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异界烽火录》-第4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一进府门大厅,就见正中站着一位比自己还要年轻许多的青年,论相貌比自己那是自然不如,可李宿温总感觉那青年所展现出来的气质和自己见过的将门公子完全不同,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难以言表的自信。

      刘策眼神看向李宿温,也是暗暗震惊。眼前之人看上去文质彬彬,相貌出众,一幅儒生模样,但那种与生俱来的将门豪族气息却绝不是他所见过的朱嵩、宗盛这些二流门第所能比肩的。

      两人四目相对,恍惚间如临战场,四周都是震天般地厮杀声,遍地横尸,血流成河……

      良久,两人同时抱拳躬身行礼。

      “在下刘策,见过李将军。”

      “在下李秀文,久仰精卫营大名。”

      两人客套一番后,相继入座,很快就有精卫营士兵送来三碗茶水,刘策拿起茶碗道:“大战方歇,有招待不周之处,还请李将军谅解,刘某只能以这碗粗茶了表心意,请!”

      李宿温对刘策不卑不亢态度很是满意,随后端起茶碗道:“将军说的哪里话?请。”

      两人同时打开碗盖轻轻滑过碗沿,呡了一小口后,将茶碗盖上开始谈论起来。

      李宿温温声问道:“敢问刘将军一句,可否行伍出身?”

      刘策笑了笑道:“不瞒李将军,在下正是雷霆军下属军伍出身,只因昔日流贼势大,兵败厚土堡后颠沛流离惶惶不可终日,无奈之下才拉起义军为求自保,让李将军见笑了。”

      李宿温眼睛一亮:“这么说来刘将军跟在下还是正军同僚啊,失敬失敬。”

      刘策笑着回复:“岂敢,岂敢,在下不过朱旗团军中一名小卒,怎敢和李将军相提并论。”

      李宿温挥挥手道:“英雄不问出处,刘将军,在下并非那些士族中不务正业之徒,每日打着家族名号在外狐假虎威,对刘将军这般英雄豪杰那是相当敬仰,刘将军虽非名门中人,但所作所为尽显男儿本色,在下来时途中也略有所闻,实在是佩服的紧啊。”

      刘策笑着拱手道:“李将军谬赞了,在下所做这些和李将军相比那是微不足道,其他不说,光五梁镇前百万流贼谈笑间付之一炬,在下得知后实在对李将军您仰慕不已。”

      李宿温一听心中稍有得意,摇摇头笑道:“刘将军过奖了,流贼虽众,然都是乌合之众,胜之意料之中,可惜还是让贼首段洪逃脱,在下对刘将军以数千之众攻下高阳城之壮举感到万分钦佩,想借此讨教下将军是如何攻陷十万流贼把守的城池,还望不吝赐教。”

      刘策笑道:“赐教不敢当,不过略施小计罢了,先削贼首以寒其贼胆,剩下的李将军应该可以揣摩一二。”

      李宿温一听,沉思片刻,然后点点头叹道:“刘将军智勇过人,在下实在佩服,不过请恕在下冒昧,自进城中来沿路见百姓面无忧色、城内治安良好,街道商铺也已开张渐有生气,军中惯例克城三日法,想必刘将军定没有执行,那又是如何满足将士赏赐需求呢?”

      刘策拿起茶碗喝了口水,起身道:“克城三日,受苦的依旧只是劳苦百姓,刘某虽不才,但也是草根出身,深知此法对百姓之害,所以自成军之日起便杜绝此策,断不可能在我精卫营中发生,至于将士所求赏赐,依剿敌所获按需分配,这样既能保证将士归心,又不会伤及无辜百姓,岂不两全齐美?”

      李宿温一听,暗暗记下,随后叹道:“刘将军治军之法深得我心,可叹我大周缺少的就是刘将军这般纪律严明的王道之师,否则流贼匪患也不会如此嚣张,唉~”

      这时刘策缓缓走到李宿温面前,深深一鞠躬道:“李将军,在下斗胆请你务必答应在下一事。”

      李宿温赶忙起身扶住刘策,说道:“刘将军这是何意,无需如此,有何事尽管说,只要在下力所能及必定全力以赴。”

      刘策起身道:“在下只求将军大军进驻高阳城后,莫再实行那克城三日法,百姓受流贼侵扰时久,已经够苦了,还望将军务必答应在下请求。”

      李宿温听后对刘策道:“高阳好不容易光复,百姓受流贼迫害已久,就算刘将军不说我也正有此意。”

      随后,对身旁亲卫正色说道:“传令下去,大军进城后胆敢骚扰百姓者,无论士庶,立斩不赦!”

      那亲卫起身道:“遵命!”然后步出城主府而去。

      “多谢李将军。”刘策拱手抱拳谢道。

      李宿温道:“刘将军请入座,现在没外人,你我不必如此多礼,在下还想再请教下,来时沿途见众多百姓正在掩埋流贼尸体,既然刘将军用计攻下的高阳,那么如此多的流贼尸首……”

      刘策面不改色道:“无他,这等祸害百姓的畜生留之何用?落在下手里断无生路。”

      李宿温眼睛一亮:“十万流贼啊,说杀就杀?”

      刘策眼一眯:“将军火烧百万流贼,还不是说灭就灭?”

      李宿温轻声道:“可在下是在战场上剿灭流贼,而刘将军所杀的可是降卒,难道不怕杀俘不祥么……”

      刘策坐回自己椅子上道:“这有何区别么?所谓杀俘不祥不过笑谈儿,在下相信李将军绝不会信这类无稽之谈。”

      “哈哈哈!好!”李宿温猛地一拍大腿,起身道:“说的好!刘将军果然人中豪杰!很合在下胃口!请受李某一拜。”

      刘策连忙起身,躬身抱拳:“李将军过誉了,在下万不能受此大礼!”

      李宿温起身道:“无妨,今日同将军一番讨论受益匪浅,刘将军且放宽心,卫军长那边我自会与他禀明,如无意外下月将军的精卫营便能正式转为官军,以正义军威名,这等精锐之师理应受到朝廷嘉奖!”

      刘策回道:“有了李将军这番话在下万分感激,将军威名赫赫,先破流贼与五梁镇,后轻取高阳解救万民与水火,在下万分敬仰。”

      李宿温一惊道:“刘将军……你……”他知道刘策这番话等于将光复高阳城的功劳全给自己了,不由震惊之余又是刮目相看。

      刘策接着道:“将军大军进城之后秋毫无犯,不愧治军严明,名门望族之后。”

      投桃报李这一点刘策当然知晓,前面李宿温已经答应自己会和卫怏替自己和精卫营说话想必诏安事情会更顺利,省去不少麻烦,那么这攻城的功劳让出去又如何,而且刘策从秦墨处得知李宿温为重振李家那是费劲心思,单单火烧流贼还不够,如果将光复高阳的政治因素算上,那绝对是雪中送炭般的帮助。

      而刘策的精卫营注定要开拔离开此地,留着这份功劳是可有可无,更何况实实在在的好处捞在手中比什么都重要,只要精卫营依然强势,不怕以后无立功机会。当然最重要的是,朝堂断然不会接受一之庶民义军收复高阳这种惊天奇闻,那不是等于变向告知世人,士族皇室都是饭桶,还不如人家一介草民么?与其到时闹出些事端,不如退一步争取些实际的利益……

      李宿温握住刘策的手激动地说道:“刘将军,你我初次相见就赠在下这么份大礼,好!你的好意我收下,但这流贼缴获我分文不取,还望刘将军别再推辞,否则我寝食难安!”

      刘策心道正好省去不少麻烦,于是谢道:“如此就多谢李将军!”

      李宿温笑道:“太见外了,你我相见恨晚,在下年长刘将军几岁,就以贤弟称呼可好。”

      刘策一笑道:“既然如此,在下多谢李兄另眼相看。”

      李宿温大笑:“刘贤弟客气了,来,你我坐下说话。”

      ……

      两人在城主府内相谈甚欢,直至日落时分李宿温才告辞离去。刘策望着李宿温离去背影,脸上笑意逐渐消失,暗道:“不愧是逐雁军后人,这等气魄果然不同寻常!”

      殊不知,李宿温在回营途中也是暗自揣摩:“不卑不亢,礼数到位,治军严谨,懂得能屈能伸,此子断非池中之物,如我所料不差,他日定有一番作为!”

      两人各自带着心事开始忙活自己的事去了……

      半个月后,李宿温亲自送来封卫怏信件,让刘策前往蔡州城内接受卫怏册封。刘策命人带上几箱金银等物同徐辉、封愁年、孙彪、武镇英、楚子俊、杨又怀、方竞、杨开山几人一道,和李宿温所部做了下交接事宜便踏上了前往蔡州城的路程。

      ……

      神都,皇宫养心院。

      卫稹正端坐在桌案前,听着身边贴身太监读着卫怏送来的前线情报,得知高阳被雷霆军收复不由松了口气,高阳沦陷以来这段日子他也是备受各方压力。

      当他听到李宿温战绩时,不由点点头道:“这李宿温不愧是名门之后,大将之才,朕定要加以重用。”

      那太监缓缓道:“这李宿温将军确实非同凡响,谈笑间击溃流贼百万,皇上理应重用,为我大周再添一员猛将。”

      卫稹点点头:“远东那块朕有意派他前去,只是逐雁军重建还需时日,唉~这可如何是好~”

      那太监说道:“皇上,奴婢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卫稹道:“现在无外人,锦盛你但说无妨。”

      锦盛道:“奴婢认为派谁去都不能派遣李宿温。”

      卫稹奇道:“嗯?这是为何?”

      锦盛轻声说道:“皇上请听奴婢给你分析一二,如若不对还请恕罪。”

      卫稹不耐烦地道:“朕说了现在无外人,有什么想讲的但说无妨。”

      锦盛躬身道:“这一来,李宿温也是名门之后,万一前往远东对阵胡人有个闪失,也不好和李家有所交代。”

      卫稹点点头,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锦盛接着道:“这二来嘛,奴婢听闻这李宿温和姜浔爱女姜若颜之间暗生情愫,姜丞相也在想方设法撮合他们俩……”

      卫稹笑道:“自古英雄爱美人,听闻那姜若颜生的美颜绝伦,和李宿温也算郎才女貌,这有什么奇怪的?”

      锦盛忙道:“皇上,这才是奴婢担心的啊,您想啊,李宿温到了远东和姜若颜独处机会就多了,两者正直壮年、血气方刚年华,万一他们之间把持不住发生点什么,那么姜家势必为了名声和李家联姻,姜家势力岂不是更大了?最亏的是谁?还不是皇上您嘛……”

      卫稹摇摇头蹙眉道:“不会吧,朕听闻那姜若颜知书达礼,外柔内刚、脾性倔强,对决定的事很有主见,而且鹤阳楼上立下重誓,怎么可能会在之前发生这种有损自身家族声誉体面之事?朕断然不信。”

      锦盛俯身说道:“皇上哟,您那套说辞是针对那些世家纨绔子弟,但你觉得这天底下有哪个女人会不爱李宿温的么?再说,就算她姜若颜真能抵住李宿温才貌引诱,但您觉得姜家会让自己女儿一直不嫁么?所谓誓言什么的奴婢也见的多了,有几个真靠谱的?还望皇上三思……”

      “嗯?”卫稹深觉有理,“若不是锦盛你提醒,朕倒差点忘记这么严重后果,看来李宿温的确不适合前去远东,但朕已经答应他待河源之事有所缓解便调任远东了啊!如此不许,李宿温势必会有怨言,不再尽心为我皇室效力。”

      锦盛道:“皇上,玉香公主已经到了适婚芳龄,何不赐婚给李宿温,听闻玉香公主对李宿温也很是十分仰慕,正好可以撮合玉璧,这样皇家李家就能联姻,李家必定对皇上此举感恩戴德……”

      卫稹点点头:“嗯,锦盛此言甚得我意。”随后又蹙眉道:“只是远东那边该如何是好?”

      锦盛轻轻从袖子里拿出另一份密报交给卫稹。

      “这是什么?”卫稹接过并未翻看,而是直接问锦盛。

      锦盛恭敬的说道:“回禀皇上,这是卫军长举荐的庶族义军,特来求诏安……”

      卫稹打断他的话道:“这种事就让皇叔自己定夺就行了,何必跑来找朕呢?”

      锦盛道:“皇上,为何不让这支义军开拔远东呢?”

      卫稹笑道:“区区一支庶族义军去远东有何作为?”

      锦盛道:“正因这是支庶族义军,姜家才不会重视,也避免了皇上和姜家直面冲突,至于有无作为嘛……奴婢斗胆问皇上,这对皇家来说有什么损失么?若是成功压制住姜家势力那皇族可是受益无穷啊,即使失败也只能说这支义军不行,和皇家无干。”

      卫稹眼睛轻颌,思虑片刻,然后打开密信扫了一眼。

      “刘策?精卫营?”卫稹喃喃自语,随后说道:“罢了,就姑且让他去试试吧,拟旨!精卫营忠义无双,贼匪祸乱河源期间,尽思报国护民之举,特此诏安义军,精卫营转为官军,旗营规模为旗团,刘策任精卫营旗团指挥使,册封为翊校尉,食千户,下属官阶有他自命,无需上报,圣旨到日一月内开拔远东,直授姜浔节制。”

      锦盛听罢点点头道:“皇上圣明,奴婢这就去研磨。”

      “唉~朕乏了,先扶朕去歇息吧,顺道再拟道旨赐婚与李宿温,让翰林苑大学士亲自操笔,词藻需华丽尽显皇恩浩荡,介时就有你锦盛宣旨一并送往蔡州罢,李宿温那边一定要牢牢抓在皇族手里。”说完这些,卫稹便感觉有些头痛,其实他打心眼里就没指望过精卫营有什么能为,结局无非就是要么被姜家吞没,要么亡于塞外铁蹄之下,断无第三种可能。

      然而,几年后的卫稹很快会为自己今天的无心之举悔的肠子都青了,恨不得将当初提此建议的卫怏、锦盛等人千刀万刮……

      ------------

      七十一 徐辉身世

      正月刚过,刘策一行人经过雄壮的五梁镇,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蔡州城附近。远远望去,河源首府蔡州城墙依稀可见,不少行人拉着各种货物包裹进出城内外,与北面一水之隔的甘州平原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刘策坐在马上拉住缰绳,和身边众人说道:“蔡州城已近在咫尺,进城后诸位要严于律己,待朝廷诏安文书下来后,立即返回高阳城,明白否?”

      众人齐声道:“明白!”

      刘策点点头,对薛鹏说道:“薛将军,待进入蔡州城后,你我便分道扬镳了,这些时日薛将军对我精卫营诸多帮衬,在下铭记于心,待来日有缘相见,定要好好同将军把酒言欢。”

      薛鹏拱手对刘策和其他人笑道:“刘兄弟言重了,该感激的是我薛某,承蒙精卫营上下多日关照,要不薛某和麾下将士断无法活到今日,他日相聚定和刘兄弟痛饮一番,不醉不归!”

      刘策和精卫营将领一起拱手答应一声,便缓缓向蔡州城门策马行去。多日相处下来,精卫营和薛鹏所部也建立了良好友谊,薛鹏等人在为精卫营能成为官军暗暗高兴之际,也不免有些即将分离的不舍,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该走的终究还是要走……

      行至蔡州城门口,刘策出示了前来册封诏安文书,又命徐辉取出二十两白银给予守城主官。那守城将官接过装银子的小包垫了垫,脸上乐开了花,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只叹出手大气,对刘策等人也热情了许多,很快便盖好了出入文书,并嘱咐刘策等人路上所需注意事项。

      刘策和那守城官道谢后,便带着众人进入城中,随后和薛鹏以及他麾下将士郑重道别,直接往总督府方向走去……

      总督府内,卫怏、赵元极等当地士族官员立与堂间,等待刘策等人前来接受诏安。

      自从李宿温杀了自己次子赵梦喜之后,赵元极对李家是恨之入骨,当然真正幕后主使就是眼前的卫怏,但他不敢迁怒与他,只能把这口怨气挥洒到李宿温身上,只可惜现在李宿温不在蔡州,否则定要他好看。

      卫怏端坐正堂,暗暗扫了赵元极一眼,微不可查地笑了笑,随后道:“赵大人,可否还在为令郎一事怨恨啊?”

      赵元极沉声道:“岂敢,不孝犬子胆敢以下犯上,死有余辜,下官还要感激卫军长不追究我赵家之恩。”

      卫怏听后暗自冷笑一声,随后道:“赵大人,我知道你有怨气,但你也知道这事怨不得李秀文,当时的情形不少人都见证了,赵梦喜确实对李秀文先动手。”

      赵元极暗道:“哼,现在两旗团地方军全军覆没一个不剩,根本就是死无对证,还不是任凭你卫怏和李宿温一张嘴信口开河么?”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0: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