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徐公子胜治-地师》-第1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元神之伤已愈,内家功夫更进一层,游方终于要打开“秘籍”了,如今他行事小心了许多,再也不敢大意。刘黎说这两本秘籍要在夜间点着油灯看,而且只能看一次,难道做了什么手脚,比如用某种特殊的墨水书写,见光之后字迹就会渐渐褪去?游方猜测了种种可能,还是按那老头说的做吧,这一次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油灯好凑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个碗装点色拉油,但游方特意去潘家园淘了一盏民国时期的青瓷油灯,又去了市郊的农贸市场一趟,买来过去点灯用的菜籽油,之所以没用豆油是因为烟太大,还买到了纳鞋底用的粗棉线当灯芯。当然了,他也不是一点别的心思都没动,连数码相机都准备好了,有备无患嘛,假如书上的字迹真会消失,及时拍下来总可以吧?

      老手段拼不过新科技,有些江湖旧把戏在现代社会很好对付,只要有心准备总能想到取巧破解的办法,毕竟时代在进步。

      一切准备就绪,恰好是在他回到北京的十天后,201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这一天游方除了喝茶漱口没吃东西,中午洗了一个澡换了干净轻柔的衣服,等到晚上快11点的时候,关了屋子里所有的灯与家电的电源,将窗户开了一条小缝并拉上窗帘,焚香净手点燃油灯

      一切都按照风水玄学的讲究来,刘黎说的“不能白天看,只能晚上点着油灯看”,不就是要求环境中的夜气浓阳气弱,阴气郁漫而平和吗?将窗户打开一条小缝引夜气相通,又不至于在室内扰动成风,为什么在六楼还要拉上窗帘呢?风水局起居篇中有一句老话“游魂免窥心神定,挑灯夜读应垂帘”,游方既然懂行,就尽量做到最好。

      做完这一切,调息凝神进入一种似定而非定的专注状态,行功养气收摄心神,时辰进入子时之后,游方这才伸手打开了桌上的黄绸小包。

      两本书并不是包在一起的,刘黎先用黄绸将其中一本卷了一圈,再绕过来包住另一本,因此打开之后首先只看见外面那本书。薄薄的一册只有二十来页,很常见的普通稿纸,以棉线缝边装订。书中用毛笔写成的小楷,字体当然比普通的铅印大多了,算下来整本“秘籍”也不超过五千字。

      此书应是刘黎亲笔书写,俗话说文如其人,但游方却感到有点意外,刘黎给他留下的印象是神神叨叨老不正经,然而书法却端正严谨,甚至带着刚厉肃杀的笔意,也能看出是习武之人所写,落笔时腕力的控制十分圆转自如。

      打开第一页,游方的心神就完全被其中的内容吸引了,一页一页不紧不慢很从容的往后翻,速度控制的相当好。这本书确实只能看一遍,因为打开之后,它就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的腐朽,就似一片片树叶以飞快的速度穿过秋天枯萎,越过冬天凋残,到达来年化为春泥。

      前面的书页最先打开,朽化的速度也最快,等看完最后一页,游方已经不必把书合上,过了不一会儿,整本书已经化为一堆枯黄发黑的碎末,在桌子上发出一股陈腐的气息。游方暗道一声侥幸,刘黎的手段果然很绝,幸亏自己做了充足的准备才能从容的把这本秘籍看完,假如随随便便的打开,恐怕连翻都翻不到最后,拿数码相机拍照都来不及。

      眼前的景象,非常类似考古发掘者所遇到的最为极端的“时间沙漏”现象,在封存的古墓中取出的东西,当时完好无损,但很快就腐朽损坏了,就似弹指间突然闪过了千年。但刘黎写的这两本秘籍绝对是崭新的,不可能是什么古物,他是怎么办到的呢?

      游方打开黄绸时灵觉也有自然的感应,这本书中渗透了浓郁的阴气,甚至比他背包里那把剑的阴气还要重,所不同的是此阴气浮移而不凝炼,打开之后发散的非常快。难道这就是考古学者们理解与克服的“时间沙漏”现象的原理吗?

      吴老曾经专门与游方探讨过这种现象,按照学术界一般的观点,古代物品得以完好的保存,主要是因为环境中有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光照辐射、缺氧或隔绝空气。但不论是科学还是迷信,有一种现象无法回避,这些东西一旦重见天日,它们在埋藏中被抹去的岁月痕迹会迅速呈现。

      最流行的解释是快速氧化,但仅仅从避免氧化的角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古代以五谷祭祀很流行,不少古墓中曾发现保存完好的古代粮食,刚出土时新鲜的简直可以拿去做饭,但几分钟内就会化为焦炭状的粉末。如果把它们放入充满惰性气体的封闭容器内,氧化的速度可能会延缓,但时间沙漏现象同样存在。这些粮食会在容器内自然脱水、纤维化、分解碎裂、最后仍然保存不了原貌。

      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这样,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有些珍贵的文物也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可是很难解释这种机缘,不同的情况难以重复,不同材质的也不一样。游方则向吴老解释了材质方面的原因,并不以现代化学理论,而是传统风水玄学中的五行理论。

      五行属木的器物,本身就是秉生气所成形,被阴气封存,一旦重见天日再被阳气一冲,生气迅速流失,腐朽的速度也最快。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一支唐代檀香木柄双耳六环锡杖,就发生了这种状况,手柄部分没有保存下来。

      至于五行属金的器物被阴气封存之后,情况类似,被外界环境中的阳气所冲,它们也会快速的腐朽,就像弹指间走完了整个埋藏的时间,根据材质的不同损毁的情况也不同,但大多比五行属木的器物缓和的多,例如黄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哪怕千年也不变,所以就算经历了这个过程也能完好的保存。

      至于五行属土的器物最特别,它们不怕被阳气冲,但是在阴气封存的环境中却有一种奇异的“退火”现象。最典型的是陶器,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都知道,打开一个阴暗的古墓发现里面有陶器,比如说唐三彩,不能在第一时间直接用手拿起来,因为当时的器物可能很软,甚至一捏就碎了。

      吴老就碰到过这种现象,有一次进入墓室发掘现场,旁边的考古队员伸手去碰一个陶俑,结果手指直接捅进了陶俑,器物软的就像没有烧制的湿泥一般。假如碰见这种情况,说明这间墓室封存的情况非常好,时间也相当久远了。

      处理“退火”的办法就是尽量不要去碰,等待墓室中空气流通,外界阳气逐渐渗入,陶器会重新变硬,这在册门的术语叫作“回火还阳”。有的盗墓贼不懂这些,因此在盗墓过程中无意间损毁了很多珍贵器物。

      更有意思的是玉器,它在阴气封存的环境下表面也会变软,过程比陶器慢也不是那么明显。例如和田玉在通常情况下的硬度很高,普通的刀是锉不动的,但如果是从封存多年的古墓中拿出来的,用小刀一划,很可能像划桌面一样留下明显的刻痕,这就说明此玉在埋藏中“退火”了。

      玉器在自然环境中“回火还阳”的速度很慢,要想加快,可以用册门“水火齐攻”的办法,就是架一口大锅放上水,点火煮它几天几夜就会恢复正常的硬度。这些现象不太好解释,但也无所谓信不信,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

      回火还阳一类的办法虽然可以保护陶器一类的东西,却保护不了很多陶器表面的彩绘,同时古墓中其它器物也会损毁。因此现【创建和谐家园】古工作者对很多已知的古代埋藏,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原地封存,打开之后还没有一种完全有效的保存器物手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吴晗、郭沫若等人的鼓动下,国家开启了明万历帝定陵就是一个教训,不少珍贵的文物没有完好的保存下来,受当时教条的思想影响,发掘过程中很多“神秘”现象也没有记录。

      游方与吴老的交流,彼此都很有收获感触良多。他们只提到了五行中木、金、土三种属性的器物,还有水、火两种属性怎么没说呢?因为水火无形,中国人常说的一个指示代词叫“东西”而不叫“南北”,因为东属木西属金,有形之物,而南属火北属水,无形之相。

      今天亲眼看见这本秘籍在眼前朽化为碎末,游方又回忆起与吴老的探讨,看来很多本该早已腐朽的器物得以保存千年,原因恐怕就是被浓郁而静止的阴气渗透,凝滞了生气。所谓“生气”,在风水学中与单纯的阴气、阳气的概念不同,它是指环境中一种生发、成长、变化的灵性,很辨证的包含从出生走向消亡的含义——这才是充满生机的概念。

      当阴阳隔绝不再变化,生气也会凝滞。这既是很多器物得以长久保存的原因,也是它们重见天日之后快速腐朽的原因,两者居然是一致的,至少可以在风水玄学理论上得到解释,姑且不去追究这种解释是否真的有科学道理。

      书里书外都是学问呐!除了秘籍上所记录的锻炼灵觉之法,就连打开秘籍这个过程,有心人也能学到不少东西,比如游方就想通了以前思考的很多问题,只可惜不能再与吴屏东老先生交流探讨了。

      **

      PS:《地师》下周首页强推,走过路过的书友,请您多留几张推荐票,利用这个机会,尽量冲一回首页周总榜,多谢!

      **

      上部 江湖游子 三十三章、真正的秘籍

      上部 江湖游子 三十三章、真正的秘籍

      游方在“读书”的过程中并没有动用数码相机拍照,一方面是因为把书一打开心神就完全被吸引了,根本没想起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必要,看过之后所有的内容都记得清清楚楚,想忘都忘不掉!人在什么情况下记忆力最好甚至能够过目不忘?就是当别人告诉他最感兴趣、最迫切想知道的东西时。

      秘籍只有短短几千字,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当代的通俗文体,类似于《三国演义》中那种简练的古白话。巧合的是,其中讲述锻炼灵觉的手段,在游方从济南到洛阳“逃亡”的过程中已经不自觉的运用,只是当时还无人指点,搞的太夸张惹了不小的麻烦。

      游方看完之后暗自长叹——怎么没早看到这本书?所谓“秘籍”其实很简单,但若没有掌握灵觉,看了也白看。刘黎在第一页就写明,书中所录的方法,最好要等到游方的元神之伤彻底治好之后再去运用。

      初入门第一步游方已经会了,就是以灵觉反复感应不同环境下的地气与灵气,具体包括阴气阳气生气煞气等等变化,将自古风水学中的理论,转化为最直观的感知。但刘黎还提到了一种“收敛”的讲究,是游方所不知道的。

      与内家功夫有练法、打法、演法的区别一样,练法讲究劲力含而不发,而灵觉最初的锻炼之法也要求“含而不发”。不一味追求将灵觉的感觉延伸到最远,首先要学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量与周围的地气之间不发生扰动,在地气平和之处渐渐习练,直至完全收敛。

      然后会达到另一种从未体会的境界,那就是灵觉时刻保持若有若无、含而不发的常态。虽然不刻意延伸而出感应周围,但只要能够感应到的范围内有异常的地气扰动、物性或灵气的变化,就会产生自然的反应,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直至“随遇而感”。

      “随遇而感”的习练之法不能总停留在一地,要根据所学的风水知识,寻找各种类型的地气与物性变化之处,在行动中反复体验。刚开始应注意环境的“属气”不能太强烈,比如北京市内故宫、天坛、雍和宫、白云观一类的地方,不能冒冒失失的乱闯乱探,否则一不小心灵觉收敛控制的不好,容易发生沧州铁狮子前那种意外。

      到后来“收发自如”与“有触必应”是同时习练的,从静止中的地气平和之处逐渐过渡到运动中的变化之处。始终能保持含而不发的状态,灵觉又能产生各种自然的感应——有了这种火候才算真正入了门,去什么地方习练都可以了。北京是个非常好的锻炼环境,能提供种种条件。

      入门之后继续锻炼的方法,主要是培养灵觉的强大——使感应更灵敏、范围也更远。这时类似于内家功夫中的打法,在不同环境下发动灵觉延伸而出,一步步试探着去扰动、运转、控制周围的地气与物性,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这么做是有一定风险的,练武与人切磋打法也有受伤的风险,如此锻炼灵觉的“对手”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周围环境中的地气与物性。它需要第一步习练的根基扎实,能够在“随遇而感”的状态下清晰的察知周围的情况,选择自己能搞定的环境循序渐进的锻炼,有些“属气”太强烈的地方又不能乱来了,否则一不小心会发生游方在古墓博物馆中遭遇的那种意外。

      灵觉至此,若用汉字的玄妙来形容,就是从“练”过渡到“炼”。而刘黎提到的两种意外凶险,游方已经分别遭遇过了,体会深刻的不能再深刻,真是太巧了!不仅如此,接下来最后几页的内容中,与游方的经历还有更玄妙的巧合呢!

      使灵觉的强大程度增长最快、也是最凶险的一种方式叫做“淬炼”,就是在地气变化极为剧烈、物性反差极大的环境中主动释放灵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控制与运转。刘黎在书【创建和谐家园】别提醒,功夫不到家又无人【创建和谐家园】时切勿尝试!

      书中只简练述说并没有特别的解释,有些玄妙之境也是解释不清楚的,但游方却理解的很透彻。在洛阳,他就是于午时从阳气旺盛躁动的硬座车厢出发,迅速进了阴气浓郁的地下古墓群中,而且释放灵觉发动小雷音咒外镇,结果……把自己给“淬”伤了,说出来都是经验加教训啊。

      按刘黎的说法,锻炼灵觉最终的境界是“化灵觉为神识”,这本秘籍却没有多做解释,只留了一句话:“化境而观、自在出入,是为元神出现、灵觉可化神识,尔言之尚早。”

      换一种情况,一般人根本不清楚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而游方竟然也明白了一半,他在古墓中看一幅壁画,不小心使用了“淬炼灵觉”之法,结果引煞气与阴气反侵神魂,很奇异进入了壁画的“意境”世界中,大概就是一种“化境而观”吧?至于不明白的另一半,那是他的火候未到,虽然悟性有了、能理解其境界,但还没有那份修为。

      假如秘籍也可以“约稿”的话,那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游方“量身订做”的,几乎每一句话都在回答他这段时间来遭遇的困惑,换一个人就算看了,也很难像游方领会的这么透彻,而事实上也只有游方一个人看过,他看完之后这本秘籍就不存在了。

      什么是秘籍?靠,这才是真正的师传秘诀,在最必要的时候直点关窍!游方简直怀疑刘黎有未卜先知的神通,提前将游方在“逃亡”路上遭遇的一切算的清清楚楚。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书的最后一页,刘黎还特意写了一番话,能看出他也并非无所不知。

      这番话是关于另一本秘籍的,刘黎告诉他不要在同一晚打开两本秘籍,看了第一本之后将第二本先收起来。等到运用灵觉真正入门之后,对淬炼灵觉之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再将内家功夫习练到“有触必应,随感而发”的初步境界,再打开第二本秘籍。

      这番话写在第一本秘籍的最后一页,假如游方打开黄绸小包前准备的不充分,很可能根本看不见,因为在没有翻完之前书可能就毁了。游方虽然看见了,却没有把第二本秘籍收起来,而是定了定心神,释放灵觉“扫视”整个房间,然而缓缓控制收回,进入第一本秘籍中所描述的“含而不发,随遇而感”的状态,微微一笑,伸手打开了第二本秘籍。

      之所以说刘黎也不是无所不知,大概连老头自己写下秘籍时都没想到,游方打开黄绸小包时内家功夫已经练到了“有触必应,随感而发”的门槛,而且经过第一本秘籍的点醒,就知道该如何掌握灵觉的初步运用——他早已有过不自觉的教训与经验,能够接连打开两本秘籍。

      风水玄学与内家拳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世上的修炼之道到了一定的境界高度总有相通之处。刘黎从风水地气的角度讲解灵觉,而内家功夫“有触必应”的境界,其实也包含一种灵觉的感应,只是运用与理解的角度不同。游方能在这段时间内家功夫更上一层楼,不是天上突然掉馅饼,而是长期用功习练之后的厚积薄发,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突破——他的机缘到了。

      游方之所以会笑,因为他猜到了刘黎可能会在第二本秘籍中动怎样的手脚,江湖术安门槛的手段也是相通的,假如游方想如此算计一个人,又有刘黎那么大的本事,也会采用类似的门道。果不出他所料,第二部原本被黄绸包了两层的秘籍,也被浓郁的阴气所渗透,与第一本不同,此阴气一经打开散发的而速度要快的多,似乎受到了奇异的扰动。

      假如他还像刚才那么“读书”,时间根本来不及,就算在一旁架上数码摄像机也没用,恐怕还没等翻开几页,整本书就会朽化的翻不开了。幸亏他早有预料,打开黄绸的同时就发动灵觉控制书中纯阴之气的发散,延缓了这本秘籍的朽化速度,与刚才一样不紧不慢的读完,然后才眼看着它化为一堆碎末。

      读完之后良久无言,这一本确实在讲如何养剑练剑,且专门侧重于游方那柄剑的情况,写的异常简练,只有十几页不到三千字。前半部关于养剑的过程,就是让那柄剑重见天日的过程,后半部关于练剑的内容,是内家功夫修炼触及到“有触必应,随感而发”的门槛后,真正进入这一境界的修炼秘诀。各门各派可能都有其秘法,刘黎只讲授了其中一种(注:第二本秘籍的详细内容,后文相关章节中再介绍)。

      第二本秘籍的最后,刘黎也留了一句话:“哈哈哈,看完啦!小游子,我会去找你的。”

      这句话的讲究,在江湖惊门术中就叫做“神仙话”,说的典雅一点可称“锦囊妙语”,据说三国时惊门第一高手诸葛亮最擅长。看见这样一句留言,好似刘黎早已算到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游方逃脱了他的追踪、又成功读完了这两本秘籍。假如换一个不懂行的人,简直会把老头当成活神仙!

      这种把戏内行人拆穿了也简单,它的奥妙在于——假如对方算错了,你就不会看见这句话,当你能看见的时候,必然证明对方预料到了。不论刘黎有没有放水,假如游方连利用地气环境逃脱的手段都没有,必然更没本事看到第二本秘籍最后的留言。奥妙虽不复杂,但能够成功安好这样一道门槛,手段也是相当高明,不佩服都不行。

      默然半晌之后,游方看着昏暗的油灯突然冒出一句粗话:“【创建和谐家园】的是‘秘’籍啊,两本书埋了这么多地雷,幸亏老子都给拆了!”在近代江湖切口中,耍手段安门槛也称为埋地雷。骂完之后吹灭油灯打开电灯,他又感叹一声:“无论如何,老头够大方的,送了一件宝贝。”

      游方所说的“宝贝”当然不是指那两本已消失的秘籍,而是包裹秘籍的那块黄绸。这两本秘籍本身也是刘黎考验游方的手段,虽然送给他了,却不一定能消受,甚至有可能一个字都看不到。假如游方通不过考验,老头也不会白白耍弄一个晚辈,至少将包裹秘籍的黄绸送给了他。

      在明亮灯光下仔细打量这块毫不透光的绸布,看上去可够埋汰的,正面微微有些发红就似染了一层洗不净的淡淡血迹。反面似是凝炼了一层黑色浮光,表面仿佛有看不真切的雾气在流动,怎么形容呢?说的难听点,就像是曾经掉进了阴沟里。就这样一块绸布,扔到垃圾桶里估计捡破烂的都不愿意拣。

      而这块看似不起眼的绸布竟有着隔绝阴阳的奇效,那两本秘籍中凝聚的阴气极重,然而不打开黄绸,游方的灵觉感应却十分微弱。他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柄剑,出土时狂狐当机立断将剑包好,取来地下深处原埋藏地的阴土,将之封存在木匣中。这个办法好倒是好,但毕竟不能完全代替原埋藏地的环境,封存效果不能持久,可能再过几个月,这柄剑也将开始缓慢腐朽。

      而刘黎留下的这块绸布,简直就是为那柄剑准备的,封存效果要比盛土的木匣强多了,在将来也有很多别的用处。游方当即又把灯关了,取出木匣就放在那一堆秘籍化为的碎片上打开,将那柄剑拿了出来。一片黑暗中什么也看不真切,全凭灵觉感应操作,当他第一次亲手捧起短剑时,又听见了既像清吟又像低泣的瑟瑟之音——这回不再是魔境幻觉,是来自灵觉奇异而真切的感应。

      游方似是自言自语道:“不要着急,你很快就能脱困重见天日。”

      上部 江湖游子 三十四章、玉渊养剑天坛炼灵

      上部 江湖游子 三十四章、玉渊养剑天坛炼灵

      [[[CP|W:250|H:190|A:C|U:http://file2.n.com/chapters/20103/30/1505511634055491496918078289065.jpg]]]

      剑鞘埋在土中多年,取出后表面已经腐朽不堪恐不能再用,游方暂时没有动它,连鞘一起用那块黄绸仔细包好。当夜无话,第二天他去找经营古玩的老铺子专门订购了三样东西:一把高档的仿古短剑鞘;一块上好的烫金纹老皮子制成的剑套,可以将连鞘的剑套在里面并悬于腰间;一张工艺品收藏鉴定证书,算是给那柄剑伪造了一张“身份证”,一共花了好几千。

      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份“证书”呢,这东西属于管制刀具,携带起来很不方便,碰上爱管闲事的警察发现了还有被没收的危险,混上火车倒不难,但要想坐飞机的话,基本没有带上去的可能。但法律总有空子,如果它作为古玩收藏品平时是可以携带的,放在专门的包装里乘飞机,还可以随行李托运。

      接下来的几天游方很“忙”,但在外人看来这小伙完全是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白天不上学也不去找工作,而是在北京城四处闲逛。刘黎的秘籍中说的清楚,灵觉入门要在地气与各种物性变化之地,同时达到“含而不发、随遇而感”的状态,从感应平和到强烈之地渐次习练。

      游方选择的第一站就是潘家园,这里的地气较为平和,但这个中国最大的古玩市场中各种物性极为杂乱,在这里闲逛要想分辨清楚,对灵觉的感应的灵敏程度与细微之处的运用控制要求极高,就似在一个闹哄哄的菜市场中企图听清每一个传到耳中的声音。在此锻炼灵觉难度很大但凶险不算太大,游方务求谨慎扎实在精微处下功夫,而且也是熟门熟路。

      潘家园的熟人们再见游方时都有些纳闷——小游子怎么变了一个人?只见他面色平和身姿端正目不斜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从容迈步而行,看架势不像在逛潘家园倒像在逛公园。殊不知此时的游方比身边仔细观瞧物件的淘宝者们还要专注,一边走一边在心中暗骂——怎这么多假货?能触动灵觉产生明显感应的东西真不多!

      游方此时淘宝的效率也是更上一层楼,灵觉有随遇之感,再斜眼扫过去印证一下,基本上都能发现真东西,大多都是一些残损的古物件,店家放在门前招内行入眼的。他可不是死心眼,偶尔发现好机会也会停下脚步揽点私活,毕竟要赚钱生活啊。

      在潘家园转悠了四天,游方的感觉是如鱼得水——他本就是潘家园里的小游子。有道是一窍通则豁然开朗,其实他的根基是非常扎实的,内家功夫境界的突破对运用与控制灵觉有很大的帮助。他对灵觉的运用已经完全入门,感应尤其敏锐,在精微之处的掌握甚至不亚于习练多年的老手,这当然与他以前的经历有关。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他的灵觉还不够强大,火候不够功力不足,这是无法勉强的事情,需要长期的锻炼。

      等到下周初潘家园闭市,游方又混在中外游客中“参观”了北京各大名胜古迹,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不论以前去没去过,如今走上一圈,感受大为不同,甚至可用叹为观止来形容!游方并没有轻易发动灵觉去扰动、控制环境中的灵气,而是在含而不发的状态下尽量体验自然的感应,饶是如此,神魂也常有穿行惊涛骇浪之感。

      最夸张的情况出现在天坛,那是一天中午,游方经过长长的祭道来到圜丘,也就是古时的祭天台,浩然强大的灵气形成弥漫的威压,感觉就像在黏稠异常的空气中奋力穿行,举手投足都很吃力。踏上圜丘正中的“天心石”,灵觉中的那种压迫感使整个人都要凝固了,站在那里动都动不了,五官的感觉一片模糊,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在远去。

      偏偏旁边有人以叽哩哇啦听不懂的外语冲他说话,看意思是想让游方让开好拍照。游方微微一笑,缓缓将灵觉完全收敛封闭,不再有一丝一毫的感应,回头说了一声“骚蕊!”像普通游客一样走下圜丘,穿过丹陛桥朝祈年殿方向去了。

      刘黎在秘籍中说的清楚,拥有灵觉不等于掌握灵觉,在各种环境下只要不轻举妄动,就能像普通人一样不受其困扰,火候才算到家。否则的话有还不如没有,迟早会伤及元神,反而比正常人都不如。从天坛回来之后,游方就清楚自己完全掌握了灵觉的运用,至于更进一步的淬炼以及更高境界的修为,目前还急不得。

      就是在这天晚上,他带着那柄剑去了玉渊潭。

      晚上九点过后,玉渊潭边闲人渐渐稀少,周围一片静悄。这是一个晴夜,天上有半轮弯弯的下弦月,微微有凉风拂过,却轻柔的连水面都未吹皱,水潭如镜子一般倒映出皎洁的月光。游方静静的坐在潭边的一棵大树的阴影中一动不动,周围别说没人,就算有人也会不自觉中远离这片树影,因为树下的阴气很重,且仍在缓缓的汇聚中。

      水能聚阴而返阳,夜间的水边往往阴气最重。地气也有精纯与驳杂的区别,风水灵气愈佳之处地气也愈为纯正。游方选择玉渊潭一方面是离家近来回方便,这里的情况也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风水灵气不错,且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入夜之后游方展开灵觉,缓缓扰动、运转、控制玉渊潭中的纯正阴气向身前汇聚。一直等到零点左右,一日之间阴气最盛之时,游方这才打开黄绸取出了那柄短剑。

      短刃离鞘发出一声轻吟,借着水面反射的月光,游方第一次看清了它的真容,剑身大约有二十多公分长,正中没有明显的剑脊,剑身与刃尖两侧的弧度很流畅,隐隐发出锋利的银色光泽,透着明显的煞气,然而表面却蒙着一层似泪光般的雾气——这是被阴气封存、生气凝滞的特征。

      剑锷上有错金的字迹,纤巧隽秀的鸟篆文——秦渔。游方心中自言自语:“原来你有名字,叫秦渔。”他的神情不像面对一件冷冰冰的古剑,而像与有灵性的生命在交流。

      游方凝炼环境中纯正的阴气围绕这柄剑,时间恰好在一天中阴盛极而阳初生之时,是为天地一阳生。随着天地间阳气缓慢而微弱的恢复,游方同时发动灵觉,运转周围生机灵动之气缓缓注入剑中,一丝不添一丝不减,这需要控制的相当精微才行,否则养剑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对于这柄剑来说,周围环境中生气最旺盛的来源当然不是草木,而是游方这个活生生的人。游方也等于在运转自身的生机“修复”这柄剑,通过灵觉时刻感应沟通,就似用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温柔的安抚,还要时刻化解剑中的煞气反侵。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抵消剑中的煞气抹去它的灵性,而是让自己的灵觉与剑的灵性产生一种奇异的沟通与共鸣,才能控制与运用它的灵性。

      一个时辰过去了,天地间阳气渐吐,而剑上泪光般的雾气似乎淡去了不少,显露的光泽就似倒映月光的潭水。火候差不多了,今天到此为止,这柄剑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养成的。

      游方缓缓收回灵觉,不再运转周围的阴气与生机,仍在安抚与沟通剑中灵性,灵觉中似乎又听见低吟浅唱之声。抬眼望去,玉渊潭水面上不知何时升起了一层白雾,游方持剑凝神入定,恍然间看见雾气升起汇成一个窈窕的身影,从朦胧渐渐清晰,正是在沧州荷花园梦境中见过的女子。

      此刻她形象变了,衣裙不再是湿漉漉贴在身上,而是如雾气般呈微微飘荡状,如白玉雕塑般的面容也有了一丝生气,眼眸中的光泽也有几分真切,很冷峻,但望向游方时却添了一丝柔和。她赤着脚站立在如镜的湖面上,湖水中却没有倒影,宛如夜色里冷艳性感的精灵。

      玉渊潭中当然不会真的出现这么一个人,别人也是看不见的,游方眼前所见是“心像”折射出的幻境,如果心念沉迷其中便是魔境,若能明晰其玄妙便是一种观境。游方在灵魂深处暗语道:“秦渔,用不了几天,我便能将你养成。”

      脑海中闪过“养成”这个词,莫名有些不雅的联想,从定中收功而出,眼前景象灭去仍是一大片雾气笼罩的潭水。

      游方将剑收入准备好的新鞘之中,再用黄绸包好,插入剑套悬于腰间,原先的剑鞘放入木匣就埋在这棵树下。做完这一切他并没有立即离开,仍坐在树下养气调神,借黎明前生发的天地灵气滋养神魂。灵觉入门之后,总算明白了很多门道,至少不必总是扮演饭桶的角色了,若是完全依靠体内吸收的五谷元气来消耗,谁也受不了。

      朝霞升起的时候,游方睁开了双眼,晨光中的玉渊潭煦阳微吐、清波浅荡,不远处已有早起的老人在打太极。凝望水面波光回想昨夜幻境中所见的女子形象,不知为何,他的思绪飘出很远,回忆起与吴屏东老先生第一见面时听说的话。

      那是一年半之前在潘家园偶遇,吴老当时说道:“文物的真正价值,首先是文明的创造者与继承者自身赋予它的,而非其它。”接着又问道:“你能否解答为何会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件器物?它能否引发你内心深处的精神共鸣,并将这种共鸣的感受对人们阐述传达?”

      游方后来才明白,吴老其实在问他这位“古玩商”——古玩究竟在玩什么?但此刻忆起又有了另一层感悟,竟与昨夜的“养剑”有关。

      没有生命的古剑自然不可能是一名女子,但在游方的魔境与观境中都幻化成某位女子的形象,原因无他,此形象是游方自身赋予它的,与他的所思所想所经历有关。但是游方在内心中赋予古剑这种形象之后,再以灵觉感应的过程中,“她”却成了这柄剑的一部分,很离奇但对于游方来说并不完全虚妄,此形象已融入到古剑可交流共鸣的灵性之中。

      吴老可能并不了解养剑之道,但话中却包含了同样的哲理,超越了单纯的专业领域。刘黎的秘籍只讲授了养剑之法,但具体过程中有何人生感悟只能是属于个人的事情,没有办法传授,游方的感悟源自于吴老的教诲。

      游方在玉渊潭一连养剑三夜,第三天当他收剑归鞘之时,东边已是霞光初现。至此第一步火侯已经差不多了,这柄剑恢复了凝滞千年的生气,不会再出现快速朽化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它仍然很脆弱,不能承受过于旺盛的阳气冲击,否则会伤了灵性,就似一个刚刚来到世上的初生婴儿。

      接下来继续养剑,玉渊潭不太合适了,这里在子夜虽然阴气纯正,但周围的生机并不算太旺盛。时令是八月末九月初,由夏转秋,四季之中秋属金,主生气内敛、凝结、收藏。古剑的五行也属金,在这个季节养剑倒是挺合适的,但却不容易找到生气精纯之处,毕竟不是万物生发的春天。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22: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