。”蒙逊说道。

      “嗯,”雷瑾点头,拱手谢道:“蒙先生说的极是,小子受教了!”

      蒙逊摇摇手,说道:“这个不敢当得三少赞誉,是为人臣僚者应尽之本分尔!”

      “呵呵!”

      众人皆微微而笑。

      蒙逊又道:“这【创建和谐家园】马家的事情自有我等密切注意,三少倒也不必操心!至于这陇右总督,眼下刚刚到任,胡虏游骑犯边,军务繁忙,就算有什么动作也要待到明春,我们现在自做事情,休去管他。只要我们预先防范,到时水来土淹,兵来将挡,倒也不怕他什么。”

      雷瑾哈哈一笑,道:“刘先生拟的这个‘夜未央’策划折子我看不错,咱们就在武威先开起来,武威有这么一个集‘酒色财气’于一体的地方,一定风靡远近,官绅士商为之疯狂矣。”

      “不过,就不要在府城内选址了,在离府城不远的地方,挑一临河的田庄,把咱们的夜未央建起来,要搞就最大最豪华的,还有整个防卫警戒都要完善起来,外围要按最易守难攻的堡垒标准来建造,米粮仓库还有水源都要齐备,除了临河取水,还要有充足的井水可用才行。”

      “夜未央的防卫措施不但对外要做到易守难攻,对内也要易于我们绝对控制情势,不允许出现情势失控的情形。能到我们这里玩乐的都不是平常普通人,如果不能在安全上予以保证,是很难把这盘生意做大的!”

      “咱们的夜未央就是要吃喝玩乐,声色犬马,斗鸡走狗,双陆樗蒲,唱曲听戏等等诸色齐备;酒肆饭庄,青楼赌坊,金银珠宝,时尚服饰等等样样俱全,全部都要最好的!我已经派人到知府衙门还有守备衙门一体知会过了,知府衙门到时派人定期来核帐收取商税,抽取脂粉钱,守备衙门也会经常加派兵丁巡逻,驱赶一些宵小蟊贼,其它的我们自便。其实这个事也不到他们不同意,我们几大世家联手出资,他们小小的知府、守备算什么,而且什么都不用做,知府、守备就可以分取红利,哪有不愿意的?”

      “还有,那朱粉楼也赶快筹备起来,越神秘越好,这样才能从客人口袋里掏走最多的金银!光临夜未央和朱粉楼的客人虽然都是身怀巨金的有钱富人,但是夜未央我们应该在齐全上面下足功夫,要做到只要客人有银子,一生一世都可以在夜未央住下去,玩下去,吃喝玩乐可以不用出夜未央半步;朱粉楼,我们则要强化其神秘感,因此只需要在色艺和豪赌上落足工夫即可,只有那种一掷万金面不改色的巨商大贾才能一窥庐山真面,我想,愿意去朱粉楼的富贵中人,多是冲着赌博而去,甚至只是要找一个隐秘僻静的地方谈生意而已,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朱粉楼的色艺应该少而精。

      总的来说,夜未央是等客上门,客人是可以自己闻风而来;而朱粉楼则必须是经过我们挑选,受到邀请的客人才可以入楼玩乐,我们可以外设一些‘观察使’,嗯,就由我们谍报司的秘谍充任好了,将来只有那些执有‘观察使’发出的秘密请柬的客人,才能允许到朱粉楼。嗯,这朱粉楼既然我们要求它保持绝对的神秘,嘿,那么干脆就不要固定在一个地方好了,将来朱粉楼每一次接待客人都需要新的策划,新的布置,而且它的活动范围不必局限于河西,西域、波斯、蒙古、吐蕃、关中、巴蜀、岭南、中原、两京、江淮、江南、天竺、高丽、日本,什么地方都可以设立,而且完全可以与谍报司的秘密谍报行动互相配合起来!”

      雷瑾突然住口不言,因为书房中的其它人完全被雷瑾口中吐出的一串串极其“宏伟”的关于夜未央、朱粉楼的远景规划所“震惊”,全瞪大眼睛看着雷瑾,面面相觑,相视无言。

      “怎么?我的主意不好么?还是我脸上有花?怎么都这么看着我?”雷瑾莫名其妙的看着书房中的其它人。

      “少爷,你真的是穷疯了,这么疯狂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绿痕半是嗔怪,半是好笑的说道。3uww小说下载

      开青楼,都要开得这么有气势的,举目天下也确实不多!

      “哈哈,”蒙逊大笑,说道:“三少这主意其实不错,常有人言道,那春秋时,吴越小国都能与中原诸侯相争霸,全赖‘吴钩越甲,西施浣纱’之力,就是有了采矿、铸造、纺织、娼妓等四样工商之业,积聚了强大国力之故。就是那首霸诸侯的齐桓公,也赖管仲大行女闾,抽取脂粉钱以助军资,才得以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呢!

      不过我们目前的能力暂时还不能扩展到那么远的地方,只能限于在河西活动,最多是包括关中!至于到其它地方活动,咱们现在还是力有不逮,而且若干细节还需要精心设计,朱粉楼与幕府谍报司互相之间如何衔接配合,也需要精心构思,不可能一蹴而就!”

      雷瑾松了口气,笑道:“我还以为我的想法是天方夜谈,不切实际呢!其实反正是借鸡下蛋,又没用我什么钱,乐得搞大一点,况且上次顾剑辰临走,不是还提醒我要注意韬晦吗?我雷三公子风liu浪荡的名声在外,大搞特搞这些个秦楼楚馆,岂不是合情合理之极?正好让别人轻视我,忽视我,这也算是一种韬晦之计,大张旗鼓的韬晦,哈哈!”

      “先把夜未央的事情办起来,朱粉楼先筹备着吧!这个,丁应楠、风闲等已经让人自大同府和京师挑选了数百乐户、花籍中人,陆续遣人送来河西,准备先充起青楼门面。据说都是些体态轻盈,姿容妖冶,举止之间,百媚横生的妖娥艳姬,或幼学曲本,知书识字,又或性情儇巧,应对敏给,不是寻常娼门中人,都是名躁京师、大同的名伶丽伎,红牌清倌呢。至于赌坊的【创建和谐家园】、档手、荷官,也都收罗了不少精练的老手。呵呵,说了归齐,丁应楠、风闲他们比我还着紧这盘生意呢!这关系到他们的全付私人身家呢!”

      蒙逊微笑道:“离府城十余里,临河就有一处雷门世家名下的田庄,原本就建有堡寨,只是规模小了一点,再着人勘测一下,加以扩建,应该可以达到三少的要求了!”

      “嗯,好!再在附近搞几个附属的堡寨,形成犄角之势,俾以守望相助,嗯,地下看看能不能挖掘出秘密地道,最好能够用地道把几个堡寨联结起来,不过——河边的土质可能不适合挖掘地道。”雷瑾又说道。

      蒙逊马上回答道:“不妨,我们可以找善于挖掘地道,构筑密室的营造工匠勘测一下,说不定会有办法。”

      雷瑾点头,说道:

      “好!这件事就这样定下了。绿痕,咱们印书馆的事情进展如何?这可是让我们名利双收的大买卖!”

      静默无言的绿痕闻言,嫣然微笑,轻轻说道:“放心吧,少爷。这印书馆的事情我留心着呢,不会误事!指定让少爷你成为帝国手屈一指的大书商,财源如三江之水滚滚而来!”

      呵呵一笑,微微颔首,雷瑾对刘卫辰、蒙逊说道:“印刷书籍,最难的是雕板和活字,这个耗费巨大,一般人根本承担不起制作一整套活字的费用,能用泥活字或者木活字的已经不得了。前些日从西宁番僧寺庙中搜捡得到两套前代金属活字,是从蒙元巩昌总帅府流传到番僧手中的,弥足珍贵!”

      “哦,”蒙逊问道:“是铜字还是锡字?”

      蒙逊此问大有道理,赵宋皇朝时即有活字印刷,但由于雕板印刷由来已久,雕印的书籍,刻工精纯,装潢精美,书法精妙,纸质坚润,蝶装黄绫,开卷墨香,如同精妙无比的艺术珍品,以至不断有藏书而不读的专门藏书家出现,当时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顽固至极的传统习惯使得活字印刷屡屡遭受排斥,时人有“夫印已不如录,犹有一定之义,移易分合,又何取焉”的议论,认准“字版非刻莫属”的死理,雕板印刷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

      当然活字虽然在中原的主流人群中不被接受,仍然有少数勇于尝试者,试行铸造金属活字,已经出现了铜、锡活字(注:少数人的个别行为,没有普遍意义),而且活字印刷虽然在中原不受重视,但与赵宋皇朝同时代的西夏、高丽等处已经大量使用活字来印刷宗教经卷等,不久也逐渐出现金属活字,随着蒙元帝国灭亡西夏,归附蒙古的部分西夏国人跟随蒙古大军迁移到中原,又反过来影响中原人对于活字印刷的观念,使得铜、锡活字在中原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但雕板仍然是书籍印刷的主流,象蒙逊这样的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其实也仍然钟爱雕板印刷的书籍,不过已经不是那么极端排斥活字印刷了。

      见闻广博的蒙逊知道几百年前蒙元帝国有金属活字流传,大抵来讲是铜或者锡。如果是锡字,虽然范模铸造容易,但在西北寒冷地区使用效果肯定不好(注:低温容易使锡磨损严重,不能长期使用),如果是铜字倒确实珍贵,因为一套铜字如果拥有活字在十万个左右的话,耗费白银动辄在二三十万两以上,私人几乎无法承担这巨额铸造费用,而且因为铜往往是铸造铜钱的原料,历经战乱,而这铜活字到现在还没有被熔掉,被拿去铸造制钱的话绝对是侥幸,现在如果从番僧处白得的两套活字是铜活字,对于筹备印书馆的雷瑾来说,绝对是天上掉陷饼,省掉了一大笔银子!

      雷瑾微笑,回答蒙逊道:“也不是铜活字,也不是锡活字!”

      “那是什么?难道是铁活字?如果是铁活字,早就锈蚀掉了,绝对保存不到现在。难道是铅活字不成?”蒙逊骇然问道。

      铅活字,皇朝现在的印书商已经也有使用来印刷书籍的,但是在以前很早就有使用铅活字的话,仍然是骇人听闻的一件事。

      雷瑾哈哈笑道:“我仔细看了,应该是铜锡合铸的,可能还加了些别的什么,就不是很清楚了!算是捡到宝了,白得了两套活字,一套是汉文,一套是蒙文,不过还得让工匠试试用什么比例的油墨最合适!”

      木活字或者雕板可以用水墨印刷,象这一类金属活字,用一般的水墨来印刷是绝对不行的,一般必须用油性墨印刷,否则金属活字不吃墨,印不出清晰象样的书籍来!

      众人一听,都喜笑颜开,雷瑾又道:“过两日,咱们去印书馆看看!顺便看看咱们的各个工场作坊。到时,两位先生还多给小子一点意见才是!”

      “三少客气,我等愧不敢当啊!”刘卫辰、蒙逊忙道。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有事咱们再议!”

      第六章 钱途

      驱马奔驰,雷瑾和一干幕僚、护卫,冒着风寒奔驰在干爽平整的驿道上。

      要说这武威的知府大人、守备大人,倒也算得上是勤于职守的地方官员,一方父母了,譬如每次下雪之后,知府衙门和守备衙门都会组织那些个闲汉平民,民壮乡勇,戍守府城的军丁等清扫府城各处街道以及府城附近的商旅驿道上的积雪,以方便民众出行,虽然他们平日里也会依照官场旧例,笑纳若干商股红利、折色耗羡,以及下属官吏、商贾年节时的“孝敬”、“红包”等等,但这些都是官场陋规,已经是官场多少年相沿成习的成例,上下尊卑都已经习以为常,其实在一般民众的观念上,这都是算不得有亏职守和贪赃枉法的行为!

      也多亏了武威知府、武威守备勤于职守,否则驿道积雪不扫,经往来人马践踏,雪泥污糟,哪里还能让雷瑾等无所顾忌的策马奔驰?

      几十里地,快马加鞭也用不了多少时候,雷瑾一行等很快飞骑赶到印书馆下属的印刷工场,这里本来是一个浙省书商徐扬经营的产业,要说其利润也还可以,只是这边陲之地,文教不是很盛,徐扬多半印刷的都是些日常应用之物,历书、契约、帐簿、版画以及一些佛道经卷等等。

      雷瑾本意并非藉印书馆赚大钱,雷门世家涉足的产业以盐铁军械畜牧皮毛等为主,印书坊所占份额实在是太微不足道,雷瑾不熟悉这一行很正常,但是在仔细了解了徐扬的整个经营状况之后,雷瑾发现印刷书籍出售,利润其实也很可观,于是在出资收购了徐扬的印刷工场和售卖店面之后,又以让徐扬zhan有若干股份,成为印书馆股东为条件,挽留徐扬做了印书馆的大管事,日常事务都交由徐扬和另外一位雷门长老雷坤文共同打理。

      徐扬本身是落第秀才,弃儒从商,接了老岳丈家的印书坊家业经营已经多年,因为在浙省被大书坊竞争挤迫无法容身,无奈才举家迁往边陲经营印书坊,也算是个有胆识的人,换了其它恋土重迁,故土难离的人,除非是万不得已,怎么可能决然离开江南鱼米之乡,离乡背井的到边陲讨生活?

      徐扬的印书坊被雷门世家强势收购,原本他还有点不服气,但是后来看雷瑾大手笔请得那些河西名士、高僧真人轮番造势,这印书馆印书业务还没走上正轨,就有大量订单落订,而且那些儒生士子、番僧法王、道士和尚们居然在书籍经卷没有到手的情况下,先预付了巨额书款,还积极以巨资合伙参股到印书馆,这不能不让徐扬服气,其实他又哪里知道雷瑾原本是无心之举,本意不在赚钱呢!

      在徐扬的陪同下,一行人先参观了木活字制作现场,因为雷瑾的计划太过宏大,所需要的不同文字的活字字模需要好多套,虽然金属活字有使用耐久的优点,但木活字成本相对低廉,使用管理经验都比较成熟,因此木活字印刷还是印书馆印刷书籍的主要手段。

      工匠们有条不紊的按照程式制作着合乎标准的木活字,造木子、木子检验、刻字、字柜制作、造槽版、填空材料、制顶木、制中心木、制类盘、制套格,一整套制作流程,严谨有序,以至于雷瑾、刘卫辰、蒙逊等都一边看,一边啧啧称赞,都道徐扬管理有方,反倒是徐扬不好意思,解释说但凡印书坊制作木活字的印刷工场规例都是如此,从两京国子监印书坊,到户部宝钞提举司印钞局,各省的官书局,又或者民间印书坊都是大同小异。

      虽然如此,众人对于徐扬还是赞誉有加。

      众人一一看去,原来这徐扬管理的印刷工场编校刻印俱有专人职司,分设监造处、校对书籍处,其中监造处专掌监刻书籍,下又再分设铜木字库、书作、刷印作等;校对书籍处则负责书籍付印前、后的文字校正工作,则多由河西著名的文人学士,高僧道士担任校对;雕版、刷印、装帧等则雇佣各类熟练工匠为之。

      众人又看到工场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工效的转轮排字盘和按韵分类存字法(注:此为元人王祯的创举,记载在王祯所著的〈农书〉中)进行活字排版,但对于雷瑾和他的一干幕僚来说,更感兴趣的却是徐扬管理的工场中,那些制定严谨细密,井然有序的管理规例!

      印刷工场的各项管理规例都制定得非常详细,譬如在印刷物料的使用上实行定额管理,如各种颜色的用量、加入的胶量多少及可印纸张数量均作出较严格的规定,这显然不但能减少印刷物料的浪费,而且通过对物料的管理达到控制成品质量的目的。

      雷瑾、刘卫辰、蒙逊在参观过程中不约而同的对印刷工场各项管理规例有了兴趣,纷纷刨根问底,有的问题直问得徐扬瞠目结舌,冷汗直流,因为雷瑾他们几个外行人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徐扬他这个内行人不曾细想深思过的,但细细回想,又觉得也有一些道理,不可轻忽视之。

      其实雷瑾三个人都是在那一刻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一个被大家所忽视的问题——工场中这些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工场管理规例,对于一个工场的欣欣向荣显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那么在其它方面也就实属有研究借鉴的必要了。

      雷瑾等人把印刷工场里里外外看了一个遍,对徐扬管理下的印刷工场没有一个人不满意的。

      由于此番还要巡视的作坊商号还有不少,雷瑾等人看完了,就准备离开印刷工场赶往下一处。

      娴熟自如的扳鞍上马,雷瑾正欲催马而行,回头忽见徐扬欲言又止,遂又拨转马头,笑着问道:“徐先生还有什么事儿要说?但说无妨!”

      徐扬忙恭敬地回禀道:“爵爷,在下想既然我们印制图书甚多,不若顺便再办一份报!”

      “办报?”

      雷瑾疑惑的问:“你说的是邸报吗?”

      “不,不,不是!”徐扬忙道:“我说的是小报和新闻!”

      “小报和新闻?这是什么来的?”雷瑾又问。

      “哦,”一旁的蒙逊素来博览群书,博闻强识,忙回道:“三少,我曾读赵升著《朝野类要》,其中说赵宋皇朝时,有各种报,如‘边报,系沿边州郡列日具干事人探报平安事宜,实封申尚书省院。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盛录〉、〈东京梦华录〉等,也记述宋时有‘供朝报’、‘卖朝报’为业者。所谓的‘朝报’当时已经可以在市场公开叫卖,并且成为了一种行业。”

      徐扬笑道:“蒙先生真是博学多闻。赵宋时有名的‘拗相公’宰相王安石就曾经在斥骂〈春秋〉时,把〈春秋〉比喻为‘断烂朝报’,可见当时朝报之普遍!”

      雷瑾哈哈笑道:“这个我倒是不曾留意,看来今天又长了一见识。”

      蒙逊又道:“李唐时,就有一种〈开元杂报〉,可能就是和朝报、新闻类似的物事。而历代朝廷官办的邸报就一直没有断过。”(注:唐代的《开元杂报》被称为世界最早的报纸,戈公振著《中国印刷史》扉页有此报的图录。)

      “朝廷的邸报我是知道的,想不到还有这么多门类繁杂的什么什么报。”雷瑾微微笑道,“蒙先生、刘先生以为徐先生的提议如何?我觉得很不错啊!嗯,小报?新闻?我看如果要办,不如就叫朝报或者新闻,你们看如何?”雷瑾转头问蒙逊、刘卫辰道。

      性情沉毅的刘卫辰,道:“想法是不错,怎么办还得细细计议,看可行不可行。”

      雷瑾呵呵笑道:“徐先生,你这个提议不错,应该是深思熟虑过的吧?哦,是的!那,我看可以考虑。我先让人计议一番利害得失,看能不能办这个报。你眼下还是先把书籍刻印的事情给我办好了,品质什么的都不能比雕板刻印的差,纸、墨都费心些选好的用。”

      “爵爷,你请放心,在下一定把这事办好!”

      “那就好!驾!”

      雷瑾策马疾行,眨眼间已经出去了老远,众人纷纷驱马跟上,今天要巡视的还有好几个作坊商号呢。

      ***

      离徐扬管理的印刷工场不过三五里的地方,雷瑾等驱马进了一处不大的庄子,外面看起来也普通,是河西常见的寨堡。

      寨堡内很宽敞的碎石路面,因为几百号人忽拉拉的涌入,变得拥挤不堪。

      然后便在寨堡的广场看见东西两个作坊遥遥相对,西边作坊挂着“玻璃坊”的匾额;东边的则是“琉璃坊” 匾额。

      看着眼前两个作坊,蒙逊惊讶道:“怎么这里既作玻璃,又作琉璃?”

      雷瑾哈哈笑道:“蒙先生,这回你可是搞错了,这玻璃坊和琉璃坊最厉害了得的当家师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比较,都认为玻璃和琉璃其实是差不多的同一类东西!”

      “是吗?”蒙逊疑惑地说道:“可是琉璃不透明,玻璃多是透明的啊!”

      原来在唐宋时期,大秦(注:指罗马帝国)和大食玻璃制品就有不少沿丝绸之路输入中土,中土其实已经有少部分人见识过从极西国度输入中土的玻璃,不过这时中土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多用来制作仿玉的饰物和宗教器物,用模铸法或者吹制法。

      类似于蒙逊这样家道中落的官宦子弟对于玻璃和琉璃并不陌生,所以就很奇怪玻璃和琉璃竟然是同样的东西这个说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