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庶子夺唐》-第6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李恪闻言,笑了笑道:“方才这些女子唱曲本王已经听地乏了,既然长孙公子也是曲中高手,不知可否为本王唱了一曲解个闷子?”

      李恪之言一出,长孙涣白净的脸顿时憋作了酱色。

      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将如美人

      长孙涣失礼冲撞在前,叫李恪抓住了小辫子,若是李恪愿意,就算此时李恪下令将长孙涣拿下,打上一顿板子,那也是合乎情理的,长孙无忌就算知道了也没有丝毫的办法。

      与打在身上的一顿结结实实的板子相比,唱个小曲虽丢几分颜面,可却可免受皮肉之苦,所以长孙涣无奈,只得整了整衣裳,硬着头皮唱了两句。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一支小曲长孙涣信手捏来,唱的是长干曲,讲的也是儿女情长之事,想必长孙涣平日里也最是喜欢这些莺莺燕燕之类。

      李恪当前,长孙涣的神情、动作自不到位,可不得不说,长孙涣不愧是此道高手,唱的虽比不得那些唱曲儿为生的伶人,但也绝对是拿得出手的,至少李恪是远远比不上了。

      “好,长孙兄好嗓子。”

      长孙涣简单地一曲唱罢,李恪装模作样地喝了声彩。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之兄,也就是李世民的郎舅,太子李承乾尚需唤长孙无忌一声舅父,也需唤长孙涣一声表兄,故而李恪以兄相称,倒也并无不妥。

      作为世家子,被命做如优伶一般唱曲本就不是什么光彩之事,长孙涣若不是担心李恪故意将事情挑大他也不会从命。

      不过长孙涣虽然开口唱了,但面对李恪的喝彩脸上也挂不出半点笑意。

      长孙涣只是问道:“既然殿下听得高兴,不知长孙涣可否告退?”

      长孙涣乃长孙无忌之子,非是可随意欺辱之辈,李恪虽然占了理,但也知适可而止的道理,当即摆了摆手道:“那是自然,长孙兄请,本王便不送了。”

      “告辞。”长孙涣告了声退,转身便匆忙离开了。

      长孙涣走后原本唱曲的班子又被传了回来。

      因为长孙涣的缘故,李恪的兴致非但丝毫没有被搅扰,反倒越发的高了,就连小曲儿听着都比先前更多了几分韵味。

      就当李恪听着正兴起的时候,李恪身旁的秦叔宝竟突然猛烈地咳嗽了起来,咳嗽的动静很大,神色也很难看。

      “翼国公可是身子不适?”李恪看着秦叔宝突然变得苍白的脸色,关切地问道。

      秦叔宝拱了拱手,对李恪道:“末将身子不适,打搅殿下雅兴了。”

      李恪听着,突然想起了什么,唐史之上的秦叔宝便是壮年而亡,寿数只活到了贞观十二年,难道现在便已经有了端倪了吗?

      李恪道:“本王的曲什么时候听都不打紧,可翼国公乃我大唐柱石,关系朝廷社稷,翼国公尚需保重身子啊。”

      秦叔宝听了李恪的话,无奈地笑了笑道:“末将戎马一生,历经二百余阵,虽杀敌无数,但自己也屡遭重创,前后所流血加在一起怕不有数斛之多,焉有不病之理。”

      李恪闻言,神色一下子凝重了起来。大唐立国,能自各路群雄中杀将而出,定鼎天下,离不得这些战将之功,正是他们所流的血,才浇筑出了如今的泱泱大唐。

      “刚毅木讷,气镇三军,力崩大敌,匹马孤剑,为王前驱,此则吴汉之朴忠,贾复之雄勇也。”

      旁人溢美之言,听着荣如华衮,但这背后的辛酸又有谁能明白。

      李恪问道:“翼国公身子不适,可曾延医问诊?”

      秦叔宝点了点头道:“自然是诊过了,连宫中的太医都来了个遍,但终究没有法子。”

      李恪道:“本王自武德九年北上,贞观四年南归,区区四年,大将军已憔悴许多,大将军千万需仔细身体,将来大唐南征北战,尚离不得大将军。”

      李恪同秦叔宝说着,口中的称谓已经不自觉地从翼国公变作了大将军,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秦叔宝也看出了李恪的关切,似乎不在意地笑了笑道:“末将半生都在沙场征战,杀了许多人,也许多次差点被人杀,生死早已看淡了,沙场裹尸本就是应有之意。太医有言,末将恐怕活不过五旬了。”

      李恪听着秦叔宝的话,心中不禁一酸,又想起了那句“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将军如美人,古往今来多少千古名将都未能安度晚年,抑或死于敌手,抑或死于君王猜忌,抑或如秦叔宝这般死于多年累积而来的伤病,真正能够安然终老的又有几人。

      李恪看着秦叔宝,突然开口道:“大将军不必忧心,待本王正式开府后当遣人遍寻天下,天下之大,总有能医好大将军伤患的神医。”

      李恪身为皇子,仔细计较起来与秦叔宝的交情也算不得多深,能说到这一步已是用心了。

      秦叔宝谢道:“殿下有心了,比起罗士信、单通,我已活了足够久,够了。”

      因为秦叔宝的一阵咳嗽,雅室之中的气氛突然低落了下来,悦耳的曲子听在了耳中也显得颇为压抑,作为东道主的苏定方见状,开口对李恪提醒道:“殿下一直想习枪术,如今大将军在此,殿下何不借机讨教?”

      李恪听了苏定方的话,也想起了自己的来意之一,李恪对秦叔宝拱手道:“本王常常听闻大将军乃当世枪术名家,一身武艺冠绝我大唐百万大军,本王一直有意同大将军讨习枪术,不知大将军可否赐教?”

      秦叔宝听了李恪的话,脸上露出一丝奇色,笑着问道:“殿下也欲从武?”

      李恪志在帝位,光走文路自然行不通,边功与他而言也必不可少不过秦叔宝毕竟不比苏定方,秦叔宝当面,李恪也不能说的太过直白。

      李恪回道:“倒也算不上从武,不过是有些兴趣罢了。我大唐以武立国,皇祖父、父皇都是此中行家,本王也不能堕了家风。”

      李渊与李世民二人,在前朝俱是武臣出身,手上的功夫都不弱,尤其善射,李恪效其父辈倒也说地过去,不过李恪毕竟不是寻常人家子弟,秦叔宝也不敢随意收徒。

      秦叔宝对李恪道:“殿下好武,欲从末将习武自无不可,不过殿下毕竟是皇子,末将也不便擅自教授,此事尚需陛下允准。”

      所谓习武,不过强身健体,李恪没有秦叔宝那样的天赋和底子,就算练得再好也不过百人敌,生不出什么事来,而且大唐尚武任侠,关中子弟更是如此,李恪要习武,李世民没有拒绝的理由。

      李恪道:“有大将军这句话便足矣,父皇那边自有我去【创建和谐家园】。”

      第三十七章 牙行

      贞观三年大唐北伐,秦叔宝亦曾为金河道行军副总管随大军北上。许是因为北地天寒,也许是因为水土不适,秦叔宝自打阴山归来后身体便大不如前。

      如今的秦叔宝虽贵为开国元勋,当朝国公,但他已向李世民递书请辞,身上一应职位已经辞去了大半,唯一剩着的只有一个左武卫大将军之职,还是李世民强留的。

      如今左武卫的军务俱是有左武卫将军苏定方处理,而秦叔宝所挂的不过是一个闲职。这样的一个人,李恪想要拜他为师李世民没有拒绝的理由。

      不过现在李恪的当务之急不是跟着秦叔宝身后习武,他还有更为要紧的事情——开府建衙。

      开府之事甚是繁琐,李恪若是愿意,自可交由恪务必要亲力亲为,那就是用人,尤其是在他主院伺候的人。

      现在的李恪声望正隆,整个长安城盯着他的不在少数,而有人盯着他,自然就有人盯着他的楚王府。

      楚王府占地极大,光是靠着宫中遣来的几十个宫女恐还有些紧张,自然还要自己在填补些,可若是在这填补婢女的过程中叫人钻了空子,安【创建和谐家园】了许多旁人的眼线,尤其是长孙无忌的眼线,那李恪真的就是寝食难安了。

      楚王府的护卫李恪倒不必发愁,李恪曾在突厥为质,有近百人的禁军士卒曾充作王府卫率,护他北上,在突厥陪了他四载。

      在突厥,李恪待这些士卒不错,李恪对他们也算是知根知底,绝对地信得过,李恪同段志玄打了声招呼便将人要过来,每人赐重金良田,继续充当他的王府卫率。

      而李恪王府上日常遣用的仆人,却要费些功夫了。

      当长安东市的牙行送了一批人来供李恪择选后,李恪竟下令荐来的人尽数退了回去,他自己亲自前往西市牙行择人。

      长安城布局东贵西富,南虚北实,权贵人家择人,大多选去东市,因为东市牙行的婢子大多教过些规矩,懂些礼节,用起来也便利些,而西市便多有不如了。

      “殿下,方才东市那边的牙行已经送人过来,殿下为何还要专程亲自来一趟西市。”与李恪同坐在往西市去的马车上,丹儿不解地问道。

      李恪道:“东市多为权贵人家送人,他们送来的人谁知道里面掺了什么,本王岂能放心。”

      丹儿问道:“殿下既不放心,请王司马仔细甄别便是,您何必还受累专程跑着一趟。”

      丹儿口中的王司马便是新任的楚王府司马王玄策,在丹儿的眼中,王玄策乃明慧之人,看人自然是极准的。

      不过李恪闻言却道:“东市的那群人大多都教授过府中礼节,行事如出一辙,难辨好坏,况且楚王府初立,万事尚需仰仗先生操劳,他未必有这样多的时间。”

      丹儿问道:“那不是还有宫中送来的宫婢吗?殿下将他们用作内院,再挑些外院的人便是。”

      李恪笑了笑,看着丹儿道:“本王几时说过要将宫中的人尽数留在内院了。”

      丹儿惊讶地问道:“连娘娘遣人送来的人也不尽可靠吗?”

      李恪道:“阿娘选的人自然是靠得住的,不过宫中送来的人也不尽都是阿娘挑的,这次宫中送来的婢女,除了阿娘宫中的人,其他的尽数遣到外院去。”

      “诺。”丹儿知道了李恪的意思,当即应了下来。

      李恪乘着马车乃微服前来,西市牙行之人不知李恪前来,更不识得李恪的身份,看着李恪的样子只当是个无事闲逛的府上子弟,起初也未太当回事,只有一个伙计前来招待。

      可当李恪告诉牙行伙计自己想要买下的人数时,牙行伙计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来的竟是个大主顾,连忙请了牙行的主事前来招待。

      牙行主事常年混迹市井,早已练就了一双神目,只看了李恪一眼,便估摸出了李恪非是常人,就算是富商子弟,那也是巨富人家。

      若是寻常富商人家的子弟,哪有李恪这般气度,身旁的侍女又哪会有如此华贵的衣着?

      牙行主事连忙快步迎了上去,对李恪道:“

      隋唐不比明清,公子二字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若称公子,非权贵人家子弟不可,若是寻常的府上子弟被唤作公子,是要被笑掉大牙的。

      不过李恪面对主事的称呼,脸上没有丝毫的异常,只是问道:“我今日来此是为择些家婢充实府邸,你处可有可选之人?”

      牙行主事闻言,忙笑道:“那是自然,公子来我们这儿算是来着了,咱们这儿可是全长安西市最大的牙行,什么人都有,管叫公子满意。”

      主事说着,还从袖中掏出了一本花名册,交到了李恪的手中。

      李恪也曾听人提起人牙子,今日真的亲眼见了才觉大开眼界。

      一本簿子,几十页竹纸,里面大略地记录了所有奴婢的情况,岭南的、河北的、陇西的,各处皆有,若是仔细数来,怕不是有数百人之多。

      李恪低头看着手中的花名册,许多鲜活的人命在这里竟只是短短的几行字,最终也会被拿来同银钱作为衡量,李恪的心中不禁一阵恍惚。

      不过若当真能被李恪买走对他们倒还算是件好事,至少李恪待人亲和,他们也不必在此处受苦。

      李恪问道:“你这边可有江南人氏?”

      李恪开府之事也是经岑文本指点后突然提了出来,此先绝无旁人知晓,所以自李恪请旨开府至今,满打满算也不满半月。

      而自江南到关中,少说也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所以这牙行中的江南人必定是在李恪请旨开府前便离开了江南,绝不会是早有安排的。

      而且绝大部分的江南人对关陇世家并不买账,长孙无忌之流在江南没有什么势力,所以江南人氏便最为可靠。

      牙行主事得意道:“公子放心,莫说是江南人了,就算是突厥人我都能给你弄来。”

      李恪闻言,惊讶道:“突厥人,你何来的突厥奴婢?”

      牙行主事不知李恪的身份,只当李恪好奇,于是回道:“那是自然。”

      李世民为稳固突厥人心,并未下旨发卖任何突厥人为奴,这牙行的突厥人又是从何而来?李恪似乎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李恪接着问道:“连突厥人你都有路子?”

      这牙行的主事倒也算是谨慎,他李恪眼生,问的也多,担心出了什么岔子,于是道:“路子是自然是有的,不过公子要买便买,不买便不要多问了。”

      第三十八章 把柄

      牙行的突厥奴婢从何而来李恪不知,但李恪确信的是他们的来源一定是违背了国家法度。

      几日前李世民方才下旨,免除自颉利而下,所有突厥人之罪,所以长安城中不应该出现突厥人的奴婢,更不应该被公然叫卖。

      寻常人绝对没有这样的路子和能力,长安城中能有这个本事的人也不会太多。

      而在李恪看来,这种的情况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创建和谐家园】结,强掳突厥少女,运送之长安贩卖,借着贩卖突厥之女之举大肆敛财。

      大唐举国之力经营数年,放有今日的北地局面,没想到这盛世的背后竟还还有在做着这样的肮脏生意,李恪想着心中都一阵怒火腾起。

      牙行之人大多机敏,嘴巴也严实,守得住秘密,李恪若是直白地问这牙行的主事,恐怕他只会推推嚷嚷,不会如实相告。

      于是李恪思虑了片刻,对牙行主事问道:“不知一个突厥奴婢作价几何呀?”

      牙行主事回道:“大的两贯,小的一贯半,公子若是买的多了,还可以给公子算得便宜些。”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0:42:41